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创伤性脑损伤大鼠动物模型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

    作者:宋扬;韩一生;毕龙;王树森;张振宇;侯巍;黄兆松

    目的 建立一种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及相关评价体系.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制造的自由落体撞击装置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脑损伤后生命体征和病理学改变,并通过自行设计的神经功能量表进行功能评分.结果 撞击后,动物均出现明显的生命体征改变,包括伤后血压立即骤降后恢复平稳、呼吸暂停与呼吸变深快等.伤后6 h,出现明显的脑损伤病理学改变.伤后12h,神经功能量表分析显示大脑皮质、脑干和小脑功能受到明显影响.结论 本体系可用于建立和量化评价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情况,并可用于建立和评价其他中小型动物模型.

  • 应用翼点入路构建猫急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作者:于峰;袁绍纪;张荣伟;隋刚;卢亦成

    目的 构建猫急性视神经压迫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成年健康猫36只,按损伤时间分为6 h、1 d、3 d、7 d、14 d 5个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6只.模仿临床上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暴露视神经,以无创血管夹夹持视神经20 s,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并研究急性视神经损伤前后视觉电生理方面的变化.以上动物按不同时间分组处死后,取视神经、视网膜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分析,研究损伤后视神经、视网膜的病理改变.结果 视神经损伤后观察动物瞳孔较正常瞳孔变大,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P1波潜伏期延长,振幅明显降低.电镜下可见损伤后的视神经神经内膜、髓鞘、各板层、轴膜及轴索结构紊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结论 急性视神经损伤后视神经髓鞘、视网膜发生病理学方面的改变,视觉诱发电位也随之变化.采用翼点入路构建的动物模型可用于急性视神经损伤的研究.

  • 人EGFL7基因短发夹结构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黄纯海;李学军;罗勇;黄军;袁贤瑞

    目的 构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GFL7)基因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方法 将靶向EGFL7基因的短发夹结构RNA(shRNA)表达序列连接到包含U6启动子及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GCL-GFP中,获得重组质粒,命名为pGCL-GFP-vshEGFL7,经多聚酶链反应(PCR)和测序鉴定后,与慢病毒包装质粒pHelper 1.0及pHelper 2.0通过lipofectamine 2000 共转染至包装细胞293T,包装产生病毒液,测定其滴度.结果 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证实EGFL7shRNA核苷酸链序列插入正确,包装慢病毒产生病毒悬液的滴度为4.8×107TU/ml.结论 成功构建人EGFL7基因shRNA慢病毒载体.

  • 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杨文武;范振增;胡福广;田军;吴国彪;张更申;杨利军

    目的 筛选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顺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石家庄市7家医院共79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对794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病情分级、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是否多发、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吸烟等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AS V8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筛选得到对预后有显著意义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Hunt-Hess病情分级(P<0.0001)、年龄(P<0.0001)、是否合并高血压(P=0.0226)这三项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病情Hunt-Hess分级(P<0.0001,OR=34.854)、患者年龄(P<0.0001,OR=1.779)、是否合并高血压(P=0.0057,OR=1.413)等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高、年龄越大以及合并高血压时其临床预后越差.

  •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GABA能神经元分化

    作者:龙乾发;刘卫平;玉石;刘阳;韩蕊;王孝安;李娟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向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方向的分化.方法 大鼠股骨骨髓分离出BMSCs,培养传代,通过10%胎牛血清(FBS)、20 ng/ml表皮牛长因子(EGF)和改良Eagle培养基(DMEM/F12)预诱导24 h,随之加入含1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 ng/ml骨形成蛋白-2(BMP-2)和10 ng/m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作用48 h后,再以10 μmol/L全反式维甲酸(ATRA)培养48 h,后用40 mmol/L KCI刺激15 min完成诱导分化.对照组用10%FBS和DMEM/F12培养不添加任何诱导因子.形态学观察和Western blot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实验组细胞在形态学上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对照组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分析知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都有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的趋势,但实验组Ⅱ的分化率高于实验组Ⅰ.结论 BMSCs可在体外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

  •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3D-CTA诊断及手术治疗

    作者:关俊宏;吕涛;陈铎;喻博;魏翔泰;曲圣涛;潘蔚然;于宏伟;刘云会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3D-CTA诊断价值和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经3D-CTA确诊的颅内多发动脉瘤临床资料,36例采用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一期单侧翼点入路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18例,双侧翼点或翼点+前纵裂入路动脉瘤颈夹闭术6例;二期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3例;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4例;单纯血管内栓塞术5例.手术夹闭动脉瘤颈64个,血管内栓塞14个,11个动脉瘤未予处理.结果 39例共发现动脉瘤89个,其中2个动脉瘤30例,3个动脉瘤7例,4个动脉瘤2例;31例术后复查3D-CTA,其中30例显示动脉瘤夹闭良好或完全栓塞,1例动脉瘤颈夹闭不全术后一个月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再次开颅手术夹闭,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7年,按GOS预后分级,良好29例,轻残5例,重残2例,死亡3例均因动脉瘤再次破裂未处理.结论 3D-CTA可靠、快捷、安全,可作为颅内多发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良好.

