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常规体外受精后多精受精发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王巍;吴福敢;马海兰;胡肖玲;陆敏玉

    目的 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后多精受精发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中心行常规IVF助孕治疗的511个周期,根据受精情况有无3PN合子发生,将周期分为两组,A组:多精受精组(至少1个以上的3PN发生),B组:无多精受精组(无3PN发生),比较两组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A组人绒膜促性腺激素(HCG)日雌二醇(E2)水平、获卵数、成熟卵率、2PN率、受精率、D3优质胚胎率、可供移植胚胎率、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F后多精受精的发生对胚胎种植率以及临床妊娠率没有显著影响,可能预示较好的IVF妊娠结局.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多精受精的发生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作者:李明昭;施文浩;李伟;师娟子

    目的 探讨供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多精受精的发生率和妊娠结局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2月来我院进行新鲜周期IVF-ET治疗的患者,其中长方案IVF-ET组1 388例,短方案IVF-ET组311例,供精IVF-ET组276例.根据多精受精率不同,供精IVF ET周期分为3组,正常受精组:多精受精率为0;低频多精受精组:0<多精受精率≤20%;高频多精受精组:多精受精率>20%.比较各组的女方年龄、平均获卵数、正常受精率(2PN)、正常受精优胚率、正常受精可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 结果 供精IVF组和IVF长方案组的女方年龄显著低于IVF短方案组(P<0.05),平均获卵数和多精受精发生率显著高于IVF短方案组(P<0.05).正常受精组(64.79%)和低频多精受精组的正常受精率(62.46%)显著高于高频多精受精组(43.93%)(P<0.05);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高于高频多精受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的优胚率、可用胚胎率及流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供精IVF-ET过程中,高频多精受精的发生会显著影响正常受精率,可能会降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 2,133短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静雯;马文敏;黄绮云;邓伟芬;伍捷阳;李海仙;黄建洲;池霖生

    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成功率的因素很多,其中受精情况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受精率低、异常受精率高,将导致卵的浪费.受精结局与卵的成熟度、卵的质量、精子的质量、加精浓度、培养条件等均有一定的关系.为了分析加精浓度对受精结局的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对照分析了两种加精浓度的实验室资料与妊娠结果.

  • 短时受精对体外受精中多精受精率的影响

    作者:李海仙;马文敏;黄建洲;伍捷阳;池霖生;张静雯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技术发展开始,大多数采用的受精方法是每个卵子加2~5万精子体外培养16~18 h进行受精,即常规的过夜受精法.在20世纪末开始大量报道,采用短时受精(2~4 h)较常规过夜受精可以提高优质胚胎率,从而提高妊娠率[1,2].我中心自2001年IVF-ET助孕采用短时受精,现将短时受精和常规过夜受精两者助孕情况报道如下.

  • 短时受精中多精受精可以避免

    作者:金海霞;孙莹璞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在保证稳定成功率的前提下如何避免短时受精过程中多精受精?如何将多精受精率控制在比较理想的水平?这些都是许多生殖中心非常关注的问题.

  • 多精受精原因和机理

    作者:金海霞;孙莹璞

    多精受精是哺乳动物卵母细胞较普通的一种异常受精形式,生理情况下体内很少发生多精受精,然而人工治疗手段则增加多精受精的发生率.要了解多精受精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首先来了解正常受精机制.

  • 短时受精与受精结局

    作者:曾勇;宋成;张微

    受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征表现为多个连续步骤的串联反应.主要包括精子获能,精子和卵黄膜融合,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减数分裂Ⅱ及排出第二极体,精子和卵母细胞的核开始去凝集,雄性和雌性原核形成,此后不久配子融合完成.

  • 体外受精治疗周期中出现过多的多原核合子5例分析

    作者:蔡令波;冯婷;陈娟;刘嘉茵

    在体外受精中异常受精的现象,已经引起越来越多胚胎学家的关注.在常规体外受精(IVF)中多原核一般认为是由于多精受精引起的,而对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研究者则认为多原核的形成是由于第二极体不能排出,也可能是二倍体的精子或卵母细胞参与了受精[1-2].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不同授精浓度对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杨大磊;潘伯臣;何丽霞;王秀霞;王天任;李正涛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授精浓度下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较为合适的授精浓度.方法 对因输卵管因素接受IVF-ET的夫妇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根据不同授精浓度随机分为3组:A组为(0.1~0.5)×106/mL,B组为(0.5~1.0)×106/mL,C组为(1.0~1.5)×106/mL.比较3组间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及流产率.结果 3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和C组的多精受精率(分别为14.9%和13.2%)明显高于A组(8.6%)(P<0.05),而且C组的妊娠率及种植率(50.0%,29.5%)明显高于B组(41.4%,20.4%)和A组(38.6%,18.8%)(P<0.05).结论 IVF-ET治疗中,增加授精滴中精子浓度可导致卵子多精受精增加,但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精子浓度可能改善妊娠结局.

