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分析

    作者:刘锦涛;俞鹏飞;姜宏

    目的 探讨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选保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 将2008-06-2014-06期间首选保守治疗的89例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其终手术率、临床疗效,并根据MR图像计算突出物体积及吸收率.结果 89例患者中,72例经保守治疗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17例终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率19.10%.保守治疗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0.56%、83.33%、83.33%,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保守治疗患者中,15例发生明显重吸收(RR>50%),占总人数的16.9%.结论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部分通过保守治疗症状可得到缓解,一部分可出现突出物重吸收现象.

  •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报告

    作者:张德纯;明伟;陈小龙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髓核碎块突破纤维环及后纵韧带,游离或游走于椎管内、硬膜外或硬膜下腔,压迫硬膜和神经根.我们自1988年1月-2001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3例,其中23例术中证实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占3.4%.现将此型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手术方法及术后早期脱水剂的应用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 腰1,2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竺湘江;陈其昕

    高位椎间盘突出症(L1~4)比较少见,占1%~10%[1,2],而腰1,2椎间盘突出症则更少见报道。报告4例腰1,2椎间盘突出症,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临床资料 4例均为男性,年龄24~65岁,体力劳动者3例,1例有外伤史,3例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 见表  辅助检查 X线片示椎间隙变窄3例,伴后纵韧带钙化1例,椎体后缘局部骨密度增高3例。4例的MRI均显示单纯L1,2变性突出,压迫硬膜囊。  手术方法与结果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3例经肾切口侧前方入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1例合并局部椎管狭窄者行后路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效果:4例随诊6~20月,平均12.4月,术后症状均消失,其中1例遗有大腿外侧麻木,考虑为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所致,根据陆裕朴标准[3],本组疗效均为优。

  • 后纵韧带切除与否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向少伟

    目的 研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中切除颈椎后韧带与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12-01-2014-01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62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切除颈椎后纵韧带分为切除组(30例)和保留组(32)例,随访24个月,统计两组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以及术后24个月的颈部VAS评分和JOA评分,两组术前和术后2年时的颈椎整体曲度、置换节段Cobb角以及置换节段活动度,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获得随访,与保留组比较,切除组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以及术后24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JO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术后2年时的颈椎整体曲度、置换节段Cobb角以及置换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对于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中无论切除或保留后纵韧带均有效,对置换节段活动和曲度无明显影响,但切除后韧带可减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疗效更佳.

  • 保留与切除后纵韧带对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影响

    作者:方钧;郑季南;洪庆南;陈敏葵

    目的 探讨保留与切除后纵韧带对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影响.方法 应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62 例,其中后纵韧带保留组(A 组)37 例,切除组(B 组)25例.据JOA 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于术后6 个月比较两组JOA 评分提高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率和硬膜囊前后径的变化.结果 术前两者比较无统计性差异,术后6 个月A 组JOA 评分(14.20±0.2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1.2±19.7)%,硬膜囊前后径增加值(2.59±1.33) mm,B 组JOA评分(15.35±0.38),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6.3±20.5)%,硬膜囊前后径增加值(3.68±1.45) 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彻底,其临床疗效优于保留后纵韧带.

  • 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切除与保留的疗效比较

    作者:白成瑞;李康华;王炳强;杨雍;李东;唐海;李锦军

    目的 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前路减压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与保留的预后及疗效.方法 65例CSM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者31例,未切除者34例.同时行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 65例患者随访12~56月,平均28.8月.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76.2%±21.6%,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63.7%+21.3%(P<0.05).结论 CSM行颈椎间盘摘除髂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术中同时切除后纵韧带优于保留后纵韧带的临床疗效.

  • 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的方法改进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严力生;罗旭耀;钱海平;钮心刚;斯清庆

    目的 探讨颈前路经后纵韧带外缘与椎体后缘附着处(解剖切入点)进入椎管,再行后纵韧带切除新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游离犁颈椎间盘脱出症、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 自2003年11至2007年9月,采用改进的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新方法36例,其中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19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后纵韧带骨化症5例.对其术后疗效、X-线射片及MRI检查进行分析评定.结果 根据JOA评分:手术前平均10.7分,随访8月至52月,增加到16.2分.平均增加5.4分.结论 经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减压加融合固定治疗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后纵韧带肥厚型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良好的手术疗效,而采用解剖切入点的后纵韧带切除方法,其操作较简单、安全.

