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治疗

    作者:潘福敏;王善金;麻彬;赵卫东;吴德升

    [目的]探讨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1月~ 2015年3月因颈椎病性眩晕至本院诊治的32例患者一般资料,用X线片评估颈椎失稳情况,用MRI评估颈椎退变程度,均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用JO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法评估眩晕改善情况,分析颈椎失稳及颈椎退变程度与眩晕程度相关性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结果] 32例患者中26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8.02±2.3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8.70±0.63)个月;术前有17例患者颈椎不稳,其中11例存在C4、5节段不稳,显著多于其余节段(P<0.05).颈椎退变影像学评分C4、5显著高于其余节段(P<0.05).术后1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JOA评分又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术后1个月眩晕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眩晕评分又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结论]颈椎病性眩晕多发于围绝经期女性,C4、5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及颈椎不稳是发病的危险因素.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有效手段.

  • 后纵韧带的切除与保留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吕永威;李利;郭继东;王华东;马超

    [目的]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中颈椎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PLL)切除与保留的疗效及对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对本科2009年12月~ 2013年04月因颈椎病行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8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是否切除颈椎PLL,分为颈椎PLL切除组(15例)和颈椎PLL保留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诊断类型、病变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Cobb角、颈椎整体曲度、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差异及JOA脊髓功能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PLL切除与否对置换节段曲度及活动度影响不大,切除颈椎PLL在提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优于保留颈椎PLL.

  • 胸腰椎骨折后纵韧带损伤的MR影像特点

    作者:孙兆云;李士光;陈伯华;李莹;高圣龙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纵韧带损伤的MR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6月~2014年6月10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行CT及MR检查,对后纵韧带损伤的MR图像特征分析并对损伤程度分级,对有椎板减压指征者后路手术探查后纵韧带损伤情况,并将不同MR分级与术中探查进行比较验证,采用KaPPa检验统计分析两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MR检查可显示后纵韧带损伤及程度,将损伤程度分为三级,MR分级与手术探查情况有极好的一致性.[结论] MR检查是明确后纵韧带损伤程度的敏感检查技术,后纵韧带损伤的MR分级将有助全面评价胸腰椎损伤特别是中柱损伤情况,对胸腰椎损伤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 脊髓型颈椎病的后纵韧带病理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叶添文;贾连顺;陈德玉;王新伟;叶晓健;倪斌;袁文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目的病理分型及其对手术方式目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病理变化和手术切除策略.[结果]根据手术和病理结果,后纵韧带退变町分为单纯退变型34例(39.1%)和增牛退变型53例(60.9%).后者包括增牛肥厚型26例(29.9%);增生粘连型12例(13.8%)和增生骨化型15例(17.2%).[结论]合并后纵韧带轻度退变型和增生肥厚型目的脊髓型颈椎病者,可以彻底切除后,纵韧带.合并增生粘连型和增牛骨化型患者,有限切除后纵韧带,孤立粘连部分和骨软骨化部分[目的]后纵韧带,同样可以达到彻底减压.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王贵宾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thoracic spine,T-OPLL)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的原因之一,因本病常常导致严重脊髓压迫甚至截瘫,临床症状凶险且进行性加重,而保守治疗常常无效,需选择手术治疗.T-OPLL的发病率较低,主要见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可能与基因、饮食及环境因素有关[1].日本发病率较高,有学者对志愿者的普查显示胸椎OPLL的发病率为颈椎的1/4(颈椎发病率为3.2%,胸椎发病率为0.8%)[2].此病的发病率女性较男性多见.我国学者的统计与国外类似[3].由于此病发生、发展隐匿,不像颈椎OPLI那样容易被人发现,常常被人们忽视,而就诊时往往是压迫较重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临床治疗也较为困难.病例统计显示此类疾病在压迫初期,未引起严重功能障碍时,尽早的发现及治疗对于预后明显有利.但较高的手术难度常常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因为压迫来自胸脊髓腹侧,而胸椎具有生理性后凸,后路减压脊髓无法向后漂移,所以术后恢复远不及颈椎OPLL好[4].胸椎OPLL患者也常常合并胸椎OLF,导致前后均有压迫的胸椎管狭窄[5].胸椎OPLL根据骨化表现形态分为线型、鸟嘴型、扁平型、连续波浪型、连续柱状型及混合型[2、12].

