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影像学表现

    作者:张福刚;马永刚;龙德云;高芙蓉;巩潇

    目的 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 收集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8例,均行MSCT平扫检查,其中有7例行MSCT增强检查.结果 8例节细胞神经瘤中脊柱旁沟区4例,其中3例位于后纵隔,1例位于腹腔;肾上腺2例;腹膜后腹主动脉左侧1例;盆腔1例.平扫CT值<30 Hu者6例,>30 Hu者2例.密度均匀、形态规则6例;密度混杂伴有分叶或"足突"2例.7例MSCT增强,动脉期、静脉期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5例行延迟扫描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效应.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以脊柱旁沟区及双侧肾上腺多见,平扫密度低于周围实质脏器或肌肉密度,增强早期由于碘剂廓清缓慢而强化不明显,延迟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

  • 日间手术模式下治疗良性纵膈神经源性肿瘤的效果研究

    作者:赵伟军;周成伟;朱勇刚;朱斌斌;赵晓东

    目的 探讨日间手术模式下治疗良性纵膈神经源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31例良性纵膈神经源性肿瘤患者分为传统手术组(对照组,20例)和日间手术组(观察组,11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氧饱和度、麻醉复苏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咽喉不适例数.结果 观察组麻醉准备时间、复苏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咽喉不适例数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纵膈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在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进行日间手术是安全可行.

  • 恶性蝾螈瘤1例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田岚;杨华军

    恶性蝾螈瘤(maligant triton tumor, MTT)又称恶性周围性神经鞘瘤伴横纹肌肉瘤,是一种较罕见的神经源性肿瘤[1].本次研究收治1例蝾螈瘤患儿,治疗和护理得当,目前状况良好,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 喉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

    作者:管元飞;陈晓黎;吴荣升

    目的 探讨喉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喉部神经源性肿瘤影像特征.结果 神经鞘瘤4例,平扫时呈低或中等密度,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2例神经纤维瘤平扫显示均匀低密度.结论 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范围大小和密度特征,为诊断定性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肾上腺神经鞘瘤8例CT和MR表现分析

    作者:姚伟根;黄国来;王鸿林;严洋

    肾上腺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鞘瘤,均来源于肾上腺髓质,起源于肾上腺神经母细胞.其中,肾上腺神经鞘瘤极为少见,其发病率远低于肾上腺其他神经源性肿瘤.现笔者对近年来收治的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CT和MR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为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诊断

    作者:石乃昌;陈培友;邱雷雨;王叶军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的肿瘤,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病理免疫组化的发展和电镜技术的进步,其诊断准确性明显升高.现对我院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 椎旁转移性肝细胞癌1例

    作者:赵司顺;郎文华;安玉美

    1 病例资料患者,男,59岁.因左下肢放射性疼痛4个月,加重2个月入院.一般情况好,神志清.皮肤及黏膜无黄染,肝脏未触及,无明显叩击痛.L2~4左侧椎旁可触及12 cm×12 cm大小质韧肿物,局部压痛,活动度差,周围边界欠清.左大腿前外侧感觉减退,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均为阴性.双下肢肌力正常.腰椎MRI及CT均示:左椎旁神经源性肿瘤.肝功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初步诊断:椎旁肿瘤,性质待诊.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边界不清,累及左侧横突及椎间孔,腰大肌及肾脏向前移位,出血多.术后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为转移性肝细胞癌.血甲胎球蛋白(AFP)为28.68 μg/L(正常值为0~10.9 μg/L).肝脏CT检查,显示肝右叶低密度占位,考虑为恶性肿瘤,无腹水.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此时确诊为肝癌椎旁转移.行肝癌CT引导下穿刺,肿瘤内注射冰乙酸4 ml,进行肿瘤灭活治疗.肿瘤灭活7 d后,CT检查可见肿瘤明显液化坏死.患者住院17 d后出院,左下肢放射性疼痛消失,大腿外侧有局部麻木感.

