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중국종류림상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8179
  • 国内刊号: 12-1099/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18
  • 曾用名: 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附刊;天津医药肿瘤学附刊;肿瘤临床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肿瘤临床》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郝希山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在T与NK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作者:何妙侠;刘卫平;李甘地;张文燕;李俸媛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在T与NK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SP法)检测鼻NK/T细胞淋巴瘤30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2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0例,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10例共70例T与NK细胞淋巴瘤SHP-1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0例,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0例以及浆细胞瘤10例共30例对照样本SHP-1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70例T与NK细胞淋巴瘤均未检测出SHP-1蛋白,而对照组所有反应性增生淋巴结,5/10例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和5/10例浆细胞瘤检测出SHP-1蛋白的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1).结论:SHP-1在T与NK细胞淋巴瘤中缺乏表达,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

  • 两组解救方案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疗效观察

    作者:郑天郢;王永刚;张昕;王秀问;黎莉;于学军

    目的:比较两组化疗方案作为晚期乳腺癌蒽环类耐药患者的解救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西紫杉醇(DXL)+顺铂(DDP)、长春瑞滨(NVB)+顺铂方案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64例,比较患者的近期有效率、不良反应、疾病进展时间及1年生存率.DXL+DDP方案:DXL 60mg/m2,持续1小时静脉滴注,d1;DDP 30mg/m2d2~4.NVB+DDP方案:NVB 25mg/m2d1,8;DDP 30mg/m2,d2~4,上述两个方案每3周为一个周期.结果:DXL+DDP方案的总有效率为52.9%(18/34),其中CR 5.9%(2/34),PR 47.1%(16/34);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1年生存率62.9%.NVB+DDP方案的总有效率为43.3%(13/30),其中CR 3.3%(1/30),PR 40.0%(12/30);中位TTP 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1年生存率54.8%.两组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结论:两组方案对于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均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其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 E-cadherin及nm23-H1在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秀芬;陈素琴;张杰英;张丽华;尹桂然

    目的:探讨E-cadherin及nm23-H1基因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例葡萄胎(随访2年以上未发生恶变)、15例侵蚀性葡萄胎、15例绒毛膜上皮癌、18例正常绒毛组织的石蜡包埋标本E-cadherin和nm23-H1基因的表达状况.结果:E-cadherin的表达在正常早孕绒毛高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P<0.01),葡萄胎高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P<0.05).nm23-H1的表达正常早孕绒毛明显高于恶性滋养细胞疾病(P<0.01),葡萄胎高于侵蚀性葡萄胎(P<0.01)和绒毛膜癌(P<0.05).在葡萄胎和恶性滋养细胞疾病中E-cadherin和nm23-H1基因的表达均为正相关.结论:滋养细胞疾病E-cadherin和nm23-H1表达与其侵袭性相关,二者可能成为葡萄胎预后的标志物.在侵袭转移过程中细胞滋养细胞较合体滋养细胞更为重要.

  • 食管癌高发区重度不典型增生人群γ-谷氨酰转肽酶的随访观察

    作者:李健;赵治国;白经修;刘韵源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食管癌防治中的应用价值,寻找降低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分析食管癌高发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451例3年随访的病理学、细胞学和γ-GT反应的结果.结果:随访1年后,γ-GT阳性231例患者中17例(7.4%)癌变,γ-GT阴性95例患者中无癌变.随访3年的215例中,γ-GT阳性伴重度不典型增生I级和Ⅱ级患者的癌变率分别为5.7%和14.3%.,γ-GT阴性患者或40岁以下伴γ-GT阳性的患者未发生癌变.结论:γ-GT可作为食管癌高发区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癌变风险的分类指标,仅对γ-GT阳性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进行干预,可明显提高食管癌防治中的效价比.

  • 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宏军;杨德启;曹迎明;刘鹏;周波;佟富中;乔新民;张嘉庆

    目的:比较3组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Ⅱ、Ⅲ期乳腺癌68例随机分为3组,A组(FEC)24例、B组(ET)24例、C组(NE)20例,3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分别用FEC、ET或NE化疗方案治疗,3~4周为一个周期.所有患者完成2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乳腺癌原发肿瘤的总有效率(RR)A组为50%(12/24),B组RR为79.2%(19/24,与A组比较P<0.05),C组RR为75.0%(15/20,与A组比较P<0.05).C组2例(10.0%)病理完全缓解(pCR),3组无进展病例,Ⅱ期疗效高于Ⅲ期.新辅助化疗前68例患侧腋窝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化疗2周期后A组、B组、C组分别有50.0%(12/24)、66.7%(16/24,与A组比较P<0.05)、60.0%(12/20,与A组比较P<0.05)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主要不良反应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3组相似,ET组脱发程度严重,并伴有关节肌肉疼痛.NE组不良反应以神经毒性和血管静脉炎较突出.结论:3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的原发肿瘤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均有效,不良反应均可耐受.B组及C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均高于A组.

