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Z-plate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8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文革;李仕臣;秦国强;赵志远;杨森;刘琦

    脊柱胸腰段是指T10~L2的节段.胸腰段具有较大的活动度,又是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的转折点,在脊柱屈曲时以胸腰段为屈曲的顶点,因此易由传导暴力造成屈曲型和屈曲旋转型损伤.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新鲜的胸腰段骨折,采用椎弓根螺丝钉系统,都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及可靠的固定,但对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仅行后路手术难以达到减压及复位的目的.我院在1998-2002年采用侧前方入路、骨折椎体次全切、钛网植入、Z-plate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8例,现报告如下.

  • 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孙志波;禹志宏;邹海兵;孙晨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成人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撑开复位、一期伤椎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减压及复位效果满意,其中31例神经功能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汪银魁;邓永发;阎燚

    目的: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5月~2011年3月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行JOA评分,术后5天内、3个月、6个月、1年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了解内固定系统位置、植骨融合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JOA评分术前平均8.9分,术后平均为15.5分,患者的评分有明显提高,改善率平均为80.5%;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率达到1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满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骨性融合率高,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 颈前路椎间撑开的在体研究

    作者:徐建伟;贾连顺;谭军;陈德玉;周许辉;陆健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手术中撑开的扭力变化,分析撑开扭力的构成原因,为椎间撑开有关问题提供量化依据.方法:用特制的能测定撑开扭力的颈椎前路撑开器,在41例三组病人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术中测定3种状态下撑开椎体时的扭力变化,统计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撑开扭力随着撑开的高度先平稳增加,前柱完全撑开时扭力急剧增加.不同病例组撑开的扭力增幅绝对值不等,但曲线类型相似,颈椎外伤病人大撑开扭力较颈椎退变病人明显低(P<0.01).结论:撑开扭力增幅曲线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增加,术中应逐步撑开,颈椎骨折时撑开力应相应减小,撑开扭力增幅明显增加的高度为合适椎间撑开高度.

  • 两种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联合钛顿内固定治疗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比较

    作者:戚飞成;沈建伟;曹晓林;龙如超;王建超;王哲

    目的 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科收治的82例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CDF组和ACCF组各4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年内脊髓功能恢复疗效,Cobb角和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CDF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ACCF组,出血量少于ACCF组.术后1年ACDF组和ACCF组的脊髓功能恢复优良率接近,植骨融合率均为100%;两组术后即刻融合节段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术后1年与术后即刻比较,融合节段高度及Cobb角均减小,但ACDF组术后1年时的融合节段高度及Cobb角优于ACCF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接近.结论 ACDF与ACCF治疗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相比,近期疗效相当,但ACDF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稳定性更好,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观察和随访.

  • 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天堂;刘霞

    目的:探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12例。结果:12例均有6个月以上的随访,均未发生钢板松动及植骨脱落、塌陷,所有患者病变节段稳定,无假关节形成,植骨均在术后4个月后与上、下正常椎体的终板及椎体后壁融合。结论:采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具有减压充分简便,操作安全,增加颈椎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 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的围手术护理

    作者:王宛华;陈蕾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颈部突然的过度活动或持续的不良体位以及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等各种原因导致颈椎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颈脊髓或颈脊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我科多采用手术治疗,在局麻下行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钛板内固定术,取得很好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自体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体会

    作者:刘庆兰;杨秀敏

    脊髓型颈椎病以四肢瘫痪为特征,是各型颈椎病中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因为后突的椎间盘及骨赘直接压迫脊髓,当颈椎过伸、过屈活动时,突出物刺激脊膜的交感神经反射地引起脊髓血管痉挛,造成脊髓血供障碍[1].我院骨科自1994年6月~2002年6月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98例,现将手术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1例C3-5椎间盘切除及C4椎体次全切病人的护理

    作者:刘春花;孙秀英

    颈椎手术是近年来脊柱领域开展的难度较大的手术,因其位置临近较高级神经中枢,血管神经分布丰富,术区狭窄,故手术危险性大,容易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我科于2007年4月成功护理了1例施行C3-5椎间盘切除及C4椎体次全切,钛网、椎管、钛板内固定术的病人.取得较为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钉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潘星源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颈椎病类型,常常引起严重的神经症状,一般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前路手术其减压直接并且更符合生物力学原则,近年来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钉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 颈前路长节段内固定失败一例及其分析

    作者:张澎;徐展望;张伟

    患者男,45岁,于去年于某医院行颈椎病脊髓型前路 C3-4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合 C5-7椎体次全切椎间钛网植骨融合 C3-7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术前双上肢麻木无力,行走踩棉感已有明显缓解,且术后查体见四肢肌张力明显减退基本恢复至正常,术前有病理征阳性、腱反射活跃等脊髓受压的体征表现也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皮肤浅感觉方面也有明显好转。术后1年(均颈托固定)复查均无发现异常。术后13个月时开始出现吞咽干硬食物时自觉哽噎,不顺畅,于2015年07月03日来我院门诊就诊,复查 X 线示:植入 C7椎体的钉子已出现松动迹象,钛网明显下沉前移,压迫食道;CT 示:C7椎体左侧钉子已自行悬出(轴位),椎间植入骨头的融合情况一般(矢状位)。建议患者恢复颈托固定,并择期拟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以纠正钛网位置并给与严格前后路联合内固定,以防止钛网继续移动。

