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6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忠勇;霍峻峰;陈英红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16例MVT的诊疗经验,从病因及临床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6例MVT治愈11例,死亡5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二次手术.结论MVT诊断缺乏特异性,B超和CT是较敏感的检查方法.早期彻底切除坏死肠管包括相应系膜及术中、术后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 优化心肌能量代谢对SMVT大鼠肠道组织中HIF-1与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虞向阳;谢宗源;陈建立;张国志;曹文斌;戴亮;何艳舫

    目的 探讨优化心肌能量代谢对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大鼠肠道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HIF-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5只健康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各15只.模型组动物进行造模试验,经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 mL/100 g后常规饲养;治疗组动物经造模后,经尾静脉注射曲美他嗪(10 mg/kg);对照组则仅打开腹腔,不阻断血运,后经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 mL/100 g.每组均间隔12h重复给予药物干预,直至术后72 h.观察并比较三组大鼠一般状态、腹腔情况、病理情况及HIF-1、VEGF、丙二醛(MDA)、肌酸激酶(CK)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结果 对照组一般状况、腹腔情况、肠道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显示正常,模型组肠道坏死,部分区域伴穿孔,治疗组意识、活动、肠壁血运基本恢复正常,无瘀血水肿及坏死脱落.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HIF-1、VEGF、MDA、CK升高明显,ATP降低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HIF-1、VEGF、MDA、CK降低明显,ATP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能量代谢剂曲美他嗪可清除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害,明显降低VEGF、HIF-1水平,改善动物肠道上静脉血栓状况,效果好.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

    作者:贾向博;陈建立;张国志

    目的 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早期诊断的价值,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肠道损伤情况.方法 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肠系膜上静脉阻断8 cm组(A组)及肠系膜上静脉阻断4 cm组(B组),3组按不同时间点(2、8、24、36、48、72 h)分为6个亚组,抽取下腔静脉血,检测血清中IFABP、α-GST、LDH和CK-MB的活性及变化规律,光镜下观察各时间点肠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A组IFABP于术后2h即明显升高(P<0.05),36 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α-GST术后2h明显升高(P<0.05),36 h后维持在较高水平;LDH、CK-MB升高较晚,术后8h明显升高(P<0.05),但随着肠道组织损伤加重而逐渐升高.B组IFABP于术后2h即明显升高(P<0.05);α-GST、LDH于术后8h明显升高(P<0.05),36 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CK-MB升高较晚,术后24 h明显升高(P<0.05),亦于术后36 h达高峰后出现下降趋势.肠道损伤情况:A组中肠道损伤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术后72 h出现肠道全层损坏;B组术后36 h损伤严重,36 h后随时间逐渐减轻.结论 综合分析血清中IFABP、α-GST、LDH和CK-MB的活性及变化趋势有助于SMVT的早期诊断及判断肠道组织的损伤情况.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阳;陈建立;陈俊卯;曹文斌;刘洋;张国志

    目的 运用结扎法建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模拟该疾病的病理过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基础准备.方法 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假手术组)、B组(绞窄型组)和C组(单纯型组),每组大鼠32只.A组大鼠仅打开腹腔,不阻断血运,术后8、24、48、72 h分批处死大鼠;B组和C组大鼠分别运用结扎法建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绞窄型和单纯型模型,建模后8、24、48、72 h分批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肠道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对损伤进行病理评分;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水平.结果 HE染色和病理评分结果示,与A组大鼠相比,B组和C组大鼠肠道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瘀滞和损伤,B组逐渐加重,C组逐渐减轻,且血液瘀滞和损伤程度与结扎范围呈正相关.血清ELISA法结果示,与A组大鼠相比,B组和C组大鼠血清中IFABP和α-GST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P< 0.05),且升高程度与结扎范围呈正相关.结论 本研究运用结扎法成功建立了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简单易行,且手术成功率高,可在相关研究中使用.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作者:赵金来;李卫东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手术者10例,8例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2例行坏死肠管切除I期造瘘.其余10例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结果:18例治愈,2例术后死于并发症.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无腹膜炎体征者可行非手术治疗,有腹膜炎体征或肠已坏死者,应即时手术治疗.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诊治体会

    作者:谢玉梅;贾战生;彭梅娟;康文臻;张颖;张素梅;郝春秋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常规应用止血及抗纤溶药物的利弊.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并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因呕血、便血入院,均有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史,诊断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予止血、抗纤溶等治疗1~2周,出现发热、腹胀、腹痛,B超检查提示门静脉主干血栓伴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例1、例2予尿激酶溶栓,例3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并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临床较为少见,分析发生原因可能与过度应用止血及抗纤溶药物有关.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附17例分析)

    作者:任立军;杨延芳;吕自来;孙清慧;宋宾东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1年7月~2002年12月收治的17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中13例治愈,4例死亡.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及病死率高,需加强对该病的认识,采取手术及抗凝治疗.