  • 术前检测宫颈癌血管生成活性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戴淼;陈昭日;吕秀萍;栾美英;任春娥;李清华;邵明霞;张丽芹

    目的:探讨术前宫颈癌血管生成活性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检测22例宫颈癌组织血流信号定量测定阻力指数(RI),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血管内皮标志物F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检测宫颈癌术前活检组织和术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两者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盆腔淋巴结转移组LN(+)组CDFI检测RI值明显低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组L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LN(+)组MVD较L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术前活检组织MVD与术后肿瘤内MV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反映血管生成活性的RI值与MVD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负相关)(r=-0.78,P<0.01).结论:宫颈癌血管生成活性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血管生成活跃者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CDFI对宫颈癌活体肿瘤内血流检测和术前宫颈活检组织内MVD相结合,为临床判断盆腔淋巴结转移和手术彻底清扫淋巴结提供一较为简便和理想的指标.

  • 胃间质瘤70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吴斌;邱辉忠;关竞红;林国乐;赵玉沛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70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6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2例,胃楔形切除32例.肿瘤平均直径5.4cm,胃周淋巴结转移2例(2.9%).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66例(94.3%),CD34阳性53例(75.7%),SMA阳性24例(34.3%),Desmin阳性8例,S100阳性8例.术后复发5例,远处转移6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71.3%.良、恶性胃间质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和61.8%(P<0.05).瘤体直径<5cm与瘤体直径≥5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0%和48.4%(P<0.05).结论: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预后主要与肿瘤大小及肿瘤的良、恶性相关.

  • 外周血GGTmRNA-H亚型表达与原发性肝癌转移的关系

    作者:韩国庆;秦成勇;刘荫荣;任万华;石军;吕敏和

    目的:探索外周血GGTmRNA-H亚型表达与肝癌血源性播散的关系.方法: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原发性肝癌(HCC)、肝转移癌、良性肝病患者及健康者外周血γ-谷氨酰转移酶mRNA-H亚型(GGTmRNA-H).结果:38例HCC患者中有16例检出GGTmRNA-H,阳性率为42.1%.肝转移癌、良性肝病及健康者均为阴性.外周血GGTmRNA-H阳性率与临床分期、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结论:外周血GGTmRNA-H是反映HCC患者有无血源性播散的重要标志,并对AFP阴性或低值的HCC患者有补充诊断的作用.

  • 多功能保留在颈淋巴结清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徐本义

    目的:探讨颈淋巴结清除术中,多种功能保留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选择1991年8月至2002年8月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517例.其中甲状腺癌451例(87.23%),喉癌30例(5.80%),舌癌22例(4.26%),牙龈癌及上颌窦癌10例(1.93%),其它4例(0.77%).结果:术后患者随访,长13年,短1年,中位3年4个月,均无复发.术后功能恢复视保留功能的多少而定,保留颈横动脉能保护膈神经与臂丛神经免受损伤.结论:甲状腺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中除颈外静脉外,均应保留功能.而在其它部位的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中在不影响根治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多的保留功能,特别是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锁骨上皮神经及副神经.

  • CEAmRNA和p53蛋白在不同类型肺癌组织的表达

    作者:敖亚洲;胡建功;高向华;胡大为;张旭;薛承岩

    目的:探讨CEAmRNA和p53蛋白在不同类型肺癌组织表达的差异,评估应用CEAmRNA和p53蛋白指标诊断肺癌的价值.方法:肺癌组织为检测标本,应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EAmRNA、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蛋白.结果:CEAmRNA和p5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癌组织86.7%(26/30)和46.7%(14/30)、癌旁组织50.0%(15/30)和6.7%(2/30)、边缘组织6.7%(2/30)和0;肺鳞癌90.9%(10/11)和45.5%(5/11)、肺腺癌90.9%(10/11)和54.5%(6/11)、小细胞癌75.0%(6/8)和37.5%(3/8).结论:肺癌组织有较高水平CEAmRNA和p53蛋白的表达,其中CEAmRNA的表达率更高,检测CEAmRNA和p53蛋白有助于肺癌的诊断.

