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腹膜透析在婴幼儿复杂先心病中的应用

    作者:梁颖;季蕾

    目的 探讨改良腹膜透析在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术后应用的优点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2011-2012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婴幼儿复杂先心病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术中经膈肌腹膜透析管植入术的5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5例婴幼儿先心病改良腹膜透析的护理体会.结论:经膈肌改良腹膜透析护理过程中操作简单、安全,便于护理,便于观察.腹部无切口,并发症少,腹膜透析效果良好,析出液量稳定.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肺出血的护理效果

    作者:牛菊芳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肺出血患儿症状的改善情况和对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给予患儿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入选对象在接受护理前为对照组,在护理后为观察组.在治疗和护理后监测入选对象的疗效,记录患儿的出血、肿胀、痰量等指标变化.结果 在118例患儿中81例(68.6%)治愈,31例(26.3%)病情明显好转,6例(5.1%)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4.9%.结论 个性化护理可以改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肺出血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CT联合超声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王建江

    目的:探析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诊断中采取CT联合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将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接收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样本,依次行CT及超声诊断,将诊断的结果同手术病理对比,探讨超声及CT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经手术检查确诊,90例患者中39例心内畸形,51例心外畸形;CT诊断心内畸形的有效性为79.5%,与超声92.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诊断心外畸形的有效性为96.1%,与超声78.4%比较差异性明显,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超声诊断心内与心外畸形的有效率均高达100%.结论: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诊断中采取CT结合超声检查的准确度高.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作者:苗蔚;王琳

    目的: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特征及规律性.方法:对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辅以双氧水声学造影诊断的4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切面的声像特征,并探讨检查、分析方法.结果:明确诊断了法洛氏四联征7例,法洛氏三联征2例,法洛氏五联征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6例,爱勃斯坦畸形6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5例,纠正型大动脉转位1例,右室双出口3例,右室双腔心2例,右旋心并室缺1例,永存动脉干1例,完全性主动脉弓离断1例,左位上腔静脉引流入左房1例,单心室2例,三尖瓣闭锁2例,巨大右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其中巨大右冠状动脉左室瘘、右室双腔心、爱勃斯坦畸形各1例均我院手术证实.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右心声学造影是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首先方法.

  •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75例的外科治疗

    作者:齐建川;张泽伟;郏蓁;高展;应力阳;李建华

    目的 评价伴随不同种类解剖畸形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通过不同术式取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大动脉调转术、双向腔肺吻合术、Rastelli矫治术、Fontan术、Senning术等治疗伴随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下腔静脉中断、永存左上腔静脉、冠状动脉畸形、主动脉弓缩窄等畸形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评价术后生存率.结果 全组275例,早期死亡14例(5.09%):大动脉调转术后死亡10例(10/243,4.12%),其余术式术后死亡4例(4/32,12.50%);生存261例,其中双向Glenn术、改良Fontan和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后患儿发绀明显缓解,大动脉调转术和改良Senning术后患儿发绀消失,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可通过多种术式治疗,新生儿通过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 呼吸机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

    作者:王云;王旭;张东亚;宫路佳;陈霞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是较为常见而又极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常可以危及患儿的生命.如何纠正低氧血症是提高患儿术后存活率的关键.我院小儿恢复室自1993年12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共收治5岁以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后患儿1914例,其中18例(0.94%)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现报告如下.

  • 小儿心脏手术脑保护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王怡悦;莫绪明

    深低温低流量和深低温停循环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发展.但其在运用于疾病治疗的同时也对患儿多个系统脏器产生了不小的损伤.其中脑部的损伤尤为显著,相应的脑保护引起了大家广泛的重视.据统计,体外循环术后30%的患者存在脑功能紊乱[1].多数脑损伤程度较轻,呈一过性,但少数也可致残,甚或死亡.因此在心脏手术中需要较好的脑保护方式,其中药物保护在体外循环脑保护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就脑保护药物进行综述.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狭窄的造影方法分析

    作者:陈国良;靳永强;张福强;吴清玉

    目的:分析合并肺动脉狭窄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方法.方法:经股静和/或动脉插管途径,采用不同方法对51例合并肺动脉狭窄的复杂性先心病行选择性肺动脉造影.结果:10例患者用导丝在心室内将猪尾导管末端打开,调整导丝进入肺动脉;34例患者通过剪切猪尾导管远端呈不同的弧度进入肺动脉;3例患者但因肺动脉瓣重度狭窄,5F导管无法通过,更换260cm长泥鳅导丝后交换4F导管进入肺动脉;4例患者经主动脉逆行进入心室后操纵导丝进入肺动脉.结论:根据心内结构及大动脉位置关系的变化采用不同的策略及器械能够成功进入肺动脉行造影及压力测定.