  •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经静脉和动脉途径溶栓比较

    作者:李玮;高宗恩;隋守光;肖颖;施洪峰;张晓飞;商静

    目的 对比分析经肠系膜上静脉导管溶栓和经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的32例急性SMVT患者,其中23例接受经皮肝穿刺肠系膜上静脉导管溶栓治疗(经静脉溶栓组),9例接受经皮股动脉穿刺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溶栓治疗(经动脉溶栓组).结果 28例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其中经静脉溶栓组患者22例, 经动脉溶栓组患者6例.CTA检查显示经静脉溶栓组17例患者肠系膜上静脉血流大部分再通,经动脉溶栓组仅有3例大部分再通.经静脉溶栓组导管溶栓操作时间和曝光时间均明显长于经动脉溶栓组.结论 经肠系膜上静脉导管溶栓及经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溶栓均为治疗急性SMVT的有效方法,前者临床效果更加理想,后者在操作上更为简便.

  •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

    作者:曾艳;谢萍;卢辉俊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是一种较少见的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管阻塞所引起的内脏淤血性疾病,随着血管疾患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病例报告数有增多趋势.由于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诊断困难,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误诊率可高达90%~95%[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普外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诊治和护理MVT1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对MVT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1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波;魏晰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SMVT)发病率较低[1],但由于本病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误诊率较高,往往延误治疗,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严重并发症.我们自1984年1月~2000年5月共收治MVT患者11例,现结合有关文献总结如下.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0例分析

    作者:杨风辉;王力;李学华;候守玺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多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但发作后常迅速引起肠坏死.由于本病发病率低,人们认识不足,不易诊断,误诊断较高,本院自1996年至2000年共收治MVT10例,总结如下.

  • 腭咽成形术联合舌骨悬吊术后并发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例(附文献复习)

    作者:李平

    目的 报道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手术后的罕见并发症——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以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方法 1例OSAHS手术后并发MVT,自发生腹痛到经手术探查确诊共6d,错过了佳治疗时机,因手术切除大量坏死肠管,导致短肠综合征终死亡,结合文献复习,介绍了MVT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处理措施.结果 无明显原因的腹胀、腹痛、恶心,一般解痉治疗无效,或剧烈的腹痛却没有相应的腹膜刺激征,即腹部症状和体征不符,即是本病早期“特异性”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MVT的早期筛查手段,CT是MVT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早期及时行抗凝溶栓或介入溶栓治疗,当肠管坏死发生后,应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同时进行溶栓治疗.结论 OSAHS手术后并发MVT尚未见报道,可通过本例提高对MVT的辨识能力,防止误诊误治.

  • 脾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和预防

    作者:邵燚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至2005年6月间收治的15例患者.结果 15例患者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12例出现血样便.9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8例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血流减少、变慢,6例血栓形成;3例术后曾预防性抗凝治疗而痊愈;3例死亡.结论脾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凶险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彩色多普勒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并且术后预防应用抗凝治疗和及时手术是降低死亡率、提高预后的关键.

  • SMVT 大鼠肠道组织中 HIF-1α、VEGF表达变化及意义

    作者:王阳;陈建立;陈俊卯;王长友;王晓涛;张国志

    目的:观察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大鼠肠道组织中 HIF-1α、VEGF 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64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2只。实验组结扎法建立 SMVT 单纯性周围型模型,建模后8、24、48、72 h 分批处死大鼠(每次8只);假手术组仅打开腹腔,不阻断血运,术后8、24、48、72 h 分批处死大鼠(每次8只)。观察肠道大体变化;HE 染色观察大鼠肠道组织形态学变化;RT-qPCR 法、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大鼠肠道组织中 HIF-1α、VEGF mRNA 及蛋白表达。结果大体观察及 HE 染色结果示,实验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淤滞,且随时间延长淤血程度逐渐减轻;假手术组大鼠肠道组织均无明显病理变化。RT-qPCR、免疫组化染色及 Western blotting 结果示,实验组较假手术组对应各时间点 HIF-1α、VEGF mRNA 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 均<0.05)。结论 SMVT 大鼠肠道组织中 HIF-1α、VEGF 表达升高,HIF-1-VEGF 信号通路可能促进 SMVT 中侧支循环的建立。

