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细胞自噬因子的表达意义

    作者:费丰敏;褚欢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外周血细胞自噬因子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96例ICV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斑块分级分为Ⅰ、Ⅱ、Ⅲ3组,同时以3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为对照,进行同步研究.取空腹静脉血,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自噬小体;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自噬因子Beclin-1、LC-Ⅱ/LC-Ⅰ及p62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血清水平.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SNK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对照组、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自噬小体荧光强度逐渐增强,Beclin1、LC-3Ⅱ/LC-3 Ⅰ表达逐渐升高,p62表达逐渐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的血清ox-LDL、Lp-PLA2、TNF-α、IL-6水平逐渐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CVD患者的LC-3Ⅱ/LC-3 Ⅰ表达与ox-LDL、Lp-pLA2、TNF-α及IL-6水平均呈正相关性,Beclin1表达与ox-LDL、Lp-PLA2水平呈正相关性,p62表达与Lp-PLA2、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ICVD患者外周血细胞自噬因子水平关系到患者斑块的炎性反应和稳定性,可能是其介导ICVD病理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

  • 血竭提取物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清道夫受体CD36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明学;徐浩;潘琳;文川;温见燕;刘剑刚;陈可冀

    目的 观察血竭提取物对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血脂及清道夫受体CD36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血竭提取物稳定斑块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3只6~8周龄ApoE-/-小鼠予高脂饮食喂养13周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血竭提取物(450.5 mg/kg)组,辛伐他汀(9.01 mg/kg)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1只.继续高脂喂养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3周后,检测血脂,取主动脉根部4个切面,分别行HE染色和Movat染色,采用易损指数[(细胞外脂质成分+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胶原成分)]综合评价药物对小鼠主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主动脉内CD36 mRNA的表达.结果 给药13周后,血竭提取物组和辛伐他汀组的斑块易损指数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血竭提取物组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0.01),而主动脉内CD36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 血竭提取物可通过改善斑块内部成分来稳定易损斑块,其机制与调节血脂、抑制清道夫受体CD36 mRNA的表达有关.

  •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马向红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是一种高分子量的糖基化的锌蛋白超家族,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管壁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重要病理学基础.根据PAPP-A水平变化可以早期预测ACS,有助于ACS早期诊断和治疗.文章就PAPP-A的分子结构、PAPP-A的生物化学功能、PAPP-A的临床应用价值做简要综述.

  • MD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泗岩;卢光明;张龙江;周长圣

    多层螺旋CT(MDCT)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法 对于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评估冠心病风险具有广阔前景.总结MDCT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以及管腔狭窄检测的新研究进展.指出其诊断价值与限度,探讨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度的措施.

  • CD40和IL-6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性中的作用

    作者:董军亚;魏亚;张丽红

    [目的]从临床、造影和血清炎性介质方面综合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心肌酶变化、冠脉造影结果,将2010年3月-2011年3月因胸痛胸闷住院的207例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组,30例)、不稳定心绞痛组(B组,9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C组,36例)和正常对照组(D组,5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分化抗原40(CD40).[结果]A组肌红蛋白(MYO)较D组明显升高(183.5±17.1 )ng/1 vs(43.1±27.1)ng/1,肌钙蛋白(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无明显升高.A组IL6和CD40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是(289.46±143.67)pg/ml vs(147.96±118.12)pg/ml和(8.67±7.29)ng/ml vs(5.37±1.57)ng/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MYO和IL6、CD40无明显相关,IL6和CD40呈正相关(r=0.53,P=0.04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组炎性介质水平升高,早期检验对预测斑块稳定性有一定意义.

  • 血清炎性介质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董军亚;张丽红;蔡伟;陈少伯;赵鹏;张梅;姜铁民

    [目的]从临床、造影和血清炎性介质方面综合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心肌酶变化、冠脉造影结果,207例住院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30例、不稳定心绞痛组(unstable angina,UA)9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table angina,SA)36例和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5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和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结果]AMI组肌红蛋白(myoglobin,MYO)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肌钙蛋白(troponin I,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无明显升高.AMI组HsCRP和PAPP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MYO和HsCRP、PAPPA无明显相关,HsCRP和PAPPA呈正相关(r=0.57,P=0.03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组炎性介质水平升高,早期检验对预测斑块稳定性有一定意义.

