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现代医用影像学杂志

现代医用影像学

现代医用影像学杂志

Modern Medical Imagelogy 현대의용영상학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肿瘤医院 《现代医用影像学》杂志社
  • 影响因子: 0.7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6-7035
  • 国内刊号: 61-128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1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医用影像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窦克非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研究

    作者:邓连桂;王晓波;黄佩贤;李建卿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疑似胡桃夹综合征左肾静脉各项参数指标.方法:通过对15例疑似胡桃夹结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肠系肠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0)之间的夹角(β),测量左肾静脉(LRV)受压狭窄部位内径(Db)及受压扩张部位内径(Da),脉冲多普勒测量受压部位血流速度(Vb)及扩张部位血流速度(Va),站立背伸位15min后重复测量上述指标.计算两种体位下Da/Db、Vb/Va及窄处压力阶差(△P).结果:15例患者SMA与AO之间夹角均<30度.不同体位,15例患者的LRV的Da均较Db明显增宽,Vb均较Va明显增快,△P均升高;平卧位时,Da/Db>2,Vb/Va>3.7,△P>3;站立背伸位15min后,Da/Db>3.0,Vb/Va >5.5,△P>5.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动态观察胡桃夹结构左肾静脉内径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准确测量获取各项参数指标,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及指导转归有重要意义.

  • 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卵巢囊肿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柴振基;韩芳芳;刘正沛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卵巢囊肿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6年10月卵巢囊肿患者9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6例予以开腹卵巢囊肿切除术治疗,研究组47例予以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统计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秩和检验,研究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89% (7/47)与对照组17.39%(8/4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卵巢囊肿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于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对比3D-CTA、DSA对颅内动脉瘤诊疗价值

    作者:马得壮

    目的:探讨3D-CTA、DSA对颅内动脉瘤诊疗价值,为临床诊断、评价颅内动脉瘤位置与结构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14年1月~ 2017年1月在我院经手术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3例(动脉瘤34枚)为研究对象,均采用3D-DSA与3D-CTA 2种方法对34枚动脉瘤检出率、动脉瘤颈可见度、与载瘤血管位置关系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患者经头颅3D-DSA检测出动脉瘤34枚,与手术检测结果一致,检测敏感度为96.97%;3D-CTA检测出动脉瘤32枚,漏检1枚,误诊1枚,检测敏感性为93.72%.结论:3D-DSA造影检测动脉瘤是诊断、治疗的基础,较之其他检测方式更加优秀,与3D-CTA动脉瘤检出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在动脉瘤颈可见度、与载瘤血管位置关系等方面更具优势,3D-CTA检测更利于动脉瘤筛查及术后复查等.

  • 低剂量MSCT扫描在空洞型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朱少乾;黄福城;庄艳妮;温兆意

    目的:探讨肺部低剂量MSCT扫描技术在空洞型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2例空洞型肺结核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R检查,之后随机等分为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肺部DR及MSCT图像特点及优劣.结果:82例患者DR显示空洞67个,MSCT显示空洞95个;DR显示肺内支气管播散9例,MSCT显示16例;DR显示空洞周边卫星灶42个,MSCT显示65个;MSCT显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17例,DR显示0例;DR显示少量胸水2例,MSCT显示11例.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可清晰显示肺内及纵隔组织及病变,能够达到临床诊断要求(两组图像质量4分及以上者低剂量组为83.5%,对照组为84.7%),且低剂量组有效的减低了患者所接受的电离辐射剂量(降幅为35.8%).结论:在空洞型肺结核诊断中,MSCT诊断准确率要明显高于X线平片.同时,合理范围内的低剂量扫描技术既能满足临床需要,又能在大程度上减少患者受到的辐射伤害.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局灶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会芳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局灶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5例局灶性肝脏病变患者,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例,均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观察病变检出情况及不同类型病变相应的表观弥散系数(ADC)、指化数(eADC)值.结果:肝血管瘤检出率为88.24%,肝囊肿检出率为100.00%,肝癌检出率为85.71%,肝转移瘤检出率为84.62%;与正常肝组织者对比,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较高,肝血管瘤eADC值较高,肝囊肿eADC值较低,肝癌及肝转移瘤患者ADC值较低、eADC值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可对局灶性肝脏病变作出定性鉴别诊断,病变检出率高.

  • 腰椎骨折采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的效果

    作者:吴永华

    目的:对腰椎骨折采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的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将本院所收治的68例患者选入研究中作为观察对象,上述患者均为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入院,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上述患者分为X线组与CT组,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检出情况、腰椎骨折范围、分型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CT组患者的骨折检出准确率为100.00%,明显较X线组高,P<0.05;CT组患者的单节椎骨骨折、双节椎骨骨折检出率分别为61.71%、32.35%,均明显高于X线组,P<0.05;CT组患者的三节椎骨骨折检出率与X线组比较,P>0.05;CT组粉碎性骨折检出率(47.06%)、压缩性骨折检出率(38.24%)均高于X线组,两组患者的骨折脱位检出率分别为11.76%、17.65%,两组比较P>0.05.结论:将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腰椎骨折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可以将患者腰椎骨折的具体情况清晰直观的反映,值得广泛应用.

  • 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MSCT表现并文献复习

    作者:任月玲;张锦烜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FTP)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确诊的9例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灶位于右侧胸腔3例,左侧胸腔6例,其中左侧1例多发;6例呈椭圆或类圆形,3例呈不规则形;4例肿瘤密度较均匀,5例肿瘤密度不均,4例病灶伴有钙化;7例增强检查中1例肿瘤双期均无明显强化,3例肿瘤呈轻度强化,3例肿瘤呈中-重度渐进性不均匀强化,2例肿瘤内及瘤周见多发迂曲血管影,1例左侧肿瘤显示胃左动脉参与肿瘤供血;肿瘤均与胸膜呈宽基底相连,4例肿瘤与胸膜呈锐角,5例呈钝角;9例均无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伴有胸水.7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34表达阳性6例,Bcl-2表达阳性5例,S100表达阴性7例,vimentin表达阳性7例,CD99表达阳性7例.结论:胸部孤立性纤维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确诊有赖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TP-Te间期和TP-Ted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中的运用价值

    作者:王倩敏

    目的:探究TP-Te间期(T波峰-末间期)和TP-Ted(TP-Te间期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6例A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依据心律失常类型分成对照组(无室性心律失常30例)与研究A组(室性早搏33例)、研究B组(室性心动过速33例),比较三组TP-Te间期与TP-Ted情况.结果:急性期TP-Ted(54.78±10.27) ms、TP-Te(123.81±14.31) ms均较恢复期高(P<0.05);研究组A、B组TP-Ted分别为(54.03±10.51) ms、(62.12±15.11)ms,TP-Te分别为(122.84±14.87)ms、(133.98±18.96)ms,均较对照组高(P<0.05),且研究B组与研究A组相比显著高(P<0.05).结论:AMI患者可使用TP-Te间期与TP-Ted进行室性心律失常鉴别,并可区分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可推广.

  • MRA结合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疗价值

    作者:何业银;李绍东;卢晓冬;杨明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和临床联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32例患者的完整MR资料(包括T1WI、T2WI、FLAIR、DWI、MRA),首次分析患者T1WI、T2WI、FLAIR图像,得出初步诊断结论,终分析完整MR资料,得出终诊断结论,对比两次分析方法对病变的检出率.结果:首次分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检出率为43.75%,其中8例FLAIR序列局部血管为高信号;终分析完整MR资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检出率100.00%,DWI显示病灶解剖定位均与MRA上血管异常解剖定位有较好的一致性.终分析对病变检出率明显大于首次分析检出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MRA结合DW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初期的诊断更为确切和及时,能尽早的确认病灶位置,血管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关键词: MRA DWI 急性脑梗死
  • MRI在诊断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光任;卢斐翠;沈礼利;涂昌灼;余琦;陈伟琼;劳彩英

    目的:研究并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诊断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100例可能存在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常规行T1WI、T2WI及T2WI-FLAIR序列扫描,部分再注入对比剂行增强扫描,对其MRI图像进行观察,分析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MRI表现,作出诊断,分析MRI对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诊断准确性.结果:100例患者中,共有43例患者的脑血管周围间隙直径超过3mm,被确诊为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MRI对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诊断准确性为100%.43例确诊患者的脑血管周围间隙均位于脑半球,以基底节区及放射冠区为主,在MRI图像中,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呈圆形、椭圆形、蛛网状,无占位效应,其T1WI序列和T2WI序列均可见扩大间隙信号,T2WI-FLAIR序列等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结论: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在MRI图像中具有典型表现,MRI可对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予以准确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及意义

    作者:钟庆英;张玉林

    目的:探究为早期股骨头缺血患者行CT诊断以及MRI诊断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择取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76例参与研究.分别为其行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的总检出率为(75%),即检出57例;Ⅰ期与Ⅱ期患者的检出率(73.68%),即检出56例,1例患者的CT检测显示为Ⅲ期,剩余19例患者的CT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磁共振诊断的总检出率为(93.42%),即检出71例;Ⅰ期与Ⅱ期患者的检出率(92.11%),即检出70例,1例患者的MRI检测显示为Ⅲ期,剩余5例MRI检测结果显示正常.两种检测方式的总检出率以及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检出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统计学层面的计算,结果显示P <0.05,即差异有意义.结论:CT与磁共振两种检测方式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磁共振的检测准确率显著优于CT,因此可扩大该种检测方式的临床应用范围.

  • 16层螺旋CT在诊断小细胞肺癌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陈本仲;李亮;莫家彬;曾炳恬

    目的:探究16层螺旋CT在诊断小细胞肺癌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小细胞肺癌患者2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时间为2014年5月-2016年12月,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在术前接受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对其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验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征象在分型、形态、支气管闭塞、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淋巴结融合、纵隔血管侵犯与对照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征象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16层螺旋CT在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中应用,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较好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判断,从而为其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依据.

  • 单源能谱CT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及对尿酸盐沉积特点的分析

    作者:林亚辉

    目的:评价单源能谱CT对急性痛风病人的诊断价值,分析尿酸盐沉积特点及其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相关性.方法:63例近期发生过关节肿胀或者关节痛的患者(其中痛风患者51例,其他关节病变患者12例)使用单源能谱CT进行扫描,观察扫描部位有无尿酸盐结晶沉积,计算尿酸盐结晶的数量,分布,体积,有效原子序数.分析尿酸盐结晶沉积的特点及其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的相关性.结果:51例急性痛风患者中,有49例检测出尿酸盐结晶存在,12例其他关节病变的患者中,有2例检测出尿酸盐结晶存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1%,83.3%,96.1%,83.3%.尿酸盐结晶体积为9.8±6.1ml(0.1ml-56ml).有效原子序数7.36±0.4 (7.19-7.82).尿酸盐结晶的数量,体积与急性痛风的发作正相关(r=0.660,p=0.031;r=0.792,p=0.024),而尿酸盐结晶的有效原子序数与急性痛风的发作均无明显的相关性(r=0.260,p=0.331).结论:单源能谱CT可以清晰显示急性痛风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其特异性、敏感性较高.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数量及体积与痛风急性发作有较高的相关性.

