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病患者管腔和钙化的特点

    作者:徐大勇

    目的 探究CT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病患者管腔和钙化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详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检查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管内超声测定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P<0.05).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测定的钙化、位置、大钙化弧、总钙化弧、对向管腔壁和钙化边缘距离、管腔面积、小管腔直径、平均管腔直径及管腔偏心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分位数比较分析表明,大钙化弧在第2和第3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钙化弧在第2和第3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向管腔壁和钙化边缘距离在各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腔面积在第2和第3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管腔直径在第1和第3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管腔直径在各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管腔直径在第2和第3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腔偏心指数在各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血管内超声相比,冠状动脉造影低估了钙化病变管腔直径、面积及钙化弧度,但两种检查方法测定小血管的钙化弧度差异并不明显.

  • 预约检查制度在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宋雪;邵雪斋;万立野;柳逢春;王淑贤

    目的 对冠脉造影患者实施预约检查制度,通过护理人员的提前干预使患者了解整个扫描过程,消除紧张恐惧心里,提高检查的成功率.方法 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提前预约的方法,于前一天下午对患者集中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于登记当日同其他患者一样接受检查.结果 预约组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实施预约检查制度,提前干预,使患者了解检查的整个过程,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检查,提高了检查成功率.

  • CT冠脉造影成像在冠心病筛选试验中的应用

    作者:韩冬;赫崇安;许立云

    目的 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CCTA)在冠心病筛选试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116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CTA检查.其中43例患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SCA)检查,观察CCTA对病变的显示情况,以SCA为金标准评价CCTA检查病灶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结果 CCTA通过在不同相位窗上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形态、斑块情况和管腔的狭窄程度;与SCA诊断结果比较,C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97.01%,特异度为96.05%,准确度为96.55%,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934).检查后随访1年,CCTA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5.48%,明显低于SCA组的20.9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TA检查诊断冠心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CT冠状动脉造影与单纯冠状血管造影术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汪奇;盖鲁粤;董蔚;孙志军;陈韵岱;杨立;王志国;蒋博;任学文

    目的 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替代单纯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07年6月16日-2008年6月17日在我院心内科行单纯CCA并大狭窄处≤50%的患者共568例,其中1个月内曾在我院行CTCA检查的患者102人,对比CTCA与CCA的结果.结果 80例为单纯CCA检查,19例为支架植入术后复查,3例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复查;CTCA诊断8例偏差,诊断符合率为92.2%;其中19例支架植入术后复查患者,CTCA诊断3例偏差,诊断符合率为84.2%.结论 CTCA可较准确的鉴别无需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包括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

  • 宝石CT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与邻近非钙化斑块的观察

    作者:吴江;赵卫东;牛晓凤;蔡琳

    目的 探讨宝石CT冠状动脉造影(CTCA)观察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与邻近出现非钙化斑块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无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宝石CT的CTCA及临床相关资料,观察钙化斑块并测量其所致的管腔狭窄程度,以及邻近区域非钙化斑块的分布特点并测量其与钙化斑块间的距离.结果 29例患者共显示47个钙化斑块,导致管腔轻、中、重度狭窄的个数分别为20、20、7个.25个钙化斑块邻近区域伴有非钙化斑块,其中,致管腔轻、中、重度狭窄的钙化斑块个数分别为5、13、7个.轻、中、重3组中伴非钙化斑块形成占25%、65%、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64,P< 0.01).测量伴非钙化斑块形成的轻、中、重度狭窄3组中非钙化斑块至钙化斑块的距离为分别为(1.86±0.56)、(0.88±0.47)、(0.34±0.29)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35,P< 0.01).结论 ①宝石高分辨CT和CardlQ Xpress软件包对各种类型的冠状动脉斑块能很好地进行观察;②随着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增加,其后方非钙化斑块的形成也呈增加趋势,钙化斑块导致的狭窄程度越重,非钙化斑块越容易形成;③对于不同狭窄程度的钙化斑块后方重点观察的区段亦有不同,确定合理区段有助于避免漏诊小的非钙化斑块.