  • 人脑出血后proNGF、sortilin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韩玉梁;鲍刚;郭世文;李文智

    目的 研究人脑出血后神经生长因子前体(proNGF)、sortilin在血肿周围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本实验采集临床手术患者的脑组织标本,利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生物素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血肿周围组织中的凋亡细胞,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血肿周围组织及远隔部位组织中proNGF、sortilin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中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proNGF的表达水平并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sortilin的表达水平则明显增加(P<0.01),并且sortilin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凋亡率正相关(R=0.648,P=0.00).结论 sortilin在人脑出血后表达增加,与细胞凋亡正相关,proNGF在脑出血后的表达量并未变化.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基底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

    作者:罗伟;许百男;韩德清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 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方法制作大鼠SAH模型,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的血管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基底动脉TNF-α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分别从蛋白、基因水平分析TNF-α在SAH后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SAH后大鼠基底动脉逐渐出现痉挛,从1 d开始,5~7 d时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也明显,以后逐渐减轻,14 d基本恢复正常.TNF-α阳性的内皮细胞数及TNF-α蛋白水平逐渐增高,术后7 d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14 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TNF-α mRNA表达在注血后1 d明显增加,7 d时达高峰,持续到14 d,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①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后基底动脉呈现痉挛状态;②基底动脉TNF-α表达变化与动脉痉挛程度呈正相关,表明TNF-α可能导致SAH后基底动脉痉挛.

  • 脑肿瘤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明武;牛朝诗;董永飞;高歌;梅加明;傅先明

    目的 检测增殖细胞核标记物Ki-67与脑肿瘤干细胞(BTSCs)标记物CD133、Nestin在60例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BTSCs的增殖活性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33、Nestin和Ki-67在60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Ki-67、CD133和Nestin之间的共表达情况.计箅两种方法中CD133+细胞、Nestin+细胞和Ki-67+细胞所占的百分率,并将Ki-67+细胞与CD133+细胞、Nestin+细胞和肿瘤病理分级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按照WHO 2000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级标准所有标本分为Ⅱ级18例,Ⅲ级23例,Ⅳ级19例.在不同的病理级别组中,CD133+、Nestin+和Ki-67+细胞的表达有明显差异,并且免疫荧光双染相比免疫组化单染更能代表BTSCs的增殖活性研究.在免疫荧光共表达中,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CD133+/Ki-67+细胞(F=30.668,P=0.000)或Nestin+/Ki-67+细胞(F=15.316,P=0.000)的百分比差异都有显著性,并且同时均与CD133+/Nestin+ BTSCs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 Ki-67+指标与肿瘤级别成正相关,可以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同时与BTSCs标记物CD133、Nestin的表达之间也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免疫荧光双染得出的BTSCs的增殖活性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研究更有统计学意义.

  • 大脑前动脉A1优势征与前交通动脉瘤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中;金珺;孙晓欧;卞杰勇;周岱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ACA)A1优势征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及生长方向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00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28例,其他部位的动脉瘤244例,其余非动脉瘤患者128例.比较各组问A1优势征发生率的差别;同时比较A,优势征与A1对称患者动脉瘤生长方向的区别.结果 全脑血管造影显示A1优势征的发生率在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为63.3%;其它部位动脉瘤患者为17.6%,非动脉瘤患者为20.3%.前交通动脉瘤中A1优势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A,优势征的前交通动脉瘤向前上生长者明显高于A1对称者,分别为53.1%和31.9%(P<0.05);向后下、后上方的生长者总计少于A1对称者,分别为22.2%和42.6%(P<0.05).结论 A1优势征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及生长方向密切相关.