  • 血浆PDGF-BB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繁;路雅茹;秦勤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共262例,根据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19例,冠脉正常组86例.ACS组中冠脉单支病变38例,双支病变35例,多支病变46例.比较SAP组、ACS组和对照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血浆PDGF-BB水平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血浆PDGF-BB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PDGF-BB水平及其他指标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结果 (1)ACS组hs-CRP及血浆PDGF-BB水平高于对照组、SAP组(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PDGF-BB水平与hs-CRP及Gensini评分相均无线性相关性(均P>0.05).(3)ACS组中单支、双支及多支病变患者间血浆PDGF-B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高PDGF-BB水平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浆高PDGF-BB水平与冠心病发病有关,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但尚不能作为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 急性脑梗死血清IL-6、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祝腊香;庞洪波;李雪芹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颈动脉超声法将106例经头部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组、斑块易损组和斑块稳定组,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测量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水平.结果 106例ACI患者中,83例检出斑块,检出率为78.3%.83例患者斑块多分布于左颈总动脉,其次为左颈动脉分叉处及右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易损组血清hs-CRP、IL-6浓度依次为(7.7±3.8)μg/ml、(97.6±20.4)pg/ml,显著高于斑块稳定组和无斑块组(P均<0.05).结论 血清hs-CRP、IL-6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关系密切,对评估病情与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 大剂量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李芳芳;陈钰森

    目的 分析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112例,依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1年.比较2组血脂、IL-6、TNF-α、颈动脉IMT、颈动脉壁厚度(CAWT)以及斑块性质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TC、LDL-C及IL-6、TNF-α水平下降,分别为(4.06±0.63)mmol/L vs (5.43±0.85) mmol/L、(2.52±0.58) mmol/L vs (3.14±0.51) mmol/L、(132.4±10.7)ng/ml vs (218.6±18.6) ng/ml、(0.96±0.21)ng/ml vs (1.43±0.28) ng/ml,而HDL-C水平增加[ (1.60±0.41)mmol/L vs (1.43±0.38) mmol/L];颈动脉IMT及CAWT数值均显著降低,分别为(0.62±0.19)mm vs(0.98±0.24) mm、(0.9±0.3)mm vs (1.8±0.4) mm;观察组的软斑块及纤维斑块比例降低,分别为19.24% vs 31.58%、40.85% vs 50.44%,而钙化斑块比例增加(39.91% vs 17.98%),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辛伐他汀可改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同时促进斑块稳定性.

  •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IL-6、FIB和Scd40l水平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白云;朱红艳;王海峰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纤维蛋白原(FIB)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120例,选择同期正常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斑块稳定组和斑块不稳定组,每组60例.2组均行IL-6、FIB和sCD40L水平测定,并比较3组上述指标水平,探讨其与斑块稳定的相关性.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L-6、FIB和sCD40L水平高于对照组,斑块不稳定组IL-6和sCD40L水平高于斑块稳定组(P<0.05).3组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不稳定组脂核与斑块比和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均大于斑块稳定组,而纤维帽厚度和面积狭窄率均小于斑块稳定组(P<0.05).IL-6、FIB和sCD40L水平与脂核与斑块比和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呈正相关,与面积狭窄率和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IL-6、FIB和sCD40L水平升高,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密切关系.

  •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宋月平;孙菊平;周金英;邸卫英;刘丹;高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48例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硬化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MMP-9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未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硬化组血清MMP-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颈动脉硬化组中,易损斑块亚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稳定斑块亚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均P<0.05)。结论MMP-9水平升高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检测指标。

  • 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病人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苏曼侠;常冠楠;王洪梅;刘蕾;方庆欣

    目的:观察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 1)、妊娠相关蛋白A(PAPP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 PLA2)水平的变化,推测其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10日—2015年8月10日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保健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冠心病病人76例,并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观察时间为8周,观察前后测定血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妊娠相关蛋白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妊娠相关蛋白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相比,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妊娠相关蛋白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斑块稳定性。

  • CXCL16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易损斑块中的作用初探

    作者:詹莉

    目的:观察血清 CXCL16水平在冠心病病人和正常对照者之间的差异,探讨 CXCL16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斑块稳定性和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实践中冠心病的治疗、风险预测工作提供思路。方法采集60例冠心病病人和3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所有病人入院24 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血清 CXCL16水平,用SPSS18.0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 C)和空腹血糖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 C)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之间年龄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 CX-CL16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 CXCL16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且均高于对照组(P<0.01)。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 CXCL16分别为(2199.87±443.60)pg/mL,(2242.95±447.91)pg/mL,(2254.43±444.74)pg/mL,3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XCL16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可能有一定作用,CXCL16不利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维持。CXCL16与冠心病病人冠脉狭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与中医药干预现状