  • 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方达辉

    目的:探索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120例疑似肝外胆结石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本次患者实施核磁胰胆管成像、腹部CT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价值性.结果:核磁胰胆管成像对结石> 9cm的患者诊断正确率为97.37%,对结石≤9cm的患者诊断正确率为98.39%,对继发性胆管结石患者诊断正确率为98.04%,对原发性胆管结石患者诊断正确率为97.96%,对肝外胆结石患者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8.00%、95.00%、2.00%、5.00%,而腹部CT对结石>9cm的患者诊断正确率为73.68%,对结石≤9cm的患者诊断正确率为79.03%,对继发性胆管结石患者诊断正确率为68.63%,对原发性胆管结石患者诊断正确率为65.31%,对肝外胆结石患者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68.00%、50.00%、32.00%、50.00%,两种诊断结果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效果更为显著.

  • 探讨128层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应用价值及形态学特征分析

    作者:李会;季学满

    目的: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应用128层容积CT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价值以及形态学特征进行探讨.方法:择取南京总医院在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进修期间接收的60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CTA的影像学特点给予研究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壁冠状动脉大部分处于LAD中段.狭窄程度也多为Ⅰ级管腔狭窄;心肌桥平均厚度为(2.87±1.21) mm,平均长度为(15.97 ±2.56)mm;其中分型,浅表型45例,占75.00%,纵深型15例,占25.00%.结论: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应用128层容积CT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可对患者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结构特点进行准确的判断,同时其具有无创、可靠性高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与进一步的推广.

  • 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闭合穿支静脉对轻度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郑日叶;李福山;巫丽平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闭合穿支静脉在治疗轻度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2015年7月到2016年6月在我院血管外科住院的57例轻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C2期)采用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治疗过程中重点闭合穿支静脉,所有病例分别于1、3个月后进行超声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57例患者共57条肢体(C2)接受治疗.平均每条肢体使用泡沫硬化剂12.5 ml.2例术后出现轻度胸闷,4例曲张静脉附近呈现明显的炎性反应,13例局部硬结伴疼痛,所有病例超声多普勒检查未见血流信号,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4例患者复发,其余所有患肢术后静脉曲张消失,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期无复发病例.结论: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闭合穿支静脉可有效治疗轻度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低.

  • 能谱CT在不同类型脑膜炎诊断价值的初步探索

    作者:张文斌;沈国炜;马显力

    目的:探讨能谱CT在不同类型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7月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收治的各种类型颅内感染病人.化脓性脑膜炎26例,结核性脑膜炎28例,病毒性脑膜炎25例.探讨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不同keV水平下的CT值、有效原子序数及碘-水浓度等能谱成像定量参数.结果:化脓性、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CT能谱特征参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脑膜炎不同KeV下CT能谱特征参数低于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随着能量升高,CT能谱特征参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含量及CT能谱衰减曲线斜率比较,化脓性脑膜炎低,结核性脑膜炎高.而不同类型脑膜炎有效原子序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诊断不同类型的脑膜炎可提供不同的参数,为脑膜炎的诊断提供了良好的诊断依据,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巫丽平;李福山;郑日叶

    目的:探讨如何应用子宫动脉栓塞的方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并评价疗效.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6年5月于我科采用子宫动脉栓塞的方法治疗的56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本组56例患者中53例患者治疗有效,3例患者宫血减少不明显,术后2例出现穿刺处渗血,12例患者出现术后腹痛,6例患者出现轻度发热,处理后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5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3年,5例患者出现宫血复发,但较治疗前减少.结论:用子宫动脉栓塞方法可有效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安全有效,近远期疗效满意.

  • 低电压、低碘对比剂剂量头颈CTA可行性评价

    作者:王战

    目的:探讨低电压、低碘对比剂剂量头颈CTA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60例行头颈双低CTA检查的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双低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比两组的图像质量、对比剂使用剂量、辐射剂量等.结果:ROI的CT值,双低组与常规组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的左、右大脑中动脉的客观图像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ROI的客观图像质量评分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受检者CTA的主观图像质量均合格,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双低组的SSDE、DLP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电压、低碘对比剂剂量应用于头颈CTA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辐射剂量.

    关键词:
  •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小蓉;唐国桂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患者均为本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就其诊断情况、临床表现展开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经血管成像在MPR、MIP及VR图像上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充盈缺损影,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从影像学上判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其中17例患者可见肠梗阻、14例患者有少量腹水、7例同时存在肠梗阻和腹水情况、2例未见明显异常.检出率100%,与手术病例证实相符.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可作为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方法,不但检出率高,且安全方便、快速简单,值得推广.

  • 原发性脑淋巴瘤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MR灌注成像对照研究

    作者:李星玉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高级别脑胶质瘤在MR灌注成像中的区别.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随机选取的60例脑肿瘤患者,包括30例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及30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行MR灌注成像,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则用于MR灌注成像对比.计算脑血容量(rCBV)比值、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比值,对比两组患者平均大rCBV比值、平均rMTT比值.结果:原发性脑淋巴瘤组中13例重度强化、6例中重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高级别脑胶质瘤组表现为不均匀性中重度强化,肿瘤中存在坏死、囊变情况.原发性脑淋巴瘤组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组平均大rCBV比值具有显著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rMTT比值方面无显著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存在低rCBV比值的特征,通过MR灌注成像可对原发性脑淋巴瘤、高级别脑胶质瘤进行鉴别,应用价值较高.

  • 观察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分型及磁共振表现

    作者:曹欣荔;庄志雄;许新明

    目的:探讨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分型、磁共振表现.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患者,对研究对象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分型情况,总结研究对象的磁共振表现.结果:经MRI检查,发现50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患者中,创伤型损伤39例,其中ⅠA7例、Ⅰ B20例、Ⅰ C2例、Ⅰ D8例,1例患者三角纤维软骨中心穿孔、尺侧撕脱同时存在;1例患者尺侧、桡侧附着端损伤同时存在;退行性损伤11例,其中ⅡA4例、ⅡB1例、ⅡC2例、ⅡD1例、ⅡE3例.结论:磁共振成像可较好反映出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解剖结构,可为复合体损伤的分型提供依据,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应用价值较高.

  • 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并三维重建技术在牙种植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泽宏;凌红玲;陈贵丰;刘勇彬;陈伟;卢钊楷;邓方

    目的:应用低剂量CT对种植牙患者的颌骨进行扫描,探讨它在牙种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对15例新西兰大白兔进行四组不同剂量的CT扫描,分别为200mA组、100mA组、50mA组和30mA组,根据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确定佳低剂量扫描参数.其次对26例患者进行低剂量CT扫描,由医师及技师对扫描后的原始数据进行MPR、CPR及VR三维重建.结果:50mA低剂量CT扫描图像,在降低扫描剂量的同时,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观察颌骨的骨密度、高度、宽度、颌下神经管等解剖结构,可以为临床进行牙种植术的设计和评估提供帮助.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是进行牙种植术前评估和设计的有效工具.

  • 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作者:池永娥

    目的:对比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肾脏疾病患者84个病灶术前均实施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实施增强MRI检查32个,增强CT检查43个,同时实施增强MRI、CT检查7个,仅实施超声造影检查16个.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性.结果: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性相比,差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各有优劣,选择诊断方法时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及检查技术特点,必要时,可多种方法联合诊断,避免误诊.

  • 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诊断研究

    作者:张志俊;杨豫新;王艳;郁甜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研究分析其CT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水平及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CT图像,观察病变的形态、范围、边界、密度和病灶大小特点,归纳总结CT影像诊断的表现特点.结果:128例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CT表现为:空洞为主型55例(43.0%),肺炎样实变或支气管肺炎样变46例(36.0%),结节或肿块为主型21例(16.4%),曲菌球形成6例(4.7%).结论: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主要表现为空洞、毛玻璃状、结节、肿块及曲菌球形成等.CT检查可以对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做出正确诊断,尤其是对于典型表现者,应用CT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真菌的感染.

  • 研究64排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敏;汤彩敬

    目的:研究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诊断方式不同分为X线组和64排128层螺旋CT组,对比分析不同诊断方法骨折诊出率.结果:X线组骨折诊出率为73.33%,64排128层螺旋CT组肋骨骨折全部诊出,骨折诊出率为100%,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差异有意义(X2=36.9231,P=0.0000<0.05).结论: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有效诊断肋骨骨折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不同病原体脑膜炎脑脊液特征及头颅能谱CT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沈国炜;张文斌;马显力

    目的:探究不同病原体脑膜炎脑脊液特征,并分析其头颅能谱CT表现,为病原体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30例不同病原体脑膜炎患者,分析其脑脊液特征和头颅能谱CT表现.结果:不同病原体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细胞数、血清CRP及脑脊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发现,不同病原体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原体脑膜炎能谱CT扫描阳性率及阳性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原体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特征和头颅能谱CT各有差异,通过脑脊液常规和免疫球蛋白检查以及头颅能谱CT扫描为脑膜炎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具有很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 多参数成像鉴别局灶性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

    作者:刘超

    目的:利用多参数成像鉴别局灶性前列腺炎症与前列腺癌.方法:收集12例经病理证实为局灶性前列腺炎患者的MRI多参数成像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局灶性前列腺炎病灶形态呈斑片状或非结节样,位于周围带,T2WI表现低信号,DWI弥散受限,动态增强扫描强化始于动脉晚期,强化曲线类型为平台型.结论:多参数MR成像相结合有助于评估和诊断局灶性前列腺炎及其与前列腺癌相鉴别,指导病灶的靶向活检.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刘卫平

    目的:总结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80例确诊为MPP并有完整影像资料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肺部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儿肺部影像资料具有异常改变.不同年龄儿童的MPP病变位置不同,<5岁的儿童多位于双肺,≥5岁的儿童多位于右肺;儿童MPP影像学改变主要有3种类型:散在淡片状影占、片状高密度影占、间质浸润性改变占,<5岁组均高于≥5岁组,其中间质浸润性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临床上怀疑MPP病例,应该及早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避免漏诊.

