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造口护理技术联合负压吸引在小肠瘘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郑黎媛

    目的 :探究在小肠瘘患者中应用负压吸引联合造口护理技术的具体效果.方法 :随机抽调2016.01~2017.12间我院接收的小肠瘘患者共51例,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负压吸引联合造口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瘘口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差异对比显著,P<0.05.两组护理前瘘口附近皮肤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瘘口附近皮肤评分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小肠瘘患者应用负压吸引联合造口护理技术能促进其瘘口愈合,保护其瘘口皮肤,值得广泛采用.

  • 小肠瘘的外科处理及综合治疗

    作者:曹晖;沈志勇

    小肠瘘是腹部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1],可引起严重感染和营养不良,病死率高[2].小肠瘘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存活率、生活质量,且治疗繁琐,周期漫长,费用昂贵,患者的生理、心理都倍受打击.小肠瘘的治疗依然是外科领域的关注热点和难点.

  • 小肠瘘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牛伟新;王洪山

    肠外瘘(enterocutaneous fistula)一直是外科治疗中的难题,通常为手术后的并发症(75%~85%),也可由创伤、放射性肠炎、肿瘤、Crohn病等导致.

  • 浅谈促进肠外瘘非手术愈合基本措施

    作者:刘彤

    小肠外瘘是指小肠肠腔与体表之间存在的病理性通道,随着营养支持的发展、手术技能的提高、手术器材的更新、相关专业的进步,肠瘘的发病率大大减少,其死亡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尽管如此,小肠瘘仍是消化道瘘中致死率高的[1]疾病.

  • 肠外瘘并发韦尼克脑病的诊治分析

    作者:张春礼;解寒冰;余江涛;王红山;李影;孙德利;夏云展;张家豪;李明

    肠外瘘是普通外科的严重疾病之一,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有研究表明死亡率达5.3%~11.3%;肠外瘘并发韦尼克脑病(Wernicke's enrephalopathy),病死率可达50%[2].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肠外瘘患者45例中并发韦尼克脑病者4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4例,为肠外瘘并发韦尼克脑病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20 ~60岁,平均(35±5.6)岁.入院前均经消化道造影明确肠外瘘诊断,多发高位小肠瘘2例,低位小肠瘘并升结肠瘘1例,单发高位小肠瘘1例,均有长时间禁食、静脉营养史,发病前均无神经精神异常病史,其中1例已经部分行肠内营养.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精神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定向力和注意力障碍,易激惹、情感淡漠等,双侧眼外直肌麻痹伴复视2例,躯干性共济失调2例.

  • 带血管蒂肌皮瓣治疗腹腔镜巨大切口疝术后肠瘘一例

    作者:戎祯祥;李盛海;管建松

    患者男,45岁,因腹部手术后腹壁肿物反复突出十余年于2012年4月16日入院。既往30年前开始,有多次腹部手术史。十多年前始,腹壁术后切口处开始出现可复性肿物并逐渐增大。半年前患者出现腹壁开裂并腹腔内肠管脱出,予行肠管回纳术+清创缝合术,术后腹部可复性肿物仍存在。在既往多次腹部手术病程中,腹壁各切口均出现过裂开、感染,均经反复换药后瘢痕形成愈合。查体:腹壁可见多处陈旧性手术切口伴有大量瘢痕组织,站立位或嘱咳嗽动作腹部均可见一巨大肿物突出,平卧位肿物可回纳,触诊可扪及巨大腹壁缺损,总缺损范围约20 cm ×18 cm(图1)。腹壁巨大切口疝诊断明确,予以行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置入术(IPOM),术中见肠管与腹壁广泛粘连,仔细分离粘连后,可见腹壁菲薄,部分腹壁菲薄透亮(图2),腹腔镜下的腹腔内操作于腹腔外清晰可见。应用泰科医疗器材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Parietex Composite 补片(25 cm ×20 cm)覆盖腹壁缺损,不可吸收线多点悬吊并全层缝合联合螺旋钉钉合固定补片。手术顺利,术后予以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术后左侧腹部陈旧瘢痕组织开始出现皮下积液,25 mm ×5 mm~31 mm ×7 mm,无菌操作下抽出积液,细菌培养提示未见细菌生长。随后左侧腹部表面瘢痕组织慢慢开始糜烂、坏死、破溃,补片暴露,经积极换药、清创缝合以及抗炎治疗,腹部伤口渐愈合,于术后2个月出院。出院后1个月复诊,见原破溃伤口感染,周边缺血坏死,创面逐渐扩大,再次入院,积极换药,见创口无肉芽组织生长,并逐渐伴有炎性渗出液增多,细菌培养提示多重耐药菌感染。术后4个月,左侧腹部伤口有肠液流出,肠道造影提示小肠瘘。随后小肠瘘口逐渐变大,呈唇状瘘,经清创缝合、持续负压引流、加强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处理,治疗效果欠佳,瘘口渐增大(图3)。经病例讨论,决定予以剖腹探查。术中确诊肠瘘位于回肠,瘘口周围肠管与补片粘连紧密并包裹小肠瘘口,其余部分补片腹壁组织长入良好,未见其余肠管与补片粘连。腹壁感染组织均为陈旧瘢痕组织,血供欠佳,生长不良,遂行小肠瘘小肠部分切除并消化道重建+补片部分取出并皮肤创面扩大清创+左大腿股外侧带血管蒂肌皮瓣转移修复+右大腿中厚皮片取皮并左大腿植皮术。术程顺利,术后患者各切口生长良好,腹部移植皮瓣组织成活,未见感染等并发症,顺利出院(图4)。