  • 超声对神经源性肿瘤的术前诊断

    作者:陈庆;姜凡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神经源性肿瘤的依据.方法 从肿瘤的大小、数目、质地、内部回声和边界与神经束的关系等方面,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确诊的神经源性肿瘤的二维超声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结果 13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中,超声提示神经源良恶性肿瘤12例,诊断总符合率为92.3%(12/13),其中神经鞘瘤100%(7/7);神经纤维瘤80%(4/5).结论 典型的神经源性肿瘤有其声像图及多普勒血流特点,术前超声诊断对手术成功治愈有指导作用.

  • 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夏曙辉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起源于胃肠道的一种非上皮性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1]。其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可发生于从食管到肛门的全胃肠道以及胃肠道外的部位[2]。既往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该病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者是神经源性肿瘤[3]。

  • 纵隔内节细胞神经纤维瘤11例多层螺旋CT的诊断分析

    作者:黄坤茂

    目的 分析纵隔内节细胞神经纤维瘤(GN)的多层螺旋CT (MSCT)影像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N患者,分析病灶位置、形态大小、平扫及强化特点等.结果 11例GN均位于后纵隔:左侧6例,右侧5例;瘤体大径3.2~10.1 cm,平均(6.1±2.4) cm;境界清楚,呈类圆形或梭形;4例局部呈伪足样或嵌入式生长方式;密度均低于肌肉,1例可以测到负值;钙化1例;9例增强中无明显强化4例;轻度不均匀强化5例;4例瘤体内见穿行的血管.结论 GN有一定的MSCT影像特点,有助于减少误诊.

  • 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胸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多;张卫红;李亚威;王萌;吕平欣

    目的 探讨18 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胸腔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1月期间病理确诊的14例胸腔肿瘤,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的18F-FDG符合线路及CT图像.记录病灶的病理类型、CT征象、符合线路图像病灶目测分级和病灶放射性摄取值与纵隔及肺本底的比值(T/M和T/L).结果 8例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2例,良性神经鞘瘤5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例),6例间叶组织肿瘤(良性孤立性纤维瘤3例,恶性孤立性纤维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按照良恶性分组为良性组10例和恶性组4例.良性组与恶性组平均年龄及CT征象均无统计学差异.恶性组T/L及T/M明显高于良性组,并且有统计学差异(13.31 vs 4.91,P=0.036;3.12 vs1.13,P=0.002).以目测分级高于纵隔诊断为恶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5.7%,敏感性100%,特异性80.0%,2例假阳性病例均为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各1例).神经源性肿瘤与间叶组织肿瘤CT表现及符合线路显像特征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鉴别胸腔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高,并且鉴别间叶组织肿瘤的良恶性准确率较神经源性肿瘤高,具有简便直观的优势,有利于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 多排螺旋CT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及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小静;周胜利;苗重昌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交感神经源性肿瘤5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7例,副节瘤10例。结果22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均位于肾上腺区或沿交感神经链分布,其中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的节细胞神经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及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良性神经鞘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嗜铬细胞瘤4例,良性副节瘤4例,恶性副节瘤肿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平扫呈明显低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界尚光整,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微强化;可见有较粗大无规则钙化及腹膜后大血管的包埋征象。副节瘤强化显著,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具有特征性,神经鞘来源的肿瘤形态差异较大,强化程度介于前两者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根据其好发部位、CT表现,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大多数在术前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MR诊断价值

    作者:党计锋

    目的: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神经源性肿瘤的MR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1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加权序列进行扫描,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轴位和/或冠状位.所有病例均通过MR图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3例神经源性肿瘤中发生于颈、胸椎7例,肿瘤呈长圆形5例,9例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肿瘤信号呈等T1信号8例,长T1信号3例,短T1信号2例,等T2信号3例,长T2信号10例,病灶内发生斑点状坏死2例,斑片状坏死3例,明显囊变1例,8例经增强扫描病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均匀强化3例.结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特征性MR表现,通过MR表现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这些特征性表现可与其他一些椎管内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征像分析与脊膜瘤对照研究

