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γ-干扰素及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发展前景

    作者:杨天睿;撒亚莲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及血管阻塞,是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其各阶段存在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γ-干扰素是多功能细胞因子,是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剂,且具有阻止胶原蛋白合成,抗纤维化作用。某些基因位点上的多态性会影响基因的转录效率和/或表达产物的功能,但γ-干扰素及受体基因多态性是否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其斑块稳定性尚不十分清楚,探讨其作为预警指标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3-NT对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杜文华;李毅;孙瑞红

    目的:探讨3-NT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采集脑梗死死亡患者颅内的Wills动脉环标本19例,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 染色,根据镜下结构将斑块组织分为不稳定性斑块和稳定性斑块两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NT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NT在不稳定性斑块中的表达较在稳定性斑块中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3-NT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作者:李军;刘伟伟;程海超

    目的: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算厚壁斑块、薄壁斑块与破裂斑块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评估新生血管,为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怀疑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41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根据MRI平扫图像对斑块进行分类,其中厚壁斑块15个,薄壁斑块9个,破裂斑块11个.根据DCE-MRI图像后处理获得各型斑块容积传输常数(Ktrans).结果:厚壁斑块与薄壁、破裂斑块Ktran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薄壁斑块与破裂斑块Ktrans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trans值反映了不同类型斑块新生血管及炎性浸润的不同,可作为早期评估斑块稳定性的一个指标.

  • 超声技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发展现状

    作者:李玲;朱建平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可造成颅内缺血性病变。超声技术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目前应用广的为灰阶、多普勒超声。超声新技术--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等在斑块易损性的评判上虽处于研究阶段,但拓展了该技术在斑块稳定性检测的新领域。

  •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徐琼;樊树峰;滕皋军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但对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研究发现,狭窄程度<30%者所占比例高达43.8%[1] .因此,不能单凭颈动脉狭窄程度来评价脑卒中的危险性.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开始关注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注其成分和形态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临床常规检测CAS 病变的主要无创方法有超声、CT 和MRI.超声与CT 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成分的判断还存在很多局限性,而MRI 作为无创、无辐射、高组织分辨率的一种检测方法,可为斑块形态和成分显示提供丰富的信息,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CAS 的高分辨MRI 表现、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联素的变化

    作者:李晓燕;郭文静;张红明;刘科卫;韩淑芳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浆脂联素( APN)水平的变化,推测APN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75例,包括ACS患者( ACS组,36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SAP组,39例),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20例)。同时,根据造影结果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Gensini 积分,分为0分组(20例)、1~30分组(45例)、≥30分组(30例)。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APN水平变化。结果(1)ACS组、SAP组血浆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 ACS组血浆APN水平显著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 Gensini积分≥30分组APN水平显著低于<30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稳定性的加剧,APN在研究对象血浆中的水平逐渐降低,APN的降低可能加剧了病变处斑块的不稳定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程进展。

  • 冠状动脉硬化易损斑块影响因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李卫红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 A组)46例和稳定斑块组( B组)66例,按照疾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2例为ACS组,稳定性冠心病60例为sCAD组,对比A组和B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对比ACS组和sCAD组IVUS参数及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吸烟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有关,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ACS组易损斑块率显著高于CAD组( P<0.05)。 ACS患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均与血管重塑指数呈正相关( r=0.354,0.369,0.329,0.324),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 r=-0.392,-0.401,-0.362,-0.384),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斑块负荷呈正相关( r=0.294,0.384)( P均<0.05)。结论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及ACS的发生密切相关。

  •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

    作者:勇强;苏博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主要发病机制是颈动脉斑块导致管腔狭窄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不稳定斑块脱落形成栓子.研究表明,不稳定性斑块即使不引起血管严重狭窄,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卒中[1,2].因此,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定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稳定性中的作用

    作者:黄春艳;夏豪;白起君;聂晓磊;张燕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低密度脂蛋白(LDL)、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我院心内科住院拟诊断冠心病的患者249例,统计入院12 h内行血脂、CRP、FIB检测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1.依据Gensini法评分分组,分析血脂、CRP、FIB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2.按临床诊断分组,分析LDL、CRP、FIB浓度与斑块稳定性问的关系.结果:1.年龄、LDL、FIB在Gensini评分不同分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年龄、LDL、FIB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OR=0.169,P=0.007;OR=0.231,P=0.001;OR=0.149,P=0.041),CRP与Gensini评分不相关(0R=0.112,P=0.104);2.患者血清CRP,FIB在不同临床诊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高龄、LDL、FIB浓度增高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相一致,炎症因子CRP浓度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影响不显著但对斑块稳定性影响明确;血清FIB浓度增高对斑块不稳定性具有明确的预测作用.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其自身抗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作者:程华;马爱群;周萍;周朝霞;强华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其自身抗体(ox-LDLAb)与冠心病(CHD)的相关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分别提取血浆和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血浆ox-LDL及血清ox-LDLAb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ox-LDL、oxLDLA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急性心梗组(AMI)、不稳定心绞痛组(UAP)高于稳定心绞痛组(SAP)(P<0.05).ox-LDL与ox-LDLAb负相关.ROC曲线下面积ox-LDL为(0.805±0.039),ox-LD-LAb为(0.747±0.041),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有一定的鉴别力.结论血ox-LDL、ox-LDLAb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ACS和识别斑块不稳定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 老年2型糖尿病sCD40L与颈动脉超声指标的关系