  • 高位与低位小肠瘘的护理

    作者:曹建凤

    小肠瘘是胃肠外科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由于外科手术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同一患者可能接受多次腹部手术治疗,导致目前小肠瘘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小肠瘘分为高位与低位瘘,十二指肠及屈氏韧带下方100cm范围内的肠瘘为高位瘘,远段回肠瘘则为低位瘘。高位小肠瘘主要引起体液、电解质大量丢失、酸碱失衡及皮肤腐蚀,低位小肠瘘主要引起感染及营养不良,因此两者护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1]。现总结我科2005~2010年间共收治的32例小肠瘘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并分析高位与低位小肠瘘的护理特点。

    关键词: 小肠瘘 护理
  • 造口护理技术联合负压吸引在小肠瘘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万里云;余发珍;刘海佳

    目的 探讨造口护理技术联合负压吸引方法 在小肠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治疗的40例小肠瘘患者,随机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造口袋、护肤粉、皮肤保护膜等造口护理产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对瘘口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纱块覆盖等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瘘口愈合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后的瘘口周围皮肤评分值、被服每天平均更换次数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造口护理技术联合负压吸引应用于小肠瘘患者中,对患者瘘口皮肤的保护以及促进瘘口愈合具有重要价值.

  • 放射治疗宫颈癌致小肠瘘3例

    作者:龙再秋;韩晓惠;李联崑;秦秀荣

    我院于1988年9月至2003年11月共收治宫颈癌患者2283例,其中采取单纯放射治疗1565例,发生放射性小肠瘘3例,现报道如下.

  • 30例胃肠道瘘的治疗体会

    作者:卢建新;冯锐;马骊

    胃肠道瘘是各种病因所形成的胃肠道内两段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器官之间或一段肠管与体表之间的病理性通道[1].多与腹部手术处理不当,某些胃肠道疾病穿孔感染或创伤所致.胃肠道瘘处理不当死亡率极高,尤其高位小肠瘘更为突出.

  • 腹部手术后肠瘘原因与诊治探讨

    作者:厉学民;毛根军;郑樟栋;陈凯;吴荣进

    肠瘘是腹部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手术后肠瘘占所有肠瘘的77.1%[1].随着胃肠外营养和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以及对肠瘘的病理生理改变的进一步认识,使肠瘘的治愈率不断提高.我院自1989年9月至1999年8月,共收治腹部手术后肠瘘患者28例,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病因分析与诊治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22~69岁,平均45.8岁.良性疾病术后发生肠瘘17例(胃十二指肠溃疡7例、阑尾炎3例、腹部外伤4例、胆道疾病2例、Crohn病1例),恶性肿瘤术后发生肠瘘11例.2.肠瘘情况均为外瘘,计十二指肠瘘13例,胃肠吻合口瘘3例,食管胃、食管空肠吻合口瘘各1例,小肠瘘4例,结肠瘘4例,阑尾残端瘘3例(其中1例为十二指肠残端与胃肠吻合口瘘).27例为管状瘘,仅1例为唇状瘘.

  • 腹腔引流液胆红素及淀粉酶测定早期诊断术后小肠瘘

    作者:闫东红;陈智年;徐兵;刘松杰;张观朝;魏定夏;张桂凌;王兆刚;刘衍民

    目的:探讨腹腔引流液胆红素和淀粉酶早期诊断小肠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3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8例胃肠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检测分析腹腔引流液和血液中的胆红素、淀粉酶水平与小肠瘘的关系.结果:58例患者中确诊为小肠瘘者26例,腹腔引流液和血液胆红素分别为(241.35±107.81)μmol/L和(44.26±8.17) 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引流液和血液淀粉酶分别为(4086.00±1726.32) μmol/L和(63.40±16.42) 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小肠瘘者32例,腹腔引流液和血液胆红素分别为(15.34±6.28) μmol/L和(41.22±5.64) 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引流液和血液淀粉酶分别为(34.85±5.64) μmol/L和(42.62±7.83)μ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引流液胆红素和淀粉酶早期诊断时间为术后(4.48±1.18)d,确诊时间为术后(6.29±1.04)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肠瘘诊断的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90.63%、准确性为91.31%,与传统的确诊方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引流液胆红素和淀粉酶明显高于血清胆红素与淀粉酶提示小肠瘘,用此方法可早期诊断小肠瘘.

