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高龄肠破裂患者的诊断价值

    作者:付会珍;张雪;王建勋;王欢;王东;王立智

    目的:分析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高龄肠破裂患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疑诊为肠破裂患者80例,依据患者手术结果分为肠破裂组29例与非肠破裂组51例。患者入院后分别于0、6、12、18、24、36h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比较2组患者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动态变化差异。分析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对于高龄肠破裂患者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肠破裂组患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0、6、12、18、24、36h 分别为[(117.93±32.56)ng/mL)、(165.84±34.69)ng/mL)、(238.57±41.23)ng/mL)、(254.27±36.3)ng/mL)、(288.90±33.27)ng/mL)、(308.45±49.17)ng/mL)];非肠破裂组患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0、6、12、18、24、36h 分别为[(87.43±23.16)ng/mL)、(89.04±14.28)ng/mL)、(93.06±13.273)ng/mL)、(99.05±16.35)ng/mL)、(104.25±16.49)ng/mL)、(97.35±17.64)ng/mL)]。肠破裂组患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呈逐渐上升变化,而非肠破裂组患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同时间点比较,明显降低,水平变化平缓,呈缓慢下降趋势。以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等于286 ng/mL 为截断值,诊断肠破裂的灵敏度、特异度为56.7%;69.2%,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0.74(95%CI 为54%~81%)。结论:动态观察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有助于高龄肠破裂患者临床诊断。

  • IFABP及D-乳酸对急性肠梗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导价值

    作者:霍玲玲;孙昭睿

    目的 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及D-乳酸对急性肠梗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导价值,为急性肠梗阻尤其是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治提供血液学检查特异性指标及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该院急性肠梗阻患者60例为观察组,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液中IFABP及D-乳酸水平,并观察IFABP及D-乳酸水平与观察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入院1 hIFABP为(982.34±86.77)ng/mL﹑D-乳酸水平为(326.19±110.8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0.76±75.82)ng/mL﹑(218.46±65.1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hIFABP=55.23,t1 hD-乳酸=6.49,P<0.05);入院时,观察组中绞窄性肠梗阻患者血清IFABP为(1538.02±142.13)ng/mL,D-乳酸水平为(415.31±130.97)μg/L,均显著高于单纯性肠梗阻患者的(736.12±72.68)ng/mL﹑(283.52±102.9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FABP=27.51,tD-乳酸=4.33,P<0.05);入院6 h后,经治疗观察组单纯性肠梗阻及绞窄性刚梗阻患者血清IFABP为(212.06±68.83)ng/mL及(210.98±70.21)ng/mL,D-乳酸分别为(234.61±64.05)μg/L﹑(235.86±64.57)μg/L,均较入院1 h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单IFABP=28.67,t单D-乳酸=2.21,t绞IFABP=45.85,t绞D-乳酸=6.73,P<0.05),但观察组两种疾病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 hIFABP=0.06,t6 hD-乳酸=0.07,P>0.05);血清IFABP及D-乳酸用于诊断急性肠梗阻患者粘膜损伤的AUC分别为0.808和0.875,佳临界值分别为843.96ng/mL和335.37μg/L.结论 血清IFABP及D-乳酸在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中参考价值较高,且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 大承气汤加减方对SIRS患者iFABP、TNF-α水平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荣;郭振华

    目的 探讨大承汤加减方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iFABP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SIRS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予5%红糖水(安慰剂)200mL,每日2次;治疗组予大承气汤加减方200 mL(含5%红糖),每日2次.每日评估患者病情,并在入院时及第2、3、4、5天7:00,抽动脉血5mL测定iFABP、TNF-α血浆浓度.结果 第3、4、5日观察组肠道功能评分、iFABP、TNF-α血浆浓度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TNF-α与iFABP血浆浓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大承气汤加减方能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评估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立新;吴彦青;郭玉红;刘清泉

    近年来,胃肠道作为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中早和严重受累的器官之一,其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早期、客观、及时、准确的评估脓毒症患者的急性胃肠损伤程度,及早进行干预,可减轻由其诱发的失控性炎性反应,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仍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或体系.为此,作者总结了近几年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评分及分级系统、血清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及降钙素原联合测定在外伤性肠破裂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戴佳文;尤建权;于情;钱飞;汪丁松;刘宇;顾彬