  • 颈前路手术后纵韧带切除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丹;吴震东;黄宰宇

    目的:观察颈椎后纵韧带在脊髓型颈椎病中对脊髓的压迫作用.方法:在8例颈前路减压患者术中,先纵向切除一半的后纵韧带,观察切除后纵韧带侧及未切除后纵韧带侧硬膜囊的形态及刮除骨赘后后纵韧带的漂浮状况,后完全切除后纵韧带.结果:后纵韧带切除侧硬膜囊向前膨出形态恢复良好.未切除后纵韧带侧,硬膜囊均不同程度受后纵韧带的压迫,刮除椎体上下缘骨赘后后纵韧带向前的漂浮有限,不足以很好地恢复硬膜囊的形态.完全切除后纵韧带后,硬膜囊形态恢复良好.结论:颈椎退变增生的后纵韧带是脊髓型颈椎病中脊髓致压的重要因素之一;切骨减压后后纵韧带向前漂浮有限,不能使脊髓彻底减压:颈前路手术中对退变增生的后纵韧带必须切除.

  • 颈椎后纵韧带胶原、蛋白多糖、钙含量变化的研究

    作者:吴小涛;许勇;陈晓钢

    [目的]通过定量测定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钙含量改变,探讨颈椎后纵韧带在颈椎病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脊髓型颈椎病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5例作试验组,同年龄段正常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0例作对照,Weossner法测定两组总胶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Ⅱ型胶原含量;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测定钙含量;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比观察后纵韧带的显微结构变化特点.[结果]试验组总胶原、Ⅰ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含量低于对照组;试验组Ⅱ型胶原含量较对照组高;试验组Ⅰ型/Ⅱ型胶原比值低于对照组;试验组钙含量较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构显示试验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肿胀,排列紊乱.[结论]颈椎病患者颈椎后纵韧带退变,总胶原、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钙代谢发生紊乱,颈椎后纵韧带分子水平的生物化学变化与颈椎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 后纵韧带切除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蒋振松;张佐伦;于锡欣;袁泽农;杨玉峰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1年1月~2002年6月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行后纵韧带切除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30例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72.6%,优10例,占33.3%;良12例,占40%;中6例,占20%;差2例,占 6.7%.结论:对合并后纵韧带肥厚压迫颈髓或合并颈椎间盘脱出至硬膜外腔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中,需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疗效满意.

  •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作者:杨庆国;江曙;张建湘;申才良

    目的:分析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方法:75例患者,男45例,女30例;年龄42~64岁,平均51.6岁.病变累及1个椎节者29例,2个椎节者39例,3个椎节者7例.椎体次全切除提供向侧方抵达椎弓根前内缘的减压骨槽,其底宽一般为18~20mm,使椎管前壁近乎完全敞开.直视下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强调牵引下植骨.按JOA评分和X线片,判定改善率和植骨区骨性融合.结果:75例中有68例获3个月~6年2个月(平均2年7个月)的随访.X线片示:切除1或2个椎节者,术后3~4个月植骨区骨性融合;而切除3个椎节者,5~6个月获骨性融合.优良率85.3%,改善率3.4%~91.3%,平均70.8%.3例并发短期C5或C6神经根麻痹,2例并发硬脊膜损伤,无脊髓和椎动脉等损伤并发症.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术使椎管前壁近乎完全敞开,给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提供足够大的视野条件,使减压更趋完善.

  • 严重的多发性全身性韧带骨化1例报告

    作者:郭翔;倪斌

    脊柱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多处骨化伴全身性韧带骨化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骨肌肉组织的退行性疾患.其病因不明,临床发病率低,故其诊断及治疗存在较多疑惑.近来本科收治1例,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告如下,以供同仁探讨.