  • 腰椎后纵韧带在椎间盘切吸术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士永;张俊芳

    目的 通过自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APLD)临床疗效与腰椎管脊髓造影(Dynemic myelography,DM)影像的分析,探讨腰椎后纵韧带在腰椎间盘突出时的作用以及与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方法 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腰椎管脊髓造影,分别测量病变椎间隙在侧卧过伸位、过屈位硬膜囊受压深度,过伸位减过屈位数值,我们称之为弹性指数,以此判断腰椎后纵韧带弹性大小和椎间盘纤维环的完整性.设定为:弹性指数值≥0.5cm为弹性好,0.5-0.3cm为弹性较好,<0.3cm为弹性差.统计分析106例APLD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APLD术后51例显效,41例有效,14例无效,分析弹性指数与效果的相关性,各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椎后纵韧带对椎间盘突出髓核有动力源性的还纳作用.其弹性作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切吸术疗效中起重要作用,通过DM对其弹性指数分析,可以作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行APLD手术的适应症之一.

  • 哈氏杆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展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有椎体的后壁骨块突入椎管. 易发生脊柱后凸畸形和神经压迫症状.轴向CT常可显示椎板的骨折、椎弓根间距增大和进入管的骨块情况,很容易诊断中柱细微的后部结构损伤.MR可证实骨折及脊髓病理改变和神经受压情况,能分辨椎间盘和前纵与后纵韧带损伤程度,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有重要的诊断的价值.一旦确诊,多主张手术治疗,以免日后发生脊柱后凸畸形和神经压迫症状.治疗时采用预折弧度的哈氏杆,要注意恢复脊柱在冠状和矢状面上的生理弧度.在腰椎要使后纵韧带拉紧,必须使用纵向撑开力,并恢复脊柱的前凸生理弧度.

  • 腰椎骨折哈氏棒固定过牵1例

    作者:王铁翔;李永红

    患者男,44岁,从马车前方坠地后坐姿腰椎过屈位被车底部挤伤,伤后双下肢感觉活动消失,二便失禁,6 h后送我院.查体:胸12腰1棘突后突,纵向侧方移位,可触及后纵韧带连续性中断.X线片示胸12腰1间椎体前后2/4脱位,左右2/4脱位.在局麻下急诊行切开复位,脊髓探查,哈氏棒内固定术,术中发现脊柱极度不稳,很容易矫正脱位.去除胸12腰1棘突椎板后见硬膜破损,脊髓断裂,行哈氏棒固定,撑开用力并不很大.术后X线发现胸12腰1椎体间隙明显增大,出现过牵,再次手术改鲁氏棒固定.恢复正常椎体间隙.

  • 脊髓型颈椎病肥厚后纵韧带的病理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智钢;侯铁胜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后纵韧带肥厚的病理学机制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60例CSM手术病例,取60例典型肥厚后纵韧带及8例确定没有病变的相邻间隙的正常后纵韧带做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特殊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观察胶原纤维变化及免疫组化检测IL-1、IL-6、TNF-α等的表达.结果8例正常后纵韧带组织无炎性细胞因子阳性表达,60例病例不同程度纤维化增生,胞浆及胞核中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等不同程度阳性表达.结论CSM中后纵韧带增生肥厚的部分原因是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等参与调控失常的胶原纤维增生,由于其增殖性瘢痕的作用,对脊髓神经根产生了直接的压迫,强调临床手术过程中对肥厚后纵韧带予以切除达到彻底减压目的.

  • 研究方向:脊柱外科.颈椎后纵韧带增殖细胞核抗原定位研究

    作者:张建湘;张之栋;任启光;吴强;江曙

    目的通过对颈椎后纵韧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的定位研究来探讨后纵韧带肥厚的发生机制.方法前路减压术分别从2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CDH),脊髓型颈椎病(CSM),颈椎创伤(CVT)患者不同部位的后纵韧带切取部份组织作HE染色及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在运动终板处后纵韧带细胞均有PCNA高表达,在椎间盘及椎体处13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中只有2例出现PCNA高表达,5例颈椎创伤(CVT)中2例出现PCNA高表达.结论后纵韧带肥厚与髓核炎性刺激压迫及创伤后的炎性反应有关.

