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胚胎透明带显微操作与单卵双胎妊娠

    作者:张琪瑶;管群;菅福琴;任兰青;王美玲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单卵双胎妊娠与胚胎透明带显微操作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在我院行IVF-ET后获得临床妊娠的1,099个周期,比较行胚胎透明带显微操作(ZPM)和未经显微操作的两组患者单卵双胎(MZT)妊娠的发生率.结果 IVF-ET后临床妊娠1,099周期中,MZT16周期,发生率为1.46%,占多胎的7.6%.显微操作组临床妊娠462周期,MZT6周期,发生率为1.30%;无显微操作组临床妊娠637周期,MZT10周期,发生率为1.60%,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单卵双胎妊娠与胚胎透明带显微操作之间无密切联系,积极控制IVF-ET的多胎妊娠可能是减少单卵双胎的有效途径.

  • 显微操作针制作相关问题的探讨

    作者:纪红;刘慧雯;秦逸人;刘东华

    显微操作针是显微操作中必备的工具之一,其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操作的成败,本文介绍了显微操作针的清洗硅化,显微操作针的拉制、锻造,持卵针口径的煅烧,piezo注射针的锻针、烤弯,手动注射针磨尖、拔尖等方法,及一些在显微操作针制作过程中的可能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加以总结,以供实验参考.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妊娠和产科结局分析

    作者:高章圈;鹿欣

    1978年Steptoe和Edwards利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成功治疗不孕症,诞生了世界首例试管婴儿.二十多年来,辅助生殖技术得到了不断发展.80年代试管婴儿技术主要解决女性不孕为主,1992年Palermo首先使用单精子胞浆注射治疗男性不育,使技术难度向更高发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在辅助生育的显微操作基础上发展了人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优生辅助生育技术,今后还可能利用核移植技术进行配子重构,成为人类生殖医学应用的新发展.

  • 早期鼠胚简化双针取样法

    作者:任明保;孙念怙;鞠丽梅;郝娜;方福德

    为建立早期胚胎活检的动物模型,以安全高效地开展人类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应用显微操作技术,对发育到8细胞期的小鼠胚胎进行了透明带溶洞吸取单个卵裂球的研究.结果表明:简化组的胚胎活检时间显著缩短,而胚胎完整率及单个卵裂球的完整率与传统组无明显差别.对照和两实验组胚胎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胚胎发育延迟现象.活检后胚胎桑椹胚的发育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但三组胚胎的出生率和生后三周仔鼠的体重无显著性差别,提示简化组的胚胎活检是安全而高效的,因而为开展人类的早期胚胎活检提供了方法学的参考.

  • 哺乳动物胚胎分割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作者:毕春明;陈大元

    胚胎分割是研究细胞分化、早期胚胎发育、胚胎细胞全能性的有力手段.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可对不同时期的胚胎进行分割.有多方面因素影响分割胚胎的成活率.将胚胎分割技术与细胞核移植、临床诊断等相结合,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 人体蠕形螨显微操作分离技术的探讨

    作者:赵岩;郭淑玲;刘莹;袁方曙

    目的 建立一种清洗分离人体蠕形螨的方法,为人体蠕形螨超微结构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用自制取螨器从成人面部刮取皮脂,放于载玻片上,用2%餐洗净溶解皮脂,显微镜下分离人体蠕形螨并清洗干净,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另将纯化螨放入经过改造的冰预冷水晶微型研钵中,冰浴研磨,螨体破碎后进行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电镜观察螨体表面清洁,无皮脂杂质.螨体粉碎后,DNA提取成功.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片段长度约23kb.结论 使用该分离技术能得到洁净鲜活不变形的蠕形螨,可满足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要求.

  •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方法及应用

    作者:任秀莲;陈贵安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指对体外受精胚胎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诊断胚胎是否有某些遗传异常,确定该胚胎是否适合移植,选择不致造成遗传学疾患的胚胎植入宫腔,从而获得正常胎儿的诊断方法.PGD的步骤包括激素诱导超促排卵,获得卵母细胞,用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或卵母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受精,体外培养至6~8个细胞期或囊胚期,在此期间通过显微操作对胚胎或卵母细胞进行活检,取得单个或多个细胞进行遗传学检测,再将2~3个经分析正常的胚胎移植入子宫腔内.PGD是一种更早期的产前诊断方法,避免了选择性流产和多次流产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

  • 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显微夹闭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张涛