  • "3+1"复合超声切面培训在先天性心脏病产前筛查中的作用

    作者:丁文虹;金梅;张桂珍;王志远;崇梅;杨晓辉;陈靖宇;韩玲

    目的:评价"3+1"复合超声切面(标准胎儿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培训在先心病产前筛查中的作用.方法:自2006年7月始对北京地区6家妇幼保健院超声医生采取集中授课,观摩见习,指导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胎儿心脏超声"3+1"复合切面培训,并以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入组的17721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应用"3+1"复合超声切面行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产前筛查,所有筛查过程均录像并保存电子图像,以生后超声或尸检结果验证产前超声结果并评价"3+1"切面培训成果.结果:17 721例中,诊断胎儿先心病121例,其中复杂胎儿先心病100例,产前及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共确诊复杂先心病109例,产前漏诊10例,误诊1例,复杂先心病的产前诊断率为91%(99/109).简单先心病病种以室间隔缺损(室缺)为主,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小型膜周部室缺和肌部室缺漏诊较多.结论:"3+1"复合超声切面的培训和应用有效提高了复杂先心病产前诊断率,对降低复杂先心病出生率,进而降低新生儿及婴幼儿病死率意义重要.

  • 开地米丁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中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石海燕;邱立成;周小英

    目的 观察开地米丁(Myocardial peptide,MCP)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6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行根治术的患者,包括法乐四联症(TOF)43例右室双出口(DORV)11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C-ECD)9例,随机分为两组:开地米丁治疗组(MCP组,32例)和对照组(GIK组,31例).MCP组术中给予MCP 3 mg/kg,术后以3 mg/kg连用3天,对照组给予GIK液(10%葡萄糖200 ml+50%葡萄糖100 ml+普通胰岛素10 IU+KC16 ml),给予时间与治疗组相同.两组分别于主动脉阻断前,复灌后1 h、2 h、6 h、12 h、24 h、48 h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测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Ⅰ(cTnI).结果 MCP组心脏自动复搏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多巴胺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CK、CKMB和cTnI均较术前高(P<0.05),两组间术后CK和CKMB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cTnI MCP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MCP在阻断时间较长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中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作者:贝亚军;张载高;李寒;姜相伟;解水本;赵哲;迟海涛

    目的 总结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8年1月,采用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共24例(病种包括三尖瓣闭锁、单心室等,其中心脏位置异常8例).19例行双向格林术,5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24中16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2例双向格林术术后再次手术.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1例(4.2%),乳糜胸及低氧血症各1例.结论 ①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分期手术效果好,但手术难度增加;②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外管道与右心房开窗效果较好;③技术达标后可尝试非体外下手术,但体外循环必须有良好的应急能力.

  • 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麻醉围术期处理

    作者:蒋怡燕;乔彬;吴莉莉;林晓娜

    目的 探讨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麻醉围术期处理策略.方法 85例患者体重1.9~5(3.45)kg.右肺动脉起源主动脉并室间隔缺损(VSD)2例,降主动脉缩窄并VSD、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主动脉弓离断并VSD+PDA 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PDA 20例,右室双出口8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21例,肺动脉近似闭锁法洛四联症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1例.患儿术前30 min口服咪唑安定0.5 mg/kg,东茛菪碱0.02~0.04 mg/kg肌注.有心衰者给予静脉持续输注多巴胺3~5 μg/(kg·min).大血管错位/室间隔完整者不吸入高氧,并给予前列腺素E1 5~10 ng/(kg·min),持续输注直至建立体外循环.患儿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以芬太尼5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注诱导,经鼻气管内插管,压力控制模式(PCV)进行机械呼吸,采用静吸复合方法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气、电解质、血糖、乳酸和心排量,并给予及时纠正.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压力下降不满意者吸入伊洛前列素,心脏复跳后有房室传导阻滞者置入左心室临时起搏器.结果 85例麻醉成功行动、静脉穿剌置管术建立术中监测及血管通道,麻醉效果满意,术后6~8 h麻醉清醒,24~72 h脱离呼吸机.没有出现由麻醉引起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和并发症.2例因严重低心排,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于第2 d死亡.2例大动脉错位因冠状动脉畸形,术后吻合口出血,心功能不全当天死亡.结论 新生儿麻醉处理策略要从其生理和解剖特点出发,把握其麻醉特点对开展新生儿复杂心血管手术安全是有保障的.

  • 危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外科治疗

    作者:崔虎军;孙善权;黄萍;郑亦男;夏园生;杨盛春;刘辉;张志意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1/3在1岁内处于危重状态,但此类患儿并非等同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1-3]).危重小婴儿的急诊、亚急诊手术治疗在国内还没有广泛开展,对于"危重状态"的判定和手术时机的把握也没有统一意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共实施的48例急诊或亚急诊手术(同期手术907例)的治疗时机和效果,为进一步规范对此类患儿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

