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天然『伟哥』——西瓜

    作者:王安兰

    西瓜的营养十分丰富,瓜瓤中几乎包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蔗糖、蛋白质、胡萝卜素、蔗糖酶、苹果酸、磷酸、丙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瓜氨酸和钙、磷、铁以及纤维素、香碱色素等.

  •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评估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立新;吴彦青;郭玉红;刘清泉

    近年来,胃肠道作为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中早和严重受累的器官之一,其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早期、客观、及时、准确的评估脓毒症患者的急性胃肠损伤程度,及早进行干预,可减轻由其诱发的失控性炎性反应,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仍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或体系.为此,作者总结了近几年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评分及分级系统、血清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针刺为主治疗短肠综合征22例

    作者:陶文强;舒鑫;方海云;李常;李尹凤

    小肠因广泛切除可导致吸收面积急剧减少,出现消化吸收障碍引起严重腹泻、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临床综合病症,属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小肠残余长度小于60 cm或小于1 cm/kg被认为是SBS的长度标准,术后残存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出现恶性腹泻为其功能性定义[1].针灸对吸收功能障碍类腹泻具有较好作用,笔者辨证针刺治疗22例SBS患者,现报道如下.

  • 补中益气汤对短肠综合征患者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

    作者:陶文强;舒鑫;方海云;李常;李尹凤

    目的 探讨补中益气汤对短肠综合征(SBS)患者肠道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2例SBS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中药组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两组均在肠内营养治疗前、治疗3周时测定腹泻积分和血清瓜氨酸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腹泻积分及血清瓜氨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腹泻积分与瓜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中益气汤能够提高残余肠道吸收功能,改善腹泻症状,对SBS患者疗效肯定.

  • 瓜氨酸相关自身抗体谱与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刘暘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性与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表现为外周动关节持续性和进行性滑膜炎,继而引起软骨破坏和骨侵蚀,造成关节畸形,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因此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 瓜氨酸在脓毒症肠功能障碍临床意义与应用

    作者:魏宜;郭振辉

    正常肠黏膜可发挥其屏障功能,对肠腔的细菌、毒素吸收充分阻断,而机体在脓毒症中,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量炎症介质释放、肠道微生态失衡均造成肠黏膜的不断损伤,进而导致肠道毒素、细菌、代谢产物移位,直接造成脓毒症加重,甚至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肠道已成为脓毒症发病全过程的关键位点.如何准确评估脓毒症患者的肠功能衰竭程度在诊疗过程中极为重要,既往研究通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反映脓毒症时小肠屏障功能[2],但对肠道细胞自身功能在脓毒症变化趋势研究尚少.晚近研究显示,瓜氨酸可作为反映肠细胞功能衰竭程度的血清学指标,有助于对肠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更为全面.现就相关的研究总结如下.

  • 五种抗瓜氨酸蛋白/肽抗体在诊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海英;黄钰君;钟艳玲;刘云锋;关启鸿;曾华松

    近十年来,RA实验室诊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ACPAs作为一类针对瓜氨酸蛋白/肽的高特异性且灵敏的血清学标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虽然JIA患儿的关节病变与成人RA相似,但JIA极度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尽管国内外儿科风湿病学者对可否将ACPAs引入JIA诊断和预后中显示出浓厚的兴趣,然而结果与期望相去甚远[2-8].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IgG类抗-CCP,其他ACPAs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同时检测抗-CCP IgG/IgA以及CCP之外的靶抗原等5种不同ELISA商品试剂盒检测一组JIA患儿ACPAs,以探讨其在JIA诊断中的价值与临床意义.

  • 肠屏障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董妮珊;郑曙云

    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判断患者有无肠黏膜损伤并进行有效干预意义重大,因此加大对肠屏障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力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瓜氨酸、D-乳酸等常用的肠屏障功能检测指标及方法予以综述。

  •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在老年发病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赵枰;曹兴建;张克霞;郁超;张秀琳

    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 elderly-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EORA)多指起病年龄超过60岁的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沿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 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

