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超声探头对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开艳;王南下;王思元;刘淑慧

    目的:评价微超声探头对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胃镜或钡餐检查疑有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患者进行了微超声探头检查.结果:(1)65.4%(17/26)粘膜下病变位于胃壁,34.6%(9/26)位于食管壁;(2)微超声探头对26例粘膜下病变均可显示(显示100%),确诊率96.3%.结论:微超声探头有助于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 内镜下纵切挖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

    作者:宋健;董文珠;王群英;张花莲;杨杰;姚萍;钟慧闽

    目的 探讨内镜纵切挖除术(EL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对2011年2月至7月经辅助检查和前期治疗明确诊断为起源于消化道的SMT患者19例,在清醒镇静下行ELE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纵行切开肿瘤表面黏膜和黏膜下层,显露肿瘤.(2)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沿肿瘤周围分离至肿瘤基底部.(3)胃镜直视下应用Hook刀、IT刀或圈套器完整切除肿瘤.(4)应用金属夹缝合手术创面.结果 19例消化道SMT患者中,病灶位于食道3例、贲门2例、胃底3例、胃体5例、胃窦5例、升结肠1例.ELE成功切除所有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0%;ELE时间为25~125 min,平均45 min.切除肿瘤直径范围1.5~3.5 cm,平均2.0 cm;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间质瘤3例.术后无一例出现出血及腹膜炎体征.住院时间7~15d,平均10d.术后随访1~3个月,平均2个月,无例病变残留.结论 ELE治疗消化道SMT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于术方法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简便,便于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并且有利于术后创面的愈合.

  • 经内镜圈套切除食管粘膜下肿瘤(附22例报告)

    作者:张志燕;潘琳娜

    目的:通过内镜诊断与治疗食管粘膜下肿瘤,以替代外科手术.方法:采用息肉圈套切除术的方法切除小于或等于2cm的食管粘膜下肿瘤.结果:采用息肉圈套切除术的22例患者均一步完全切除肿瘤.肿瘤直径从0.5cm到2cm,平均为0.8cm.组织学诊断均为平滑肌瘤,没有发生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渗出性出血,用止血药即得到止血.本组患者随访3月~1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食管粘膜下肿瘤经内镜切除的方法是安全和有效的.此方法在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同时,肿瘤也得到了完全的切除.对有症状的病例,这种方法可认为是替代外科手术的一种选择.

  • 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

    作者:任旭;孙晓梅;郝金玉;唐秀芬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和组织学诊断.方法内镜诊断消化道SMT82例,70例(85.4%)治疗前行超声内镜(EUS)检查.SMT位于食管45例.胃29例,十二指肠和直乙状结肠各4例.除5例囊肿外,SMT大小6~20mm.53例用双活检管道内镜行粘膜切除术(EMR),把持钳剥离SMT后,将其切除,14例(SMT≤10mm)一次性用吸引法切除(10例)或用双管道内镜直接切除(4例);10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内镜套扎,5例囊肿切开引流或抽吸囊液.结果 67例实体SMT中64例(98.5%)内镜下完全切除,2例(异位胰腺和胃平滑肌瘤各1例)病变部分残留,4周时复查胃镜发现;1例直肠平滑肌瘤,未能切除.10例静脉瘤和5例囊肿均治疗有效.平均随访13.4个月未见复发.组织学诊断平滑肌瘤49例(59.8%),颗粒细胞瘤,纤维瘤、异位胰腺、脂肪瘤和类癌共13例(15.9%),5例间叶肿瘤未做特殊染色,不能确定组织来源.82例内镜治疗11例局部少量出血,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内镜治疗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

  •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处理

    作者:宁晓燕;陈晓武;王伟福;蔡少薇;黎丽旋;王晋涛;付延玉;许鸣

    目的:总结分析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处理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6年2月因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行 ESD 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处理经验。结果我院2009年4月~2016年2月共完成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 ESD 治疗76例,除1例胃间质瘤术中穿孔后转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余75例均完整剥离肿瘤,内镜下切除率达98.68%;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均低于50ml,术后无一例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并发穿孔15例,穿孔发生率19.74%,2例为食管平滑肌瘤剥离后食管穿孔,其中1例并发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另1例并发液气胸、纵隔气肿、食管瘘、肺部感染等,经 OTSC(Over-The-Scope-Clip system,OTSC)系统闭合穿孔后痊愈,其余13例为胃底间质瘤剥离后胃穿孔,除1例转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他12例均在内镜下钛夹修补穿孔。随访3个月~3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ESD 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疗效确切、相对安全,术中穿孔是常见并发症,大多可内镜下修补。