    目的 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及降钙素原(PCT)联合测定对外伤性肠破裂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4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腹部外伤患者58例,其中肠破裂21例(肠破裂组),非肠破裂37例(非肠破裂组),分别在不同时段测定IFABP及PCT水平,对两组患者血清学结果进行动态比较分析.结果 外伤性肠破裂组IFABP及PCT水平明显高于非肠破裂组,肠破裂组IFABP及PCT水平术后明显下降,入院时、入院后4h、术前、术后24 h IFABP及PC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采用两者联合检测,准确率92.4%,敏感性96.3%,特异度72.8%,明显高于IFABP及PCT单独测定.结论 联合、动态测定血浆中IFABP及血PCT水平对外伤性肠破裂有早期诊断价值,具有临床意义.

  • 口服丙酮酸盐糖液对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脏器功能及存活率的影响

    作者:喻文;罗红敏;钟毓贤;周方强;谢志毅;胡森

    目的 研究和比较口服丙酮酸钠-葡萄糖-电解质液(PGES)与碳酸氢钠-葡糖糖-电解质液(BGES)对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复苏效果.方法 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行胃造瘘置管及左侧股、动静插管后经股动脉按45% TBV(全身血容量)放血后,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每组20只):不复苏组(NR组),口服丙酮酸盐糖液组(PGES组)和口服碳酸氢盐糖液组(BGES组).NR组不接受任何液体或药物治疗;PGES组和BGES组于失血后30 min开始经胃造瘘管采用微量泵6h内匀速输入2倍失血量提前预热的PGES或BGES.失血前,失血后0、1、2、4h取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指标.另84只大鼠随机分为NR组(n=24)、PGES组(n=24)、BGES组(n=24)和手术后不放血对照组(NH,n=12),各休克组处理同前,NH组行胃造瘘及动静脉置管术但不放血,分别观察各组动物存活时间并进行24 h生存分析.结果 PGES组和BGES组大鼠的24 h存活率显著高于NR组(11/24 vs.1/24,x2=18.087,P<0.01; 5/24 vs.1/24,x2=6.445,P<0.05),且PGES组24 h存活率显著高于BGES组(11/24 vs.5/24,x2=4.02,P<0.05).脏器功能观察中NR及两口服补液组失血休克后1、2、4h的指标:ALT、CK-MB、Cr和iFABP均分别显著高于失血前水平(P<0.01);失血后2h和4h时间点PGES和BGES组的以上所有指标均分别显著低于NR组(P<0.01),且PGES组明显低于BGES组(P<0.05).结论 口服含丙酮酸盐的ORS液(PGES)在改善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脏器功能指标及延长动物生存的效果优于含碳酸氢盐的ORS液(BGES).WHO推荐的ORS液有望得到进一步改良,丙酮酸盐糖液有可能成为无静脉复苏条件下救治致死性失血休克的首选口服补液盐.

  • 组氨酸脱羧酶、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二胺氧化酶在肠梗阻患者肠黏膜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杨建军;秦环龙

    目的 探讨血清组氨酸脱羧酶(HDC)、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二胺氧化酶(DAO)在肠梗阻患者肠黏膜损伤(I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DC、I-FABP和DAO在28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19例单纯性肠梗阻患者、17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治疗前和2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对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观察3组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各诊断指标在其中的表达差异及与SIRS和感染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血清中HDC、I-FABP和DAO的表达水平均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高,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01),3种指标的表达水平在单纯性肠梗阻组亦明显高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HDC的AUC为0.913,大于I-FABP及DAO的0.877(P=0.000)和0.873(P=0.000).当HDC的临界值≥31.00 ng/ml时,其灵敏度为74.5%,特异度为94.6%,假阴性率为25.5%,假阳性率为5.4%,均优于I-FABP和DAO.绞窄性肠梗阻组、单纯性肠梗阻组及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组的SIRS(P=0.046)和腹腔感染(P=0.027)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肺部感染发生率在3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8).血清HDC在绞窄性肠梗阻组的SIRS(P=0.000)和腹腔感染(P=0.002)患者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感染患者,血清I-FABP(P=0.027)及DAO(P=0.017)在绞窄性肠梗阻组的SIRS患者中表达水平均高于未感染患者.HDC、I-FABP及DAO的表达水平与SIRS及腹腔感染显著相关(P均<0.05),其中HDC与SIRS相关性高(R=0.608,P=0.001).结论 血清HDC是一种有效的诊断肠梗阻患者IMI的生物学指标.