  • 显微操作纠正多原核合子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作者:陈欣洁;范勇;孙筱放

    目的:探讨显微操作纠正多原核合子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5-10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的多原核合子,运用显微操作技术纠正多原核合子,使其成为二倍体合子,继续培养,观察胚胎发育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经显微操作纠正多原核后,合子的分裂率及8细胞胚胎形成率与3PN对照组及2PN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操作组的囊胚形成率与3PN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地低于2PN对照组(P<0.001).荧光染色结果发现,多原核胚胎第一次分裂时形成的纺锤体有三个极点;纠正后部分胚胎形成两个极点的纺锤体,但仍有部分胚胎形成三个极点的纺锤体.结论:显微操作成功的合子能够正常发育,但是其发育潜能并没有显著地改善,其原因之一可能与中心体的数目异常有关.

  • 多精受精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关系

    作者:叶英辉;邢兰凤;金帆;徐晨明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多精受精对IVF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96个IVF-ET周期、5349个卵细胞的资料,比较有多精受精与无多精受精周期的获卵数、成熟卵比例、受精率、分裂率、卵裂胚胎数、妊娠率等指标.结果:有多精受精发生的周期,成熟卵比例、受精率以及分裂率分别为67%、76.7%和95.6%,均显著高于无多精受精周期(分别为60%、60.7%和88.7%),P<0.01.有多精受精的周期妊娠率略高于无多精受精周期(分别为25.7%和23.6%),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精受精与卵细胞对精子的接受能力有关,预示较好的IVF结局.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多精受精的发生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作者:蔡婕;范莉莉;周黎明;王华;孙亦婷

    目的 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多精受精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分析595个IVF周期多精受精的发生率,比较多精受精组与非多精受精周期的女方年龄、获卵数、成熟卵率、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结果 IVF周期多精受精的发生率为3.48%,多精受精组与非多精受精组在成熟卵率、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妊娠率、活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精受精的发生可能预示较好的IVF妊娠结局.

  • 体外受精中皮质颗粒与多精受精的相关性

    作者:张轶乐;孙莹璞;苏迎春;郭艺红;王芳

    目的 通过观察小鼠及人不同受精状态时皮质颗粒(CG)的分布情况及分级,找出体外受精(XVF)中CG与多精受精的相关性,以期指导IVF的临床工作。方法 选择小鼠不同成熟时期及小鼠和人不同受精状态的卵母细胞,经荧光标记后分别观察CG的分布和迁移情况。结果 小鼠2PN的卵母细胞中92%的CG分布为Ⅲ级,3PN的卵母细胞中8%的CG分布为Ⅲ级;人2PN的卵母细胞中100.%的CG分布为Ⅲ级,3PN的卵母细胞中17.6%的CG分布为Ⅲ级;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后,体外培养时间分别延长到48和60 h,CGⅢ级所占比例分别降至73.3%和20.0%,同时体外受精的3PN率逐渐增加到10.0%和16.7%。结论 3PN卵母细胞中CG释放不完全,因而不能阻止多精受精;过熟或老化的卵母细胞,CGⅢ级所占比例下降,而3PN率上升;证实了小鼠及人IVF中CG与多精受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 短时受精后提早剥离颗粒细胞对体外受精的影响

    作者:丁晨晖;王静;魏思达;徐艳文;周灿权

    [目的]研究在人体外受精过程中提早剥除颗粒细胞对受精和发育的影响.[方法]对本中心行短时受精(5 h)的53对夫妇纳入研究,当其精卵孵育5h之后,将所用卵子平均分为2组(5h组和19h组),分别于受精5h和19 h时剥除颗粒细胞.观察两组中同一批卵子受精情况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多原核胚胎中原核(PN)来源.[结果]5h组和19 h组两组之间的正常受精率(两原核率)、单原核率和未成熟卵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多原核率在5h组明显高于19h组[(10.9±12.4)%vs.(4.5±7.6)%,P=0.001].同时在5h组中正常受精卵子原核的直径在受精后19 h时明显大于19h组的正常受精卵子原核的直径[(24.27±2.20) μm vs.(20.90±3.14)μm,P=0.0001].培养至第3天时两组的可利用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的结果显示,两组多原核胚胎中原核的Y染色体/X染色体的比例为0.533~ 0.547,理论上更接近于多精受精.[结论]提早剥除颗粒细胞不影响人胚胎的体外发育,但是可能会影响原核的发育并导致体外受精过程中多精受精比例的增加.