    目的 探讨显微夹闭手术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老年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量表和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手术夹闭成功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闭塞成功率(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4,P<o.05);观察组GOS量表的治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P<o.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低于对照组(2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P<0.05). 结论 外科显微夹闭手术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具有夹闭成功率高、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显微切除前床突脑膜瘤46例报告

    作者:谭源福;肖绍文;张超元;吴雪松;武树超;周全;廖兴胜;罗昱;阮玉山

    目的 探讨前床突脑膜瘤显微切除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采用经翼点或经外侧额下入路显微切除前床突脑膜瘤46例,男性16例,女性30例;年龄16~69岁,平均48.5岁.病史1个月至9年,平均24.7个月.术前CT及MRI检查示肿瘤位于前床突右侧25例,左侧21例.肿瘤大径1.9 ~7.4 cm,平均4.4cm.术后3~6个月及此后每年门诊定期随访.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影像、手术记录和预后,采用非配对资料x2检验结果连续性校正法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全切除(Simpson分级Ⅰ/Ⅱ)36例(78.3%),少量残余10例(21.7%),其中5例行伽玛刀治疗.术前视力受损患者改善21例(51.2%),保持同前16例(35.6%),视力减退9例(20.0%).出院后3~6个月,预后良好37例(80.4%),中度残疾7例(15.2%),重度残疾1例(2.2%),死亡1例(2.2%).肿瘤包裹血管(x2=4.676,P=0.031)和累及海绵窦(x2=4.973,P=0.026)是主要预后因素.42例获持续随访,随访时间4~ 107个月,平均35.1个月;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评分平均83.2分.随访中因其他疾病死亡2例,复发4例,其中2例行伽玛刀治疗,2例再手术治疗.结论 肿瘤包裹血管和累及海绵窦是手术重要不良预后因素,采用适宜手术策略和技巧,经翼点或经外侧额下入路显微切除前床突脑膜瘤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病死率低.

  • 辅助生育技术的新进展

    作者:庄广伦

    试管婴儿的问世,为人类生殖自我调控树立了新的里程碑。20多年来,辅助生育技术不断发展。80年代,试管婴儿技术主要为解决女性不孕症,以Edwards和Steptoe首创的体外受精(IVF)与胚胎移植(ET)为常规试管婴儿技术。1992年,Palermo首先使用单精子卵胞浆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治疗少弱精不育,技术难度更高,被称为男性不育治疗的里程碑。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使单细胞水平进行人类基因诊断成为可能。在辅助生育的显微操作基础上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为人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的优生辅助生育技术。随着核移植技术不断发展,利用核移植技术进行配子重构,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人类生殖医学应用的新突破。  至少,在现阶段人们可通过改进超排卵方案、提高卵子质量、发展实验室培养系统、开拓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来达到提高辅助生育技术的妊娠率,降低多胎率,减少并发症,出生健康婴儿的终目的。  一、超排卵方案面临的挑战  90年代初期,常规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促性腺激素(Gn)超排卵,对早发黄体生成素(LH)峰起到了良

  • 中间帆及其相关膜性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樊俊;漆松涛;张喜安;彭玉平

    目的 研究中间帆及其相关膜性结构的解剖学特点.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15具尸头中间帆的构成、与周边膜性结构的关系及其相关的脑池情况.结果 脉络膜由两层软膜在脉络裂附近融合而成,该膜在第三脑室上部分离为上下两层,构成中间帆,上层脉络膜由胼胝体压部的软膜延续而来,下层脉络膜为松果体上隐窝的一部分.中间帆内所含腔隙形成中间帆池,池内包含大脑内静脉及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后方与胼周池交通.结论 探讨中间帆及其周边结构的解剖,有助于第三脑室后部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操作.

  • 经小脑延髓脉络膜裂入路暴露脑干的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任天剑;王忠诚;张俊廷;陆永建;朱建堃

    利用小脑和延髓背侧之间的"自然裂隙"一小脑延髓脉络膜裂(cerebellomedullochoroidal fissure,CMCF),在不切开小脑蚓部的情况下,显微操作微创暴露四脑室/脑干背侧,为脑干的实验研究提供一个可复制、创伤小、暴露好的动物模型.