  •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的MRI表现及测量方法探讨

    作者:俞鹏飞;姜宏;刘锦涛;许耀丰

    国内外学者认为,后纵韧带破裂是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破裂型突出的影像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系统叙述了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表现及其突出物大小测量方法,并对临床上常见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外伤后不全瘫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绪华;廖秉州;赵新建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伤前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外伤后(包括轻度外伤,X线片无骨折或脱位)可出现严重脊髓神经症状或不全瘫.1999年2月~2000年12月,我们对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外伤后,经X线检查无骨折脱位的高位不全瘫患者作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术,取得了良好疗效.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探讨

    作者:吴轲;张建湘;杨庆国;申才良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方法10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2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累及节段均不超过3个,病变部位全部行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结果126例中有109例获得3个月~6年随访,平均28个月.植骨均于术后3~5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JOA平均评分由术前8.6分提高到术后14.4分,平均改善率76%,优良率81.65%.结论分别以两侧钩突于椎体前上缘延续处的折曲点及钩突内侧壁为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至椎体前、后半部分时的安全界限解剖标志,不同病种及个体采用不同的减压范围,可以较少的并发症,获得较佳的效果.

  • 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现象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戴国钢;刘剑伟;楚福明;张中

    目的:研究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的现象,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18例发生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现象患者的病程、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破碎型突出。18例均获随访,时间6~72(17±15)个月。突出物吸收率:完全消失12例,显著缩小6例。其中1例后纵韧带破裂者遗留少许腰痛,跟腱反射未恢复,但能正常工作及生活;另有1例腰腿痛复发,影像学显示突出间盘缩小后再次大块脱出,后纵韧带破裂;其余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恢复,腰椎主动活动自如。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果后纵韧带完整,即使突出物巨大,症状重,只要没有马尾综合征或进行性单根神经根麻痹,都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且预后良好;但椎间盘吸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可再次突出。

  • 后纵韧带骨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张之栋;张建湘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好发于50~60岁的人群,发病率占颈椎疾患的0.2%~4%。 OPLL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在脊柱纵韧带内有异位骨形成。②骨化及韧带组织增生,细胞增殖并存。③在韧带骨化之前,纤维软骨细胞增殖钙化,随后血管长入,组织吸收。④韧带的骨化发生在一个特殊的部位,通常与老年性骨质增生(Forestiers病)或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伴发。⑤日本人发病率高〔1〕。国内外文献对OPLL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多数学者认为是脊柱退行性改变,笔者就后纵韧带骨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骨化 后纵韧带
  • 颈椎病的自我诊治与预防

    作者:杨耀州

    1颈椎病的概念颈椎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结构的改变,如椎间盘的变性、突出,锥体边缘骨质增生,钩突关节、上关节突增生,黄韧带肥厚、钙化或后纵韧带钙化,颈椎曲度异常、椎间不稳等.

  • 双开式颈椎管成形术的康复护理

    作者:魏华;张金华;赵丽川

    2001年4月~2003年4月我科对颈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钙化和外伤患者18例行双开式颈椎管成形术,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17例,女1例,年龄25~66岁,平均49岁.职业:农民12例,工人5例,干部1例.其中颈椎管狭窄症9例,后纵韧带钙化2例,外伤7例.病程2个月~13年,平均2.7年.X线平片测量:颈椎椎管前后径9.5mm~14.5mm,平均13.5mm.椎管与椎体前后径之比0.41~0.67,平均0.55~0.58(正常>7).脊髓造影6例,部分梗阻2例,完全梗阻4例.CT检查3例,均为椎管狭窄.MAIl例,为椎管狭窄.椎管扩大范围矢状径4mm~6mm,平均5.4mm.随访3个月~2年,平均1年4个月.除3例颈髓损伤稍恢复慢外,其他均明显恢复.

  • 保留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完整单纯游离脱出腰椎间盘切除术

    作者:吕超;吴小松;叶正云

    [目的]观察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摘除脱出髓核,不切开后纵韧带、纤维环及不摘除椎间隙内残留髓核组织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分析本院自2010年以来获得完整随访的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94例.其中47例为保留组,即术中不另外切开纤维环、后纵韧带,不探查椎间隙,仅单纯摘除脱出游离的髓核.另外47例为常规组,即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术中摘除髓核后,常规切开纤维环及后纵韧带,摘除椎间隙内变性髓核组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椎间隙高度,依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保留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术后时间延长,VAS,ODI均显著下降,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任何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在VAS和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MacNab优良率及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保留组后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丢失显著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行手术时不需要另外扩大纤维环破口探查椎间隙,能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有利于维持椎体间高度,减缓手术节段椎间盘退变.

262 条记录 9/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