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液回输对肠外瘘患者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晋国;于仁;葛恒发;姜宝飞;陶国全

    目的 探讨肠液回输对唇状瘘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和机体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995年7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16例唇状瘘患者,所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肠道功能基本恢复、腹腔感染基本控制、完全依赖肠内营养、肠液回输肠襻的长度> 50 cm。分别于实施肠液回输当天、第7和14天,在肠镜引导下距小肠远端瘘口25~30 cm处取肠黏膜,行HE染色后统计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IELS)百分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百分数。同时测定血清蛋白水平。结果 实施肠液回输第14天瘘口远端小肠黏膜内IIELS百分数为19.06%±4.81%,显著高于肠液回输当天的12.81%±2.95% (P=0.000),PCNA阳性细胞百分数为12.13%±4.33%,显著高于肠液回输当天的6.44%±2.34% (P=0.000)。肠液回输第14天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水平由( 152.80±16.50)上升至(227.05±45.36) mg/L (P=0.000)、转铁蛋白水平由(2.16±0.52)上升至(2.62±0.41)g/L (P =0.017)。结论 实施肠液回输对于肠外瘘患者的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 肠外瘘患者消化液中细菌与酶含量在体外变化的观察

    作者:朱晋国;于仁;庞利群;唐晓军;赵耀

    目的 探讨肠外瘘患者消化液中细菌与酶含量在体外的变化.方法 收集1998年7月至2008年1月我院16例高位肠外瘘患者瘘出的新鲜消化液,分别在0、2、4h测定引流液中细菌数量、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含量.将瘘出的消化液及时回输入远端肠道,同时在肠液回输的0、7、14 d测定患者血清中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结果 消化液中细菌数量4h内无增加(F(0,2)=18 812.50,P>0.05;F(0,4)=387 625.00,P>0.05).消化液中淀粉酶含量(F(0,2)=190.60,P>0.05;F(0,4) =631.75,P>0.05)和脂肪酶含量(F(0,2)=204.10,P>0.05;F(0,4)=1080.05,P>0.05) 4h内无变化.肠液回输后患者血清中纤维连接蛋白[0、7、14 d分别为(152.80±16.50)、(167.27±20.54)、(227.05 ±45.36) mg/L; F(0,14) =74.24,P<0.01; F(7,14)=59.78,P<0.01]、转铁蛋白[0、7、14 d分别为(2.16 ±0.52)、(2.23 ±0.48)、(2.62±0.41) g/L; F(0,14) =0.46,P<0.01; F(7,14) =0.39,P<0.05]、前白蛋白[0、7、14 d分别为(177.74±45.14)、(194.04±49.33)、(232.11±79.57) mg/L;F(0,14) =54.37,P<0.05]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肠外瘘患者消化液中细菌和酶含量在体外4h内无变化,肠液回输是安全有效的.

  • 外漏肠液与肠内营养液混合回输对高位肠外瘘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作者:王建忠;曾祥福;王小农;顾国胜

    高位肠外瘘是指包括胃、十二指肠和距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100 cm以内的空肠瘘,在病程的早期患者就出现明显的内稳态失衡与营养不良.本研究应用外漏肠液与肠内营养液混合回输治疗10例高位肠外瘘患者,旨在分析该方法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 肠液回输对肠外瘘患者肠内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

    作者:朱晋国;任建安;王新波;黎介寿

    目的 探讨肠液回输对唇状瘘患者肠内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3年7月到2005年1月期间收治的10例唇状瘘患者,所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肠道功能基本恢复,均为唇状瘘,且腹腔感染得到基本控制,完全依赖肠内营养,肠液回输肠襻的长度>50 cm.分别测定肠液回输前后糖、脂肪及氮的累计吸收系数.同时检测血清相关蛋白水平.结果 肠液回输前后,患者对糖的吸收率分别为(78.78±16.13)%和(92.14±8.73)%,对脂肪的吸收为(67.25±12.72)%和(87.13±3.58)%,对氮的吸收为(65.46±16.32)%和(85.45±10.74)%,肠液回输前后的吸收系数有明显上升(P<0.05),患者相关血清中纤维连接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有明显的增加(P<0.01,P<0.05).结论 肠液回输能明显改善肠外瘘患者对肠内营养物质中糖、脂肪和氮的吸收.