  • 眼眶外侧手术入路相关成人尸头显微解剖学初步研究

    作者:严欢;王毅;肖利华

    目的 初步研究眼眶外侧手术入路相关的成人尸头显微解剖学.方法 实验研究.模拟眼眶外侧手术入路,利用5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以视神经为视角中心,对眼眶视神经、眼动脉、动眼神经、眼上静脉及周围各层次(外侧、上方和下方)的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5具头颅湿标本均进行了颜色乳胶血管灌注,红色乳胶灌注动脉系统,蓝色乳胶灌注静脉系统.记录上述重要结构走行及毗邻关系,并通过多角度观察、拍摄及描述.结果 手术涉及视神经、眼动脉、动眼神经、眼上静脉及周围较多重要结构.外侧:眼动脉第2段、睫状神经节、外展神经;上方:眼动脉第3段、眼上静脉、鼻睫神经、动眼神经上支;下方:眼动脉第1段、视网膜中央动脉、动眼神经下支.眶尖部:眶内绝大部分重要神经、血管均密集汇集于此,包括:视神经、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眼支、眼动脉及眼上静脉.结论 眼眶外侧手术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复杂,尤其是眶尖部,视神经、动眼神经、眼动脉及眼上静脉均密集汇集于此,手术操作空间狭小,神经、血管结构损伤可造成眼部严重并发症.

  • 显微操作技术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张倩倩;董博;杨兴强;任薇;岳莉

    显微技术因其良好的照明、合适的放大倍数、合理的人体工程学设计等优点已逐步应用于口腔医学临床治疗.口腔医学技术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程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接受技能锻炼的重要课堂.牙科技师的显微制作技术水平是影响精密修复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口腔医学技术实验中没有采用显微制作的方式,仅仅通过裸眼观察制作,无法对其精度进行把控.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通过设置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显微操作技术实验课程,填补目前缺乏该实验课程的空白,在实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进一步完善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的口腔医学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 辅助生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树玉;任国庆

    1978年在英国第1例试管婴儿的问世,为辅助生育技术树立了新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解决女性不孕为主,开展了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90年代,治疗男性不育使用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结合显微操作基础,发展为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

  • 显微操作分离ε-血红蛋白阳性的胎儿细胞用于产前诊断

    作者:史云芳;张颖

    近年来高龄妊娠妇女呈增长趋势.高龄妊娠妇女胎儿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做产前遗传学诊断.羊膜腔穿刺、绒毛活检和脐静脉穿刺是传统的创伤性产前诊断方法,许多妇女不愿意接受.现在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检查和血清学筛查,对发现胎儿非整倍体特异性低,因此从母体外周血中分离胎儿细胞作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方法就引起了关注.母体外周血中存在各种胎儿细胞,包括胎儿有核红细胞(NRBC)、胎儿滋养细胞和胎儿白细胞等,NRBC被认为是用于研究的佳靶细胞.

  • 超早期显微夹闭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效果分析

    作者:董永军

    目的 分析超早期显微夹闭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预后效果.方法 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高分级(Hunt-Hess分级4~5级)aSAH患者100例,按照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46例、早期组32例与中晚期组22例.患者均接受显微夹闭手术治疗,超早期组患者于发病后1 d内手术,早期组患者于发病后1~3 d手术,中晚期组患者则于发病3 d后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3组患者预后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预后效果.结果 超早期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早期组和中晚期组(u值分别为2.350、3.348,P<0.05).Hunt-Hess分级为4级患者中,超早期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早期组与中晚期组(u值分别为2.904、2.362,P<0.05);Hunt-Hess分级为5级患者中,超早期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中晚期组(u=2.389,P<0.05).3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显微夹闭手术治疗高分级aSAH患者的预后效果良好,尤其是Hunt-Hess分级为4级的aSAH患者.

  • 用显微技术修复手部肌腱损伤体会

    作者:王亦合;李艳龙

    我科2005年5月-2009年6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应用张力性强的可吸收无损伤缝合线,改良Kessler法Ⅰ期修复肌腱,并强调精细的外翻褥式缝合腱鞘,鞘内应用透明质酸钠或几丁糖,术后24 h开始患指小幅度主动活动,疗效满意.

  • 实验白鼠微血管操作技术改进探讨

    作者:杨晓洪;王舒琦

    目的:探讨白鼠微血管显微操作技术的改进,为相关实验操做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择清洁级白鼠在水合氯醛麻醉下进行腹腔及肾脏血管的暴露、分离、缝合,通过改进操作技术,比较动物微小血管实验操作技术的效果.结果:新旧两种实验操作方法产生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改进后的动物实验微创操作可明显减少实验误差及动物死亡.

  • 显微椎间盘镜微创治疗青年士兵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

    作者:田勇;卡索;刘成;李丹;马骁

    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部队的中心工作,而体能训练又是军事训练的基础,优秀士兵来源于严格的军事训练,但同时也增加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军事训练中较常见也较严重的伤病,部分需要手术治疗.我院利用微创显微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青年士兵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