  • 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的诊治及其与颈椎管内肿瘤的鉴别(附19例报告)

    作者:王明飞;倪斌;陶春生;王健

    颈椎间盘突出症在骨科并不少见,严重者椎间盘组织、相邻终板突入后方甚至突破后纵韧带向后进入椎管,形成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并造成严重脊髓损伤.由于突出较大,该病易与颈椎管内肿瘤相混淆.自2001~2004年,本组共收治与颈椎管内肿瘤相似的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19例,报告并讨论如下.

  • 颈椎侧块钢板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路减压中应用的探讨

    作者:周忠;徐皓;林建华

    目的:探讨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实施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后,应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的方式、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2年3月,在颈后路减压中采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3例.后正中切口,显露至两侧关节突外缘,根据脊髓受压节段行全椎板切除后,采用Magerl方法(即螺钉的进入点位于侧块中心内上侧2mm,钉的走行方向约向外侧倾斜20~25°,向头侧倾斜30~40°),行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结果:随访8个月~2年6个月,平均19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为64.5%,优6例,良4例,中2例,差1例.未发生椎动脉或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OPLL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能有效改善颈椎管狭窄,同时予以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能避免全椎板切除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有效地保护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取得满意疗效.

  • 新式椎间盘环钻切割摘除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作者:陈克洲;陈艺新;彭少英;张云强;肖杰;贾湘谦;张汇林

    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后路保护好硬膜囊及神经根,显露突出的椎间盘,用尖刀片"十"字切开后纵韧带,用髓核钳夹出椎间盘组织,再用刮匙搔刮周围残余组织.但术中并发症较多[1~5].我院1994年研制出新式椎间盘环钻切割摘除器,至1998年12月通过临床41例应用,手术满意,无并发症.报告如下:

  • 髓核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对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与成骨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庆石;陈允震;刘海春;武文亮;焦广俊;李晓峰;徐大霞

    目的 探讨髓核(NP)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对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颈椎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酶解法提取NP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建立OPLL+ NP细胞组、OPLL细胞组和NP细胞组.采用ELISA法检测IL-1α、IL-6、TNF-α及PGE2的表达,采用MTT比色法检测OPLL细胞毒性,采用EdU法检测OPLL细胞增殖,采用RT-PCR法检测OPLL细胞Ⅰ、Ⅺ型胶原及骨钙素mRNA的表达,采用Von Kossa染色法及ALP染色法检测OPLL细胞成骨活性.结果 OPLL+ NP细胞组OD490值(0.28±0.09)较OPLL细胞组(0.25±0.06)增高(P <0.05);OPLL+ NP细胞组OPLL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OPLL细胞组;OPLL+ NP细胞组ALP染色和Von Kossa染色呈阳性,OPLL细胞组呈阴性;OPLL+ NP细胞组Ⅰ、Ⅺ型胶原及骨钙素mRNA表达较OPLL细胞组明显增高(P<0.05);OPLL+NP细胞组炎症因子含量较NP细胞组和OPLL细胞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在体外,NP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促进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

  • 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脊柱韧带细胞体外培养中的作用

    作者:颜廷宾;刘海春;林琳;张佐伦

    目的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后纵韧带骨化中的表达及对体外培养后纵韧带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 切取手术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和非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非骨化部位的脊柱韧带,进行体外培养建立8个后纵韧带骨化细胞系(OL1~OL8)和7个非后纵韧带骨化细胞系(NL1~NL7).检测体外培养条件下各细胞系的形态学特征及成骨特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α在正常及退变后纵韧带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不同浓度的重组人TNF-α(rhTNF-α)对两类细胞系分化方向的作用.结果 ①只有4个OL细胞系表达成骨细胞表型,其余细胞系均表达成纤维细胞表型;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NF-α在退变及成熟的骨化区均有表达,在正常及软骨化后纵韧带组织中无表达;③rhTNF-α对各细胞系的作用不同,它可增强各细胞系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DNA及胶原合成,能诱导所有OL细胞系分泌骨钙素(OC),只有2个NL细胞系分泌较低水平OC.结论 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脊柱韧带细胞体外培养可表达成骨细胞表型,TNF-α在后纵韧带骨化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 后纵韧带在后路间接减压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伴有椎管占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作用