    作者:丁红宇;史浩;杨贞振

    目的:通过高场强MR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表现特征进行分析,并与脊膜瘤的MR表现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总结本病的MR表现特征及与脊膜瘤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23例及脊膜瘤18例患者行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加权序列进行扫描,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轴位和/或冠状位.所有病例均通过MR图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3例神经源性肿瘤中发生于颈、胸椎节段19例,所有病例均位于椎管两侧,肿瘤呈长圆形12例,15例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病灶平均长度3.42cm,肿瘤信号呈等T1信号17例,长T1信号5例,短T2信号1例,等T2信号2例,长T2信号21例,病灶发生斑点状坏死5例,斑片状坏死8例,明显囊变2例,15例经增强扫描病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8例.18例脊膜瘤病灶位于颈段6例,胸段12例,肿瘤位于脊髓前或后方11例,病灶直径平均1.89cm,椎间孔均无扩大改变,病灶信号均匀13例,呈等T1信号17例,等T2信号9例,略长T2信号9例,仅1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坏死,明显均匀强化14例.结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较特征性的MR表现,与脊膜瘤MR表现有明显不同点,两者可资鉴别.

  • 16例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分析

    作者:俞晖;李勇

    2008~2011年,我们采用胸腔镜切除纵隔肿瘤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纵隔肿瘤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46.2岁.其中胸腺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畸胎瘤2例,心包囊肿3例,支气管囊肿2例,胸腺囊肿1例;前、中纵隔12例,后纵隔4例.瘤体直径1.5 ~9.0 cm.其中胸闷3例,咳嗽1例,其它12例无症状.所有患者入院后胸部增强CT或胸部增强核磁,术前检查同普通开胸手术.

  • 16排螺旋CT诊断臂丛区神经源性肿瘤价值

    作者:边芳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诊断臂丛神经源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臂丛区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结果:CT检查示肿瘤位于前及中斜角肌间隙5例,其中2例沿椎间孔伸入椎管内,位于锁骨上窝2例,经胸廓入口突入胸腔1例;肿块约4.5 cm×5.0 cm×4.8 cm大小;呈哑铃形5例,梭形3例;边界不清晰者3例,边界清晰者5例;平扫肿瘤密度等于肌肉2例,密度略低于肌肉6例;5例病变内见低密度影,2例可见小点状钙化,1例高密度区包绕裂隙样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示轻度均匀强化2例,中度强化5例、较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4例病灶呈缓慢强化特点,4例有囊变病灶者囊变区呈低度强化或无强化,其实性部分不同程度强化.结论:臂丛神经区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典型,有助于术前定位、定性诊断.

  • 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

    作者:沈颖;张柘

    目的:探讨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8例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肢体麻木、咳嗽、胸痛、胸闷,2例无明显症状,1例双下肢瘫痪。所有患者经磁共振及 CT 胸部检查提示诊断,行Ⅰ期完整切除后治愈出院。结论针对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手术以正中切口联合胸腔镜辅助,可收获到较好治疗效果,MRI 及磁共振检查对诊断及手术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后纵膈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伟民

    目的 评价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膈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120例2015-06—2016-06在鹤壁市人民医院确诊的后纵膈良性神经源性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治疗方法为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观察组治疗方法为电视胸腔镜手术,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手术所需时间(102.9±7.15)min、住院时间(7.65±1.32)d、术中出血量(184.10±67.85)mL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所需时间(164.3±8.55)min、住院时间(12.70±0.75)d、术中出血量(275.35±75.1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明显低于对照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对后纵膈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较好,可减少术中的出血量 、手术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间,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

  •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张涛;周乃康;梁朝阳;柳曦;王波

    目的 总结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5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完整切除55例,部分切除1例,探查活检1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神经源性肿瘤.结论 早期诊断以及根据肿瘤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 外科治疗纵隔原发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径路评价

    作者:谭群友;王如文;蒋耀光;周景海;龚太乾;赵云平;马铮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原发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径路.方法1963年3月至2003年9月外科治疗原发纵隔神经源性肿瘤91例.所有病例均于术前行X线胸片检查,其中65例行CT或磁共振检查.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及其是否向椎管内延伸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胸后外侧切口84例,半哈壳状切口2例,高位胸后侧切口4例,胸后外侧加脊柱旁切口1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6个月~15年的术后随访.结果本组手术切除率97.8%(89/9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91),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79例(86.8%),恶性肿瘤12例(13.4%).1例神经纤维瘤2年后复发经再次手术切除治愈;恶性肿瘤平均生存38.1个月.结论适当的手术径路是提高纵隔原发神经源性肿瘤切除率的关键.

118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