  • 320排CT评估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静息态心肌CT灌注改变

    作者:李志歧;丁磊;吕杰

    目的 分析320排CT评估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静息态下心肌灌注改变.方法 选取我院临床疑诊的20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组,按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个亚组,比较各节段透壁心肌灌注指数(TPR).结果 重度狭窄组患者在LAD、RCA支配节段TPR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患者TPR指数仅在LAD支配节段出现病变时,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查可有效评估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静息态心肌灌注情况.

  • 聚焦解决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梁少芬

    目的 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其应激反应、依从性和图像采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124例,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CT冠状动脉造影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情况、应激反应、依从性及图像采集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入检查室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在候诊室时(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在候诊室时血压及心率与进入检查室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稳定;对照组进入检查室后收缩压、心率高于候诊室时(P<0.05);两组患者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查依从性、图像采集质量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中实施聚焦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焦虑程度,提高诊查依从性,并大程度克服应激反应,从而有助于提高图像采集效果.

  • 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点的评估与 CT血管造影

    作者:臧海英;李涛

    目的:利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以确定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特点。方法113例患者与2型DM中发现有对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斑块。对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程度、分布和类型的斑块以及不同性别之间进行比较。结果286例冠状血管和473段中发现均有斑块。多支血管病变较单支病变多见( P <0.01),且左前降支(LAD)动脉(35.8%),其近段(19.1%)常受累( P均<0.01)。钙化斑块(48.8%)多见,其次则为混合型斑块(38.1%)常见的类型( P <0.01)。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斑块类型和管腔变窄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 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和管腔直径衰减梯度的相关性

    作者:李娇娇;张斌;刘迪;李传贵;陈静

    目的 采用320排CT评估冠状动脉直径对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衰减的影响,以及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和管腔直径衰减梯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320排CT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5例患者均行CT冠状动脉造影和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自动梯度软件包测量105支冠状动脉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值(transluminal attenuation gradient,TAG),同时测量105支冠状动脉的管腔直径衰减梯度值(transluminal diameter gradient,TDG).Spearman相关分析用于评估TAG和TDG值的相关性,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阴性TAG和阳性TAG的TDG的差异.结果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AG和TDG间的相关性呈中度(r=0.525,P<0.001).正常组TAG和TDG间的相关性为r=0.567,病变组TAG和TDG间的相关性为r=0.5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阳性TAG的TDG值均明显高于阴性TAG(P均<0.001).正常组和病变组的TDG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AG值与TDG值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冠状动脉直径变化是影响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衰减的一种重要因素,T A G值的变化可能是T D G值变化的结果.

  • 128层容积CT冠脉造影对壁冠状动脉-心肌桥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吴涛

    目的:探讨128层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128-VCTCA)评价壁冠状动脉-心肌桥(MCA-MB)的形态学特征、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通过CT冠状动脉造影( CTCA)检查,分析MCA-MB冠脉CTA影像学特点。结果128-VCTCA 对 MCA-MB 的检出率为38.1%。其中,76.8%出现在左前降支,平均长度为(11.76±3.60) mm,心肌桥(MB)平均厚度为(2.90±2.33) mm。128-VCTCA对MCA-MB的检出率高于其他检查。结论128-VCTCA可准确判断MCA-MB的结构特点;128-VCTCA是一种评价MCA-MB可靠的、无创的检查方法。

  • 低辐射量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斑块钙化积分对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宏;罗光华;卿伟鹏;谢佩含;杨娟;董雨岚;刘进才

    目的 分析低辐射量CT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TCA)联合斑块钙化积分对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行低辐射量CT℃A检查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占65.33% (49/75),女患占34.67% (26/75),均采取低辐射量CTCA扫描,在低辐射量CTCA图像中评估斑块钙化积分,并以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参考标准,综合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组和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斑块钙化积分,分析低辐射量CTCA、斑块钙化积分及两者联合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组的斑块钙化积分503.2±557.4,高于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组的42.6±79.6,差异显著(P =0.002,<0.01);低辐射量CTC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2%、78.26%、90.67%,斑块钙化积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19%、100.0%、89.47%,两者联合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15%、100.0%、97.33%.结论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方法选择上,低辐射量CTCA、斑块钙化积分分别具有很高的敏感度、特异度,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准确率,不额外增加辐射剂量、延长扫描时间,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 高心率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绝对时相采集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评价