  • 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

    作者:张继武;赵明;梁树立;邰军利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治疗腑瘫性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回顾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380例脑瘫患者,根据痉挛部位不同,选择相应周围神经进行部分切断,包括: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坐骨神经、闭孔神经和胫神经.结果 术后痉挛缓解率100%,其中82例患者肌力下降,142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减退,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6个月至3年,随访期间痉挛缓解率为95%.95%患者行走步态好转.结论 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安全、有效的神经外科方法.

    关键词: 周围神经 脑瘫 痉挛
  • 锁孔(微骨孔)技术在517例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薛洪利;于春泳;陶英群;宋振全;关靖宇;刘洋;范迪;王丹玲;赵丽萍

    目的 探索、研究锁孔(微骨孔)技术治疗颅脑深部肿瘤和动脉瘤,回顾性总结采用锁孔技术显微手术治疗517例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对439例颅内深部肿瘤,包括脑桥小脑角及小脑肿瘤,岩斜区肿瘤、颅前窝脑膜瘤、鞍区肿瘤、镰旁和镰幕区脑膜瘤经锁孔(微骨孔)技术切除,以及在导航指引下锁孔-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深部胶质瘤;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78例.结果 517例手术中死亡2例(占0.4%),在439例颅脑肿瘤中全切肿瘤396例(占90.2%),次全切除22例,大部切除21例.结论 锁孔(微骨孔)技术是治疗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的良好方法,具有损伤少、恢复快等优点.

  • 桥小脑角入路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

    作者:周志中;朱学礼;赵刚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中老年人面部疼痛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TN的一种重要方法.1998年2月至2008年8月,我们采用全麻下桥小脑角区探查手术的方法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30例,经6个月至10年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树茂;宋少军;韩安国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是脑神经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痛,其病因尚未明了.由于其剧烈的颜面部疼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从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脑干胶质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例报告

    作者:赵军;曲艺;关宇欣;于广久

    2002年2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7例脑干胶质瘤病例,其中3例行显微手术切除,术后辅以伽玛刀放射治疗,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病例1:男性9岁,头痛、头晕起病,病程一年,伴有右侧肢体肌力下降,头颅CT见有桥脑低密度影像,头部MRI示桥脑有一1.5 cm×2.0 cm×2.5 cm长T1长T2影像,外生性生长,术前诊断:脑干占位性病变.

  • 枕下远外侧入路的临床应用及其新进展

    作者:曹杰;师蔚

    颅颈交界区特别是下斜坡及枕骨大孔前方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入路位置深在,且此区病变多与神经血管尤其与脑干、颈髓上段关系密切,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而枕下远外侧入路具有路径短,显露颅颈交界区前方及前外侧方清楚,早期控制椎动脉,便于进行于术操作,肿瘤全切率高等特点.枕下远外侧入路是一种较枕下外侧人路更靠外侧,经枕骨髁颅颈交界区的外侧入路[1],是颈外侧入路向后颅窝的延伸,现综述如下.

  •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史有才;董全迪

    裂隙脑室综合征(slit ventricle syndrome,SVS)是脑积水患儿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迟发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变化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间断性头痛,引流阀充盈迟缓,在影像学上脑室呈裂隙样改变这三个主要特征.Epstein等[1]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报告了这一临床现象-脑室呈裂隙样改变,并将其描述为SVS.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文博;宋锦宁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家族成员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哺乳动物细胞中研究深入的MAPK成员.它在介导细胞增殖、分化及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被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等多种信号激活[1].

  • 下丘脑错构瘤1例报告

    作者:曾年菊;滕晓华;卢明

    下丘脑错构瘤并非真正的肿瘤,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脑组织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畸形,病理上又称为"下丘脑神经元错构瘤"[1],临床表现三联征:癫痫,发育迟缓和中枢性性早熟[2].此病较为少见,其发病率尚无确切的统计.

  • 数字化成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19例临床分析

    作者:蒋涛;冯家龙;刘中洪;刘熠;冉春雷

    颅脑损伤、脑出血手术后留有颅骨缺损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患者对颅骨修补后头颅形状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其今后社交生活的心态.我院从2006年开始利用数字化钛网成形技术修补颅骨缺损1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 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临床分析:780例报告

    作者:钱伟;黄润生;房景玉;吴彩珍;安有明

    我院伽玛刀中心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应用国产旋转式MASEP伽玛刀(gamma knife radiosurgery,GKS)治疗颅内病变2400例,其中脑转移瘤780例,占32.5%.属于多发性脑转移瘤(≥2个病灶)578例,占脑转移瘤的74.1%.为了更好地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对脑转移瘤治疗的效果,并对随访的610例脑转移瘤伽玛刀治疗后的相关因素报告如下:

  • 颅神经根疾病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策略和并发症预防

    作者:赵卫国

    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一类颅神经根疾病(cranial rhizopathies)主要由相应颅神经根微血管压迫引起.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手术从解决病因入手,是唯一能够根除症状并保留神经功能的方法[1~3].