  • 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研究

    作者:肖朝华;李海军;闫萍;王美荣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并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 1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将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作比较,探讨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病理证实,110例患者中,动脉瘤患者为95例(共115个病灶),静脉窦血栓患者11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例数为14例.在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中诊断出,110例患者中,动脉瘤患者为77例(共95个病灶),静脉窦血栓患者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例数为11例,阴性患者例数为13例,符合率为88.18%.与MSCT检测方法(74.55%)相比,采用CTA进行检测的诊断符合率明显较高,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中,能够较准确检测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并且与MSCT诊断方法相比,头颅CT血管造影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三维腔内超声诊断宫内节育器异常的临床价值

    作者:袁曾柳;李金英;杨承平;彭俊

    目的:应用三维腔内超声成像探讨宫内节育器是否异常.方法:对1080例来我院检查宫内节育器患者先进行腔内二维超声检查子宫及双侧附件,再用三维腔内超声成像,显示各种类型节育器在宫内的情况.结果:108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三维腔内成像图片,节育器正常900例,节育器异常(包括节育器下移、节育器下移并嵌顿、节育器嵌顿、节育器斜置、节育器变形、带环妊娠)180例,结论:腔内二维超声对宫内节育器位置下移观察还比较敏感,但对于宫内节育器的嵌顿、斜置及节育器变形是无法完全做出正确超声诊断的,三维腔内超声不但可以显示宫腔的冠状切面,还能很好显示节育器在宫内的具体位置及形态,给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直观信息.

  • 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密度及身体成分的相关性

    作者:于芬;梁坚豪;朱新进;欧卫谦;杨侃荣;梁结玲;梁春艳

    目的:探讨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密度及身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甲亢患者60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常规体检的60例志愿者,分别测定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同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身体成分与骨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亢组肌肉量、脂肪量、脂肪百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局部腰椎、股骨颈、股骨大粗隆BM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3、FT4、TSH与BMD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557、-0.421、-0.403P <0.05).FT3、FT4、TSH与肌肉量、脂肪量、脂肪百分也呈负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538、-0.464、-0.422,P<0.05).结论: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会导致身体成分、骨吸收与骨代谢紊乱,出现骨密度下降,呈负相关关系.

  • 乳腺X线表现不典型乳腺癌48例分析

    作者:李淑娟;张萍;张翠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X线表现不典型的乳腺癌的X线特征,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4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但乳腺X线表现不典型(即术前乳腺X线BI-RADS分类为0-4A类)的乳腺X线特征.结果:X线表现为局灶非对称致密型29例,结构扭曲型8例,边缘尚清晰的肿块型6例,中间型钙化型3例,乳腺X线表现仅见间接征像2例.结论:认真分析乳腺X线表现,注重两侧乳腺对比及间接征象的观察,并结合触诊、临床病史和超声可提高对X线表现不典型的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 DWI序列在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

    作者:林恒山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6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过CT平扫、常规MR序列、DWI序列检查对比分析.结果:(1)64例患者脑梗塞患者中,有8例患者为超急性期脑梗塞,56例为急性期脑梗塞患者.64例脑梗塞患者总共检测出85个病灶,其中75个为新发病灶.(2)急性期脑梗塞患者DWI检出率为100.0%,显著的高于FLAIR检出率(89.26%)(x2 =2.341,P<0.05)、SE/TSE T1 WI检出率(80.36%)(x2=3.128,P<0.05)、SE/TSE T2WI检出率(78.57%)(x2=3.517,P<0.05);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DWI检出率为100.0%,显著的高于FLAIR检出率(0.00%)(P<0.05)、SE/TSE T1 WI检出率(0.00%)(P<0.05)、SE/TSE T2WI检出率(0.00%)(P<0.05).结论:DWI序列在急性脑梗塞临床诊断中具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更具有优势,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直接的影像资料,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意义.

  • DECT成像对痛风尿酸盐结晶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李梅芳;许祖梅;袁才兴;马小艳;吴少红

    目的:利用双能量CT(DECT)后处理技术检测尿酸盐结晶(MSU),来评价其对痛风的诊断价值,分析DECT诊断痛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8月年在我院就诊的痛风患者26例,均行血尿酸检查,检查前一天未行降痛风治疗,对照组为14例非痛风患者,所有研究对象进行DECT检查,然后应用自带的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分析.结果:痛风组和非痛风组血尿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用DECT检测尿酸盐结晶沉积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2.9%;阳性预测值为96.0%,阴性预测值为86.7%.结论:DECT识别MSU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是一种较可靠无创性诊断痛风的检查方法,可以为临床诊断或排除痛风性关节炎提供重要依据.

  • 鼻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陈云

    目的:探究鼻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因鼻部外伤行CT检查的96例鼻骨正常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各24例.4组均保持球管电压(120 kV)、扫描视野(80 mm)等参数不变前提下,分别采用低剂量[25 mAs组(25 mAs)、50 mAs组(50 mAs)、75mAs组(75 mAs)]与常规剂量[125 mAs组(125mAs)]实施扫描,在扫描时记录各组辐射剂量值,并各组不同算法横截面图像及容积再现重组(VR)图像质量评分.结果:各低剂量组软组织算法及骨算法的横截面图像、VR图像质量评分同125 mA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低剂量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及长度剂量乘积(DLP)均低于125 mAs组,且其中50 mAs组低于75 mAs组,25 mAs组低于50 mAs组、75 mA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可在有效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 多层螺旋CT对高危肺癌人群肺内结节的筛查价值分析及影像表现探讨

    作者:李艳;胡宁;陈博;陈建生;许志坚;张顺镇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高危肺癌人群的筛查价值,总结诊断经验.方法:2014年2月~2016年5月,医院共对242例高危肺癌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筛查随访与DR检查,根据恶性程度决定活检、随访或手术.结果:242例对象,其中CT共检出结节94例,合计检出结节112个,DR检出结节53例,检出结节54个.CT检出结节率高于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检出的结节在CT上均有显示.随着结节直径下降,DR检出结节数量占CT检出数量逐渐下降(P<0.05).恶性病灶的结节22例,CT诊断敏感性100.0%,特异度86.7%,阳性预测值64.71%,阴性预测值100.0%,符合率89.3%.恶性结节单发比重、实性比重、分叶、毛刺、空泡比重、高于良性结节,边缘清晰比重低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增强扫描BF、BV、MTT、PS、90s强化值水平低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模式,可作为高危肺癌人群的筛查技术,相较于DR,对小结节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可进行量化分析,判断恶性风险,指导活检与手术.

  • GE1.5T核磁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赵玉勋;张鹏斌;汉玉翠

    目的:分析GE 1.5T核磁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6月至2017年02月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入组病例均接受术前MRI检查和X线片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结果准确率.结果:GE1.5T核磁的诊断准确率(98.78%)远高于X线片诊断准确率(82.93%),两组检查准确结果对比后,X2 =12.40,P=0.00,即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结论:GE 1.5T核磁共振无辐射,且可多层次扫描和立体扫描,图像资料分辨率较高,同时适用更具广泛性,能够对患者膝关节损伤具体部位和具体病变类型实现准确定位与判断,可为膝关节损伤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有重要使用价值和临床意义,因此值得应用.

  •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评价的应用价值

    作者:蔡银连;李晚君;刘若轩;郭洁文;李阿荣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7月至2016年12月共23例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支架置入术,术后先行CTA检查、后行DSA检查的的影像资料,对置入支架的评价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以DSA为标准,CTA评价置入支架通畅诊断符合率100%、狭窄诊断符合率100%、狭窄程度分级符合率75%、闭塞诊断符合率100%.结论:下肢动脉CTA检查简单易行,可比较准确评估支架的情况,在下肢动脉病变支架植入术后复查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 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成人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贵良

    目的:探究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成人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4例成人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将行常规剂量(120mA)64层螺旋CT诊断作为对照组,行低剂量(40mA)诊断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征象表现、辐射参数指标.结果:研究组检出准确率为90.62%,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组检出空洞67.18%、钙化灶28.12%、实变89.06%、磨玻璃密度影57.81%、树芽征85.93%,与对照组未显示高度差(P>0.05);研究组CTDLvol(1.97±0.40)、ED(1.35±0.28)、DLP(67.42±10.9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人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采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确保诊断准确性,可推广.

  • 多排螺旋CT对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志超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对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我院并通过免疫组化或病理证实的胃小神经鞘瘤22例和胃小间质瘤63例,均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分析两组肿瘤形状、形态、发病部位、生长方式、病灶内低密度影、强化方式与程度.结果:胃小间质瘤和胃小神经鞘瘤形态、发病部位、生长方式、病灶内低密度影、强化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形状、强化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小神经鞘瘤与胃小间质瘤相比,CT扫描多表现为腔内外或腔外生长、强化均匀、胃底发病,多排螺旋CT能较好的鉴别诊断出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

  • 患者CT/MR检查流程中品管圈的应用

    作者:王凤仪;艾竹;黄家玲;李耀国;梁健科;向之明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放射科CT/MR检查中缩短等待时间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9月未开展品管圈活动前CT、MR检查患者400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1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CT、MR检查患者400例作为试验组.将两组患者各自的检查等待时间进行比较.结果:经过品管圈活动实施,患者检查平均等候时间明显少于实施前.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可有效缩短患者检查等待时间,优化检查流程,候诊环境安静有序.

  • MSCT、MR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夏斯军

    目的:比较MSCT、MR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8例原发性肝癌共计58个病灶的TACE术后CT、MR检查结果,与DSA造影及影像学随访资料进行对比,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残留或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58个病灶,33个病灶行CT检查,25个病灶行MR检查.其中CT阳性病灶数12个(36%),阴性病灶21个(64%),MR阳性病灶数11例(44%),阴性病灶14例(56%).讨论:CT对原发性肝癌术后碘油沉积情况判断较为直观,增强扫描对病灶强化的判断易受碘油的影响.MR软组织分辨率高,不受碘油沉积的影响,对残留或复发判断的准确性优于CT.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TACE MSCT MR
  • 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的影响

    作者:虞萍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CUS)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70例脑梗死患者,均行CUS、TCD影像学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结果:CUS与TCD联合检测对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为97.14%(68/70)高于CUS、TCD各单一检测(82.86%、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

  • 磁共振T2技术定量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靳晓军;周洁;吴秋辉;朱宇辉;郭长胜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磁共振T2技术进行定量处理分析,探讨对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效果.方法:将我院2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采用美国通用1.5T磁共振对其椎间盘进行T2Mapping成像,在图像上参考Pfirrmann分级法,将其进行分级,在正中矢状位上选择感兴趣区测定椎间盘中髓核的T2值,并分析比较两者间的关系.结果:T2值与Pfirrman分级均呈显著负相关且随着分级的增加,椎间盘NP的T2值降低;在Ⅳ级与Ⅴ级间进行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级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T2Mapping可定量对椎间盘组织化学成分的改变进行检测,并与椎间盘间的退变程度存在直接的负相关性.为观察椎间盘退变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MSCT联合MSCTU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优势

    作者:陈建国;徐玉琴

    目的:探讨MSCT联合MSCTU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7例病例,所有病例均行MSCT平扫和MSCTU检查,其中部分病例做过IVP或MRU检查.结果:泌尿系肿瘤14例,其中肾盂癌5例,肾癌3例,其它肾肿瘤2例,输尿管癌2例,膀胱癌2例;结石25例,其中单侧输尿管嵌顿性结石13例;肾输尿管重复畸形5例,单侧2例,双侧3例;外压性输尿管狭窄7例,6例为迷走血管压迫肾盂输尿管连接部,1例为卵巢动脉压迫输尿管;炎性病变2例;术后累及或泌尿系外病变累及泌尿系4例.结论:MSCT联合MSCTU检查逐渐成为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提高了对泌尿系畸形和输尿管外血管压迫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价值.