    作者:尹萍;卢惠茹;金文敏

    目的 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8CD40L的表达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问的关系,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sCD40L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对102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与共62例老年健康男性,采用EUSA法分别测定sCD40L的血清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IMT厚度.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组SDP、FPG、TC、UA、8CD40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2例中15例有斑块(25.8%).糖尿病组102例中73例有斑块(71.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32.54,P<0.05).在糖尿病组中以IMT为应变量,IMT与sCD40L独立相关(P<0.05).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分级越高,患者血清sCD40L水平越高,各组问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T2DM患者血浆sCD40L水平的增高,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扩大,是老年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颈动脉超声指标的关系

    作者:尹萍;卢惠茹;金文敏

    目的 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12DM)患者血清sCD40L介导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粥样斑块稳定性之闻的关系,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对102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与共62例老年健康男性,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sCD40L、MMP-1的血清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IMT厚度及粥样斑块的类型.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组SDP,FPG,TC,UA,sCD40L,MMP-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2例中15例有斑块(25.8%),糖尿病组102中73例有斑块(71.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32.54,P<0.05),糖尿病组MMP-1水平及危险程度不同,其动脉斑块检出率亦不同(x2=16.88,P<0.05).以颈动脉斑块分型与危险程度之间作秩相关分析,二者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Kendall's tau b=0.521,P<0.05),随着MMP-1水平及危险程度的增加,颈动脉斑块类型亦增加.DM组患者外周血sCD40L与MMP-1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老年T2DM患者血浆sCD40L和MMP-1水平的增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扩大,而且使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变差,增加心血管的危险性.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研究

    作者:余丹青;陈纪言;李光;罗建方;李瑜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TIMP-1/MMP-1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以冠脉血管内超声检出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软硬特性,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n=22)和稳定斑块组(n=12).测定两组间血浆MMP-1、TIMP-1浓度,并与冠脉血管内超声测定的斑块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或无回声带与斑块比及面积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冠状静脉窦血和外周血中,不稳定斑块组MMP-1浓度明显大于稳定斑块组(P<0.01),TIMP-1/MMP-1明显小于稳定斑块组(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血浆MMP-1浓度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与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脂核与斑块比和面积狭窄率呈正相关,与斑块大小无关.TIMP-1/MMP-1与纤维帽厚度、面积狭窄率呈正相关,与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脂核与斑块比呈负相关.结论:MMP-1和TIMP-1/MMP-1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呈密切相关,可望作为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糖蛋白Ⅵ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杨丽霞;方日亮;郭瑞威;李文琴;齐峰;叶金善;陈长征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糖蛋白Ⅵ(GPⅥ)的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顺序选取13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86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2例,另选40例冠脉造影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血小板,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表面EMMPRIN和GPⅥ表达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根据冠脉造影斑块形态特征分为Ⅰ、Ⅱ、Ⅲ型;并接受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冠脉成像检查,根据冠脉粥样斑块CT值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比较不同斑块形态及类型间EMMPRIN及GPⅥ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稳定性心绞痛组血小板表面EMMPRIN、GPⅥ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EMMPRIN MFI:5.82±0.81、3.45±0.48 vs 1.35±0.15)、(GPⅥ MFI:16.22±5.27、8.20±2.87 vs 4.14±1.17);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急性冠脉综合征组Ⅱ型斑块者、Ⅲ斑块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GPⅥ表达水平较I型斑块者升高(EMMPRIN MFI:6.35±1.05、4.09±0.67 vs 2.45±0.27)、(GPⅥ MFI:19.50±4.55、10.81±2.33 vs 5.89±1.28);Ⅱ型斑块者较Ⅲ型斑块者也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软斑块者、纤维斑块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GPⅥ表达水平较钙化斑块者升高(EMMPRIN MFI:6.18±1.01、3.87±0.56 vs 2.43±0.25)、(GPⅥ MFI:19.14±4.27、11.08±1.94 vs 5.96±0.99);软斑块者较纤维斑块者也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4)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表达水平与斑块类型[95%可信区间(CI):-0.359~-0.206,标准化的回归系数(β):-0.211]呈负相关,与临床类型(95%CI 0.893~1.034,β:0.893)呈正相关,血小板表面GPⅥ表达水平与斑块类型(95%CI -1.222~-0.586,β:-0.181)呈负相关,与临床类型(95%CI 3.576~4.164,β:0.960)呈正相关。
      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小板表面EMMPRIN、GPⅥ表达水平与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两者是严重冠脉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动脉硬化早期的诊断可能有一定预测价值。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丽娟;尹春琳;张燕莉;王红霞;刘雪;李国楠;夏经钢;刘马超;徐东

