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临床SPECT随访

    作者:曹依群;周晓平;张致峰;胡小吾;姜秀峰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 DBS)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症状的改善及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的影像学变化.方法 4例施行单侧STN DBS患者术前和给予电刺激后进行帕金森病综合评分(UPDRS)和SPECT测定.结果 STN DB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UPDRS运动评分缓解60%.3例改善良好的患者SPECT检查提示纹状体区域多巴胺转运体(DAT)含量较术前提高,另1例疗效欠佳的患者DAT含量降低,所有的患者多巴胺D2受体(D2R)检测与术前无明显差异.结论 STN DBS可以明显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SPECT检查显示刺激侧纹状体区DAT含量的升高提示STN DBS可能改善了多巴胺的代谢,而这种改善可能是STN DBS缓解PD症状的作用机制之一.

  • 腺病毒表达载体pAdEasy-1/pAdTrack-CMV-Shh-N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孙朝晖;修波;崔志强;左焕琮

    目的构建携带Sonic hedgehog氨基端(Shh-N)基因的腺病毒表达系统并在包装细胞中制备相关病毒颗粒,以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Shh-N,然后克隆至含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pAdTrack-CMV,在细菌中与缺陷型腺病毒基因组pAdEasy-1进行重组,构建pAdEasy-1/pAdTrack-CMV-Shh-N,然后转染包装细胞293细胞系.结果成功获得Shh-N片段并构建了缺陷型腺病毒表达载体pAdEasy-1/pAdTrack-CMV-Shh-N,经限制性酶切后证实该表达载体含Shh-N基因,在293细胞中小规模扩增病毒后,经PCR检测证实病毒颗粒中存在Shh-N基因.结论获得了携带Shh-N的腺病毒颗粒,可将之用于基因修饰神经细胞,进行促细胞存活和定向分化诱导研究,为自身干细胞和外源性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 裸鼠原位和异位脑肿瘤生物发光信号成像实验研究

    作者:步星耀;章翔;Walter E. Laug

    目的应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非侵入性地连续检测活体裸鼠原位和异位脑肿瘤发展演进过程.方法用SMPU-R-MND-luc载体转染人脑肿瘤U87MG细胞系,形成具有高荧光素酶活性的细胞克隆.在裸鼠脑内和胁腰部皮下植入持续表达荧光素酶的肿瘤细胞,建立原位和异位脑肿瘤模型,用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部位.用光子发射定量分析动态监测肿瘤生长情况.结果成功地建立了表达荧光素酶活性的原位和异位脑肿瘤动物模型.采集反映肿瘤生长的生物发光信号,肿瘤细胞植入后不同时间点的发光信号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且原位和异位脑肿瘤间存在明显差异.但生物发光脑肿瘤生物发光信号值在第4 d和第14 d时无显著差异.结论体内生物发光成像可以非侵入性地动态检测活体内脑肿瘤演进过程,为研究肿瘤发展机制及佳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 诱生型血红素氧合酶mRNA、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在脑缺血中的表达

    作者:符荣;赵洪洋;朱贤立;赵甲山

    目的观察诱生型血红素氧合酶(HO-1)mRNA、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及其不同作用. 方法采用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HO-1mRNA、iNOSmRNA在局灶性缺血脑组织中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结果 iNOSmRNA的表达在缺血后2 h出现,24 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HO-1mRNA表达在缺血后2 h即出现,缺血后12 h达高峰.结论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着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碳(CO)两种信使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HO-1mRNA及iNOSmRNA的表达上调并具有时相性.缺血后期HO-1mRNA仍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可能具有对抗后期iNOSmRNA增高所产生的NO毒性作用.

  • 全脑缺血后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作者:李兵;章翔;蒋晓帆;曹卫东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表达并对海马区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5-HT)和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TH及DβH呈阴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1 d,3 d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TH及DβH表达阴性.5 d后神经元TH及DβH呈阳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NE、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HT分别为对照组的232.5%、347.3%、336.1%和210.1%,1 d后开始回落,3 d已明显低于对照组,5 d后又有回升并接近对照组;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产物HVA、5-HIAA含量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开始上升,1 d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至3 d回落,5 d接近对照组.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可能是导致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 P300和脑功能成像在定向术治疗海洛因依赖中的应用

