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限减压撑开复位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并侧凸

    作者:丁文元;李宝俊;申勇;张为;杨大龙;董玉昌;赵金彩

    目的 探讨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侧凸的患者手术中使用有限减压撑开复位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到2005年1月收治退变性腰椎狭窄合并腰椎侧凸患者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使用有限减压撑开复位技术,在凸侧顶椎下方的代偿性凹侧处进行开窗减压,凹侧进行撑开复位技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分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并侧凸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 .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年,疼痛缓解率为83.5%.术后侧凸得到良好的改善.术后并发症包括矫正效果丢失1例,无椎间隙塌陷,无椎间融合器移位,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有限减压撑开复位技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侧凸的有效方法 之一.

  • 颈前路椎间撑开的在体研究

    作者:徐建伟;贾连顺;谭军;陈德玉;周许辉;陆健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手术中撑开的扭力变化,分析撑开扭力的构成原因,为椎间撑开有关问题提供量化依据.方法:用特制的能测定撑开扭力的颈椎前路撑开器,在41例三组病人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术中测定3种状态下撑开椎体时的扭力变化,统计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撑开扭力随着撑开的高度先平稳增加,前柱完全撑开时扭力急剧增加.不同病例组撑开的扭力增幅绝对值不等,但曲线类型相似,颈椎外伤病人大撑开扭力较颈椎退变病人明显低(P<0.01).结论:撑开扭力增幅曲线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增加,术中应逐步撑开,颈椎骨折时撑开力应相应减小,撑开扭力增幅明显增加的高度为合适椎间撑开高度.

  • 颈椎前路椎间撑开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建伟;贾连顺;谭军;陈德玉;周许辉;郭永飞;曹师峰;刘铁龙

    目的:研究撑开器撑开高度与撑开力的关系,探讨用撑开扭力的变化值来判断颈椎前路手术合适椎间撑开高度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新鲜尸体颈椎标本6具,用带扭力显示的撑开器测定椎间撑开高度与撑开扭力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撑开扭力随撑开器撑开先平稳增加然后显著增加,依次切断不同结构后,撑开扭力值降低但变化相似,黄韧带切断后则不再表现扭力显著增加.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彻底减压后,撑开扭力显著增加为黄韧带紧张产生的阻力所致,根据扭力显著变化来确定合适的撑开高度的方法是可行的.

  • 颈椎椎体间撑开对椎间孔面积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正丰;梅芳瑞

    目的:确定颈椎椎间植骨块撑开高度与椎间孔面积的关系.方法:采用新鲜成人颈椎标本,以椎间盘高度为基础行椎间不同程度对称性撑开.X线45°斜位摄片,图像分析计算椎间孔面积.结果:当撑开2~3mm时,椎间孔面积显著性增大(P<0.05).结论:颈椎椎间植骨块撑开的理想高度为高出椎间盘2~3mm.

  • 颈前路椎间撑开力测定

    作者:徐建伟;贾连顺;谭军;陈德玉;周许辉;陆健;倪斌;陈雄生;袁文;肖建如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手术椎间撑开力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用特制能测定撑开扭力的颈椎前路撑开器在3组患者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术中测定3种状态下撑开椎间时的扭力变化,并对其临床意义作分析.结果撑开扭力随着撑开的高度先平稳增加,完全撑开后急剧增加.不同病例组间撑开扭力的增幅绝对值不等但变化规律相似.结论构成颈椎前路椎间撑开阻力的主要因素是颈椎的韧带结构,撑开起始扭力平稳增加,完全撑开扭力显著增大.

  • 颈椎前路撑开螺钉提拉复位技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

    作者:李浩曦;林舟丹;黄宇峰;庄妮;吴德升

    [目的]分析证明颈前路撑开螺钉提拉复位技术较常规前路复位技术在治疗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的优势.[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6月采用I期前路治疗牵张屈曲分离型双侧关节突交锁的86例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男54例,女32例;年龄20~ 73岁,平均(40.1±5.6)岁.按照入院顺序分配到颈前路常规复位(44例)和颈前路撑开螺钉提拉复位(42例).比较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椎体复位率,术后随访12~18个月,通过Frankel's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颈椎脱位矫正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拉复位组优于常规复位组.两组术后Frankel's评分、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撑开螺钉提拉复位技术操作简单、操作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术中椎体复位效果及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同时可减少常规复位法中因撬拨或复位中关节弹跳引起的颈髓医源性损伤及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较常规手术复位组有明显优势,中长期随访颈椎稳定性良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腰椎板间撑开减压椎管成形术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赵剑;贾连顺;赵敦炎;金国华

    目的:探讨腰椎椎板间撑开减压椎管成形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3具尸体标本和4具腰椎标本,模拟实际手术情况,测量椎板间隙撑开前后手术野的变化及对术中减压操作的影响.结果:椎板间撑开的主要活动部位在腰椎小关节面和腰椎间盘,椎板间撑开幅度平均(0.93±0.24)cm,可满足手术需要,L3~4、L4~5间隙较L5~S1更易撑开(P<0.05).结论:腰椎板间撑开技术是可行的,能有效扩大手术野,满足减压操作需要.

