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侧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卢立炳;周茹建;徐杰;沈新云;傅瑞阳;黄辉

    自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侧卧位局麻双侧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纪威;李永民;原野

    目的:观察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退变性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3例,对其进行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通过椎管矢状径、VAS评分、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增大,VAS评分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3.9%。术后拍摄动力位片未发现不稳及滑脱。结论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术式,可以充分减低椎管压力和维持脊柱稳定性。

  • 保留棘突椎板潜行减压椎管扩大术

    作者:宋德勇;公衍峥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当腰痛及下肢症状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保守治疗无效时,多采用手术治疗.我院自1996年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应用保留棘突椎板潜式减压椎管扩大术,治疗患者17,报告如下.

  • 椎板间矩形开窗及椎板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5例分析

    作者:刘迈;高玲;张海涛;霍宏俊

    目的:通过椎板间矩形开窗及椎板潜行减压,达到减压彻底有效,恢复和保持脊椎的稳定性,防止再形成新的压迹,远期有效.方法:术中保留棘上韧带,咬除椎板范围为:上至上位椎板的下1/3,下至下位椎板的上1/4,形成一矩形窗.椎板下斜行咬骨潜行扩大椎管和神经根管,尽可能保留椎板后层皮质骨.扩大侧隐窝时只咬除椎间小关节内侧1/4和骨性管壁及内侧薄层骨质,使神经根松解,可以推移活动达0.8cm.结果:25例病人中,优21例,良3例,进步1例.结论:本组优良率达96%,无1例复发.有效地预防了术后下腰痛综合征和瘢痕粘连,减轻了病人痛苦和精神压力,提高了本病远期治愈率.

  • 扩大开窗潜行减压术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作者:季洪磊;石宗义;张万学;赵凤标;迟学习;杜希刚;张永新;孟令超;葛祥举

    目的:探讨应用扩大开窗潜行减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对我院457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扩大开窗潜行减压手术.结果:经过术后8个月~72个月的随访,此457例患者恢复的优良率为94.6%.结论:采用椎管扩大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疗效显著、手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的手术方法.

  • 经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张招波;周小小;李小亚;马宁;朱贤平;滕晓

    目的 探讨对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片侵及椎管容积>50%的胸腰椎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经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总结技术要点.方法 对39例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片侵及椎管容积>50%的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及后外侧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3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7~41月,平均(14.22±7.41)月.椎体前缘高度与原高度比由术前平均(48.42±5.38)%恢复到术后平均(92.23±2.49)%;椎体后缘高度与原高度比由术前平均(74.31±3.56)%恢复到术后平均(97.76±1.06)%;Cobb角由术前平均(19.47±3.94)°矫正到术后平均(3.96±1.87)°,手术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8.62、39.40、22.24,P均<0.05).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分级评定,术后较术前有0~3级的恢复.其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植骨全部融合,术后39例CT复查显示椎管矢状径得到有效扩大,脊髓压迫解除.结论 经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片侵及椎管容积>50%的胸腰椎骨折是可行的.

  • 自制骨刀潜行减压结合Coflex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胡松峰;凌义龙;方国华;夏炳江;边俊;谢峰

    目的 观察自制骨刀潜行椎管减压结合Coflex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制骨刀椎管潜行减压结合Coflex内固定对5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治疗(Coflex组),另选取同期行传统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50例作为对照(传统PLI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法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36~58个月,平均44个月.Coflex组患者与传统PLIF组相比,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均P<0.05). 结论 采用自制骨刀潜行椎管减压结合Coflex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在功能方面并不逊色于传统减压融合手术,且创伤更小.

  •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管狭窄的几点改进

    作者:杨君礼;史振满;马在松;刘聪

    自1996年11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4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对其中75例采用小切口、棘上韧带旁进入椎板、小开窗、多间隙椎板潜行减压的手术方法[1],指导术后早期活动,腰肌功能锻炼,临床效果满意报导如下:

  • 小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三联症86例

    作者:田建洪;杨平;王万忠;陈亚强

    目的 使椎管狭窄得到充分扩大,既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又不影响脊椎的稳定性。方法 小开窗潜行扩大椎管,保留椎板外板,切除部分肥大的关节突,摘除椎间盘,松解神经根。结果 手术:86例,随访84例,优72例(85.7%),良11例(12.7%),差1例(1.5%)。结论 小开窗潜行扩大椎管摘除椎间盘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三联症远期疗效好,不影响脊椎稳定性。

  • Plif单侧开窗潜行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丁祥;许永武

    目的 观察单侧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治疗对侧椎管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单侧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对侧椎管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52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所有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参照Nakl分级法,优:恢复工作或其他日常生活活动无症状38例(占73%). 良:恢复工作或其他日常生活活动,但劳动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休息后就缓解8例(占15.8%). 可:遗留腰背痛或下肢肌力减弱,工作或其他日常生活活动少许受限6例(占11.6%).结论 单侧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对侧椎管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式,创伤小,出血量少,固定牢靠,效果明显,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

  • 下腰椎管潜行减压刀具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夏中联;杜广军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的组合刀具潜行开窗减压治疗下腰椎管狭窄或巨大椎间盘突出症.方法:本组147例,男79例,女68例,年龄29~68岁,平均38.6岁,潜行单开窗87例,多开窗60例,两侧共开6窗4例.结果:随访1年半~3年,平均2年2个月,均经X线动态摄片无1例滑脱.结论:椎管潜行减压极大保护了脊柱的稳定性,减少腰椎失败综合征的发生,且手术简单.