  • 新生儿起病的鸟氨酸转氨甲酰基酶缺乏症一家系的临床与生化及基因分析

    作者:孙卫华;杨毅;张月萍;李笑天;张敏;曹云;王艺

    目的 通过对1例新生儿期急性起病的鸟氨酸转氨甲酰基酶缺乏症(OTCD)患儿家系从临床、生化和鸟氨酸转氨甲酰基酶基因(OTC)进行分析,初步探讨OTC在产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患儿的临床、生化等特点,利用质谱技术检测患儿、患儿父母及第2胎新生儿血、尿氨基酸和有机酸代谢产物,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与DNA测序的方法对患儿、患儿父母血样、第2胎胎儿羊水细胞及出生后血样进行OTC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患儿出生后3 d起病.表现为反应差,喂养困难,新生儿感染,生化检测发现高血氨,轻度代谢性酸中毒,符合尿素循环代谢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患儿于出生后第9天死亡.2次血质谱检测均显示瓜氨酸浓度明显下降,分别为0.86 μm和1.06μm,尿质谱有机酸检测发现乳清酸升高(124μm/M肌酐),并伴乳酸明显升高.父母及第2胎新生儿血尿瓜氨酸和乳清酸等均正常.基因分析显示患儿9号外显子存在无义突变(C.958 C>T),使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变成终止密码.其母亲为杂合携带者;在患儿和母亲的9号和5号内含子分别存在插入和杂合突变,分别为C.1005+132 InsT和C.542+134 G>G/A;而父亲血样和第2胎胎儿羊水细胞及出生后血样DNA分析均正常.结论 OTC基因C.958 C>T的突变可引起新生儿期急性起病.该突变如发生于男性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症状,起病迅速,如未及时抢救,极易导致死亡,而C.1005+132 InsT和C.542+134 G>G/A是否与新生儿起病的OTCD有关,还需进一步的分析研究.OTC基因分析可应用于产前诊断.

  • 瓜氨酸化人乳头状瘤病毒47 E345-3622抗原肽抗体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桂叶;孙晓麟;李云;贾汝琳;贾园;栗占国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滴度的特异性针对瓜氨酸化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 47型E2蛋白的345-362多肽(human papilloma virus peptide,HPVP)抗原的抗体,探讨该抗体在早期RA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HPVP及瓜氨酸化HPVP为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101例病程小于1年的早期RA(early RA,E-RA)患者,149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以及40名正常对照血清中相关抗体的水平.并与RA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E-RA患者组血清中IgG、IgM型抗瓜氨酸化HPV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2.4%和66.3%)均高于其他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RA患者组及其他对照组血清的抗HPVP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抗瓜氨酸化HPVP的IgG型和IgM型抗体在E-RA诊断中的敏感性分别为62.4%和66.3%,特异性分别为89.4%和86.6%;(3)抗瓜氨酸化HPVP的IgG型和IgM型抗体在IgM-RF阴性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9.4%和71.9%,在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anti-CCP)抗体阴性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39.4%和51.5%,在IgM型类风湿因子(IgM-rheuwatord factor,IgM-RF)、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抗核周因子(antiperinuclear factor,APF)三者皆阴性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54.5%和72.7%;(4)与E-RA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比较显示,抗瓜氨酸化HPVP抗体的阳性组较阴性组疾病活动度DAS28高[IgG (6.3±1.0)vs.(5.6±0.9),P=0.002;IgM (6.2±1.1)vs.(5.6±0.8),P=0.008]、X线Ⅲ期以上改变比例高(IgG 56.1%vs.21.2%,P=0.001;IgM 50.9%vs.29.4%,P=0.036)、抗CCP抗体阳性率高(IgG 96.8%vs.55.3%,P=0.001;IgM 89.6%vs.64.7%,P=0.023).另外,抗瓜氨酸化HPVP抗体阳性组ESR水平高于阴性组[IgG (70.3±32.4) vs.(51.9±27.8),P=0.004; IgM (67.4±31.5)vs.(53.8±27.7),P=0.035].结论:抗瓜氨酸化HPVP的IgG型和IgM型抗体在E-RA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血清阴性患者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抗体的产生与E-RA患者疾病活动度与关节破坏有关.

  • 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穆荣;孙晓云;栗占国

    目的:评估抗聚丝蛋白抗体群(AFAs)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分别检测266例RA患者和186例对照者血清中的RF和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等AFAs.以乳凝法检测RF-IgM,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F-IgG、IgA及抗CCP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AKA、APF,并分析上述抗体在RA诊断中的意义. 结果:与单独检测RF相比,联合检测RF和抗CCP抗体可使敏感度由65.8%提高至86.5%,二者特异度相当,分别为80.6%和81.8%.在RF阴性的91例RA患者中,64.8%的患者至少1项AFAs阳性,其中抗CCP阳性者占59.3%.AKA和APF特异性很高,但敏感性低. 结论:AFAs与RF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RA的诊断率,尤其在RF阴性的RA患者中更具有意义.但以目前的检测方法,AKA和APF的敏感性太低.临床上,以RF和抗CCP抗体联合测定更为实用.