  • 单螺纹Schanz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

    作者:陈志学;蔡启卿;冯明录;强晓军;冯纪川

    目的:观察后路单螺纹Schanz钉内固定撑开装置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的疗效.方法:对1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病人,单螺纹Schanz钉内固定撑开,恢复椎体正常高度、脊柱正常生理曲度及椎管容积,不进入椎管间接减压,椎板植骨.结果:术后CT、X线复查,椎体高度恢复,椎管容积基本正常,脊柱正常生理曲度恢复.平均随访21个月,骨愈合时间3个月8例,4个月5例,无1例断钉及骨不愈合.13例按Frankel分级术后均恢复至E级.结论:后路单螺纹Schanz钉内固定撑开装置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不全截瘫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扩大了椎管容积,解除了脊髓式马尾神经受压,且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恢复了脊柱的生理曲度.

  • 前路撑开矫正后凸畸形可能加重后凸的力学原因分析

    作者:刘熹;刘浩

    目的 探讨前路撑开方法有时达不到矫形目的的力学原因.方法 利用经典牛顿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撑开过程中脊柱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后方韧带所能承受的屈服点应力强度Fo和后凸角度是影响矫形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 结论 在前路撑开复位时后凸角较大的情况和小儿的后凸畸形较容易发生畸形矫正失败,操作需要特别注意.我们设想于需要放置撑开器的节段棘突之间先安置一个牢固的连接装置,以增加矫形成功的可能性.

  • 颈前撑开植骨融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陈科;林明侠;符波;王书成

    目的观察撑开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疗效. 方法颈前入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撑开,髂骨取骨植骨融合.结果平均随访2年,术前症状消失,JOA评分提高4分, 椎间隙高度存在,颈椎生理曲度保持,植骨融合.结论颈前撑植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保持椎间隙的高度,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治疗效果良好.

  • 外固定架撑开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附11例报告)

    作者:任健;王一民;潘定康;雍江涛;施鹏程;徐亮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儿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不同分型的儿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选择股骨头钻孔减压术;血管束植入术;带血管骨块或骨膜瓣移植术.术后采用单侧外固定架将患髋关节撑开、固定,使关节间隙稍大于正常间隙,避免患侧股骨头在术后继续受压.结果:所有病例经半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塌陷的股骨头骺均呈不同程度地抬起、变园;患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本术式术后能降低关节内压力,有利于局部血循环重建,缩短病程,使患儿早期下地、站立及行走,避免了以往手术后长期石膏固定的诸多不便和并发症.

  • 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立涛;李华;靳宪辉;张庆胜;崔胜杰

    目的:通过对尸体腰椎模拟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从应用解剖学角度验证腰椎板间撑开潜行减压的可行性,并力求对该手术作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从而为临床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提供人体解剖学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采用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L1~S1)六具,均为意外死亡的成年男女尸体。年龄25~48岁,平均37岁。模拟经椎板间隙撑开潜行减压术,逐层切开皮肤各层,骨膜下剥离椎旁肌肉组织,显露全部椎板及关节突关节,模拟 O’Leary介绍的手术方法对椎板间撑开情况及前后手术野的变化作动态测量,并测量椎板上下缘及中点椎板厚度。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按照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在作椎板间撑开时,可明显观察到随着腰椎小关节间面的上、下分离,上、下椎板分别向远、近端分开,椎板间隙面积明显增加,下位神经根容易显露。将硬膜牵开后也能良好显露椎间盘,但上位神经根显露欠佳。通过切除部分椎板下缘及约50%椎板内表面并用骨刀切除少部分内侧上关节突以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其神经根管第二段。腰椎间隙可以撑开0.52~1.29cm,平均0.93±0.24cm。其中L3-4和L4-5间隙容易撑开,分别为平均1.07cm,75%和1.09cm,78%,而 L5-S1间隙较难撑开,平均0.61cm,43%。与 L3-4 L4-5间隙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中观察到椎板间撑开后面积明显增加,扩大值分别为 L3-45.8cm2 L4-56.0cm2 L5-S12.6cm2。结论:经椎板间隙撑开后椎板间隙及可操作面积明显增加,能够清楚的显露受压的硬膜囊及神经根,可提供充分的减压通道。椎板厚度的测量证明,潜行减压椎板内壁的方法是可行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