  • 胃脂肪瘤诊治2例报告

    作者:张琳鑫;施维锦

    例1 女,67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0年、加重2月而入院,隐痛呈间歇性,饱食后明显,无反酸、嗳气、畏寒发烧及呕血或黑便症状,曾拟胃炎治疗症状减轻,但时有发作.腹部无阳性体征.胃镜示:胃窦部粘膜下肿瘤.钡餐检查示:胃窦部半球状充盈缺损.术中见胃窦部前壁粘膜下直径约1.5cm肿块,质软,色黄,包膜完整,行肿块剥离术加幽门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术后恢复好,病理诊断:胃窦部脂肪瘤.

  • 经内镜微超声探头诊断胃粘膜下肿瘤的价值

    作者:

    [金震东等.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7,6(6):289] 探讨经内镜微超声探头(TEMP)诊断胃粘膜下肿瘤的价值,与胃镜和超声内镜作了比较研究.结果:(1)18例胃粘膜下肿瘤以粘膜下平滑肌瘤居多,占88.9%,以壁内型为主;(2)TEMP对肿瘤大小的判断符合率为88.9%,明显高于胃镜(33.3%);(3)TEMP对胃粘膜下肿瘤的总诊断符合率达100%,明显高于胃镜(61.1%);(4)胃粘膜下肿瘤的TEMP声像图特征与肿瘤的性质有关,其共同点为:肿瘤均为高回声粘膜带下的低回声病灶,病灶起源处有清晰的喇叭口,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多向胃腔内隆起.结论:选择性应用TEMP诊断胃粘膜下肿瘤,尤其是小病灶和EUS难检病灶具有较大的价值.

  • 回盲瓣脱垂内镜误诊为结肠肿瘤一例

    作者:吴凌东;崔国兴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间歇性右下腹痛伴腹泻2年入院,口服解痉剂能使腹痛缓解.结肠镜检查回盲部2.5cm×3.0cm广基隆起,表面光滑,充血明显,边界清晰,活检钳推之质软.结肠镜诊断为回盲部粘膜下肿瘤.活检组织学检查:回肠粘膜炎症.B超示肝、胆、胰、右下腹未见异常,粪常规正常.患者要求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回肠末端粘膜松弛呈水泡样,即切开粘膜作十字缝合.术后诊断为回盲瓣脱垂.术后随访5月,腹痛消失,大便正常.

  • 老年人腹腔镜胃部肿瘤切除术毕呼吸功能障碍一例

    作者:张雁华;李桐英;王克杰

    患者,女,74岁,74 kg,术前诊断:胃粘膜下肿瘤.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年.术前肺功能检查: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通气储量百分比重度不足,弥散功能正常.颈动脉B超示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心电图、肝肾功能与凝血功能正常.患者因眼病及膝关节病痛体力活动较少,ASAⅡ级,Lutz评分10分.

  • 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温平贵;杜秀勤

    鼻咽癌(Nasopharnyeal carcinoma,NPC)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90%左右.小的粘膜下肿瘤不能为内窥镜查出,CT与MR的临床应用为NP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后随访提供了既科学又先进的条件.目前,影像学在NPC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收集了近几年来我院经活检证实的NPC病例并复习文献,旨在进一步认识NPC影像学表现.