    目的:观察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及动态变化与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稳定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连续入选2013-03至2013-08在我院心脏内科住院的ACS患者135例。健康对照者48例。测定ACS患者入院即刻血浆U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随访的58例ACS患者3个月门诊随访时测定UⅡ水平。
      结果:ACS患者入院即刻血浆UⅡ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39.82±22.28)pg/ml vs(26.88±6.09)pg/ml, P<0.00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即刻血浆UⅡ水平显著低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7.41±22.74)pg/ml vs(48.07±15.82)pg/ml,t=2.092,P<0.05]。ACS患者入院即刻血浆UⅡ水平与hs-CRP(r=0.041, P=0.639)、NT-proBNP(r=0.112,P=0.261)无相关关系。3个月时门诊随访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UⅡ水平为(56.52±20.70)pg/ml,较入院时(51.58±18.70) pg/ml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6,P<0.05)。
      结论:不同临床类型的ACS患者入院即刻血浆UⅡ水平存在差别,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到NSTEMI再到STEMI呈递减趋势,STEMI显著低于NSTEMI,随病情的稳定,ACS患者的血浆UⅡ水平呈显著升高趋势,入院即刻血浆UⅡ水平与炎性标记物hs-CRP和心室负荷标记物NT-proBNP不相关,冠心病患者血浆UⅡ水平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同时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性质或稳定性相关。

  • 普罗布考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徐晓娜;李广平

    目的 观察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中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及普罗布考对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高脂饮食组(n=8)和普罗布考组(n=6).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和普罗布考组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高脂饮食组和普罗布考组行髂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术后普罗布考组每只大白兔加用普罗布考1 g/d口服,10周末取血测血清CRP水平,之后处死动物取损伤处动脉,用HE染色观察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高脂饮食组动脉可见典型的AS斑块形成,普罗布考组无典型斑块形成,内膜增厚较为明显;与高脂饮食组比较,普罗布考组血清CRP水平较低[(8.10±1.02)mg/L比(11.35±2.32)mg/L,P<0.05].结论 CRP在兔As模型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普罗布考有一定的抑制兔AS模型血清CRP表达的作用.

  •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磊;马依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评估研究进展

    作者:张慧;陈跃鑫;刘暴;邵江;陈宇;郑月宏

    对于颈动脉斑块的评估,经典的策略是通过影像学进行狭窄程度分级,从而决定临床干预方式.而随着临床经验和研究证据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斑块稳定性这一指标比狭窄程度更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症状和预后、评估再血管化指征.本文整合了近年来经典或新型影像技术(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分子成像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斑块形态及稳定性方面评估的原理和优劣,为临床提供参考.

  • 转化生长因子β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岑畅飞;江建立;余静;刘先哲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慢性炎症过程,随着AS的进展,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通常是由斑块破裂并发出血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纤维斑块逐渐进行性增大引起血管阻塞所致,导致急性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等临床事件的"罪犯病变"血管造影通常并不显示明显病变.

  • 他汀类药物治疗中应用磁共振参数Ktrans对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的研究

    作者:张洁;周聊生;史浩;梁英;高海清

    目的 通过分析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 MR)参数Ktrane,探讨其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疗效的价值. 方法 经颈动脉B超筛选出37例颈动脉存在低回声或混合回声斑块的老年患者,根据2011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标准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组和未达标组,1周内行3.0T磁共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比增强扫描,测量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脂核大小、DCE-MR对比剂容积转移常数(Ktrans)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结果 LDL-C达标组的斑块面积、脂核面积、脂核百分比≥40%、Ktrans、hs-CRP均小于未达标组,分别为(2.06±0.45)mm2比(3.63±0.62) mm2、(0.52±0.05) mm2比(1.49±0.01) mm2、2例(11.8%)比14例(70.0%)、(0.041±0.009)min-1比(0.079±0.011)min-1、(1.60±0.27) mmol/L比(2.80±0.34)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trans与脂核大小(r=0.19,P>0.05)、hs-CRP(r=0.23,P>0.05)均无相关性. 结论 结论DCE-MR技术是一种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分进行量化的方法;Ktrans可成为衡量斑块稳定性的新指标;他汀类药物通过抗斑块滋养血管增生、抗炎和减小脂核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191 条记录 2/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