  • MR平扫与MR关节造影在肩袖损伤及其分型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一敏

    目的:探讨研究磁共振(MR)平扫与MR关节造影在肩袖损伤及其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肩袖损伤患者的MR平扫与MR关节造影结果,并与其手术或者临床症状进行对比.结果:92例患者中包含有冈上肌肌腱完全撕裂7例;冈上肌肌腱不完全撕裂61例(包括:部分全层撕裂21例,肌腱内撕裂11例,关节面撕裂15例,滑囊面撕裂14例);肩袖间隙撕裂12例;肌腱变性、水肿12例.两种检查在对于冈上肌肌腱和肩胛下肌肌腱完全撕裂的诊断没有明显差异(P>0.05);MR平扫在肌腱内撕裂、滑囊面撕裂、肌腱变性水肿方面的诊断准确性结果明显优于关节造影(P<0.05);而MR关节造影在部分全层撕裂、关节面撕裂及肩袖间隙撕裂的诊断准确性高于MR平扫(P<0.05).结论:MR平扫联合MR关节造影能准确的对肩袖损伤进行诊断,且能更好的明确分型,为肩袖损伤的临床治疗能有效的提供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
  • 螺旋高分辨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效果和影像学价值

    作者:陈文坚

    目的:探究周围型小肺癌患者接受螺旋高分辨CT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周围型小肺癌患者50例,这50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且均接受螺旋CT扫描(SCT)以及高分辨CT扫描(HRCT),对其SCT与HRCT扫描的相关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周围型小肺癌患者接受高分辨CT扫描,其分叶征、短毛刺征、棘突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细支气管气相、胸膜凹陷征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螺旋CT,P<0.05.结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接受螺旋高分辨率CT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意义重大.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CT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

    作者:庄佩佩;王耿;李孝虎;吴权辉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CT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就诊的14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治疗手段及治疗后随访效果,旨在分析其CT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以及介入治疗效果.结果:14例患者术前经CT血管造影检查考虑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介入DSA术中证实后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所有患者锁骨下动脉血流均较前通畅.结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准确率高,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良好.

  • 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杨志伟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入院后均行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统计并记录本组患者肺动脉栓塞位置、类型及CT影像学征象.结果:54例患者共检测出292支肺动脉栓塞,栓塞主要累及叶间肺动脉及叶动脉48.97%(143/292)、段及亚段肺动脉31.51%(92/292)、左右肺动脉主干18.49%(54/292)与主肺动脉1.03%(3/292),肺动脉栓塞类型分为中心型53.08% (155/292)、周围型38.36% (112/292)与完全型8.56% (25/292);直接征象表现为中心型、周围型与完全型肺动脉栓塞;间接征象表现为肺梗塞、马赛克、肺动脉高压及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结论:128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够清晰显示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进而帮助临床医生对肺动脉栓塞发生位置、形态、性质等作出准确判断.

  • 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观察

    作者:朱曼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比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对疾病分期检出率及典型征象检出率.结果:MRI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Ⅰ期、Ⅱ期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影像学方法对疾病Ⅲ期、Ⅳ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MRI检查对早期股骨头坏死典型征象显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股骨头坏死施以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对疾病临床分期检出结果理想,可清晰检出患者早期疾病典型征象,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

  • 神经外科术后颅脑感染CT和MRI诊断分析

    作者:刘广生;王超杰;尤渊明

    目的:探究CT与MRI诊断神经外科术后颅脑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手术后出现颅脑感染的患者90例纳为本次参研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所选研究对象均给予MRI与CT设备行常规检查,对CT、MRI两种诊断方式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I诊断异常73例,占比为81.1%,正常17例,占比为18.9%;CT诊断异常43例,占比为47.8%,正常47例,占比为52.2%,MRI检查阳性率与CT检查相比明显要高,P<0.05,数据对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与CT应用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颅脑感染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MRI检查的临床价值更高,可更好地辅助患者诊断,保障诊断的有效性.

  • 16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青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肠梗阻患者的X线平片和MS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X线平片和MSCT显示肠梗阻的准确率分别为85.29%和100%,病因诊断正确率分别为0.03和91.18%,梗阻部位判断准确率分别为61.76%和82.35%,对梗阻段肠壁是否绞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0.03%及0%.结论:对肠梗阻的诊断MSCT明显优于X线平片,其对肠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判断和病变区肠管是否绞窄存在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常规T2-STIR序列联合增强3D-STIR-SPACE序列扫描技术在婴幼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苏晓然;陈琬;郑彬

    目的:探讨3D-STIR SPACE序列扫描技术在婴幼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患儿均采用MRI常规T2-STIR序列及增强3D-STIR SPACE序列,将获得图像进行处理,分析患儿常规T2-STIR序列及增强3D-STIR SPACE序列影像表现,从而评价常规T2-STIR序列联合3D-STIR SPACE序列扫描技术在婴幼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结果:常规T2-STIR序列对臂丛神经椎管内段和椎间孔段进行较好的显示,冠状位上能大致显示臂丛神经向锁骨下及腋窝汇集.增强3D-STIR SPACE序列进行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处理后,可以对臂丛神经干的总体结构进行显示,包括神经干的大小、形态及走向,具有很好的显示效果.结论:常规T2-STIR序列联合增强3D-STIR SPACE序列扫描可以明显提高婴幼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率.

  • 腰椎间盘突出MRI和CT诊断的价值分析

    作者:姜良玉;梁国栋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行MRI和CT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本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120例患者资料,按照诊断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将行CT诊断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MRI诊断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边界模糊、后缘锐角、髓核突出或异位;MRI影像学特征表现为:髓核异位、边缘不规则或见低信号;观察组于脊髓变形、椎间盘变形和硬膜囊受压检出率45.00%、25.00%和58.33%均比对照组16.67%、10.00%和33.33%高,且诊断总符合率96.67%比对照组76.67%高(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行MRI和CT诊断均具较高价值,临床需合理利用,以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尽早确诊和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参考.

  • 3.0T磁共振TRICKS技术在儿童浅表血管瘤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吴继志;盛茂;武林;方林;顾维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TRICKS技术在儿童浅表血管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9例浅表血管瘤患儿进行MR TRICKS检查,并将所得图像发送至工作站VR重建,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血管瘤瘤体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果:29例MR TRICKS扫描均获得成功,清楚显示了血管瘤瘤体的大小、形态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图像满足诊断要求,获得了类似DSA的效果.结论:MR TRICKS技术能全面地评价儿童浅表血管瘤的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而精确的依据.

  • 经食道心脏超声和经胸壁心脏超声在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作者:郭静;徐超亚

    目的:探究经胸壁心脏超声与经食道心脏超声在CES(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6月诊治的84例CES患者资料,患者均予以经胸壁心脏超声及经食道心脏超声探查,并观察两种探查方式的诊断结果以及临床特征与CES检出率的关系.结果:经食道心脏超声的检出率33.33%比经胸壁心脏超声的检出率7.14%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高血脂症的CES患者检出率比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CES患者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道心脏超声在CES中的诊断价值较高.

  • 分析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真平;漆强;李兴付;刘晓;陶仅德;李扬彬

    目的:探讨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肝外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不同的诊断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应用腹部CT诊断,观察组30例应用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结识检出率.结果:观察组中检出阳性23例、阴性5例、可疑2例,检出率76.7%;对照组中检出阳性17例、阴性10例、可疑3例,检出率56.7% (P <0.05).结论:在肝外胆结石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阳性检出率高,比应用腹部CT检查更有临床推广价值.

  • 探讨CT诊断的准确性与高场强MRI诊断中心型肺癌之间的关系

    作者:伏小飞

    目的:分析影像学螺旋CT检测的原发中心型肺癌准确度和其同高场强核磁共振检测两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医院确诊为原发性中心型肺癌的病人共有120例,全部病人都实施高场强核磁共振与螺旋CT检测,分析单用螺旋CT与螺旋CT联合高场强核磁共振两者诊断的准确度.结果:高场强核磁共振联合螺旋CT检测的准确度比单用螺旋CT显著增加(P<0.05).结论:螺旋CT检测能够有效地诊断大多数原发中心型肺癌,而其和高场强核磁共振联合诊断的准确度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 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表现与病理危险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詹泽娟;李雪春;李传旺;黄珍欢;黄雄华

    目的:研究并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表现与其病理危险度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于2013年7月~2016年12月期间,将该阶段内我院收治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纳入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危险度将其分为低度危险组、中高度危险组,对其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病理危险度患者的CT影像表现,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对CT影像表现与病理危险度之间的相关性系数进行明确.结果:不同病理危险度患者的肿瘤大小、病灶密度、有无坏死囊变、肿瘤形态、边界等CT影像表现比较,P<0.05;经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肿瘤大小、病灶密度、有无坏死囊变与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危险度呈高度正相关,肿瘤形态、边界与病理危险度呈中度正相关,强化度与病理危险度呈低度负相关.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表现可对其病理危险度予以反映,手术前可根据其CT影像表现对其肿瘤侵袭性进行评估,进而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 多层螺旋CT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评估价值分析

    作者:蒋卫权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肝癌患者精选8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予以TACE治疗,利用MSCT在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前进行平扫与多期增强扫描检查,TACE治疗后1个月采用MSCT进行复查,比较治疗前后血供变化与碘油沉积情况,对比不同分型肝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门静脉供血率48.80%显著高于治疗前8.97%(P<0.05),肝动脉供血率治疗后51.19%低于治疗前91.02% (P <0.05);治疗后完全型占77.90%较治疗前29.06%显著提高,而缺损型治疗后19.76%显著低于治疗前55.81% (P <0.05);结节型CR率76.19%与肿块型29.23%相比显著高(P<0.05).结论: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应用MSCT进行疗效评估,能够有效对治疗后患者的血供变化、病灶情况等进行显示,从而为临床医师疗效判定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 MSCT TACE 肝癌 疗效评估
  • 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作者:张琛

    目的:探讨分析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经过病理确诊的肝脏肿瘤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进行检查,并将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原发性肝癌22例,肝脏转移肿瘤14例,肝囊肿13例,肝血管瘤10例,肝母细胞瘤3例以及肝脏局部结节性增生3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诊断结果显示有60例患者诊断符合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其诊断符合率为93.85%;有4例患者出现误诊,其中肝脏转移肿瘤、肝血管瘤、肝母细胞瘤以及肝脏局部结节性增生各误诊1例.绪论:应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对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并且该技术操作方便,对患者不会造成创伤,并且成像清晰,对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高分辨率CT三维重建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付剑平;武庆利;徐春华;邱亦清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三维重建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我院2015年至2016年收治给予治疗的颅底骨折患者40例进行分析,患者常规CT检测显示为阴性,采用高分辨率CT三维重建技术对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直接显示颅底骨折35例,前颅底骨折17例,中颅底骨折16例,后颅底骨折2例,诊断阳性率达87.5% (35/40);结论:高分辨率CT三维重建在诊断颅底骨折方面准确率高,能直观地了解骨折部位以及其在颅底三维空间的形态及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对颅底骨折的诊断有很高的指导应用作用.