  • 三种恶性风险指数在附件肿块良恶性判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黎明;傅庆诏;刘韶平;车艳辞

    目的:评价三种恶性风险指数(risk of malignancy index,RMI)判断附件肿块良恶性的性能.方法:前瞻性地应用已报道的三种恶性风险指数(基于绝经状态、超声特点和CA125水平不同组合的评分系统),对180例附件肿块作出良恶性判断,评价它们在肿瘤的不同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比较它们与单项指标的诊断性能,分析它们在不同界值的诊断效能.结果:三种恶性风险指数的诊断率在上皮性恶性肿瘤中(RMI82.6%,RMI2 91.3%,RMI386.9%)明显高于其它病理类型(均为50.0%)(P<0.001);在Ⅲ、Ⅳ期恶性肿瘤组的诊断性能明显优于在交界性肿瘤和Ⅰ、Ⅱ期恶性肿瘤组(P<0.05);总的诊断性能三种风险指数较单指标CA125和超声分数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界值20~300数值范围内三种风险指数之间的诊断效能无差异(P=0.05),与原始报道的诊断佳界值(数值200)不同,本研究的诊断佳界值为数值100.结论:三种恶性风险指数评分系统在附件肿块良恶性判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仍存在着改良的必要性和空间.

  • 骨桥蛋白和核因子-κB在侵袭转移性胃癌中的表达

    作者:杨力;张东涛;郭新宁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N)和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 p65 NF-κB p65)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12例非癌胃组织和72例胃癌组织中OPN和NF-κB p65的表达及分布.结果:1)OPN和NF-κB p65的阳性表达率在12例非癌胃组织中均为0,在30例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分别为43.30%和40.00%,在26例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分别为76.92%和73.07%,在16例有淋巴结转移且伴胃外器官转移的胃癌组织中分别为87.50%和81.25%.2)OPN和NF-κB p65的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伴有胃外器官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有明显差异(Pa=0.004,Pc=0.007),在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有明显差异(Pb=0.011,Pd=0.013).3)OPN与NF-κB的阳性表达有差异且相关(P=0.042,r=0.67).结论:胃桥蛋白和核因子-κB在胃癌组织及其转移淋巴结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其与胃癌的发生和转移有关.

  • 斯普林配合放化疗治疗115例高危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姜德福;程光惠;韩冬梅

    目的:观察斯普林配合放化疗治疗术后高危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115例高危乳腺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斯普林+放化疗;对照组55例,采用放化疗.观察斯普林对患者卡氏评分、外周血象的影响及治疗后的5年无瘤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卡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Hb,WBC,RBC,PLT值无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四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象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33%,63.64%(X2=3.16,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0.00%,16.36%(X2=4.82,P<0.05),两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1.67%,20.00%(X2=4.26,P<0.05).结论:斯普林具有升高外周血象、改善生存质量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抗肿瘤作用.

  • 反应停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超杰;唐利立

    乳腺癌的生长、转移与复发是血管生成依赖的,故以肿瘤血管生成的各个环节及其发生过程中的生化改变为靶点,研制血管生成抑制剂,可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复发.近年来随着动物及体外和体内实验发现反应停(酞咪哌啶酮,thalido-mide)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及抗肿瘤的潜能等作用,特别是其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的成功,因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其抗肿瘤机制及在乳腺癌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 组织蛋白酶D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作者:黄晓曦;陈明铭;陈依期;王力群;高凌云

    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ath-D)是四种蛋白水解酶之一,能直接溶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破坏宿主间质屏障,在肿瘤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98例乳腺癌手术标本中Cath-D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及预后.

  • 鼻咽癌中p73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关系

    作者:韦敏怡;张增锋;李萍;浣孝强

    p73基因是抑癌基因p53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一般认为它能以p53同样的方式激活p53的靶基因,抑制细胞生长,诱导凋亡[1].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技术检测鼻咽癌中p73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情况,旨在探讨p73基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p73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

  • 博尔宁胶囊联合HEP方案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巍;冯威健;吕雅营;杨瑞合

    我科自1997年4月至2001年2月,以国产中药博尔宁胶囊联合HEP方案(羟基喜树碱、足叶乙甙、顺铂)及单纯HEP方案治疗86例65岁以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双调蛋白反义重组腺病毒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林;Randrianarison V;Calvo F

    目的:在人乳腺癌模型上探讨双调蛋白(AR)反义重组腺病毒的治疗作用.方法:人AR的cDNA被反向亚克隆入E1/E3缺失的5型腺病毒载体中而得到AdA4,AR反义mRNA的表达由CMV启动子控制.进而研究其对恶性转化人乳腺上皮细胞株NS2T2A1体外、体内增殖的作用.结果:乳腺癌NS2T2A1细胞被AR反义重组腺病毒感染后,AR蛋白质的表达被强烈地抑制.以MOI为200和400pfu/细胞的AdA4感染4天后,细胞体外增殖分别被显著地抑制至空病毒对照组的69.3%和49.8%(P<0.02,P<0.005).3次肿瘤内注射109pfu AdA4病毒,至第35天肿瘤体积只为对照组的40.6%(P<0.005).结论:在此乳腺癌模型上,AR反义重组腺病毒可有效地用于针对AR的反义治疗策略,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及体内肿瘤生长.

中国肿瘤临床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