  • 谷氨酰胺在腹部术后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牛志军;张谢夫;赵春临;刘涛;翟二涛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在腹部术后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中保护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方法:将收治的58例有腹部手术史且临床诊断为肠梗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应用抗生素、生长抑素和全胃肠外营养(TPN)等;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Gln强化的TPN.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d、治疗8d、治疗12d后血清D-乳酸浓度、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记录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d),采用Pearson相关、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肠梗阻患者外周血中D-乳酸浓度、IFABP水平与肠功能障碍评分值呈正相关(r=0.824,r=0.891,均P<0.001);随治疗时间延长,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D-乳酸、IFABP水平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趋势更明显;治疗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6.83 d±1.49 dVS 8.76 d±1.5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腹部术后肠梗阻患者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Gln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 鱼油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作者:张波;刘燕燕;刘丛丛;武华

    目的:探讨 -3鱼油脂肪乳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早期肠黏膜功能屏障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n=10),鱼油治疗组(F组,n=10)和生理盐水治疗组(N组,n=10).通过胰管逆行注射法建成SAP模型,并分别尾静脉注射 -3鱼油脂肪乳剂和生理盐水治疗.检测大鼠血浆D-乳酸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水平,观察小肠黏膜组织和胰腺组织并进行病理学评分.0.23,均P<0.05或0.01).结论:ω-3鱼油脂肪乳剂能降低D-乳酸和I-FABP的浓度,从而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保护大鼠的肠黏膜屏障.

  • IFAB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质水平的关系

    作者:常晓彤;侯丽娟;王振辉;宋桂芹;董明纲;侯小平;李桂喜;王健;周建光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基因54A/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T2DM患者136例,正常对照组112例.利用PCR、HhaI内切酶酶切、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各组IFABP基因型;血清脂质指标的检测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54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23,P>0.05).在T2DM组,与54A等位基因携带者比较,54T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清TG明显升高(1.52±0.67 vs 1.29±0.48 mmol/L,P<0.05),HDL-C、Apo-A1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0.20 vs 1.17±0.30 mmol/L,P>0.05;1.56±0.13 vs 1.60±0.15 g/L,P>0.05).结论 IFABP基因A54T突变可能是促进T2DM患者心血管病变进程的一个潜在因素.

  •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缺血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石卉;吴本俨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动脉硬化所致的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缺血性肠病的误诊率、漏诊率较高,关于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手段尚在研究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富含于小肠粘膜组织中,具有以下特点:(1)存在于胞浆中的可溶性蛋白;(2)具有高组织特异性;(3)组织含量丰富;(4)分子质量低,易于检测.目前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广泛用于缺血性肠病诊断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定义以及作用机制,并且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两方面总结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肠屏障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董妮珊;郑曙云

    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判断患者有无肠黏膜损伤并进行有效干预意义重大,因此加大对肠屏障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力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瓜氨酸、D-乳酸等常用的肠屏障功能检测指标及方法予以综述。