  • 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匡亚飞

    目的:探讨短肠综合征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例短肠综合征病人进行分阶段护理。结果经精心护理,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恢复经口饮食,腹泻减少2-4次/日,体重增加15kg。结论短肠综合征综合护理方法能降低短肠综合征的死亡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达到临床治愈水平。

  • 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在重症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张广峰;任卫星;刘国辉

    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较早应用于创伤患者,随着DCS理论在创伤患者的应用,重症创伤患者的治愈率逐渐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现将本院2011年1月救治的2例重症腹部创伤病例资料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37岁,腹部车撞伤10 h从外地医院剖腹探查后见十二指肠水平段横断,立即关腹转入本院,来院后Bp:80/40 mmHg,P:112min-1;T:35.6℃,SaO2:87%,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给予吸氧、抗休克等治疗,同时急查CO2CP:17 mmol· L-1,PT:18 s,KPTT:56 s,Hb:86 g.抗休克治疗同时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十二指肠水平段横断.关闭十二指肠近、远端,近端插管同时置空肠营养管,分别腹壁戳孔引出,术后入ICU病房,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腹腔负压冲洗引流,应用生长抑素,肠液回输,营养支持,术后第6天停腹腔盐水冲洗,第9天拔腹腔双套引流管,术后2周拔出空肠减压管.

  • 气囊导尿管应用于末端回肠造口患者肠液回输的护理体会

    作者:周黎君;张月琴

    近年来,直肠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随着对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的认识,新辅助医治手段得到开展,手术器械和手术技术不断改进,低位甚至超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显著上升[1-3].但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病率较高,而吻合口瘘治疗困难,甚至需行二次手术,增加患者的痛苦及负担.因此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当患者二次入院行闭瘘术前肠道准备时,难度大且效果差,本组研究将气囊导尿管运用于造瘘患者闭瘘前的肠液回输中,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一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刘宝晨;丁威威;范欣鑫;吴性江;黎介寿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AMI)为少见病,仅占因急腹症入院病人的千分之一,但其死亡率高达60% ~ 80%.而由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ASMAE)所致的急性肠缺血为常见,其会导致缺血肠管迅速进展至缺血性坏死,进而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终危及病人生命.与其他常见消化道疾病不同,ASMAE病人肠道以缺血为主要表现,常存在肠道结构及功能的损害,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蠕动功能及肠粘膜屏障功能的破坏.

  • 持续肠内营养和肠液回输治疗小肠源性术后腹膜炎

    作者:邹志英;李维勤

    术后腹膜炎需再次手术病人的病情严重,病死率约50%,成功的治疗在于完全控制感染源,出现瘘的小肠段尽可能外置.这种方法在结肠和远端小肠瘘治疗中虽普遍被接受,但在近端小肠瘘的治疗中仍有争议.因为近端小肠外置或造口可造成肠液大量丢失,使液体和电解质平衡的维持很困难,而且普遍认为,这既阻止了肠内营养,又限制了病人的营养摄入.近端小肠外置或造口病人虽可使用完全胃肠外营养,但持续肠内营养在预防肠粘膜萎缩、维持胃肠屏障功能和腹膜、肺巨噬细胞功能方面具有优越性.作者对一组由于小肠吻合口瘘引起的术后腹膜炎的病人建立近端小肠造口,并行持续肠内营养(CEN)与肠液回输(SER)联合治疗.

  • 肠液回输对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的加速康复作用

    作者:陈焕;蒋维维;路长贵;耿其明;唐维兵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对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加速康复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6例小肠造瘘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据术后有无进行肠液回输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体重变化、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首次再住院时间和远端肠管形态.结果:术后2周高、中、低位造瘘各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高位造瘘研究组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对照组[(1.2±0.3)vs.(0.8±0.4),P=0.03],高位造瘘研究组总蛋白、白蛋白比对照组稍增加[(57.1±7.6)vs.(54.3±9.3),P=0.71;(8.2±8.5)vs.(36.3±6.2),P=0.65],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比对照组显著增高[(92.0±23.1) vs.(81.2±21.7),P<0.05;(21.6±8.1) vs.(16.5±5.5),P<0.05);术后3个月中位造瘘研究组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对照组[(1.7±0.4vs.1.3±0.6,P=0.04),总蛋白、白蛋白比对照组稍增加[(60.3±10.3)vs.58.1±9.0,P=0.78;40.5±9.9 vs.39.4±7.8,P=0.86],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比对照组显著增高[(110.3±25.3)vs.92.0±21.2,P<0.05;23.8±11.0 vs.18.3±8.9,P<0.05];术后3个月低位造瘘研究组体重、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均比对照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位造瘘研究组首次再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迟[(18.6±7.9)vs.14.2±-5.2,P<0.05;11.2±4.1vs.7.1±3.8,P<0.05],灌肠造影显示肠液回输后远端肠管形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肠液回输能改善中高位肠造瘘术后新生儿的营养状况和远端肠管形态,加速患儿康复.

  • 肠液回输在肠外瘘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作者:钱君

    肠瘘是指胃肠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腔外有异常的通道,肠瘘穿破腹壁与外界相通的称为肠外瘘[1].肠外瘘治疗中存在着治愈率低(30%~50%)[2]、病程长、医疗费用贵等问题.