    作者:曾细阳;陈金水;吴天敏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1],它不仅是动脉自身的疾病,也是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坏疽和肢体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2],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因此,寻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更有效的方法是医学临床及实验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年发现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可影响斑块稳定性,已有许多学者正努力地进行更进一步研究,现从新生血管影响斑块稳定性的机制以及中医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概述.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ACS中的意义及其治疗进展

    作者:蒋莹;范金茹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触发血栓形成,是导致ACS发生的重要机制.不稳定斑块内过度分泌,降解纤维帽内细胞外基质而加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从而导致ACS的发生.因此,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被认为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AC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明显升高,动态检测血清MMP-9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另外MMP-9还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充血性心力衰竭进展,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等.

  • 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左芳;赵玉霞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对80例经体外血管超声检查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双盲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用药前后病人血脂的变化及斑块声学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 5或0.01),治疗后治疗组软斑块声学密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软斑块声学密度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 通心络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软斑块组织学构成,增加斑块密度,从而稳定斑块.

  • 应用256层CT冠脉成像评价冠脉斑块的稳定性

    作者:黄炫生;张励庭;刘卫其;李芳云;刘辉来;吴惠玉

    目的 探讨256层CT冠脉成像(CTA)评判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40例,分别依次完成256层CT冠脉及冠脉造影(CAG),对比分析"罪犯"血管内"罪犯"斑块处的CT值及CAG的表现.结果 以临床诊断以及CAG影像表现为标准,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稳定心绞痛病人的"罪犯"血管及"罪犯"斑块,其检出率为100%,均能完成CT值的测量及CAG测量.CT测量病变狭窄程度:UAP组"罪犯"斑块处血管狭窄率为(77.17±12.86)%,SAP组"罪犯"斑块处血管狭窄率为(82.30±6.16)%.病变的狭窄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病变斑块的CT值方面:UAP组"罪犯"斑块CT值为(78.70±36.79)Hu,SAP组"罪犯"斑块CT值为(180.63±86.14)Hu.UAP组"罪犯"病变斑块的CT值较低,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56层CT冠脉成像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对检出冠脉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能较准桷地时斑块密度做出定量的诊断,间接反映CHD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柴文文;杨光远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患者58例,选取同期非冠心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将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检测实验对象血浆MIF水平,分析MIF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AMI组MIF水平(35.05±9.67)ng/mL和UAP组MIF水平(29.29±12.25)ng/mL与SAP组MIF水平(22.86±9.47)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与对照组MI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UAP组相比MIF水平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组和UAP组MIF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AMI和UAP多是由于斑块不稳定引起的,血清M IF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 血管内超声观察解郁合剂对胸痹心痛(肝郁脾虚)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张爽;国连军;张妤姝;李理

    目的:观察解郁合剂对胸痹心痛(肝郁脾虚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中医附属医院心内一科2013年1月-2014年9月以胸痹心痛肝郁脾虚证入院同时行血管内超声探查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解郁合剂50mL,3次/d口服,随访3个月,复查血管内超声,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纤维帽厚度增加(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解郁合剂用于提高胸痹心痛肝郁脾虚证患者斑块稳定性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麝香通心滴丸稳定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

    作者:牛子长;毛浩萍

    目的:探讨麝香通心滴丸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家兔91只,雄性,体重1.8~2.2 kg.分为正常对照组及高脂饮食伴主动脉球囊拉伤术致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组,模型加麝香通心滴丸高剂量组(2 mg/kg)、中剂量组(1 mg/kg)、低剂量组(0.5 mg/kg)和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2 mg/kg).连续灌胃给药12周,并分别于处死前24h和48 h,注射蛇毒(0.15 mg/kg腹膜下注射)和组胺(耳缘静脉注射组胺0.02 mg/kg),对斑块进行药物触发后取材.计算斑块破裂率.利用HE、MASSON、油红0、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斑块情况、斑块内胶原、脂质、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含量,并计算易损指数.结果:麝香通心滴丸可以降低药物触发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斑块破裂率(P<0.05);增加斑块中的胶原、平滑肌成分,降低巨噬细胞成分(P<0.05或P<0.01);降低其斑块易损性(0.01<P<0.05).结论:麝香通心滴丸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易损斑块的作用.

191 条记录 4/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