    作者:陈礼刚;李定君;夏祥国;明扬;刘洛同;刘亮;包长顺;何传斌;韩福刚;陈跃

    目的探讨定向毁损术治疗海洛因依赖者手术前后P300和脑功能成像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对77例海洛因依赖者定向术术前和术后6~12个月随访期内进行P300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检查,评估P300和脑功能成像的变化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并与30名正常人比较,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者术前及术后随访复吸者P300中的P3波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与术后未复吸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P300、PET、fMRI异常术前分别为63例、69例和54例,而随访时分别为32例、18例和13例,其中,疗效优者异常分别有9例、3例和2例,疗效差者有23例、15例和11例;而且,fMRI异常病例PET和P300均异常,PET异常病例P300均异常.各检查项目术前和随访时比较,及手术疗效优与手术疗效差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存在一定认知障碍和脑功能异常区,定向手术可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手术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PET、fMRI的改变具有一定相关性并可以作为评估海洛因依赖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

  • 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作者:罗伟;赵匡彦;王廷华

    目的探讨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Fas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规律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在成年SD大鼠脊髓T9~T10间半横断,取损伤位点尾侧段T10节段制作冰冻切片,运用Bcl-2、Bax、Fas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ABC)法染色.观察并计数腹角Bcl-2、Bax、Fas的阳性神经元数.结果 Bcl-2、Bax、Fas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细胞浆,损伤后腹角Bcl-2、Bax、Fas阳性神经元数在3 d组(n=6)、7 d组(n=6)、21 d组(n=6)均较假手术组(n=6)明显增加(P《0.01), Bax、Fas阳性神经元数在术后3 d时达高峰,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进行性减少(P《0.05).Bcl-2阳性神经元数在术后7 d时达高峰,3 d组与21 d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后,由Fas抗原参与的死亡受体途径及Bcl-2、Bax参与的线粒体途径均参与了hSCI后细胞的凋亡过程.

  • 椎基底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郭晓明;张志文;李安民;闫润民;杜程钢;赵明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2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7例;椎动脉瘤6例;小脑后下动脉瘤3例.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动脉瘤囊内栓塞25例,对其中的宽颈、梭形动脉瘤等复杂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另对3例大、巨型椎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结果 25例行GDC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11例,90%以上填塞14例,其中1例置入支架的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病例,术后半年复查,发现支架发生移位.1例巨型椎动脉瘤于载瘤动脉闭塞术后2 d出现脑干缺血症状,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维持呼吸,术后4 w死于肺部感染.术后半年,GOS预后评分良好27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尤其是后循环各种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采用恰当的操作策略是提高治疗质量的关键.

  • 髓鞘碱性蛋白反应性淋巴细胞对神经细胞的作用

    作者:李宏增;林宏;宿长军;李柱一;孟民杰

    目的观察髓鞘碱性蛋白反应性淋巴细胞对人脑神经元细胞及其髓鞘的作用.方法合成髓鞘碱性蛋白83-99肽段,合成肽诱导培养的淋巴细胞与人脑神经细胞共同混合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髓鞘碱性蛋白反应性淋巴细胞对神经细胞和髓鞘有明显的聚集、黏附和可能的攻击作用,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髓鞘有损伤,神经细胞有坏死.结论髓鞘碱性蛋白反应性淋巴细胞对神经细胞和髓鞘有聚集、黏附和可能的攻击作用,可引起髓鞘损伤和神经细胞坏死,这种直接作用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 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陈风华;刘劲芳;方加胜;姜维喜;袁贤瑞;刘景平;秦天森

    作为治疗脑积水的一种主要手段,脑室-腹腔分流术虽然操作简单,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棘手问题.本文总结了作者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经验并分析了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原因,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以期提高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检测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的三种方法

    作者:曾世发;彭模芬;刘华庆;潘克宁

    目前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方法,但是脑室-腹腔分流管的堵塞率可高达28%~58%[1].如果不及时发现分流管的堵塞,导致脑室继续扩大而压迫脑组织,则可能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 外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

    作者:吴光勇;姜冰;刘运生;万新

    脑基底节区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对其有内科保守治疗、微创钻孔穿刺引流和外科开颅手术治疗.近期进行开颅手术和穿刺引流的疗效有所改善,但死亡率和致残率仍较高,占22.3%[1].我院对25例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患者采用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方法,现报告分析如下.