    作者:王天乐;迟庆杰;祁荣兴;黄胜

    目的:评估高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前瞻性序列扫描绝对时相采集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132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HR≥90次/min.根据采集方式分成A、B两组.A组102例,采取80 kV前瞻性序列扫描绝对时相采集(预定义窄时相),B组3例,采取100kV回顾性相对时相采集.比较两组间图像噪声、信噪比(CNR)、对比信噪比(SNR)、主观图像质量、有效吸收剂量(ED).结果:两组间左冠状动脉各分支(LM、LAD、LCX)的噪声、CNR、S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右冠状动脉CNR(RCA 33.00±13.87)和SNR(RCA 26.18±11.95)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可以诊断的节段达98.33%,优秀节段达94.87%,B组可诊断节段98.87%,优秀节段96.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吸收剂量为0.71±0.23 mSv,远低于B组5.13±2.29 m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BMI≤28 kg/m2、HR≥90次/min高心率患者,80 kV前瞻性序列扫描绝对时相采集(预定义窄时相plusing范围190~390 ms)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辐射剂量.

  • 双源 CT 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评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作者:陈青;杨家虎;王军娜

    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通常走行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脂肪组织或者心外膜深面,但有时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冠状动脉的某一段或者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层内,然后又浅露于心肌表面,该段血管即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 ,MCA ),覆盖在该段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s ,MB )[1]。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被误诊为冠心病耽误病情,患者的心肌缺血表现可随着冠状动脉受累程度或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逐渐加重。因此,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对于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TA )检查的1597例患者资料,探讨双源CT对成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检出率及临床意义。

  • 64层螺旋CT对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军娜;杨家虎;张建军;付凤丽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15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资料.结果 6915例冠状动脉CTA中,共检测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1例,检出率约为0.16%,其中右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6例(54.55%),左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3例(27.27%),两侧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18.18%).所有图像通过VR、MIP和MPR等重组图像显示异常血管与肺动脉的关系和位置.结论 64层螺旋CT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起源、走行及终止,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 应用320排CT评估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静息态心肌灌注

    作者:许化致;朱姬莹;曹国全;孙厚长;谢福荣;肖方毅

    目的 评估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静息态心肌CT灌注改变.方法 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参照,选择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且CAG术前2周内接受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共7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CTCA的原始数据重建心电图75% R-R间期时相进行灌注分析,自动获得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6节段心肌平均衰减密度值(AD),并与同期对照组118例患者的相应心肌节段进行比较.结果 有重度狭窄冠状动脉102支,其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48支,左旋支(LCX) 23支,右冠状动脉(RCA)31支.观察组各心肌节段AD值均低于相应对照组,除中间段下间隔壁(t=-1.478,P>0.05)外,两组间A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S1-S8,S10-S16 =-2.767、-2.309、-2.347、-3.567、-4.704、-2.947、-3.301、-3.643、-3.170、-3.188、-3.078、-3.589、-2.926、-2.103、-3.426,均P<0.05).观察组中,LAD供血区各个节段心肌AD值存在差异(FLAD=8.258,P<0.01),而且基底、中间及心尖部间隔壁AD值均高于前壁(均P<0.05).而LCX、RCA供血区心肌节段间A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CX=1.229,FRCA=2.070,P>0.05).结论 半定量的静息态心肌CT灌注可以反应心肌灌注,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相应供血区心肌灌注减低,而且左心室前壁灌注低于间隔壁.