  • 抗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抗体的检测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义;田昕;栗占国

    目的:探讨抗瓜氨酸化的人纤维蛋白原抗体(ACF)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肽酰精氨酸脱亚氨基酶将人纤维蛋白原在体外环境下催化成瓜氨酸化形式.采用ELISA方法对183例RA、12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8例骨关节炎和108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ACF水平进行检测,并与RA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CF在RA、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和健康对照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7.21%,25.62%,18.75%和2.78%,对RA的敏感性为67.21%,特异性为84.84%,阳性预测值为74.55%.RA患者中ACF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1).与RA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比较显示,ACF与红细胞沉降率(r=0.386,P<0.001)、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r=0.239,P<0.05)和抗角蛋白抗体(AKA)(r=0.288,P<0.05)具有相关性.ACF阳性组与阴性组ESR、X线分期、IgM-RF、抗CCP抗体、AKA和抗核周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在IgM-RF、AKA和抗核周因子阴性患者中ACF具有较高的阳性率.结论: ACF在RA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与红细胞沉降率、抗CCP抗体、AKA相关,ACF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影像学改变.另外,ACF检测对于RA相关抗体阴性的患者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

    作者:冯媛媛;吕新亮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致畸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发现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是RA新的血清学标志物.A-CCP抗体对R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用于RA的早期诊断;并且联合其他因子可以提高RA的早期诊断率;A-CCP抗体的出现与骨侵蚀性关节损害有相关性并提示转归不良;在与关节外受累情况的相关性的探讨中有所分歧;A-CCP抗体对未分化关节病的有预测作用,对老年类风湿的早期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抗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β67-77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桂叶;孙晓麟;安媛;胡凡磊;李云;栗占国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抗纤维蛋白原(FIB) β67-77肽(FIB β67-77)及抗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C-FIB) β67-77肽(C-FIB β67-77)抗体水平,评价IgG、IgA、IgM型抗C-FIB β67-77抗体在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27例RA患者、188例疾病对照和10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抗C-FIB β67-77抗体的水平,分析其在RA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1)RA患者IgG、IgA、IgM型抗C-FIB β67-77抗体滴度均值(分别为104.8、69.6和78.2)均高于其他对照组(P<0.01).而各组血清中抗FIB β67-77抗体的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抗C-FIBβ67-77抗体IgG型、IgA型和IgM型在RA中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50.7%、48.5%和55.1%;特异性分别为94.8%、92.7%和92.4%.联合检测3个亚型敏感性为87.7%,特异性可达78.5%.(3)抗C-FIB β67-77抗体IgG型、IgM型和IgA型在IgM-RF阴性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2.9%、39.2%和54.9%;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3种抗体均阴性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48.5%、53.1%和37.5%.结论 抗C-FIBβ67-77抗体在RA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IgM-RF、AKA、APF及抗CCP抗体阴性RA的诊断具有参考意义.

  • 抗瓜氨酸化Ⅱ型胶原抗体的检测及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田昕;毕黎琦;栗占国

    目的 探讨瓜氨酸化Ⅱ型胶原及其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AD)催化牛Ⅱ型胶原(bCⅡ)中的精氨酸转变为瓜氨酸,用ELISA和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RA患者(17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112例)、骨关节炎(OA)患者(37例)和健康对照组(160例)的血清对瓜氨酸化牛Ⅱ型胶原(Cit-bCⅡ)的抗体水平,并研究其与RA患者抗环瓜氨酸(CCP)抗体、C反应蛋白(CRP)、血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及双手X线分期、病程、年龄的关系.结果 RA患者抗Cit-bCⅡ抗体的阳性率为50.3%(88/175),与其抗bCⅡ抗体的阳性率33.7%(59/175)相比,有显著提高.RA患者抗Cit-bCⅡ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SLE患者的17.9%(20/112)、OA患者的18.9%(7/37)和健康对照组的2.5%(4/160)(均P<0.05).而SLE患者、OA患者抗Cit-bCⅡ和抗bCⅡ抗体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患者抗Cit-bCⅡ抗体与抗CCP抗体相关,与CRP、ESR、RF、双手X线分期、病程和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瓜氨酸化CⅡ及其抗体可能在RA发病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瓜氨酸化修饰对纤维蛋白原多肽抗原性的影响