  • 双源CT诊断急性肠系膜静脉栓塞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吴京兰;杨新民;刘岩松;张海钢;周俊领;肖水明;庄瑞强;洪全球;王义兴

    急性原发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primary 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PSMVT)发病率低,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误诊率高达95%以上,若诊断不及时、治疗延误则可能发生大范围肠管坏死,导致弥漫性腹膜炎、休克甚至死亡,病死率为15%~50%[1].我院近期收治APSMVT 1例,诊断及时,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一例报告

    作者:申远;王环宇

    患者,男,60岁,间断腹痛2年,加重并停止排气排便伴呕吐5d于2008年7月14日入院。既往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PV)在天津某单位接受治疗约10年,无腹部手术及外伤史。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86次/min,血压100/70mmHg(1mmHg=0.133kPa);神清萎靡,表情痛苦,眼窝凹陷。心肺无异常。轻度腹胀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稍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肝脏未触及,脾脏肿大Ⅱ度,肝浊音界存在,肠鸣音弱约1~2次/min。实验室检查:血WBC 15.3×109/L、RBC 7×1012/L、Hb 185g/L、PLT 335×109/L、Hct 59%;立位腹平片示肠腔内多个气液平面。入院诊断PV合并机械性肠梗阻,予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解痉、扩血管治疗腹痛不缓解。入院6h突然腹痛剧烈,血压80/60mmHg,腹部拒按,肠鸣音消失,肝浊音界消失。腹穿抽出血性混浊液体,腹部彩超( Doppler )示肠系膜上静脉扩张,管腔内血流停滞,诊断:PV合并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MVT)肠坏死穿孔腹膜炎、休克。经积极纠正休克等术前准备,立即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大量血性混浊液体,漂浮多量粪渣,部分肠管粘连,空肠下段及回肠上段塌陷呈黑色有三处横裂穿孔,边缘肠管肿胀呈暗红色淤血状态。相应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周缘小静脉被血栓阻塞。立即阻断血栓形成的肠系膜血管,切除坏死肠段并做小肠端端吻合,共保留小肠约170 cm。用温盐水纱布覆盖吻合术后的肠管约20 min后,肠蠕动逐渐恢复,肠壁色泽渐变粉红,彻底冲洗腹腔,并于吻合口及双侧骼窝处留置引流管后关腹。术中给低分子肝素钠5000单位皮下注射,术后给相同剂量12 h一次皮下注射,同时给足量抗生素,调整及维持酸碱及水电介质平衡,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一周后停低分子肝素钠,给予羟基脲2.0,华法令5mg,肠溶阿司匹林75mg,口服1次/d,4周后痊愈出院,之后持续服药六个月,未出现其它部位血管栓塞。

  • 肠系膜上静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意义

    作者:毛战斌;高蕾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性,影像学的检查具有较高的价值,尤其是进展期的肠系膜上静脉栓塞,及早及时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影像学的角度探讨其诊断意义,为临床提供一定借鉴.

  • 阑尾炎患者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治信;赵欢欢

    目的 探讨阑尾炎患者术后发生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将130例阑尾炎患者分为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组(血栓组,n=29)以及术后未发现血栓形成组(对照组,n=101).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一般信息、手术相关资料、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血栓组受试者门静脉主干直径明显宽于对照组,门静脉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高于对照组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红蛋白、门静脉主干直径以及门静脉血流速度与阑尾炎术后患者发生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显著相关(P<0.05).结论;术后血小板、门静脉相关指标是影响阑尾炎术后患者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 脾切除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张军;许建伟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6例脾切除术后发生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诊治资料.结果 5例非手术治疗和1例手术病人,均痊愈.结论 脾切除术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及时发现、观察并行抗凝溶栓处理,多可避免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 无直接影像证据的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杨逸;盛能全;阎钧;龚剑锋;赵俊功;王志刚

    目的:提出“无直接影像证据的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血栓形成”,并探讨其所致急腹症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3年2—4月间收治的3例无直接影像证据的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治过程及临床结局。结果3例患者均因急腹症入院,体征与腹痛程度不符,体温正常。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肠淤血和血运性肠梗阻征象,但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直接证据。D-二聚体轻度升高。诊断为SMVT,推测血栓位于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血管。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3例患者均对治疗反应良好,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患者病情进展至需剖腹探查。保守治疗2周后均治愈出院,随访3月,无血栓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无直接影像证据的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血栓形成是一类特殊的SMVT,需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结合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及腹部影像学资料可作出早期诊断,及时予以抗凝治疗可获良好预后。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