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不停跳行重症二尖瓣置换术42例

    作者:周华富;吴文森;陈铭伍;陈蒙华;张炳东

      1994年5月至1998年10月,我院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重症二尖瓣置换术42例,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男16例,女26例,年龄20~52岁,均为风湿性心脏 病二尖瓣病变,以狭窄为主12例,以关闭不全为主11例,以狭窄并关闭不全19例。心胸比率 0.70~0.87,平均0.77,心脏B超示LVED 70~89 mm,平均79 mm,EF 0.36~0.63,平 均0.51。心功能Ⅳ级26例,心功能Ⅲ级16例,术前肝功能异常5例,肾功能异常4例。手术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术中肛温维持在32~34℃,心脏空跳 缓慢30~50次/min,全部采用连续缝合。全组体外循环时间28~68 min,平均46 min,腔静 脉阻断时间23~49 min,平均35 min,平均灌注压维持在52~80 mmHg, 整 个手术过程保持心脏跳动,有4例转机早期因降温过快而室颤,即给予除颤,恢复心跳。  结果 本组42例术中经过顺利,术后无低心排综合征及严重心律失常和气 栓等 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第三天出现急性肾衰抢救无效而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  讨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成功地应用以来,心肌保护问题一直受到 心脏外科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和研究,如何避免术中心肌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等问题 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重症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病人,常因反复心衰,组织水肿,营 养不良,特别是心肌能量储备很低,对缺血 缺氧耐受性极差,行二尖瓣置换术,手术危险性大,死亡率高。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在心 脏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取得良好效果,应用 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重症二尖瓣置换术有如下特点:1.不阻断主动脉,不灌 注停跳液,维持有效冠脉灌注,心肌持续得到氧合血供应,避免了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 伤,心肌保护效果好;2.浅低温下心脏缓慢空跳,心肌供血量增加,代谢减少,心肌储备 功能增加; 3.缩短升温降温时间,减化操作,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由此可见, 应用不停跳法行重症二尖瓣置换术,能大限度地保护心肌功能,防止术后低心排征发生, 术后恢复快。  如何避免气栓发生是行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需特别注意的问题。当缝线固定人工瓣超过 半周时,将Forley's导尿管插入人工瓣口,使人工瓣不能关闭,当关闭房间隔切口时,嘱鼓 肺排气顺势把导尿管拔出。这样可有效地防止气栓发生。

  • 不阻断主动脉低温室颤心内直视手术下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作者:王欣;胡建国

    不阻断主动脉低温室颤下心内直视手术能有效保持心肌持续供血供氧,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被认为具有明显优于传统的低温体外循环阻断主动脉心内直视手术的肌保护作用,

  • 高原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微创手术20例

    作者:李素芝;王军;王志农;杨永勤;王洪亚;张胜天;李少勇

    2001年以来,我们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右腋下直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先心病20例,均获成功.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男7例,女13例;年龄2~18岁,平均7岁.藏族15例,汉族5例.体重10~42 kg.经心电图、心脏三位平片、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隔缺损8例,肺动脉狭窄2例.1.2 手术方法采用70°左侧卧位,将切口相应部位垫高5 cm.取腋中线切口(8~10 cm),经第4肋间入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预置主动脉灌注排气针,头低位(30°),鼻咽温度降至32~33℃,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维持灌注压8 kPa 左右,在心脏跳动下经右心房修补房、室间隔缺损;通过三尖瓣口切开肺动脉瓣.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36.08±9.16 min,阻断上、下腔静脉 25.40±16.06 min.1.3 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低排综合征,无肺水肿、冠状动脉和脑栓塞,无残余房、室间隔缺损,术后平均4 h 脱离呼吸机.术后平均住院8 d,随访1~5个月恢复良好.

  •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病人的护理

    作者:王永丽;史新华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是不用体外循环支持,在不阻断主动脉的情况下施行的心脏手术.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我科自2000年2月-2001年12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114例,现总结如下.

  • 中心静脉导管头端赘生物1例

    作者:杨振东;石继巧;胡卫东

    患儿,年龄3个月2 d,因重度营养不良20余天,肺炎伴发热、腹泻5 d,于2014年6月21日到我院就诊,因外周静脉穿刺困难及静脉营养需要,于入院第2天在局麻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所用穿刺包为驼人公司生产,型号5F双腔),注意无菌操作,穿刺过程顺利,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住院第8天患儿右下腹局部隆起,腹部平片提示肠梗阻,急诊行剖腹探查+肠造瘘术,术后第3天患儿发生切口裂开,再次急症行清创缝合术。此时中心静脉导管已留置10 d,在此期间肺炎症状反复,体温一直不稳定,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在(30~50)×109· L-1之间波动。第2次手术后患儿出现重症肺炎、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遂转入ICU治疗。在ICU治疗期间血培养结果示真菌(原壁菌属)生长,遂追加抗真菌药,体温仍不稳定,为排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考虑拔出导管,但置管时间较长(已置管28 d),为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特行B超检查。 B超结果示:右房内见增强回声,考虑赘生物。心外科会诊认为有急症手术指征,嘱停止中心静脉导管的一切操作,避免赘生物脱落。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上下腔静脉插管后转机,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下切开右心房,将赘生物连同导管末端一起切下,赘生物大小约0.8 cm ×0.5 cm ×0.6 cm。术后患儿体温趋稳定,心肺功能、凝血功能恢复,经积极治疗后患儿顺利出院。赘生物病理结果示:渗出的纤维素、红细胞和大量中性粒细胞,并查见大量真菌菌丝,考虑念珠菌。

  • 体外循环下肾功能的损害与防治

    作者:温仁祝;傅乾昌

    自1953年John Gibon第一次应用人工心肺机成功地为一名女孩进行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至今已40年(1).由于人工心肺机不断完善和体外循环灌注技术的改进,使得心脏外科的治疗领域不断扩大,手术疗效亦明显提高.70年代以来,Gray和Bretschneider等先后采用了低温体外循环冷停搏液心肌保护法(2),至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末Lichtenstein在临床上实施并倡用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含钾心停搏液灌注法,取得满意的心肌保护效果.1993年以来,我们(5,6)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由于术中不阻断主动脉,温度在33℃~35℃,体外循环时间缩短,术后低心排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