  • 阑尾黏液性囊性病变的CT和MRI影像特征及临床表现

    作者:张军;肖树恺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性囊性病变在CT与MRI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9份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含2例黏液性囊腺癌,2例单纯黏液性囊肿,15例黏液性囊腺瘤.结果:患者病灶为葫芦状或长管状,直径(2.920.43)cm,8例出现钙化,2例存在腹腔假性黏液瘤.结论:阑尾黏液性囊性病变具有明显的特征性CT及MRI表现,尤其是阑尾黏液性囊腺癌,临床应用CT联合MRI诊断有利于阑尾黏液性囊性病变患者治疗方案的决策与制定.

  • 软组织Rosai-Dorfman病(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勤祥;赵海;杨冠英;徐志锋;肖妮;刘燕洁

    目的:探讨1例原发性软组织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I表现,强调在评估软组织恶性肿瘤时应将该病纳入鉴别诊断,以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例软组织RD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左上臂肿物10余年明显增大3月余.MRI示左上臂皮下软组织肿块大小约7.5cm×4.5cm×12cm,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显著强化,内见多发线状分隔,肿块外侧边界毛糙、深入皮肤深层.CE-MRA显示肿块内及周边有明显增多血管网,MRI拟诊软组织肉瘤.术前穿刺活检提示炎性病变,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软组织Rosai-Dorfman病.结论:单纯性结外型软组织RDD罕见,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往往类似恶性肿瘤,确诊难度较大,需结合临床、影像以及病理,MRI有助于帮助排除其它可能的诊断以及有效地评估本病的进展程度.

  • 多排螺旋CT在22例儿童多发肾母细胞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鲁涛;龙卫;华李铭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在儿童多发肾母细胞瘤(MWT)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22例MWT患者行多排螺旋CT扫描,总结分析CT诊断及临床分期的相关资料.结果:CT诊断符合率为100.0%,分期诊断符合率为90.9%;检出病灶共59个,其中左肾34个,右肾25个.结论:多排螺旋CT诊断儿童多发肾母细胞瘤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 髌骨骨软骨切线位骨折的MRI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魏戎

    目的:对MRI于髌骨骨软骨切线位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髌骨骨软骨切线位骨折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利用CT、X线与MRI对患者进行检查,分析与对比相关检查结果.结果:MRI扫描方式对关节脱位、骨折碎片、股骨骨挫折、髌骨骨软骨骨折以及髌骨软骨骨折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64.29%、100.00%、71.43%、88.10%,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扫描方式的各项检出率,MRI扫描方式对相关诊断项目的检出率高,其次为CT扫描方式与X线扫描方式,以上相关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MRI对髌骨骨软骨切线位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具有相当的临床价值,此种方式检出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 探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伟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研究组25例ADA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检查,对照组25例ADA患者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ADA患者的动脉壁钙化、夹层血栓、ADA累及分为、破口位置、主动脉破口数以及AD分型等指标差异.结果:两组ADA患者的破口位置、主动脉破口数以及ADA分型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研究组25例ADA患者的动脉壁钙化、夹层血栓以及ADS累及分支范围的阳性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诊断工作中推广运用.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常规序列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吴宏;赖清泉;李伟程;黄文瀚;黄启明

    目的:研究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常规序列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直肠癌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实施常规序列下扫描、DWI扫描,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对常规序列下、DWI序列下、DWI联合常规序列下直肠癌的T分期结果分别进行记录,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分析计算不同方法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符合率.结果:48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诊断,共确定T1期患者10例,T2期患者19例,T3期患者14例,T4期患者5例.其中,经磁共振常规序列、DWI序列、DWI联合常规序列扫描后对直肠癌的T分期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70.83%、85.42%、97.92%,可见DWI联合常规序列的分期符合>DWI序列分期符合率>常规序列分期符合率,每两种方法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磁共振常规序列扫描的基础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准确显示病变情况,而且能够通过肿瘤浸润程度、累及范围的分析对肿瘤进行正确分期,提高了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有利于临床治疗及预后改善.

  • 骨梗死X线与低场MRI表现分析对比

    作者:方庆明;徐志伟;雷杰华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X线和MRI表现及其对比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8例累及89处骨骼的骨梗死患者行DR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比较其优点,将骨梗死分为早、中、晚期.结果:病变主要累及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两者同时累及多见,常双侧对称性出现,单发者股骨比胫骨多见.骨梗死早期DR表现为骨质正常和局部骨质疏松,MRI表现为小斑片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STIR像呈高信号;中期,DR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可伴有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周围见低信号带,与正常骨髓间有线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呈“地图样”改变.晚期DR片上可见不规则、蜿蜒状骨质硬化斑块,MRIT1WI及T2WI均呈不规则大片地图状混杂信号,边缘硬化见低信号环.结论:骨梗死的各期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在早、中期,MRI检查比DR敏感,检出率高,是有效的检查方法;在晚期,DR和MRI表现均有特征性表现,MRI表现更具有典型“地图样”改变.

    关键词: 骨梗死 X线 DR MRI 对比
  • SWI在骨骼肌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锋;孙国龙;牛香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骨骼肌内血管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骨骼肌内血管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和SWI分析结果.结果:血管瘤位置:处于上肢8例,下肢18例.ITSS形态为:8例团状、6例点片状,12例蔓状.ITSS分级为3级,骨骼肌内血管瘤均表现为弥漫分布.ITSS在病变内分布面积的占比为:9例为1/3~2/3,17例不低于2/3.结论:骨骼肌内血管瘤的SWI序列均有特殊影像学特征,应用SWI可对骨骼肌内血管瘤予以明确诊断,且有助于将之和软组织内肿瘤鉴别诊断.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诊断探究

    作者:翟亚娟;上官建伟

    目的:研究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诊断效果.方法:将2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闯入院,采用螺旋CT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予以诊断,比较分析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2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直径在3.43cm ~至7.29c m范围内,平均直径为(4.82±0.21)cm,肝右叶病灶12例,肝左叶病灶8例;CT平扫检查中,低密度病变肿块15例,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肿块有5例,其中病变肿块中有中央型或偏心型更低密度4例;CT增强扫描中,所有肿块发生快速、明显的强化,与动脉强化程度相同;10例肿块中央或病变部位周围在肝实质内存在增粗、扭曲供血血管;门脉期病所有肿块增强程度渐渐减低,16例高密度,4例稍高密度;进行容积再现重组双期融合重建后,病变部位可见经肝中静脉引流;延迟期病变部位信号呈稍高或等高密度,密度趋于一致.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诊断效果较好,值得推荐应用.

  •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X线影像表现

    作者:赵莉

    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的X线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度经X线诊断的28例FAI患者的影像资料,男16例,女12例,其中20-30岁者4例,30-50岁7例,50岁以上者17例.结果:股骨头颈交接处骨性突起呈“手枪柄”样畸形者16例,股骨颈a角显示异常15例,股骨头颈偏心距减小者10例,出现8字征者6例,存在股骨颈疝窝者3例,出现髋臼缘增生硬化者19例,有髋臼缘游离骨赘7例,其中以一36岁男性症状较为显著,经跟踪随访复查,原病变髋关节继发早期股骨头坏死伴髋关节退行性改变;结论:X线平片作为FAI诊断首选及筛查诊断手段不可或缺.

  •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胸部X线特点及分析

    作者:王平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的胸部X线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各抽取44例长期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期间胸部X线检查资料,对照健康者胸片影像特征总结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期间胸部结构变化.结果:观察组末张胸片肺叶面积为(283.56±89.66)cm2,相较于首张胸片肺叶面积(413.65±70.45cm2)明显缩小,差异显著(P<0.05),且患者心脏、膈肌、肺叶等组织其病理与解剖结构改变明显.面对照组健康者首、末张胸片肺叶面积以及心脏、膈肌、肺叶等形态特征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胸部组织病理改变、解剖部位形态改变与长期应用抗精神药物以及机体内分泌紊乱有着密切联系,患者临床治疗时应加强患者营养均衡,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加患者肺活量.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肾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陈锦灿;莫彩建;邹光成;刘永辉;杨志坚;黄伟康

    目的:将MR扩散加权成像应用于肾功能检查评价中,对其参考价值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参与本实验的慢性肾病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共100例,将其设定为研究组,其中根据患者肾脏肌酐水平指标将其再分成A组(肌酐正常)和B组(肌酐升高),同时又选取100例健康到我院检查身体人群,将其设定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肾功能评价中均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进行指标测量,对比分析患者相关指标数据变化情况.结果:在b值(扩散敏感梯度系数)处于50s/mm2、100s/mm2和400s/mm2状态下,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中A组和B组患者的ADC值(表观扩散系数)均明显更低,其中B组患者低,指标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和B组患者进行指标组间比较数据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B组患者的平均血清肌酐水平和平均肌酐清除率指标数据变化情况能够看出患者的肌酐清除率与ADC指标数据值之间存在弱正相关关系,指标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但是ADC值指标数据变化情况却与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之间没有相关性,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肾功能评价中应用参考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通过表现扩散系数和肌酐清除率等指标数据变化情况能够提高肾功能评价的准确性,有利于明确患者实际患病情况制定科学有针对性治疗方案,在病症评价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联合应用微弹簧圈和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肾出血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伟浪;林歆;郭顺成;王伟;温洪波;陈伟琼;劳彩英

    目的:总结联合应用微弹簧圈和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肾出血的疗效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2例PCNL后发生肾出血的患者行患侧肾动脉造影,明确损伤血管位置及损伤性质,诊断明确后将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至靶血管内联合应用微弹簧圈和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对其进行栓塞治疗.结果:造影发现肾动静脉瘘11例,假性动脉瘤8例,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3例.所有患者均行一次性栓塞即成功止血,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6个月出血无复发.结论:联合应用微弹簧圈和明胶海绵栓塞治疗PCNL后肾出血,手术成功率高,疗效肯定,并发症少.