  • 28例小肠瘘的肠外营养治疗分析

    作者:张超;蔡志民;余佩武

    目的对1996年1月~2002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肠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小肠瘘临床治疗的经验,重点分析肠外营养在肠瘘治疗整个病程的疗效.方法回顾1996年1月~2002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肠瘘病人,其中明确诊断为小肠瘘并完成完整治疗计划方案的病人28例,病人中男17例,女11例,平均43.5岁.结果 17例腹部手术后小肠瘘,其中肠道恶性肿瘤术后12例,其它手术后肠瘘5例;肠结核病人小肠穿孔伴急性腹膜炎5例;腹部损伤行急症手术后6例.入院时平均血红蛋白浓度(79.2±14.7)g/L;平均白蛋白水平(32.5±11.2)g/L;平均钾离子水平(2.76±0.45)mmol/L;平均单独应用静脉营养时间为22d,每日补充非蛋白质热量104kJ*kg-1*d-1);蛋白质为1.5*kg-1*d-1;同时补充足量的水分及适量钠、氯、钙、镁、有机磷、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素.TNP治疗后血红蛋白浓度(97.1±18.4)g/L;平均白蛋白水平(45.3±7.8)g/L;平均钾离子水平(4.06±0.50)mmol/L;7例瘘口自行闭合;13例行手术闭合瘘口;5例带腹腔引流管出院行恢复性治疗.结论肠瘘患者经早期强大抑制腺体分泌结合良好肠外营养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瘘口趋向于自愈或缩小,为根治性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 自制双套管灌洗治疗吻合口瘘4例体会

    作者:龚思福;李忠友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是一严重并发症,处理困难,虽瘘口类型不同,瘘量不等,营养状态、水电解质平衡较小肠瘘轻,但严重的感染、脓肿形成、脓毒血症时有发生,瘘口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近期我科自制双套管灌洗治疗吻合口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  置管方法:在盆底腹膜外橡胶管尾端剪一侧孔插入输液管达盆腔内,滴入盐水连续灌洗充分引流。每日滴液量按引流液性状调整,也可加入抗生素或抗癌药物行抗炎抗癌治疗。引流时注意:(1)侧孔径适度,以不渗漏为宜。(2)按引流液澄清程度控制滴速。(3)2~3d更换内管一次。(4)专人守护,保证引流通畅及时排堵。(5)引流液变清3d后滴注停止1d方可拔管。

  • 一例横结肠癌术后反复高位小肠瘘的护理

    作者:林嘉旋;张慧玲;危笑珍;刘丽明

    小肠瘘是外科临床危重症之一,病情复杂,易发生并发症,死亡率高,护理难度大,护理要求高.1998年9月我科收治了一例临床上比较少见的横结肠癌术后反复高位小肠瘘患者,患者出现皮肤溃疡、严重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心肺功能障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通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获得康复.现将病例和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 小肠瘘并发胆汁淤积及肠内营养的治疗作用

    作者:潘先柱;任建安;张清

    小肠瘘,特别是高位小肠瘘患者,需长期禁食或行肠外营养支持,胆汁淤积成为其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业已证实早期恢复肠内营养,是预防或减少胆汁淤积发生的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而我们通过观察20例小肠瘘在早期恢复肠内营养后,发现不同部位小肠瘘并发的胆汁淤积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且早期恢复肠内营养,在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现报道如下.

  • 升结肠癌并十二指肠瘘1例

    作者:胡世杰;丁医峰;周旭根

    患者女,74岁.因右腹隐痛伴消瘦入院.2年前因腹痛、发热入院行保守治疗,出院后进食40~60min后便出所进食物,体重减轻,由53kg减至45kg.入院诊断:升结肠癌并小肠瘘.

  • 70例小肠瘘的肠外营养治疗观察

    作者:陈瑞芳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肠外营养治疗小肠瘘的疗效,并总结小肠瘘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确诊的70例小肠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A组(17例)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肠外营养液+胰岛素直接加入;B组(18例)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肠外营养液+胰岛素静脉泵入;C组(17例)给予中心静脉途径输注肠外营养液+胰岛素直接加入;D组(18例)给予中心静脉途径输注肠外营养液+胰岛素静脉泵入.对比观察4组不同肠外营养输注途径及胰岛素输注方式在营养液输注前1h、输注后1h、4h、12h及输注完毕后2h的各时段所测血糖水平变化.结果:C、D组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均低于A、B组.D组输注后4h与12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经中心静脉途径输注全合一肠外营养液的同时静脉泵入胰岛素能有效的维持血糖水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