  •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腹症患者中鉴别急性肠缺血的价值

    作者:石卉;吴本俨;刘文徽;苏斌斌;李婷婷

    目的 评估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在急腹症患者中鉴别急性肠缺血的价值.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1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151例住院急腹症患者及17例健康对照者纳入本研究,测定其血清I-FABP水平,根据ROC曲线计算I-FABP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界值、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估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51例急腹症患者中急性肠缺血24例,非肠缺血127例.肠缺血组的I-FABP水平[(109.67 ±48.82)μg/L]明显高于非肠缺血组[(36.78±11.25) μg/L]和健康对照组[(8.33±6.25) μg/L],P值均<0.01.I-FABP的诊断临界值为87.52 μg/L,I-FABP诊断急性肠缺血的敏感度为0.762,阴性预测值为0.963,阳性似然比3.05,阴性似然比0.24.结论 血清I-FABP用于鉴别急腹症中急性肠缺血患者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 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组氨酸脱羧酶、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金殷植;马连飞;吴浩利;陈明浩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组氨酸脱羧酶(HDC)、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其中绞窄性肠梗阻患者20例(绞窄性肠梗阻组)、单纯性肠梗阻患者20例(单纯性肠梗阻组)及腹膜炎患者20例(腹膜炎组),另选取2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DC和I-FABP浓度,比较4组样本的上述指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amhane's T2和Dunnett's T3方法;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数据及其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正常对照组白细胞计数为(6.97±1.68)× 109/L,单纯性肠梗阻组、腹膜炎组和绞窄性肠梗阻组分别为(8.24±2.78)×109/L、(11.33±4.75)×109/L和(12.53±5.96)×109/L.绞窄性肠梗阻组和腹膜炎组白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4,P=0.01).单纯性肠梗阻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0.44±0.30) μg/ml,单纯性肠梗阻组、腹膜炎组和绞窄性肠梗阻组分别为(1.17±0.67)、(1.20±0.72)、(1.67±0.67) μg/ml.绞窄性肠梗阻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7.08,P=0.00),其余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血清HDC浓度为(5.51 ±4.30) ng/ml,单纯性肠梗阻组、腹膜炎组、绞窄性肠梗阻组分别为(14.33±3.71)、(11.53±4.67)、(35.65±21.15) ng/ml.绞窄性肠梗阻时血清HDC浓度显著升高,与其他3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9.03,P=0.00).正常对照组血清I-FABP浓度为(0.20±0.06) ng/ml,单纯性肠梗阻组、腹膜炎组和绞窄性肠梗阻组分别为(0.31±0.17)、(0.22±0.03)、(0.81±0.56) ng/ml.绞窄性肠梗阻时血清I-FABP浓度显著升高,与其他3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23.07,P=0.01).血清HDC、I-FABP和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的AUC分别为0.998、0.868、0.730、0.704.结论 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和HDC或I-FABP联合检测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诊断急性肠梗阻的指标.

  •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脑外伤合并胃肠功能损伤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葛唱;王怀立;范晓蕾;陈晓昕;李海英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外伤合并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患儿血清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CU住院的颅脑外伤患儿95例,根据改良Glasgow昏迷评分法,且结合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临床分型标准将患儿按颅脑损伤程度分组(轻度43例,中度23例,重度29例),并进行AGI分级(AGIⅠ级42例,AGIⅡ级30例,AGIⅢ级13例,AGIⅣ级10例).同时期我院门诊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留取患儿入院时及入院第3天外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FABP.比较各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血清IFABP浓度的差异;对血清IFABP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和AGI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IFABP对颅脑外伤患儿合并AGI的诊断价值.结果 颅脑损伤各组患儿入院当天血清IFAB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且随颅脑损伤程度加重,血清IFABP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GIⅠ ~ Ⅳ级组入院当天血清IFAB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且随AGI分级增高,血清IFABP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入院当天血清IFABP浓度分别与颅脑损伤程度和AGI分级呈正相关(rs=0.82,P<0.01;rs=0.70,P<0.01).入院治疗第3天,各组血清IFABP水平较入院时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示血清IFABP对颅脑外伤合并AGI患儿的诊断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8,当佳截断值为431.36 ng/L时,敏感度为71.61%,特异度为90.00%.结论 血清IFABP可以作为颅脑损伤患儿合并胃肠损伤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敏感指标.

  • 多发伤肠屏障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作者:张宏光;孙士锦;姚元章;黄显凯;蒋东坡;周健;黄建;张军;张连阳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 将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52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评分分为轻度创伤组(ISS<16,n=24)、中度创伤组(16≤ISS<25,n=15)、重度创伤组(ISS≥25,n=13),同时设对照组(健康志愿者,n=10),分别于创伤后第1、3、6天采集外周血,采用酶学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记录创伤后输血量、第1天输液量,记录感染并发症、SIRS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轻度创伤组伤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无明显变化,中、重度创伤组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在伤后第1天均明显升高(P<0.01),且重度创伤组高于中度创伤组(P<0.01),随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逐渐下降,中度创伤组在伤后第6天已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重度创伤组伤后第6天仍显著高于正常(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949,r=0.871,r=0.951,P<0.01);输血量与IFABP及D-乳酸水平呈正相关(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562,r=0.534,r=0.465;r=0.507,r=0.468,r=0.312,P<0.01);IFABP和D-乳酸水平与SIRS发生呈正相关(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542,r=0.566,r=0.469;r=0.488,r=0.606,r=0.421,P<0.01).结论 多发伤患者创伤越重,由失血导致的肠通透性变化越显著,肠屏障功能损害越严重,SIRS的发生率越高.