  • CT与MRI在术前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对比

    作者:王颖

    目的:分析CT与MRI在术前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03月收治的81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CT(CT组)与MRI(MRI组)检查,并以术后病理诊断为参考标准,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诊断情况,分析CT与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特征.结果:CT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与MRI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中,恶性淋巴结患者的淋巴结数(7.90±1.30)个、淋巴结大小(0.66±0.10)cm、短长经比值(0.85±0.09)和良性淋巴结患者的比较明显升高;MRI组中,恶性淋巴结患者的肠周脂肪混杂信号征(82.26%)、浆膜面浸润(69.35%)、静脉包绕征所占比例(88.71%)和良性淋巴结患者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均能够真实、准确反映出等淋巴结数、淋巴结大小以及浆膜面浸润等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协助临床医生对该疾病进行确诊,有较好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上应用.

  • 256层CT在LAD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海涛;刘树学;余水全;肖格林

    目的:应用256层CT血管造影检查技术对左前降支不同类型的心肌桥(MB)及壁冠状动脉(MCA)的CT影像特点做重点观察,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收集250例行CT冠状造影并诊断为LAD心肌桥患者图像,分为不完全组和完全组MB的平均厚度及长度、MCA、桥前段及桥后段血管管径及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结果:冠脉CTA共显示271处MB,其中不完全组126处MB平均长度16.57-±9.18mm;完全组145处MB平均长度18.35±8.64mm,平均厚度1.79±1.13mm;LAD近段6处,中段173处,远段92处;舒张期及收缩期MCA狭窄变化率不完全组分别为11.40%,完全组分别为26.24%,两组管径狭窄变化率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AS多发生于MB近段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56层CT冠状造影能够对MB及MCA的形态及变化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

  • MSCT与MRI检查在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赵仕懂;丘武应;朱志铿;黄志雄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MSCT与MRI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结果:80例患者中,MRI检测出74例,检出率为92.50%,明显高于MSCT的检出率(67.50%),P<0.05;另外,MRI对于缺血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MSCT,P<0.05;MRI检查对发病12h内与发病12-24h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MSCT,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来说,MRI与MSCT均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诊断方式,其中MRI对于各类型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更高,实际诊断时建议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脑梗死 MRI MSCT 诊断
  • CT平扫结合CT血管造影诊断大面积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

    作者:庞伟明;覃孟怡;郑泽荣

    目的:探讨CT平扫结合CT血管造影(CTA)诊断大面积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并采用多层螺旋CT结合CTA诊断大面积急性脑梗塞的3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CT平扫结合CTA诊断大面积急性脑梗塞与单纯CT平扫诊断的诊断率.结果:34例患者中,CT平扫显阳性17例,经CT平扫可见可疑性脑缺血区(大脑中动脉呈现高密度性变化),其诊断率为50%,CT平扫后结合CTA诊断发现患者大脑前动脉闭塞5例,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1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8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大脑前、中动脉同时闭塞6例,CT平扫结合CT血管造影诊断率为100%.CT平扫结合CTA对大面积急性脑梗塞的诊断率高于CT平扫,差异性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面积急性脑梗塞诊断中,对患者予以CT平扫,在排除其他病变或者脑出血后,应结合CTA成像,提高诊断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的价值分析

    作者:谢春艳;崔鑫鹏;周海军;彭丹丹

    目的:探讨与分析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本文选择了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入院后对患者分别进行CT诊断与MRI诊断,之后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将手术所得结果作为参照,比较MRI与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失误率.结果:MRI诊断准确率为93.3%,显著高于CT的诊断准确率(81.7%),两种诊断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诊断失误率为6.7%,明显优于CT诊断失误率(1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诊断时,CT与MRI是临床经常使用的检查方法,均能够对疾病类型及病变程度做出诊断,但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MRI诊断与CT诊断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在总体准确率方面,MRI诊断优于CT诊断,在临床工作中,将两种诊断方式结合使用,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诊断的准确率.

  • DWI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残余癌判断中的价值

    作者:段大兵;邰剑青;朱学文

    目的:分析DWI(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残余癌判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从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经宫颈活检确诊的宫颈癌病患,所有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按照既定时间节点(放疗前14天,放化疗后第7天、第21天和治疗结束后30天)行盆腔常规MRI、b值=0,800s/mm2及b=0,50,450,850s/mm2的弥散加权成像.探究不同结局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肿瘤体积及ADC值的变化趋势.结果:30例宫颈癌患者,结局良好23例;结局不良7例.治疗前,30例宫颈癌病灶T2WI呈略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治疗前,结局良好组与结局不良组ADCslow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局良好组放化疗治疗第7天、治疗第21天逐渐升高.同时,在治疗第7天、第21天结局良好组ADCslow和结局不良组ADCslow对比,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30天,结局良好组ADCslow比治疗前低;结局不良组ADCslow比治疗前高.结论:Dwl可用于早期监测肿瘤对放化疗敏感性,是预测宫颈癌终治疗效果的有效依据.

  • CT对急性胰腺炎诊治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刘同刚;王宁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在CT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59例在我院确诊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对其CT影像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急性水肿型胰腺炎51例,急性坏死型胰腺炎8例.CT主要影像表现为,胰腺普遍性或局限性增大、密度降低、轮廓不清晰、胰周筋膜不均匀增厚或有积液、胰腺内有大小不等的点状和/或片状的低密度坏死病灶.结论: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有很高价值,是协助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必要手段.

  • 循证护理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并脑炎护理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黄玘宁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并脑炎护理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4例小儿手足口病并脑炎临床资料分析,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分成对照组(42例)与研究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变化、临床症状改善与住院时间、患儿家长临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临床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低(P<0.05),研究组家长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治疗过程采用循证护理可有效提升疗效与安全性,具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 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李二格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优质护理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 早期护理干预对腹腔镜阑尾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刘虹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腹腔镜阑尾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腹腔镜阑尾手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为25例.给予对照组普外科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术后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排便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实施有助于加速腹腔镜阑尾手术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改善临床手术效果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高.

  • 婴儿吸入性肺炎的护理对策

    作者:孟红梅

    目的:对比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对婴儿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探究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90例婴儿吸入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行循证护理模式护理,而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呼吸窘迫发生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循症护理模式干预婴儿吸入性肺炎效果良好,家属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护理干预联合健康宣教改善先天性食道闭锁患儿术后进食情况的效果

    作者:陈振秋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联合健康宣教改善先天性食道闭锁患儿术后进食情况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30例先天性食道闭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单纯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儿进食正常时间、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进食正常时间(15.17 ±2.05)d,少于对照组(22.64 ±2.7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3.33% (14/15),高于对照组的53.33% (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先天性食道闭锁患儿,采用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利于缩短患儿进食正常时间,改善患儿进食情况,进而促进患儿恢复,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 疼痛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折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张军梅

    目的:探讨采用疼痛护理干预,对稳定情绪和积极进行关节康复锻炼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 1月在我院进行膝关节骨折手术的患者98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49例观察组(给予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和康复锻炼依从性.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理状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AS、SD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依从率93.88%,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疼痛护理干预膝关节骨折患者,可有效保持情绪稳定,促进康复锻炼依从性.

  • 针对性气道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作者:郑凤英

    目的:探究针对性气道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气道护理,观察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死亡率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均多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气道护理可有效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死亡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

  • 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分析

    作者:厉勤

    目的:探析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资料,因医治药物不同可分成两组,予以百乐眠胶囊医治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予以黛力新医治的45例患者为研究组,并对比两组抑郁状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医治前两组抑郁状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比(P>0.05),医治2、6周后研究组抑郁评分(16.23±6.34)分、(6.76±2.04)分较对照组低,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5.53±3.56)分、(18.54±2.45)分较对照组低,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45.53±6.99)分、(74.98±14.52)分则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行黛力新医治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与抑郁情绪,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宫腔镜检查在稽留流产中的作用

    作者:郭玉生

    目的:分析宫腔镜检查在稽留流产诊治过程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84例稽留流产待清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及实验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清宫术,实验组采用在宫腔镜下进行清宫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宫腔镜随访术后宫腔残留、宫腔粘连及经量改变例数等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宫腔镜随访术后宫腔残留、宫腔粘连及经量改变例数方面,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稽留流产待清宫患者来说,在宫腔镜下进行清宫术,能够全面了解子宫的基本情况,残留组织出现的概率较低,清宫成功率大大提高,此外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子宫异常情况,便于患者进行及早治疗,值得推广.

  • 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春菊;孙成

    目的:研究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60名来院进行体检的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部位.结果:研究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率94.87%,斑块诊断率82.05%,斑块类型以粗糙斑块(56.25%)为主,与健康检查患者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病变部位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将其用于临床诊断过程中,使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能够被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有效延长患者生命.

  • MRI对乳腺非肿瘤性病变—微钙化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叶明伟;杨小燕;苏文达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联合功能成像在乳腺非肿瘤性病变——微钙化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接受乳腺X线检查存在微钙化病变、行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功能成像的67例乳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根据BI-RADS(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患者X线检查存在的微钙化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为良性病变,35例患者为恶性病变.MRI动态增强联合功能成像诊断BI-RADS中3级病变和5级病变的准确率与X线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诊断BI-RADS中4级病变的准确性高于X线(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联合功能成像用于乳腺病变患者X线微钙化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有效提高BI-RADS中4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 150例婴幼儿肠套叠应用彩色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玉莹;韦德湛;宁浩杰;成宇璐

    目的:探究婴幼儿肠套叠应用彩色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进行诊断的150例婴儿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150例婴幼儿肠套叠应用彩色超声诊断的效果,总结彩色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和应用价值.结果:150例确诊肠套叠的婴幼儿中,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为肠套叠的有145例,诊断准确率为96.67%,误诊1例,占0.67%,漏诊4例,占2.67%.确诊的患者中,诊断出患者的肠套叠类型为:回盲型8例,占5.33%;回结型48例,占32.00%;小肠型71例,占47.33%;结肠型18例,占12.00%.结论:婴幼儿肠套叠应用彩色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诊断的准确率较高,误诊率和漏诊率低,并且能够准确对患者的肠套叠类型进行准确的诊断,有益于后期的治疗分析,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重复肾及合并畸形的超声诊断

    作者:王珊;仲从兵;刘红

    目的:探讨重复肾及合并畸形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重复肾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重复肾在超声图像上主要有两种表现,重复肾伴积水18例,其中输尿管囊肿6例.重复肾不伴积水8例.结论:超声对诊断重复肾及合并畸形有重要的价值.