  • 异位胰腺6例

    作者:万苹;郭强;龙毓灵

    异位胰腺又称迷路胰腺(Aberrtant pancreas)或胰腺剩余(Pancreas rest),临床上较少见。我院自1994年至1999年8月,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共发现6例,报告如下。 本组共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4岁~54岁,平均年龄34岁。全部患者均为胃镜确诊。其中3例病理特征均有腺泡及导管组织,3例经超声胃镜证实:2例来源于粘膜下层,1例来源于肌层。主要表现为位于管壁第3层或第4层,边界不确切,肿瘤样低回声物,其同声略高于平滑肌瘤,低于脂肪瘤,时伴有小囊泡。6例异位胰腺均为单发,胃窦部5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镜下表现为:圆形或半球型隆起,中央脐凹并可见腺管开口,粘膜表面的色泽与周围粘膜一致。6例患者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胚胎期在胰腺形成过程中,腹胰和背胰随原肠上段转位融合过程中,若一个或数个原始细胞团脱离原始胰腺的整体并被保留在原肠壁内,其后由于原肠继续生长将细胞团带走,在异位继续发育,成为胰腺本身以外的,与正常胰腺不相连的零星胰腺组织,称为异位胰腺。多见于40~60岁患者,儿童少见,男女之比为3:1。异位胰腺8%发生于幽门区,大弯后壁为多发部位,其次为十二指肠,发生于消化器其他部位罕见。本组病例符合上述特征。异位胰腺属于粘膜下肿瘤,可伸展至肌层,多为单发,大小多在2~4cm间,一般以腺泡结构为主。大多数病例可终生无症状,而在行腹部手术、X线检查或胃镜检查时发现,也可出现腹胀、上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非特征性消化系统症状。位于胃十二指肠的异位胰腺可以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病因之一,应引起临床重视。本病确诊主要靠胃镜结合病理、超声胃镜,钡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胃镜下主要表现:隆起的粘膜面上有脐凹,部份中央可见腺管开口,粘膜表面的色泽与周围粘膜一致,活检钳触之较柔软并有弹性。若从脐样凹陷处抽取腺液或注射促腺液素后有胰液溢出,有助于本病诊断。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异位胰腺一经诊断应予积极治疗。若经超声胃镜证实位于粘膜下则可行镜下切除;若位于肌层.则应外科手术治疗。

  • 胃神经鞘瘤二例报告

    作者:朱瑞昌;周继军;孟凡青

    例1: 女, 60岁.上腹部隐痛不适, 间歇性黑便4年, 呕血1次.体检: 消瘦体质, 贫血貌, 剑突下轻压痛, 未触及包块.大便隐血试验(+++).胃镜: 胃体小弯侧见1 cm×1 cm新鲜出血灶, 周围粘膜充血、水肿, 取活检质韧, 病理检查示炎性改变.CT示胃底小弯侧6 cm×6 cm×8 cm软组织密度肿块, 边缘清楚, 其内有不规则坏死区, 增强扫描病灶中度不均匀, 考虑为胃平滑肌肉瘤.剖腹探查: 肿瘤位于胃体上部小弯侧后壁, 浆膜正常.切开胃腔, 见粘膜下肿瘤约5 cm×5 cm×8 cm大小, 活动度好, 顶端粘膜皱襞消失, 中央有1 cm×1 cm溃疡.行近端半胃切除.剖开标本, 色灰白, 质韧, 中央有坏死出血灶与粘膜面溃疡相通.病理检查: 肿瘤包膜完整, 细胞呈梭形, 胞浆间界限不明显, 胞核无明显多形性及核分裂, 呈栅栏状排列, 间质和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肿瘤中央可见局灶性坏死液化区, 免疫组化S -100阳性, 诊断: 胃体部神经鞘瘤, 与胃腔形成窦道.

  • 21例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粘膜下肿瘤的护理

    作者:谭丹

    总结21例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粘膜下肿瘤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中积极配合医生,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饮食指导及针对出血、穿孔两个主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等.认为ESD手术复杂,操作精细,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ESD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经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作者:叶国良;盛红;吴文玉;贺海珍

    目的:为探讨经内镜粘膜切除术(EMR)在诊治消化道广基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消化道广基隆起性病变行EMR,回收标本病理诊断,并内镜随访.结果:22例EMR术后病理诊断:食道平滑肌瘤1例,胃窦部异位胰腺1例,胃平滑肌瘤2例,胃窦部纤维瘤1例,胃增生性息肉14例,乙状结肠早癌1例,乙状结肠管状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3 级1例,直肠腺瘤部分癌变1例,术后无1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1例复发. 结论:EMR是一安全、有效的内镜技术,对常规活检不能确诊的病变行EMR可病理确诊,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同时可作为微创治疗手段根治消化道息肉、腔内型粘膜下肿瘤、消化道早癌.