  • 微血管减压辅助神经梳理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

    作者:孙淼;管勇;王伟民;丰育功;贺亚杰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故有关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为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手术创伤,我院自1993年6月开展了微创血管减压辅助神经梳理的手术方法,至2003年6月收治病例1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作者:刘启锋;王树新;刘明;刘玉河;陆南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是颅内疾病的多发病,是青少年患者中易致残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间对136例脑AVM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发生的并发症做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847例胶原海绵人工硬脑膜的临床应用

    作者:于书卿;付辉;郑细良;康帅

    近年来,在临床上已经开展术中使用胶原海绵作为人工硬脑膜用于修补或贴敷颅内或椎管内硬脑(脊)膜缺损.本组统计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期间住院患者1 000例,均在手术中使用胶原海绵生物材料作为硬脑膜替代物进行硬脑膜缺损修补或贴敷,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1年,获得847例患者有效资料,并对其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了临床初步验证研究.

  • 额颞眶颧入路在视神经管显微减压术中的应用

    作者:羊正祥;周志敏;耿炯;陈翔;邵云;缪伟锋;浦毅

    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致视力受损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低(0.3%~5%),但传统的手术方式因术前的定位困难,很难做到全程视神经骨管探查减压,临床手术效果不理想.

  • 开颅血肿清除术与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

    作者:叶伟;杨立庄;王洪军;杨东波;陈莹

    本组总结了我院162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治疗状况,对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碎吸术两种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

  •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作者:张龙;汪新华;宋莲淑;罗正国;阮金成

    近年来,经鼻蝶入路有被广泛应用和普及的趋势,其应用中又分为经鼻小柱中隔入路、经鼻前庭中隔入路、经单鼻孔中隔蝶窦入路和经单鼻孔直接蝶窦入路的不同方式[1~4].我科自 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采用经单鼻孔中隔蝶窦入路对15例垂体腺瘤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 弥漫性脑损伤在基层医院的早期救治

    作者:梁广榆;高亚飞;谢勇;高明强;袁建宏

    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属于闭合性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之一.它的伤残率和死亡率很高,是临床救治的重点和难点[1,2].本院从1999年6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291例弥漫性脑损伤患者,本文就DBI早期治疗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 用于中子俘获疗法的钆携带剂研究进展

    作者:唐秀欢;江新标;肖艳

    中子俘获治疗(neutron capture therapy,NCT)是一种理想的肿瘤(特别是恶性脑胶质瘤)治疗方法.在所有用于NCT的核素中,研究多的是硼-10(10B),其次是钆-157(gadolinium-157, 157Gd).与10B相比,157Gd具有的优势是[1]:天然丰度较高,为15.68%,热中子俘获截面2.55×105靶,为天然核素中大的;Gd3+的自旋量子数为7/2,有7个未成对电子,可在MRI中用为反差增强剂,使钆携带剂能在体内显像.由于157Gd具有鲜明的特点,近年来肿瘤的GdNCT疗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 发笑癫痫

    作者:舒凯;雷霆;李龄

    1873年Trousseau首次描述了以发笑为主要表现的癫痫,直到1957年Daly和Mulder才第一次使用发笑癫痫(gelastic epilepsy)这个名词.发笑癫痫是一种罕见的癫痫发作形式,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文献报道仅100余例[1].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蛋白表达研究进展

    作者:马驰原;史继新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指垂体腺瘤浸润性生长,侵犯硬脑膜、海绵窦、骨质等周围组织结构,手术治疗困难,术后容易复发,患者预后差.一般认为它介于良性的垂体腺瘤与恶性的垂体癌之间.为了探索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着眼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蛋白表达特点.

  • 家族性多发性头皮表皮样囊肿8例报告

    作者:黄效东;崔延国

    例1:男,36岁.因头部多处包块20多年来院就诊.诉十几岁始发现枕颈部长出第1个包块,因包块小未予理会,后又于头部先后长出8处、右手臂2处、左腋下1处包块,无疼痛,自觉缓慢长大、影响美容,来院要求手术切除.