  • 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骆翔

    目的:分析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从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4例乳腺肿块女性患者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临床诊断方法将患者分为二维超声组和多普勒超声组.分析患者病理症状,及二维超声和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阳性率、误诊率和漏诊率进行分析.结果:(1)经病理学诊断,有59例患者为良性肿块,共有177个病灶;有25例患者为恶性肿块,总有51个病灶.(2)二维超声诊断出24例恶性肿块患者,其诊断的敏感度为96.0% (24/25);有57例患者为良性肿块,其诊断的特异度为96.61% (57/59).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肿块,诊断出23例恶性肿块患者,其诊断的敏感度为92.0% (24/25),有56例患者为良性肿块,其诊断的特异度为94.92% (56/59).(3)二维超声和多普勒超声在阳性率、误诊率和漏诊率上均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维超声和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均表现出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通过血流和声像图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的鉴别出良恶性乳腺肿块.

  • 超声高清血流显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胎儿双主动脉弓的诊断价值对比

    作者:蔡俊红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超声高清血流现象与彩色多普勒现象对诊断胎儿双主动脉弓的意义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产科怀疑胎儿双主动脉弓的孕妇25例作为研究,分别应用超声高清血流显像与彩色多普勒显像对胎儿情况进行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胎儿出生后CT、手术及引产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方法对疾病诊断的意义.结果:超声高清血流敏感度为91.1%,特异度74.4%,阳性预测值69.4%,阴性预测值91.7%显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82.1%,58.1%,53.0%,84.5% (P <0.05).结论:超声高清血流显像对诊断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能够实时观察胎儿在宫内各器宫与部位的情况,直观全面的对疾病及其分型进行评价,发现畸形后可及时终止妊娠,降低缺陷发生率.

  • 老年性瓣膜退行性病变的超声诊断效果评价

    作者:谢淑慧;朱策均;郭福

    目的:探究老年性瓣膜退行性病变患者接受超声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老年性瓣膜退行性病变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时间为2015年5月-2016年8月,同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这2组受检者均给予超声进行检查,并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老年性瓣膜退行性病变患者的心脏瓣膜瓣环参数(瓣环周长、瓣环前外侧交界至后侧交界距离、瓣环投影面积)、心脏瓣膜瓣叶参数(后叶从瓣根至对合线长度、前叶从伴根至对合线长度、前叶瓣体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结论:超声在老年性瓣膜退行性病变诊断中应用,可以较好发现患者的早期疾病病灶,对其治疗提供依据.

  •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的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作者:赖金枝;李长远

    目的:分析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并对不同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9月到2016年9月间收治的200例抗精神病药用药史超过2年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超声检查,对其肝脏、脾脏、胆囊等腹腔脏器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记录,同时,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服药时间等分析其与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200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经超声检查,共检出肝脏异常患者51例、脾脏异常患者21例,胆囊异常患者37例,其他3例,总的异常检出率为56.0% (112/200).同时,年龄>55岁、服药时间>5年的患者腹部超声异常检出率均分别高于年龄≤55岁、服药时间≤5年的患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脾脏、胆囊损伤,且损伤的发生率随患者年龄的增大、服药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 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在产前胎儿畸形筛查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燕华

    目的:研讨产前胎儿畸形筛查中运用胎儿系统超声技术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接受产前胎儿畸形筛查的1600例孕妇纳入研究,上述孕妇均实施胎儿系统超声技术检测,结合其临床资料评估超声的检测准确情况.结果:本组1600例孕妇中,共23例经分娩或引产证实存在胎儿畸形,所占比重为1.44% (23/1600),超声检出20例,漏诊3例,检出率、漏诊率分别占86.96%和13.04%.结论:在产前胎儿畸形筛查中运用胎儿系统超声技术检测,检测方便、可重复性好,能够有效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值得推荐.

  • 绝经后妇女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宫腔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远

    目的:对绝经后妇女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宫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取我院2016年1月份到2017年1月份收治的1000例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1000例妇女均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施诊断,对可疑宫腔病变患者实施宫腔镜手术以及病理诊断,结合病理检查对妇女宫腔病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有220例女性存在宫腔积液,占22%.120例女性疑似存在宫腔病变,经病理检查显示,有93例患者确诊为宫腔病变,其中子宫内膜息肉有76例,内膜增生患者有11例,内膜癌患者有5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有1例.绝经后宫腔积液患者有220例,占22%.其中单纯宫腔积液患者173例.结论:对绝经后妇女实施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是绝经后女性检查的有效措施,为患者的尽早发现以及诊治提供了丰富信息以及重要依据.

  • 心脏超声检查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徐冰华

    目的:观察心脏超声检查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商丘市中医院彩超室接受超声检查的孕妇50例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检出率,并将检出结果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实施产前超声筛查产妇50例中,阳性检出率28% (14/50),其中单心室5例,心外畸形3例,室间隔缺损3例,法洛氏四联症1例,肺动脉闭锁1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诊断总符合率为92.86%(13/14).结论:于产妇孕早期对胎儿实施彩色多谱勒超声心脏检查,可促进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及准确率的提高,减少胎儿心脏畸形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齐明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分期手术前依次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TACDS)检查的60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种检查方法测量的子宫内膜癌病灶大小分别与作为“金标准”的病理学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TACDS)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以及对分期的诊断符合率.结果:TVCDS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比TACDS的高(X2=7.88 P =0.024);TACDS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中,分期符合率为62.5%,但TVCDVS达87.7%,可见TVCDS对分期的诊断符合率较TACDS高(X2 =7.24 P =0.031).结论:TVCDS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其分期的符合率均较TACDS高,值得在临床的子宫内膜癌诊断和病情观察中合理推广应用.

  • 不同多普勒超声检查途径(经腹部、经阴道)对妇科急腹症的诊断价值对比

    作者:吴成平;沈柏兰

    目的:探究在妇科急腹症诊断的过程中,使用不同多普勒超声检查途径(经腹部、经阴道)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9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分别采用腹部超声检查,并归为对照组;采用阴道超声检查,并归为对照2组;采用腹部和阴道超声联合检查,并归为观察组,9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7月到2016年12月间收治.结果:病理检查患者急腹症类型包括异位妊娠、卵巢肿瘤蒂扭转、输卵管扭转、出血性输卵管炎、急性化脓性输卵管炎,其中腹部超声诊断准确率为53.3%,引导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66.67%,腹部联合阴道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6.67%.结论:不同多普勒超声检查途径(经腹部、经阴道)对妇科急腹症的诊断价值对比发现,其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但是就诊断的准确率而言,腹部联合阴道超声诊断率明显较高,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 探究经阴道超声检测在宫颈形态中预测早产的价值分析

    作者:伍秀芳;陈巧敏

    目的:研究并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测宫颈形态对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于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选取该阶段内在恩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接受产前检查且存在先兆早产征象的2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接受阴道超声检查,对其宫颈长度进行测量,观察其宫颈内口形态,对孕妇进行动态跟踪随访,对其妊娠结局进行统计.比较不同宫颈长度、不同宫颈内口形态孕妇的早产发生情况,比较早产与足月分娩孕妇的宫颈长度、宫颈内口形态,计算宫颈长度、宫颈内口形态与早产的相关性,计算宫颈长度、宫颈内口形态对早产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宫颈过短孕妇的早产率明显高于宫颈正常孕妇(P<0.05);宫颈内口形态正常孕妇的早产率明显低于宫颈内口形态异常孕妇(P<0.05);早产孕妇的宫颈长度明显短于足月分娩孕妇(P<0.05),其宫颈内口形态T型占比明显低于足月分娩孕妇(P<0.05);宫颈长度、宫颈内口形态与早产密切相关,且呈负相关;宫颈长度对早产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7.37%、94.35%、95.50%,宫颈内口形态分别为96.05%、95.97%、96.00%.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测宫颈长度及宫颈内口形态可对早产进行灵敏预测,宫颈长度、宫颈内口形态可作为早产预测的理想标志物,有利于尽早发现早产风险,及时实施安胎治疗.

  • 比较不同超声技术对甲状腺结节疾病诊断的应用意义

    作者:马艳敏;董桂云

    目的:对甲状腺结节疾病应用不同超声技术诊断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并探讨,总结诊断经验.方法:选取疑似有甲状腺结节疾病的64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均为该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所收治,按照超声诊断技术的不同对其分组,采用常规超声诊断者共32例,采用超声弹性成像者共32例,分别设置为对照组、观察组,经诊断后比较两组患者应用不同超声技术的诊断效果.结果:从确诊率和误诊对比,观察组分别为(96.88%)、(3.12%);对照组分别为:(75.00%)、(25.00%),数据组间经卡方检验,(P<0.05).另外,汇总两种不同超声技术,可进一步得到甲状腺结节疾病的特征,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医学价值.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以自身的优越性,即诊断符合率高、病变性质检查更明确、病灶定位更准确,相比本科室所采用的常规超声诊断面言,在临床工作中的辅助作用更显著.

  • 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

    作者:段萍

    为探究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5例发病在6h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CT脑灌注成像和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发现,脑梗死患者在超早期脑梗死区的TTP极显著的高于对应健康区(P<0.01),而脑梗死区的CBV和CBF极显著的低于对应健康区(P<0.01);缺血半暗带的CBF和TTP与对侧健康区相比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CBV与对侧健康区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均存在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现象.结论:CT脑灌注成像和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超早期诊断中就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超声系统诊断胎儿心脏病中心脏三节段诊断法的应用探析

    作者:张玮

    目的:探究心脏三节段诊断法在超声系统诊断胎儿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高危胎儿100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1日-2016年11月20日,其均接受超声系统进行诊断,其中对照组50例胎儿接受常规超声系统进行诊断,实验组50例胎儿接受心脏三节段诊断法进行诊断,对比2组高危胎儿心脏病的检出情况.结果:实验组高危胎儿的心脏病检出准确率(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危胎儿的检出准确率(35.00%),P<0.05.结论:胎儿在心脏病诊断的过程中,接受超声系统心脏三节段法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将其心脏病的疾病确诊率提高,为其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 常见脊髓非肿瘤性病变的MRI诊断特征分析

    作者:周振玲

    目的:对常见脊髓非肿瘤性病变的MRI诊断特征与要点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脊髓非肿瘤性病变患者31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1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与MRI检查资料分析,对MRI检查资料中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对照组患者MRI信号表现均相对正常,研究组31例患者MRI信号均存在T1WI信号等或稍低、T2WI信号较高,其中6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病变累及椎体节段均大于5个,患者脊髓表现出均匀性肿胀;17例脊髓多发性硬化患者病变累及椎体节段均小于2个,病变在横截面积的50%以下;4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病变累及椎体节段均大于3个,受累及椎体节段大多呈现灰质、部分呈白质;1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病变位置一般在其脊髓后部,轴位T2显示其病变于后索或侧索分布,具有一定对称性;3例脊髓梗死患者病变累及椎体节段为一至数个,具体病变累及部位局限于患者脊髓钱2/3区域,具有“猫头鹰眼征”,相关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临床方面常见的几种脊髓非肿瘤性病变,其MRI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可将患者MRI检验结果中显示的累及范围、病变形态以及相关临床资料结合起来,对脊髓非肿瘤性病变的早期诊断准确率进行提升,避免延误患者病情与后续治疗.