  • 全麻术后气管导管拔除困难一例

    作者:赵雅梅;尹加林;鲍红光

    患者,女,52岁,58 kg,ASA Ⅰ级。因“颈部不适伴双下肢无力8年,加重伴头晕1月”入院,门诊 MRI 示:颈椎间盘突出(C4~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服药控制在正常范围。无其他慢性病史,各常规实验室检查等均无异常。术前评估患者气道 Mallampati 分级Ⅰ级,张口度>三横指,甲颌距离>6.5 cm,头颈活动度正常,不存在困难气道。完善术前准备,入手术室予以心电监护,BP 135/82 mm Hg,HR 76次/分,SpO 299%。常规麻醉诱导后,顺利插入加强型气管导管(ID 7.0,距门齿23 cm),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于全麻下行颈前路椎间盘摘除 C5椎体次全切+钛笼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顺利,历时3 h,术毕苏醒良好,待符合拔管指征时准备拔管。气囊抽气后拔管至距门齿20 cm 处遇有明显阻力,放弃强行拔管。遂与骨科医师沟通,确定无外科缝线缝住气管导管,考虑可能存在喉或声门水肿。静脉给予丙泊酚70 mg 后患者入睡,予以地塞米松10 mg、氢化可的松100 mg 静脉推注,待患者清醒后气囊抽气再次尝试拔管仍有很大阻力。置入可视喉镜查看,未见会厌、声门有明显水肿。再次给予丙泊酚80 mg 静脉推注,置入纤支镜检查,可见主支气管壁稍微泛白,余未见特殊。待患者清醒后,将气管导管套囊放气尝试拔管仍未成功。遂准备将气管导管放回距门齿23 cm 处送 ICU 进一步观察处理,但遇明显阻力,在纤支镜引导下将气管导管放回原位,于13:40将患者带管送入ICU 治疗。入室查动脉血气分析示:Lac 2.10 mmol/L,稍偏高,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ICU 对患者进行适当补液改善组织灌注,并予以辅助通气,减轻水肿,神经营养,防治感染,维持循环及内环境稳定等治疗。于17:00停用呼吸机顺利拔除气管导管,痰能自行咳出。第2天晨查动脉血气正常,转普通病房。随访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 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入重建颈椎生理弧度的实验研究

    作者:罗家明;吴小涛;何海军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两种钛笼植入方法对颈椎生理弧度的影响.方法:选用7具成年防腐尸体颈段标本,术前作为空白对照组;C5、C6椎体次全切除后将钛笼剪成相关长度不预弯植入减压骨槽中作为非预弯组;后将不预弯钛笼取出,将预弯的钛笼植入相应标本后作为预弯组.3组均拍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弧度、手术节段椎间角度及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结果:钛笼预弯组的颈椎弧度及手术节段椎间角度均较钛笼非预弯组和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钛笼非预弯组的颈椎弧度及手术节段椎间角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钛笼预弯组与钛笼非预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钛笼预弯植入可以很好地恢复颈椎的生理弧度.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枕骨-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研究

    作者:徐政;刘艺

    目的 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术后枕骨-颈椎矢状面形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4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5~71(54.6±8.2)岁,术后随访时间10~15(11.7±3.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摄颈椎正侧位片,并测量枕骨入射角(occipital incidence,OI)、枕骨斜率(occipital slope,OS)、枕骨倾斜角(occipital title,OT),以及上颈椎前凸角(C0-2)、下颈椎前凸角(C2-7)、颈椎前凸角(C0-7)、颈椎矢状面垂直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T1倾斜角(thoracic1-slope,T1S)等枕骨-颈椎矢状面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的差异. 结果 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组中,OI、OS 和 OT 均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C0-2[(25.3°± 9.8°)vs (19.5°±10.1°)],C2-7[(15.2°±8.3°)vs(11.3°±7.6°)],C0-7[(35.7°±8.1°)vs(31.8°±9.6°)],C2-7 SVA[(22.8±11.5)mm vs (17.3±10.9)mm],T1S[(26.7°±6.3°)vs(23.2°±8.3°)]均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个月比较,C0-2[(20.8°± 8.1°)vs(25.3°± 9.8°)],C2-7[(11.4°± 5.8°)vs(15.2°± 8.3°)],C0-7[(32.5°± 6.6°)vs(35.7°± 8.1°)],C2-7 SVA[(18.0± 10.7)mm vs(22.8±11.5)mm],T1S[(24.1°±5.6°)vs(26.7°±6.3°)]均显著减小(P<0.05). 结论 ACCF术后短期表现颈椎过度前凸,颈椎前倾增加,出现短暂的失平衡,引起轴性症状,需严格颈托固定;但长期随访发现,颈椎曲度得到明显改善,轴性症状也得到缓解.