    关键词: 遗传 表皮样囊肿
  • 颅脑损伤及其合并伤的急救与治疗

    作者:乔京元;富壮;苏亦兵

    我国每年约数十万人死于创伤,其中大多数人死于致命的颅脑创伤.其中不乏多发创伤合并颅脑外伤[1],随着对于此类患者救治水平的提高,早期肢体损伤的修复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患者的完全康复,日益受到重视.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多发创伤
  • 内窥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作者:王健;孙勇军;刘荣耀;吴春明

    梗阻性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近几年经内窥镜行第三脑室造瘘已发展成为梗阻性脑积水的主要治疗方法.

  • 提倡垂体腺瘤的个体化及综合性治疗

    作者:张剑宁;章翔

    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早期由于诊断技术落后,患者常常因肿瘤过大导致视力严重障碍或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才来就诊,治疗以挽救生命及视力为主要目的.随着CT、MRI的普及应用,垂体腺瘤患者就诊时多以内分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部分伴有视力、视野障碍,因此,手术治疗多以改善内分泌功能为主要目的.

  • 垂体腺瘤的基因治疗

    作者:马驰原;卢亦成

    垂体腺瘤是良性肿瘤,但肿瘤引起的激素过度分泌症状及占位效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垂体腺瘤基因治疗研究已逐步展开.

    关键词: 垂体腺瘤 基因治疗
  • 英文摘要撰写技巧

    作者:

    关键词: 英文摘要
  • 神经导航下经鼻-蝶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胡军民;薛德麟;马廉亭;秦尚振;龚杰;徐国政

    目的为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对1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及5具新鲜尸头进行了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有关解剖距离的测量.结果神经导航的平均座标误差2.5 mm;前鼻棘至蝶窦口距离(57.1±5.1)mm;前鼻棘至蝶鞍底(72.3±6.7)mm;前鼻棘至颈动脉隆突(67.7±6.2)mm;前鼻棘至视神经管隆突(68.9±6.5)mm.大体解剖及导航辅助下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P值均》0.0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导航将影像与实际解剖结构实时关联,定位精确.

  • 术前MRI判断垂体腺瘤质地及其与胶原含量的对照

    作者:王辉;袁贤瑞;姜维喜

    目的探讨术前MRI判断垂体腺瘤质地的可能性,及其与肿瘤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 57例经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标本,根据术中肿瘤硬度分为质地韧(纤维化)组8例与质地软(非纤维化)组49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并测量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T1增强像(T1+WI)上肿瘤与灰、白质的信号强度比(瘤体/灰质、瘤体/白质);标本行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其胶原含量.结果纤维化与非纤维化组T+WI瘤体/灰质分别为1.31±0.31、1.16±0.26;T1WI瘤体/白质分别为1.01±0.25、0.91±0.18,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T1+WI瘤体/灰质分别为1.83±0.28、1.84±0.51;T1+WI瘤体/白质分别为1.56±0.24、1.46±0.37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T2WI瘤体/灰质分别为1.15±0.26、1.57±0.46(P《0.05);T2WI瘤体/白质分别为1.48±0.39、2.10±0.61(P《0.01)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胶原含量分别为20.03%±7.99%、7.87%±4.82%,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T2WI瘤体/灰质、T2WI瘤体/白质与胶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31、r=-0.726, P均《0.01).结论术前MRI可以预测垂体腺瘤的质地;其中以T2WI瘤体/白质作预测指标为佳,T2WI瘤体/白质小于1.9者提示腺瘤质地较硬. 胶原含量影响垂体腺瘤质地,MRI上T2WI瘤体/白质、T2WI瘤体/灰质可以反映其胶原含量的多少.

  • 库欣病经蝶手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探讨

    作者:夏学巍;苏长保;任祖渊;王任直;杨义;马文斌;李永宁;李在雨

    目的研究库欣病经蝶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7至2003年间我科收治的87例库欣病经蝶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激素水平、术前MRI检查、肿瘤大小、术中肿瘤及瘤周垂体切除范围、病理结果、术后激素下降水平等因素应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判定影响库欣病经蝶手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87例库欣病经蝶手术的患者有21例手术后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12~60个月,平均33.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术中肿瘤及瘤周垂体切除范围、肿瘤病理类型、术后激素下降水平可能与库欣病的复发有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中肿瘤及瘤周垂体切除范围(odds ratio, OR=3.993, P《0.05)、肿瘤病理类型(OR=0.200, P《0.05)、和术后激素下降水平(OR=5.280,P《0.05)是影响库欣病经蝶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肿瘤及瘤周垂体切除范围、肿瘤病理类型、术后激素下降水平可作为库欣病患者经蝶手术后是否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关键词: 库欣病 经蝶 复发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人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分布与表达