  • 超短时受精对人类配子体外多精受精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李涛;任姿;张敏芳;周灿权

    [目的]分析精卵孵育10 min的超短时受精方案对人类配子体外多精受精的影响.[方法]将获卵数≥6、行常规IVF受精的病人所获得的卵子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超短时受精方案(精卵孵育10 min);另一组采用常规短时受精方案(精卵孵育2 h).比较两组的多精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受精失败的发生率,以及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移植和冷冻胚胎的比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短时受精组多精受精率为6.6%,常规短时受精组的多精受精率为4.8%,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两组问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5.6%、6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受精失败的发生率相同;两组的优质胚胎(移植和冷冻胚胎)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精卵孵育10 min的超短时受精方案不能降低多精受精的发生率.

  • 保留卵丘细胞对短时受精结果的影响

    作者:金海霞;孙莹璞;辛志敏;宋文妍;戴善军

    目的:探讨保留卵丘细胞对短时受精结果的影响.方法:行短时受精的患者47例,获卵数均大于10个,精卵结合后4 h,根据是否去除卵丘细胞将患者的卵母细胞随机分为两组:无卵丘细胞组,共389个卵母细胞;有卵丘细胞组,共402个卵母细胞.观察卵丘细胞对短时受精的正常受精、多精受精、卵裂率、优质胚胎及胚胎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无卵丘细胞组与有卵丘细胞组,多精受精率分别为11.6%及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正常受精率(71.9% vs 76.6%)、1PN受精率(4.9% vs 5.2%)、未受精率(10.5% vs 12.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卵丘细胞组与有卵丘细胞组的卵裂率(98.6% vs 99.4%)、优质胚胎率(67.0% vs 72.9%)、胚胎利用率(86.2% vs 87.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受精时,在保证患者受精的情况下,将剩余的卵母细胞保留卵丘细胞,可以降低多精受精的发生.

  • 多精受精对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曾兴光;李明舵;刘永刚;孟丹;李建红;李玉艳;龙玲;何畏

    目的 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 embryo transfer,IVF-ET)过程中多精受精对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2010-2012年IVF-ET治疗周期的资料,根据多精受精率分为3组:正常受精组,多精受精率为0;低频多精受精组,0<多精受精率≤25%;高频多精受精组,多精受精率>25%.共分析了1 144个IVF-ET周期的资料,其中正常受精组有593个周期,低频多精受精组有449个周期,高频多精受精组102个周期.比较各组的平均年龄、平均获卵数、成熟卵率、正常受精率(2PN)、正常受精卵裂率(2PN)、正常受精优胚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 除了正常受精卵裂率,3组的成熟卵率、正常受精率、正常受精优胚率、临床妊娠率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 低水平多精受精率不影响临床妊娠率,高频多精受精不影响优胚率,但会降低临床妊娠率.

  • 多精受精发生率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关系的初步探讨

    作者:杨晓玲;镡颖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多精受精发生率和IVF-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个IVF-ET周期资料,比较不同多精受精率周期的妊娠结果.结果 共分析了217个IVF-ET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7.33%(81/217),其中有31(14.29%)个周期出现了多精受精现象,15(48.39%)例临床妊娠,其中多精受精率≥20%的周期有10个(32.26%),妊娠率为40.00%(4/10).结论 多精受精发生周期提示妊娠率增高,但高发周期的妊娠率有所下降.

  • 短时受精去除颗粒细胞对 IVF-ET治疗周期的影响

    作者:蒲艳;丁洁;顾斌;郑爱燕;李红;王玮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治疗中,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IVF-ET治疗周期患者的数据,根据受精后3h是否观察第二极体将504个周期分为两组(组1,第二极体观察组;组2,非第二极体观察组),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第2次减数分裂中期Ⅱ(MⅡ)卵率(组1:82.3%,组2:85.9%),2原核(2PN)率(组1:55.6%,组2:60.5%),1PN率(组1:3.2%,组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均P<0.05);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1中32个周期由于受精失败或者低受精,于受精后6h行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es-ICSI);组2中1个周期完全受精失败,于受精后20h行res-ICSI。结论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的卵子受精后不影响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而第二极体观察时间的提前,可能导致了组1MⅡ率、正常受精率及单原核受精率的降低。第二极体观察能够尽量避免患者由于受精失败取消IVF周期,并降低了ICSI技术的使用率,IVF不受精或低受精病例可以通过res-ICSI补救。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