    作者:张在恒;段德生;朱豪东;厉玉杰

    目的:后路间接减压与伤椎植钉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伴有骨块突入椎管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探讨后纵韧带的完整性对于骨块复位的影响。方法43例患者在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未进行椎板切除,伤椎上下椎体与伤椎同时植钉进行撑开间接减压;A 组为后纵韧带完整;B 组后纵韧带破裂。术后随访观察伤椎椎体高度的恢复,节段后凸角的纠正情况,突入椎管的骨块复位情况以及有无神经损伤症状。结果 A 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B 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两组患者伤椎前缘、侧缘、后缘高度,节段后凸角和椎管截面积术后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术后椎管截面积有显著差异(P <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迟发性神经损伤发生。结论对于椎管内骨块占位但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行后路间接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尽管后纵韧带完整性影响椎管内骨块的复位,但后纵韧带破裂并非是后路间接减压的禁忌症,间接减压依然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 颈脊髓损伤并发非同节段颈椎管狭窄32例临床分析

    作者:梁久金;王阳;秦之威;孙成良;亓向同;魏开斌

    颈脊髓损伤病人多有明显的骨折脱位[1],伴非同节段的颈椎管狭窄者,脊髓损害平面广、程度重、功能恢复差.若仅解除伤椎造成的神经压迫而忽略狭窄段的治疗,术后恢复多欠满意.1985年以来,我们共收治颈脊髓损伤并发非同节段颈椎管狭窄病人32例,现报告如下.

  • 胸椎管狭窄症24例诊治体会

    作者:于凤珍;徐卫国;肖善富;从先锐

    1998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共收治胸椎管狭窄症24例.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7例,女17例;年龄40~72岁,平均50岁.急性发病6例(4 h~4 d),3例有摔伤史,1例因腰腿痛行椎管造影后出现双下肢瘫痪,2例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双下肢瘫、肌张力高、皮肤感觉障碍、椎体束征阳性,1例损伤平面以下软瘫,巴氏征阳性.慢性发病18例(1个月~4 a).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麻木、无力、跛行、躯干及以下有束带感,症状进行性加重.查体均见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体征,以及明确的感觉障碍平面.行MRI检查18例, CT检查3例,椎管造影4例(早期病例).黄韧带骨化11例,胸椎间盘突出4例(其中T4~T6钙化1例),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颈椎管狭窄2例,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间盘突出3例、合并颈椎管狭窄1例.病变部位:T2~T11.其中1例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为软瘫,但巴氏征阳性.

  • 伤椎椎弓根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探讨

    作者:刘建林

    手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或合并脱位,因椎体周围的前纵韧带、椎间盘、后纵韧带、椎旁肌肉、棘突间韧带撕裂,是一种不稳定性骨折,故常需手术开放复位、固定、融合.2004年3月~2006年10月,我们采用经后路包括骨折椎体的椎弓根固定技术进行复位同时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治疗这一类型骨折,至今已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及康复

    作者:毕桂娟

    因腰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或脊髓而引起腰臀腿痛麻、困胀等症状的疾病,即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约占门诊腰腿痛的15%,易发于20~40岁,其中下腰段突出常见,约占98%.临床常把腰椎间盘突出分为腰椎间盘膨出(bulging disc)、腰椎间盘突出(protruded disc)、腰椎间盘脱出(pro-lapsed disc).椎间盘膨出指突出物常有薄的外层纤维环包裹,后纵韧带通常未穿破,膨入椎管内大距离不超过3毫米;椎间盘突出指突出物从纤维管裂口突入椎管;椎间盘脱出指突出物穿破纤维环外层,脱离椎间盘本体.椎间盘突出不一定都产生症状,而椎间盘膨出不一定都不引起症状.当椎管处于狭窄的临界状态时,膨出的椎间盘也可引起症状.

262 条记录 10/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