    作者:马妍;夏学巍;孔燕国;苏长保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人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和表达水平.方法 30例垂体腺瘤组织依据影像学Knosp分级及术中所见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PPAR-γ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Western Blot分析PPAR-γ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比较PPAR-γ在侵袭性组与非侵袭组之间、各种内分泌类型腺瘤的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分布与表达差异.结果侵袭组PPAR-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性组(P《0.05),侵袭性泌乳素腺瘤、侵袭性无功能腺瘤中PPAR-γ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相应的非侵袭组(P《0.05),而在生长激素腺瘤中,侵袭组与非侵袭组间PPAR-γ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1).结论 PPAR-γ可能在人垂体腺瘤侵袭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治疗的新靶点.

  •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作者:陈革;凌锋;张秋航;李萌;杜建新;赵瑞林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5年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的66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男性32例,女性34例,年龄在18岁到73岁,平均44岁.其中微腺瘤11例,大腺瘤55例;无功能腺瘤46例,泌乳素腺瘤13例,生长激素腺瘤7例.结果全切除49例,近全切除12例,大部切除5例.微腺瘤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1例;鞍内大腺瘤全切除23例,近全切除4例;鞍内和鞍上大腺瘤全切除16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3例;侵及海绵窦的5例大腺瘤3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所有病例中,术后有28例尿崩症,5例垂体前叶功能低下,1例颅内感染和1例鼻窦炎.结论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尤其适合治疗微小腺瘤和局限于鞍内和蝶窦的垂体腺瘤.

  • 无功能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丁学华;张正善

    目的研究无功能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13例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复发与腺瘤侵袭性、手术切除程度、术后辅助治疗相关且差异显著(P《0.05).侵袭性腺瘤的术后复发风险高于非侵袭性腺瘤;手术未能全切、术后未行辅助治疗者术后复发风险也较高.根据标准回归系数,术后辅助治疗对降低无功能垂体腺瘤术后复发风险的作用大,其次依次为手术全切、腺瘤非侵袭性.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瘤体大小等因素与复发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无功能垂体腺瘤术后复发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临床工作者应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些因素的作用以便采取多种治疗措施降低无功能垂体腺瘤的术后复发率.

  • 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手术中的蝶鞍修复

    作者:章翔;费舟;张剑宁;刘卫平;付洛安;贺晓生;蒋晓帆;宋少军;曹卫东;甄海宁

    目的为了介绍神经内镜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鞍区病变后行蝶鞍修复的技术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235例鞍区病变患者行神经内镜单鼻孔经蝶手术切除后有鞍底缺损,均用生物材料和自体组织行修复,对本组每一个病例的蝶鞍修复不同技术都作了复习.结果全组患者于神经内镜术后均视为需要作蝶鞍修复者,其主要理由是术中开放了鞍底,或出现脑脊液漏.在经过蝶鞍修复和腰蛛网膜下腔引流后,患者都未发生永久性脑脊液鼻漏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对采用神经内镜经蝶手术的患者有必要行鞍底修复,而选择合适的材料是成功进行鞍底修复的关键.

  • 缅怀易声禹教授的丰功伟绩

    作者:吴承远;汪业汉

    易声禹教授虽已逝世数年,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在神经外科学术界的丰功伟绩像一座丰碑屹立在我们心里.对易教授的气质仪表和音容笑貌记忆犹新,我们十分缅怀这位可敬的、著名的军内神经外科专家.

  • 德才双馨医林楷模

    作者:陈祥才;孙才新

    易声禹教授是湖南醴陵人,1926年4月3日出生于长沙市.1937年9月~1943年6月在湖南岳云中学读书,1943年10月考入前中央大学医学院.1944年10月,出于爱国热忱,毅然暂停学业,参加中国远征军赴印度、缅甸抗击日寇.

  • 大师风范人生益友

    作者:章翔

    今年是恩师易声禹教授80寿辰,他已离开我们整整6个年头了.6年来,老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与老师相处的日子,共同经历的往事时常一幕一幕的再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我和老师结缘于1979年.2006;5(3)

    关键词: 人生 再现 经历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