  • 经内镜诊断与治疗食管粘膜下肿瘤--附22例报告

    作者:张志燕;潘琳娜;吴华星;武春龙;李淑荣

    目的:通过内镜诊断与治疗食管粘膜下肿瘤,以替代外科手术.方法:采用息肉圈套切除术的方法切除小于或等于2cm的食管粘膜下肿瘤.结果:采用息肉圈套切除术的22例患者均一次完全切除.肿瘤直径从0.5cm~2cm,平均为0.8cm.组织学诊断均为平滑肌瘤,没有发生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渗出性出血,用止血药即得到止血.本组患者随访3~1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食管粘膜下肿瘤经内镜切除的方法是安全和有效的.此方法在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同时,肿瘤也得到了完全的切除.对有症状的病例,这种方法可认为是替代外科手术的一种选择.

  • 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徐少勇;于皆平;王小虎;荣珍;姜东升

    该文报道该院近3年16895例内镜检查患者中121例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内镜、病理诊断及内镜下切除术,并对其诊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1997年1月~1999年10月内镜检查患者发现粘膜下肿瘤121例.内镜下诊断粘膜下平滑肌瘤64例,性质待查及疑为恶性肿瘤57例.14例原位多次活检法取检病理诊断平滑肌瘤11例,平滑肌瘤肉瘤3例.内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20例;内镜下橡皮环套扎术3例;手术切除5例.结论:采用原位活检法常能得出明确病理诊断,对2cm以上较大的粘膜下肿瘤应采用外科手术切除,对较小的粘膜下肿瘤,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圈套切除术,对0.5cm以下的粘膜下小肿瘤,采用静脉套扎器进行套扎切除.

  • 上消化道宽蒂息肉和部分粘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

    作者:张志坚;高河元;张捷;于晓玲

    本文报告了于病灶基底部注射高渗盐水-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混合液(HS-L-E)结合圈套器高频电摘除上消化道宽蒂息肉及部分粘膜下肿瘤的方法.结果显示:20例宽蒂息肉和4例粘膜下肿瘤均被完整摘除,术中及术后无任何并发症.结果表明:此法是安全、有效的.

  • 经口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切除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

    作者:郭智慧;龚伟;彭阳;叶秀杰;周丹;黄颖;智发朝;姜泊

    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瘤目前多采用胸腔镜下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SD)亦可用来切除源于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物,但是出现穿孔的风险大,穿孔以后内镜下闭合难度高.我们在开展ESD的基础上,借鉴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断术的经验,成功采用经口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物切除术切除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物1例,相对于ESD操作,即使出现穿孔,亦可轻松闭合隧道口,有效防止气体以及消化液外漏.因此,经口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切除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粘膜下肿物.

  • 超声内镜指导内镜套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研究

    作者:陈斌;陈白莉;吴晖;崔毅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辅助下橡皮圈或尼龙绳套扎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适应症、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经普通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胃黏膜下肿瘤58例,均拟诊为上消化道间质瘤或平滑肌瘤.所有病变均采用标准橡皮圈或尼龙绳套扎法治疗,术后常规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并于术后两周复查胃镜.[结果]肿瘤直径0.5 ~ 4.0cm,平均1.2(S=0.5)cm,病变位于食道26 (44.8%)例,胃23 (39.7%)例,十二指肠9(15.5%)例;位于固有肌层28 (48.3%)例,黏膜肌层24(41.4%)例,黏膜下层6(10.3%)例.一次套扎成功53例(91.4%),失败5例(8.6%),其中4例为2周后复查发现病变残留,其直径> 1.5 cm(1.5~4.0 cm)且位于固有肌层,l例因不能耐受手术中途放弃套扎.结果表明病变大小、层次及生长方式是套扎成功的决定因素.3例患者术后5天内出现一过性少量黑便,未经特殊处理症状消失,无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内镜辅助下橡皮圈或尼龙绳套扎术治疗直径< 1.5 cm的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行性好.

  •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内镜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张树荣;范宗江;郑冬青;赵锦秀;吴江鹏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内镜超声对3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 38例患者中,经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息肉3例(7.9%),平滑肌瘤17例(44.7%),胃间质瘤2例(5.3%),脂肪瘤1例(2.6%),胃底静脉瘤1例(2.6%),异位胰腺2例(5.3%),胃外压迫11例(28.9%),未见异常1例(2.6%).胃壁外压迫主要为脾脏(6例,54.5%).结论 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