  •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

    作者:钱军;申才良;田大胜

    目的 评价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对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脊髓型颈椎病而行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患者32例,通过术前和术后及随访期间的颈椎标准侧位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D"值和椎间高度,并对各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即刻颈椎生理曲度"D"值平均增加6.17±2.53mm,椎间高度平均增加3.21±1.27mm,两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2年.随访中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都有丢失,但丢失结果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能明显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且术后随访期间能长期维持.

  • 椎体次全切时两种开槽宽度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周涛;林浩;李健;林昊;陈小强;何仿

    [目的]探讨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CF)时使用两种不同开槽减压宽度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回归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ACCF手术的66例患者的临床效果.其中椎体次全切时采用1.4 cm开槽减压宽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1例(1.4 cm组),在椎体次全切时采用1.0cm开槽减压宽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5例(1.0 cm组).将手术时间、失血量、融合节段前突角(SL)、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椎体融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年.1.4 cm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2%,1.0 cm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尽管1.4cm组和1.0 cm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8),但术后6个月1.4 cm组患者平均JOA评分显著高于1.0 cm组患者(P=0.01).1.4 cm组平均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显著高于1.0 cm组(P<0.01).根据影像学评估,1.4 cm组术后融合节段前凸角改善显著高于1.0 cm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第12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4).[结论]ACCF手术时,开槽减压宽度为1.4cm在神经功能恢复、融合节段前凸角比开槽减压宽度为1.0cm有更好的改善,但手术时间延长和失血量增加.

  • 两种颈椎植骨重建钛网的临床及影像学比较

    作者:马跃;陈宇;陈德玉;王新伟;缪锦浩;张伟

    [目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使用两种植骨重建钛网,评价两者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09年12月行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手术113例.其中现有钛网63例:男33例,女30例;平均年龄52岁;新型钛网50例: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岁.术后3、6、12个月随访颈椎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的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进行神经功能评价,比较两种钛网手术前后上述方面的差异.[结果]随访观察至术后12个月,现有钛网组椎间高度平均丢失(1.7±0.4)mm,颈椎曲度平均丢失4.9°±0.6°,新型钛网组椎问高度平均丢失(0.4±0.5)mm,颈椎曲度平均丢失0.9°±0.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现有钛网组患者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平均64.9%±3.7%,新型钛网组为67.1%±3.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现有钛网组长期颈肩部疼痛8例、神经症状复发2例、螺钉断裂2例;新型钛网组仅有2例长期颈肩部疼痛.[结论]新型钛网在维持术后椎问高度和颈椎曲度方面优于现有钛网,而在JOA评分改善率方面优势不明显.

  • 两种减压融合方式治疗相邻两节段颈椎病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张涛;王沛;冯世庆;姜文学;高延征

    [目的]比较经椎间隙减压聚醚醚酮融合术(AIFC)和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ACFP)治疗相邻两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相邻两节段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IFC组和ACFP组,对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脊髓功能40分评分、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平均住院日、融合节段高度、脊髓功能40分评分无显著性差异,AIFC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供骨区并发症少于ACFP组;AIFC组术后融合节段Cobb's角改善4.1°,明显大于ACFP组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AIFC组28个月,ACFP组25个月,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和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FC和ACFP治疗相邻两节段颈椎病短期结果均满意.AIFC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减少供骨区并发症和融合节段Cobb's角矫正方面具有优势.

  • 选择性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王雷;田纪伟;李家顺;贾连顺;叶晓健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病情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压迫重的节段施行单椎体或双椎体次全切,椎体次全切采用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费城颈托外固定保护3个月.[结果]42例平均12个月随访,术后JOA评分平均为13.6分,所有病例均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病情复杂,选择性采用单椎体次全切或双椎体次全切减压治疗,可获良好治疗效果.

  • 双节段连续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海波;李勇;王义生

    [目的]探讨双节段连续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及其效果.[方法] 2006年2月~2011年9月,采用颈椎前路单椎体(不稳定椎)次全切除减压、3个椎间隙植骨融合及颈椎带锁钛板(cervical spine locking plate,CSLP)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连续型下颈椎骨折脱位31例.男26例,女5例;年龄25~61岁,平均32.4岁.不稳定节段为C4或C5.[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术后获得12 ~35个月(平均22.6个月)随访.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脊髓前方压迫解除,无螺钉松动或脱出.植骨均获骨性愈合.JOA评分由术前(6.13 ±3.08)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13.89±3.09)分,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改善率为0.7230±0.2047.[结论]对于双节段连续型下颈椎骨折脱位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进行选择性单椎体次全切除、3个椎间隙融合和前路CSLP内固定,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