  • 同卵双胞胎同患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外科治疗

    作者:董念国;杜心灵;张凯伦;蒋雄刚;史嘉玮;肖雅琼;夏家红

    2010年8月收治一对同卵双胞胎同患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PA/VSD),经一期根治手术治愈.现报道如下.患婴 例1男,18月龄.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5 kg.生后即发现口唇肢端发绀,无晕厥史.查体:营养不良,发育差,口唇发绀,杵状指(趾),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前区触及震颤,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连续性杂音,P2消失,腹膨隆,肝右肋下2指,质中,移动性浊音阴性.动脉血气分析提示血红蛋白(Hb) 156 g/L,红细胞压积(HCT)0.46,脉搏氧饱和度(SPO2)0.52.胸部X线片提示心影增大,肺动脉段凹陷,肺血少.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电轴右偏40°.心脏超声提示右室流出道管状发育不良,肺动脉瓣未见明显启闭,肺动脉主干明显狭窄;嵴下型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MRI)证实超声诊断,肺动脉瓣口高度狭窄或闭塞,瓣环内径约0.32cm,肺动脉干发育不良内径0.39 cm,左、右肺动脉内径为1.2cm、1.39 cm,VSD内径1.5cm,ASD内径0.5 cm,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间可见内径0.32 cm异常管道相通,余未见主肺动脉侧支血管,主动脉骑跨,左、右心室发育可,右心室肥厚.临床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 流体力学在Fontan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虎臣;刘锦纷

    正常生理状态下维持体、肺循环主要依赖心脏左、右心室作功,Fontan术后肺循环中缺少右室搏动性血流,导致了肺血流能量减少。只有使腔-肺吻合处的血流动力学更为合理,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结果。因此减少腔-肺吻合处的能量损耗对于有效循环是至关重要的,很多离体实验和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都致力于研究Fontan术后的血流动力学以设计出更好的吻合方式[1-3]。腔-肺吻合结构须要尽可能满足3个条件,一是能量损耗尽可能小,避免血流停滞;二是吻合口具有潜在生长能力;三是保持双肺灌注的平衡。随着更快、更强大的计算机问世,利用CFD方法来研究临床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成为可能。

  • 心脏跳动下无人工材料一期改良心外Fontan手术3例

    作者:邢泉生;武钦;荣佑宝;王平善;任悦义

    Fontan类手术是"单心室"外科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目前常用的改良Fontan术为体外循环(CPB)下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Total cavopulmonary anatomosis,TCPA).大量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证实,心外管道Fontan循环有通路顺畅、循环阻力小、血流能耗低等优点,但是静脉系统的人工材料有早期形成血栓,造成人工血管栓塞的危险[1].另外,人工血管需要较长时间抗凝且无继续生长潜力.现报道我们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不用人工材料的CPB心脏跳动下一期TCPA直接吻合的手术经验及临床效果.

  • 腔静脉主动脉转流下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作者:陈铁男;孔祥荣;刘晓程;郭志鹏;王学宁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是将体循环静脉血直接引流到肺动脉的一种右心旁路手术,目前报道的TCPC基本方法有低温心脏停跳、常温不停跳及非体外循环(OPCAB)3种.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我们运用腔静脉主动脉转流(CAB)的方法,对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儿实施TCPC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用并成功脱离体外膜肺氧合一例

    作者:肖雅琼;陈剑锋;李平

    患儿,男,1岁8个月,体重9kg,因发现心脏杂音1周入院.患儿入院后明确诊断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经完善检查,于入院后第8天行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矫治术.术中见主动脉显著增宽,右冠状动脉窦瘤部明显扩张,主肺动脉0.8 cm,左肺动脉0.8 cm,右肺动脉1.0 cm,右心室显著增厚,腔内见粗大肌束,右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瓣闭锁,干下型室间隔缺损2.0cm,主动脉骑跨70%.结扎动脉导管未闭(直径0.8 cm),切开右室流出道,连续缝合修补室间隔缺损,心包片重建右室流出道.术中主动脉阻断40 min,转流3.5h,术后停机困难,行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延迟关胸回ICU.

  • 不同触发技术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成像的影响

    作者:于喜红

    目的 对比通过团注对比剂手动触发和自动跟踪触发得到的两组CT图像,探讨不同触发技术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胸科医院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403例行双源CT心脏大血管成像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对比剂示踪法(Bolus-tracking),其中以手动触发(监测四腔心层面,ROI定于空气)扫描245例(A组),以自动触发(ROI定于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扫描158例(B组),对A、B组图像进行对比,具体的对比内容包括,上腔静脉及右心系统对比剂高浓度伪影,心腔、大血管强化CT值.结果 两组图像心腔及大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及右心系统、心腔大血管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触发方式的选择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T图像质量有显著影响,手动触发扫描技术可有效消除上腔静脉及右心系统对比剂高浓度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 非体外循环下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作者:赵哲;汤楚中;李寒;贝亚军;张载高;解水本;迟海涛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非体外循环右心旁路手术治疗9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包括三尖瓣闭锁、单心室等,其中心脏位置异常27例),68例行双向格林术,26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其中3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结果 双向格林术围手术期手术死亡2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死亡2例,围手术期死亡率(4.3%).结论 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分期手术效果好,但手术难度增加.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外管道与右心房开窗效果好.

9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