  • 肠液回输治疗肠漏的探讨

    作者:胡秋莲;周建平;姚宏亮;李铁钢;范丹凤

    为减少病人由于肠漏造成的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营养不良,尽早恢复其肠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我们于1997~2001年采用肠液收集回输的方法治疗肠漏1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关键词: 肠漏 肠液回输 护理
  • 肠液回输治疗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短肠综合征

    作者:周佳亮;葛午平;田松;方元龙;朱小春;肖尚杰;原丽科;许露

    目的 总结利用肠液回输治疗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功能性短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肠液回输治疗的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肠液回输情况以及治疗恢复情况.结果 共14例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患儿接受肠液回输治疗,平均出生胎龄为(33.4±2.8)周,出生体重为(2129±501)g.近端造口与Treitz韧带之间平均距离为(39.6±10.3)cm,远端造口与回盲部之间平均距离为(45.0±18.1)cm,平均造瘘液量为(65.4±9.2)mL·kg-1·d-1,肠液回输治疗平均时间为(29.1±9.2)d,回输期间平均体重增长(26.6±6.4)g/d,肠造瘘术后(47.0±14.6)d关瘘.通过肠液回输,全组患儿静脉营养减少或完全由肠内营养代替,未出现与回输肠液直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肠液回输操作安全可行,可减少肠造瘘术后功能性短肠综合征患儿肠外营养,改善患儿关瘘前营养状态.

  • 小肠双造口和肠液回输在重度腹腔感染患者的应用

    作者:朱晋国;王健;和源;庄海文;杨金云

    目的:探讨小肠双造口和肠液回输在重度腹腔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14年11月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高位小肠穿孔致重度腹腔感染的患者纳入研究。所选病例均为急诊手术,行小肠部分切除加小肠远近端肠管双造口术。术后待肠道功能基本恢复、腹腔感染得到基本控制后,经鼻胃管实施肠内营养,将近端造口引出的肠液回输入远端肠襻。分别测定肠液回输前后机体对营养物质糖、脂肪及氮的平均吸收系数,并检测血清蛋白水平。结果肠液回输后,患者对糖、脂肪及氮的平均吸收系数均显著增加[糖:(90.9±7.8)%比(82.7±15.2)%, P<0.05﹔脂肪:(87.6±6.4)%比(59.1±10.8)%, P<0.01﹔氮:(82.4±9.8)%比(67.2±15.4)%, P<0.01]﹔血清中纤维连接蛋白[(285.6±3.6) mg/L比(157.0±22.6) mg/L,P<0.01]、转铁蛋白[(4.86±0.21) g/L比(3.60±0.25) g/L,P<0.05]和前白蛋白[(291.3±112.5) mg/L比(199.1±53.3) mg/L,P<0.05]水平亦高于肠液回输前。结论小肠双造口和肠液回输能明显改善重度腹腔感染患者对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避免了短肠综合征的发生。

  • 肠液回输在婴幼儿小肠造瘘术后的应用

    作者:董琦;林海;李权;彭小旅

    小肠造瘘术是婴幼儿各种危重急腹症如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及肠穿孔手术处理中,常用手段之一[1].由于术后自造瘘口丢失肠液过多,患儿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严重者不得不依赖静脉营养支持,直至二期手术闭瘘.近年来,我们对出现上述症状的9例小肠造瘘术后婴幼儿,通过收集近端造瘘口排出的肠液,经远端造瘘口回输治疗,患儿水、电解质紊乱得以控制,营养得到维持,可院外护理待闭瘘手术施行,免除长期肠道外静脉营养带来的并发症及昂贵费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1例左半结肠切除术合并吻合口瘘、高位肠瘘患者的护理

    作者:王燕娟

    总结了1例结肠切除术后并发吻合口瘘和高位小肠瘘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横结肠造口术后引流管以及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的管理,空肠瘘口进行近段肠液引流远段肠液回输的管道管理,肠内营养的建立和护理,瘘口周围皮肤的护理。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和护理,患者内环境得到改善,预后良好。

  • 1例胃癌术后化疗期并发空肠残端瘘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

    作者:陈云云;王青梅;陈梅;袁瑾

    总结1例胃癌根治术后化疗期并发空肠残端瘘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行肠液回输护理;肠内营养护理;制定个体化功能锻炼;心理干预;.在化疗期间并发空肠残端瘘的患者使用肠外与肠内营养同时,还要重视肠液合理使用,合理的营养支持配合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身体蛋白质合成,改善营养情况.

  • 小肠瘘并发胆汁淤积及肠内营养的治疗作用

    作者:潘先柱;任建安;张清

    小肠瘘,特别是高位小肠瘘患者,需长期禁食或行肠外营养支持,胆汁淤积成为其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业已证实早期恢复肠内营养,是预防或减少胆汁淤积发生的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而我们通过观察20例小肠瘘在早期恢复肠内营养后,发现不同部位小肠瘘并发的胆汁淤积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且早期恢复肠内营养,在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现报道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