  • 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意义

    作者:蔡惠丹;潘育红;程璟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从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先行二维超声诊断,以观察患者甲状腺结节状态、钙化状态、结节回声状况等,再通过彩超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进行彩超诊断,以分析患者甲状腺结节血流速度(SPy)、血流阻力指数(RI)、血流信号.结果:(1)经术后病理诊断可知:有44例为良性结节,共有82个结节数;有40例为恶性结节,共有75个结节数.术前超声诊断可知:有60例为良性结节,共有118个结节数;有25例为恶性结节,共有43个结节数.(2)二维超声显示恶性结节有毛刺率为68.0%,显著的高于良性结节有毛刺率17.1%(x2 =4.653,P<0.05);恶性结节混合回声率为74.7%,显著的高于良性结节混合回声率38.8%(x2=2.653,P<0.05);恶性结节粗钙化和微钙化发生率分别为61.3%和17.3%,均显著的高于良性结节粗钙化(6.1%)和微钙化(9.8%)(P<0.05).(3)恶性结节彩色多普勒血流Ⅱ级和Ⅲ级的显示率分别为68.00%和22.67%,显著的高于良性结节54.00%和12.00%的显示率(P<0.05).(4)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内SPV、RI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要对结节进行细致检查,对回声和血流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要结合穿刺活检,以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诊断.

  • 超声在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李素敏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经病理确诊的64例子宫肌瘤(设观察组)、64例子宫腺肌瘤(设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均行超声检查,比较组间超声图像特点及诊断准确性.结果:观察组超声诊断符合率95.31%比对照组87.50%高,误诊率4.69%比对照组12.50%低(P<0.05);观察组RI(1.67±1.45)、PI(0.76 ±0.13)及BFV(112.57±5.44)ml/min指标均比对照组优(P<0.05).结论: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的准确性、误诊率比子宫腺肌瘤高,两者诊断指标存在差异性,有助于鉴别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临床诊断价值高.

  • 60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分析

    作者:马建全;徐斌;王永丽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实施B超诊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取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B超诊断及手术病理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患者实施B超诊断对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效果及患者影像学表现状况.结果:60例患者实施手术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疾病类型包括:鳞癌15例,腺癌40例,平滑肌肉瘤5例.实施B超诊断确诊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55例,漏诊5例,检出率为91.7%,漏诊率为8.3%.患者B超诊断的实际影像学表现类型为:实块型14例,隆起型5例,厚壁型10例,混合型26例.其中混合型的检出率与实块型、隆起型、厚壁型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实施B超诊断的效果及价值较高.

  • 膝关节软骨及滑膜病变超声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黄秀峰;杨凤菊;徐彦钦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膝关节软骨及滑膜病变的临床价值,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软骨及滑膜病变患者150例,均予以超声检查,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诊断准确性和误诊原因.结果:超声诊断的确诊率为98.00%,与病理诊断的100.00%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X2 =1.57,P>0.05);软骨病变患者的骨质变化程度并不一致,关节面轮廓模糊、存在明显皮质侵蚀;软骨关节表面粗糙且皮质缺损;有3例病患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明显关节畸形.;滑膜增厚患者的滑膜厚度平均值为(11.86±3.09)mm,滑膜表面存在明显粗糙特征,关节腔内可见明显的绒毛状突起和中低等回声,与滑膜囊积液之间存在明显的回声界限.结论:采用超声对疑似膝关节软骨及滑膜病变患者予以检查可取得较为可靠的诊断结果,对于及早确诊和予以有效治疗有确切作用,具推广意义.

  • 彩超对宫内早孕和异位妊娠子宫内膜改变的观察及分析

    作者:纪亚梅;王文俊

    目的:探讨彩超对宫内早孕和异位妊娠子宫内膜改变的观察比较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 2016年11月经超声检查确认的2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内早孕产妇965例为观察组,异位妊娠产妇103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检查,观察患者子宫内膜回声特征及血流频谱性质,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血流阻力指数(RI)、子宫内膜增长速度.结果: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和增长速度分别为(16.40±2.16)mm和(0.56±0.24) mm/d,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和增长速度分别为(9.25±1.56)mm和(0.13±0.06) mm/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可检测宫内早孕和异位妊娠子宫内膜的厚度及增长速度变化,利于诊断宫内早孕和异位妊娠,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阴道多普勒超声在早期疤痕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特点探析

    作者:吴磊

    目的:分析阴道多普勒超声在早期疤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总结阴道超声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部多普勒超声和阴道多普勒超声联合探查的23例高度怀疑为CSP患者作为对象,回顾性分析阴道多普勒超声和腹部多普勒超声的声像特点,并比较两种超声诊断方式对CS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将诊断结果与病例结果相对照.结果:23例患者阴道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5.65%,高于腹部多普勒超声的78.26%(P<0.05);23例患者应用阴道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疤痕妊娠的敏感性为82.61%、特异性为66.67%,高于腹部多普勒超声的69.56%、40.00%(P<0.05).早期疤痕妊娠患者的阴道多普勒超声表现为两种类型,分别为单纯胚囊型和团块型.结论:阴道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瘢痕妊娠,影像学特点突出,准确性高.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节段收缩功能

    作者:刘芳;耿红彬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节段收缩功能的可行性.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0例(AMI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名为对照组,常规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下壁厚度(LVIW)及simpson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然后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2组左心室下壁节段舒张末期容积(rESVIM)、左心室下壁节段收缩末期容积(rES-VIM)和左心室下壁节段射血分数(rEFIM)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收缩末期容积(LVGEDV)、左心室整体舒张末期容积(LVGESV).结果:AIMI组LVGEDV、LVGESV高于对照组,LVGEF值低于对照组(P<0.05);AIMI组rEDVIM、rESVIM高于对照组,rEFIM值低于对照组(P<0.0 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评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几何形态、节段容积及节段收缩功能.

  • 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活检系统对于乳腺疾病诊疗优势评价

    作者:郑兰兰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活检系统对于乳腺疾病的诊疗价值及优势.方法:选取我院乳腺外科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治疗的120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手术活检方法诊断及治疗乳腺疾病,观察组患者则选择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活检系统诊断及治疗乳腺疾病.对两组患者的诊疗效果进行比较,比较两组乳腺疾病诊疗方法的准确率并评价两种诊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活检系统诊治后的乳腺疾病诊断正确率与对照组常规手术活检方法的诊断正确率相当,P >0.05,无明显差异;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直径大小、疼痛评分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活检系统对于乳腺疾病的诊疗价值较高,具有手术切口小、美观、疼痛轻、切口愈合时间短等优点.

  • 肺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尤文肉瘤一例

    作者:库媛;朱景航;王汝佳;陈霞

    1病例简介患者,女,18岁,主诉:胸闷1+月余,伴左前胸壁钝痛及间断刺激性咳嗽,活动时加重.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糖类抗原CA125181.50U/ml,糖类抗原CA72-4 0.83U/ml,胸水:乳酸脱氢酶:361U/L、ADA9.1 U/L、鳞状细胞癌抗原24.32ug/l.影像学检查:左侧胸腔见一巨大囊实性肿块,病灶中心层面大小约12.7cm×9.6mm,其内密度不均,可见液化坏死,增强呈不均匀强化,邻近左侧第9肋后肋可见骨质破坏(图A-D).

    关键词:
  • 不典型棕色瘤1例

    作者:王汝佳;沈桂权;高波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2岁,6个月前因外伤检查中无意发现左侧髂骨肿物,无疼痛及髋关节功能障碍,无进行系统治疗.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实验室甲状旁腺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示左侧髂骨见斑片状密度减低影,边界不清,可见骨质硬化边形成.CT平扫示左侧髂骨可见斑片状、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平均CT值约为35HU,邻近骨质硬化较明显.

    关键词:
  •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杨萧琪

    目的:探究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1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70例患者实施DSA三维导航技术(实验组),70例患者实施DSA二维导航技术(对照组),研究对比DSA三维和DSA二维导航技术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动脉瘤显示情况、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结果:DSA三维导航技术的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14%,显著高于DSA二维导航技术(71.43%),P<0.05;DSA三维导航技术的动脉瘤检出率为100.00%,显著高于DSA二维导航技术(85.14%),P<0.05;DSA三维导航技术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显著低于DSA二维导航技术,P<0.05.结论: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具有较显著的临床价值,可有效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及检出率,且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更低,安全性更高.

  • TACE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作者:王飞

    目的:分析TACE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分析本院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接收的84例肝癌患者资料,按照临床医治方案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单纯行TACE医治,治疗组(42例)联合CT引导下RFA医治,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76.19%比较,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概率95.24%更大(P<0.052);与治疗组26.19%比较,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概率21.43%略低(P>0.05).结论:肝癌行TACE联合CT引导下RFA医治可取得显著疗效,且安全性高,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 宫颈癌(ⅠA~ ⅡB期)术前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

    作者:王国东;白希彬;王书伟

    目的:研究宫颈癌(Ⅰ A~ⅡB期)术前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83例宫颈癌(ⅠA~ⅡB期)患者.根据治疗方式随机分常规化疗组和介入栓塞组.常规化疗组在术前给予静脉化疗;介入栓塞组术前进行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比较(1)近期有效率;(2)骨髓抑制发生率;(3)患者手术过程出血量的差异.(4)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1)介入栓塞组、常规化疗组近期有效率相似,P>0.05;(2)介入栓塞组对比常规化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更低,P<0.05;(3)介入栓塞组对比常规化疗组手术过程出血量更少,P <0.05.(4)治疗后介入栓塞组对比常规化疗组生存质量更好,P<0.05.结论:宫颈癌(Ⅰ A~ⅡB期)术前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的近期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局部肿瘤,减少化疗副作用和手术出血,是术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有助于提升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食管癌患者放疗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金岭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在食管癌患者放疗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1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5例接受放疗的食管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扫描,根据患者病情缓解情况分组,缓解组(n=30),未缓解组(n=15);有无复发分组,复发组(n=9),未复发组(n=36).比较缓解与未缓解患者治疗前、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食管癌病变长度及复发与未复发患者ADC值、食管癌病变长度.结果:两组治疗前ADC值与食管癌病变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缓解组相比,缓解组治疗后ADC值较高,食管癌病变长度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ADC值较低,食管癌病变长度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WI可由ADC值及病变长度评估食管癌患者放疗效果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现代医用影像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