  • 细胞因子水平与癫痫发作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井晓荣;王超;梁秦川;孟强;刘备;张华;高国栋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发病率为1%,全世界约5 000万患者,我国目前约有900万患者.约60%~70%患者通过药物可以控制,30%以上属难治性癫痫,约7%~8%可进行外科治疗,还有大约25%患者目前无有效治疗,因此,从发病机制着手研究探寻新的有效治疗手段仍是当今癫痫研究的重点.

  • 高压氧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子生;卢培刚;袁绍纪;张荣伟;尹嘉;于峰;钟启胜

    目的 通过观察高压氧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高压氧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雌性SD大鼠55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对照组)、脊髓损伤+高压氧治疗组各25只(n=5),假手术组5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T8脊髓打击伤动物模型,各组分别于伤后1 d、1 w、2 w、4 w和8 w进行行为学观察,运动功能评分方法(BBB)评分后损伤部位取材,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检测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的评分21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在各时间点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组在各时间段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显示除脊髓中央管周围可见到极少量VEGF表达外,其它部位几乎不表达;对照组脊髓损伤1 d VEGF在大鼠脊髓损伤区及损伤周边区高表达,主要出现在软脊膜和脊髓灰、白质血管壁上的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脊髓灰、白质内的神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胞浆内也出现表达,一般脊髓白质中更为多见,1 w后下调,而治疗组1 d至2 wVEGF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4 w、8 w时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急性脊髓损伤可上调VEGF在脊髓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内的表达,高压氧可能通过促进VEGF表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从而对脊髓损伤起到治疗作用.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激光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肖现;蒋晓帆;章翔;周杰;杨继庆

    目的 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激光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为激光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8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制作激光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A)组、模型(B)组、EPO治疗(C)组、生理盐水对照(D)组,每组20只.对术后大鼠进行运动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结果 激光损伤后24h,C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A组HSP70表达较弱,B组HSP70表达增加,c组HSP70表达显著升高(P<0.01),D组HSP70表达增加.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激光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HSP70表达有关.

  • 16 Hz 130 dB次声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国锋;尹丽鹤;杜芳;黄旌;刘文博;谢克亮;赵钢

    目的 观察次声预处理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闭(MCAO)模型致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对照组、假次声预处理组和次声预处理组.次声预处理组大鼠行16 Hz 130 dB的次声作用2 h/d,连续作用7 d;假次声预处理组大鼠每日放入次声仓但不接受次声,亦连续7 d;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后一次预处理后24 h时,三组大鼠分别做MCAO模型,再灌注24 h后处死动物,观察脑梗死容积及神经功能学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次声预处理组大鼠脑梗死容积明显减小(P<0.05),神经功能学评分明显提高(P<0.05).而假次声预处理组大鼠脑梗死容积和神经功能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6 Hz 130 dB次声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大鼠脑梗塞的容积,改善神经功能学评分.

  • 人参皂甙-Rd预先给药对大鼠脑的保护作用

    作者:鲁瑶;彭娜;路志红;桑韩飞;杨谦梓;熊利泽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d(Rd)预先给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n=10),即缺血再灌注组(CON组)、Rd 5 mg组、Rd 10 mg组、Rd 20 mg组、Rd加mg组、Rd 80 mg组和丙二醇溶剂组(VEC组).所有大鼠均采用右侧颈内动脉尼龙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并于脑缺血前1 h分别经腹腔注射相应剂量Rd及丙二醇.于再灌注后24 h、48 h和72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NBS),并于72 h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量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 与CON组和VEC组比较,Rd 5 mg组.Rd 10 mg 组、Rd 20 mg组、Rd 40 mg组和Rd 80 mg组脑缺血冉灌注后24 h、48 h、72 h神经行为学评分均较高,再灌注后72 h梗死容积均较低(P<0.05).Rd剂量小于40 mg/kg时,其保护效果随剂的增加而增加.Rd 80 mg组与Rd 20 mg和Rd 40 mg组相比,NBS显著减小,脑梗死容积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与Rd 5 mg组和Rd 10 mg组相比,NBS和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人参皂甙-Rd预先给药对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并在5~40 ms/kg之间存在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