    作者:赵义;田昕;栗占国

    目的 研究瓜氨酸化修饰对人纤维蛋白原(Fg)多肽抗原性的影响,探讨针对瓜氨酸化Fg的自身免疫应答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对人Fg进行瓜氨酸化修饰,用修饰后Fg刺激RA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3H掺人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通过计算机软件对人Fg α链进行瓜氨酸化修饰前后的抗原性分析,从中筛选出1条多肽,并体外合成原型肽和瓜氨酸替换肽,通过在表达HLA-DRB1细胞系中的直接肽结合试验和抗体竞争肽结合试验,评价瓜氨酸化修饰对Fg多肽与HLA-DRB1亲合力的影响;另外,在体外采用抗原提呈及活化系统,通过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观察瓜氨酸化修饰对Fg多肽激活T细胞作用的影响.结果 瓜氨酸化修饰的Fg和野生型Fg对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激活作用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肽结合试验和细胞活化试验证实,瓜氨酸替换肽与HLA-DRB1的结合力明显高于原型肽,而且瓜氨酸替换肽对T细胞的活化作用强于原型肽,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为2.26±0.14比1.65±0.53,P<0.01).结论 瓜氨酸化修饰能够增加Fg多肽与HLA-DRB1的结合力,诱导T细胞活化,从而增强Fg多肽的抗原性.

  • 瓜氨酸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重症患者急诊胃肠损伤的诊断价值:一项530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王静;于丽梅;夏永宏;高艳玲;于文波;孙海宏;孙艺铸

    目的 观察重症医学科(ICU)患者急性胃肠损伤(AGI)的发生情况,探讨血清瓜氨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对重症患者AGI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烟台毓璜顶医院ICU收治的576例重症患者,根据2012年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ICM)提出的AGI诊断标准,观察患者AGI的发生情况并进行AGI分级,记录不同AGI分级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肾功能正常的AGIⅠ~Ⅳ级患者各20例,采集患者入ICU 12 h内股动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清瓜氨酸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IFABP水平;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瓜氨酸和IFABP对AGI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 576例重症患者均纳入终分析,其中AGI患者530例(占92.0%); 530例AGI患者中Ⅰ级289例(占54.5%),Ⅱ级154例(占29.1%),Ⅲ级64例(占12.1%),Ⅳ级23例(占4.3%).随AGI分级升高,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均逐渐升高.②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不同AGI分级各组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均明显降低,IFABP水平均明显升高;随着AGI分级升高,瓜氨酸水平逐渐降低,IFABP水平逐渐升高〔AGI Ⅰ、Ⅱ、Ⅲ、Ⅳ级组瓜氨酸(μmol/L)分别为14.1±3.6、12.7±3.1、8.3±2.7、5.6±3.4,F=3.287,P=0.027, IFABP(ng/L)分别为526.7±204.9、698.4±273.8、894.7±455.9、1062.8±532.2,F=2.903,P=0.043〕.ROC曲线分析显示,瓜氨酸对AGI的诊断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当佳截断值为9.7 μmol/L时,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7.5%;而IFABP的AUC较低,为0.043,提示对AGI不具有诊断价值.结论 ICU重症患者AGI发生率较高,且AGI分级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瓜氨酸对危重症患者AG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IFABP对AGI不具有诊断价值.

  • 瓜氨酸在脓毒症中的代谢变化及应用

    作者:肖飞;郭振辉;严启滔

    瓜氨酸为α氨基酸,是一种非蛋白氨基酸,主要产生于肠道,在鸟氨酸及胺基甲酰磷酸盐的尿素循环中合成,或是作为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精氨酸生成一氧化氮(NO)的副产物。近的研究表明,瓜氨酸在细胞代谢和调控器官功能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1]。生理状态下,肠道细胞将谷氨酰胺合成瓜氨酸,进而通过肾脏代谢为精氨酸,因为其特殊的代谢途径,瓜氨酸被看作是肠道、甚至是肾脏功能的标志物之一[2]。基础研究证实,瓜氨酸能够调节蛋白代谢、合成NO、生成尿素、刺激肌肉合成等[3-4];同时对羟基自由基具有强大的清除作用[4],可以减轻严重应激、缺血/缺氧后的自由基损伤。因此,瓜氨酸可能是对脓毒症有效的免疫调节药物[5],故有必要了解其代谢特点。

  • 瓜氨酸在危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铮;魏惠平;靳佩;王昱

    危重症患者由于存在内脏血流灌注不足、肠黏膜屏障破坏、细菌移位等原因,导致肠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但缺乏有效评估肠道功能及肠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瓜氨酸因其绝大部分在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合成,通过检测血清瓜氨酸浓度可以评估肠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因此,监测血清瓜氨酸浓度可以评估危重症患者的肠道功能及肠功能障碍严重程度.而瓜氨酸作为药理营养素来改善肠道功能、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9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