  • 静息状态下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可行性与准确性分析

    作者:冯新环

    目的 探讨静息状态下CT冠状动脉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与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联合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可行性,并对其准确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断或治疗的可疑或确定冠心病患者52例,行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nary angioiography,CAG)检查,并以CTCA的数据进行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分析,以冠脉造影及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为诊断金标准,比较CTCA和CTCA+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及心肌灌注缺损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AG显示144支血管中,中、重度狭窄55支.CTCA显示中、重度狭窄56支,CTC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显示冠脉狭窄阳性54支;参照CAG结果,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78.2%,特异性85.4%,阳性预测值76.8%,阴性预测值86.4%,准确率82.6%;参照CAG结果,CTCA联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2.7%,特异性96.6%,阳性预测值为94.4%,阴性预测值为95.6%,准确率为95.1%,CTCA与CTC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各诊断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以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为参考标准,CTCA+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心肌灌注缺损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88.41%、93.01%、73.49%,97.34%及92.19%.结论 静息状态下,CTCA+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可以提供关于冠脉解剖学和功能学的信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且对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不同硝酸甘油含服时间对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春光;金卫东;李新华

    目的 探讨不同硝酸甘油含服时间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2015年10月-2017年2月间到我院就诊的疑诊冠心病的患者共56例,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不同硝酸甘油含服时间同一层面冠状动脉平均直径和平均扩张率,分析佳扫描时相.结果 硝酸甘油含服3 min时6例患者冠状动脉未见扩张,含服5 min时17例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扩张达大值,含服10 min时36例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扩张达大值;随硝酸甘油含服时间延长,冠状动脉平均直径和平均扩张率均逐渐增大,含服3 min时明显大于含服前(P<0.05),含服5 min时明显大于含服3min时(P<0.05),含服5 min时与含服10 min时比较,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结论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够有效扩张冠状动脉,提高CT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硝酸甘油舌下含服5~10 min为佳扫描时相.

  • 心包周围脂肪体积与冠心病的关系评价

    作者:陈树军;宋井一;李健;乔建民

    目的:研究心包周围脂肪体积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经CT冠状动脉造影(CTA)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飞利浦briliance iCT对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并使用飞利浦EBW工作站配备的CCA全自动高级智能心脏处理软件测定心包周围脂肪体积.同时通过测定患者的体重、升高计算出相应的BMI指数.分析有无冠心病患者心包周围脂肪体积间的差异、BMI指数与心包周围脂肪体积间的相关性、心包周围脂肪体积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心包周围脂肪体积明显大于无冠心病患者,差异明显(P<0.05),心包周围脂肪体积与BMI指数间呈正相关,男性患者心包周围脂肪体积大于女性(P<0.05),而年龄大于65岁与小于65岁的患者间心包周围脂肪组织体积大小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心包周围脂肪体积与冠心病间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临床预测和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

  • 心律失常类型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苏伟;钱萍艳;胡钢峰;丁国良;王婵娟;方向明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图像质量和检查成功率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心律失常患者795例(实验组),并按心律失常类型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混合性5个亚组.另随机选择心律规整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心率变异、需心电编辑比例、CTCA图像质量、可诊断节段、可诊断例数以及辐射剂量等的差异.结果 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混合性心律失常分别为59、246、110、222、158例.5个亚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心率变异、需多期相重建、需心电编辑、可诊断节段、可诊断例数等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亚组之间的比较显示,窦性心律不齐的检查成功率高,混合性心律失常则低,后者与房性、交界性、室性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诊断节段,x2=27.47,P=0.000;x2=63.27,P=0.000;x2=57.86,P=0.000).结论 心律失常类型对CTCA成功率有明显影响,混合性心律失常CTCA成功率低,有必要对混合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CTCA检查前筛选或预治疗.

  • 术前冠状动脉CTA评估支架参数与PCI放置支架参数的对比研究

    作者:孙新峰;关文华;骆宾

    目的 对比分析术前冠状动脉CTA(CCTA)预估冠状动脉支架参数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支架参数的相关性与差异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测量30例患者PCI术前1周内的CCTA图像,对其中50枚病变进行支架直径及长度的预估,并与PCI术中实际放置的50枚支架直径及长度进行比较.结果 (1)CCTA预测的支架直径及长度与PCI术中实际放置的支架直径及长度有明显的相关性(r=0.860,P<0.05;r=0.680,P<0.05);(2) CCTA预测的支架长度与PCI实际放置的支架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0,P<0.05),其中CCTA预测的支架长度大于PCI实际放置的支架长度共43枚(86.0%).结论 CCTA预测支架参数与PCI有较好的相关性,CCTA预测的支架长度往往大于PCI实际放置的支架长度,应引起临床重视.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