  • 不同年龄组人群IFABP基因外显子54A/T频率分布的研究

    作者:王振辉;侯小平;李桂喜;常晓彤;王健;周建光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FABP)基因外显子(exon)Ⅱ54位点编码丙氨酸或苏氨酸(A/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频率分布,探讨年龄变化与54A/T IFABP基因频率分布的关系.方法:将研究对象按年龄随机分为3组:14~30岁年龄组(Ⅰ组,n=30),35~55岁年龄组(Ⅱ组,n=32),60~85岁年龄组(Ⅲ组,n=34).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HhaⅠ内切酶酶切和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IFABP基因型.结果:各年龄组54A/T IFABP基因型频率分布为,Ⅰ组:A/A 60%,A/T 36.7%,T/T 3.3%;Ⅱ组:A/A 53.1%,A/T 37.5%,T/T 9.4%;Ⅲ组:A/A 29.4%,A/T 44.1%,T/T 26.5%.突变型54T基因频率分别为:22.2%(Ⅰ组),28.2%(Ⅱ组),48.5%(Ⅲ组).与Ⅲ组比较,Ⅰ组和Ⅱ组54T型基因分布频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10.51, P<0.01;χ2=6.19, P<0.05).结论:在不同年龄组,人类IFABP基因外显子Ⅱ54A/T多态性分布存在较大差别,突变型54T随年龄的增长,出现频率升高.

  • ω-3鱼油脂肪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张波;武华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经ω-3鱼油脂肪乳剂治疗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与血浆D-乳酸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表达水平的关系,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n=16),鱼油组(B组,n=16)和0.9%氯化钠溶液组(C组,n=16).通过胰管逆行注射法建成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尾静脉注射鱼油和0.9%氯化钠溶液治疗.检测大鼠血浆D-乳酸和I-FABP的水平.结果:鱼油组中D-乳酸,I-FABP的表达明显低于0.9%氯化钠溶液组(P<0.05).结论:ω-3鱼油脂肪乳剂通过降低D-乳酸和I-FABP的表达水平,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从而保护肠黏膜屏障.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

    作者:贾向博;陈建立;张国志

    目的 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早期诊断的价值,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肠道损伤情况.方法 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肠系膜上静脉阻断8 cm组(A组)及肠系膜上静脉阻断4 cm组(B组),3组按不同时间点(2、8、24、36、48、72 h)分为6个亚组,抽取下腔静脉血,检测血清中IFABP、α-GST、LDH和CK-MB的活性及变化规律,光镜下观察各时间点肠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A组IFABP于术后2h即明显升高(P<0.05),36 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α-GST术后2h明显升高(P<0.05),36 h后维持在较高水平;LDH、CK-MB升高较晚,术后8h明显升高(P<0.05),但随着肠道组织损伤加重而逐渐升高.B组IFABP于术后2h即明显升高(P<0.05);α-GST、LDH于术后8h明显升高(P<0.05),36 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CK-MB升高较晚,术后24 h明显升高(P<0.05),亦于术后36 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肠道损伤情况:A组中肠道损伤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术后72 h出现肠道全层损坏;B组术后36 h损伤严重,36 h后随时间逐渐减轻.结论 综合分析血清中IFABP、α-GST、LDH和CK-MB的活性及变化趋势有助于SMVT的早期诊断及判断肠道组织的损伤情况.

  • 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与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对脓毒症患者肠壁损伤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喆;张淑文

    目的 评价尿中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R)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检测对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2007年6月-2008年2月收治的38例脓毒症患者,确诊72 h内留取尿样,应用高压液相色谱仪-脉冲电化学检测器测定尿LMR值,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尿IFABP浓度,分别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不同分值、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28 d转归分组,比较两种检测指标的差异,并对两者及胃肠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8例脓毒症患者尿LMR、IFABP均明显增高.APACHEⅡ评分>20分组尿LMR高于≤20分组(P=0.056);合并MODS组及死亡组尿LMR分别高于未合并MODS组与存活组(P均<0.05).APACHEⅡ评分>20分组、合并MODS组、死亡组尿IFABP浓度分别与APACHEⅡ评分≤20分组、未合并MODS组、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应激性溃疡组尿IFABP浓度较无应激性溃疡组明显增高(P<0.05).LMR、IFABP、胃肠功能评分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脓毒症患者存在肠上皮细胞损伤和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尿LMR增高对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有一定指导作用;尿IFABP浓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肠黏膜上皮损伤重者尿IFABP浓度也高;LMR、IFABP、胃肠功能评分三者无明显相关关系.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