  • 椎板间撑开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三联症

    作者:郭其勇;燕好军;张辉;蔡国栋;董军

    目的:探讨椎板间撑开腰椎管潜行扩大减压的手术方法.方法:对79例腰椎管狭窄三联症行椎板间撑开突出椎间盘髓核摘除、椎管潜行扩大减压.结果:依据临床症状,随访6个月~4年,疗效:优68例(93.75%),良4例(5.47%),差1例(0.78%).结论:椎板间撑开潜行扩大椎管、摘除突出椎间盘髓核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三联症,操作简便,疗效好,并发症少,能大限度的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 椎板潜行减压椎管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常西海;王宝鹏;李福东;段强民;朱海波;刘亮;吕云亮

    腰椎管狭窄是中老年腰腿痛的常见病因,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多需手术治疗,其传统术式是广泛的后部结构切除,椎管扩大,但可引起脊柱节段性不稳、椎管内粘连等情况,影响手术效果;近年来普遍认为手术的关键在于彻底的椎管减压,同时尽量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本院骨外科自2001年7月~2005年7月应用腰椎椎板潜行减压及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8例.临床效果满意.

  • 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

    作者:商振国;李永民;孙来卿;李颉;王雪兵;刘振腾

    目的 评价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行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的25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腰椎前凸角和冠状位Cobb角评价术后3个月、1~2年及2年以上的临床疗效.结果 4例发生术中硬膜囊撕裂,均于术中给予修复;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发生感染者.3例出现螺钉松动或断裂,2例出现邻近节段疾病,均出现在术后≥2年,经第二次手术治疗,效果好.植骨粒延迟愈合1例,对症治疗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有效随访,随访时间2~7年(平均3.8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前仍有明显改善(=14.235和-11.244,=0.000).冠状位Cobb角术后3个月较术前有改善(=12.329,=0.000),但术后1年以上较术前没有改善(=1.106,=0.280).术后腰椎前凸角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932,=0.065).结论 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达到充分减压的同时,可以覆盖整个曲线实现固定、融合以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进而阻止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进展,取得良好的中期疗效.

  • 潜行减压在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体会

    作者:吴威强;陈远明;黄中飞;彭金贵;臧荣捌

    目的 探讨潜行减压在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体会.方法 对406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应用潜行减压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5例,女201例,年龄45~84岁,平均(60.82±8.17)岁.全部病例均有间歇性跛行病史,伴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病变节段单节段186例,双节段198例、三节段22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JOA评分对患者腰痛进行评分.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45~190 min,平均(105±36)min;术中出血50~800 mL,平均(200±47)mL,手术后住院时间5~20 d,平均(10.5±2.7)d.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5例,硬膜外血肿2例,术后8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随访2~30个月,平均(13±1.8)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的VAS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间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其中优272例,良104例,可30例,优良率达92.6%.结论 潜行减压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临床经验、手术技巧推广进行,能更好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的使用,减少费用,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理想方法之一.

  • 经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并椎管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林定坤;陈树东;苏国义;陈博来;宁飞鹏;许鸿智;林涌鹏

    目的 比较经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并椎管潜行减压术与双侧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将34例行减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两组,A组17例行经肌间隙入路TLIF并椎管潜行减压术,B组17例行双侧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术中切口长度及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术后JOA评分、VAS评分及行走距离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肌间隙入路TLIF并椎管潜行减压术通过单侧剥离同样可以达到双侧减压目的,同时经椎旁肌间隙行椎弓根内固定术,避免双侧剥离,减少创伤、出血量及手术风险,术后疼痛缓解迅速.

  • 小切口选择性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李达周

    我院从1999年6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腰椎管狭窄部分合并椎间盘突出症48例,均采用小切口选择性开窗潜行减压扩大椎管、摘除椎间盘的手术方式,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颈椎前路潜行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2例

    作者:何国雄;欧光信;李文锐;李义强;毕艳;蔡广荣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潜行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潜行减压,取三面皮质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32例经过10~24个月随访,1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牵拉伤,1例出现喉上神经牵拉伤,对症处理2个月后症状均消失.手术时间120~240 min,出血量100ml左右,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很大的改善,颈椎融合率为100%,颈椎生理弧度恢复可.结论 该术式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并具有植骨融合率高、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手术出血少、椎体骨质保留多、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

  • 传统开放减压手术方法与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作者:吕海军

    目的 对传统开放减压手术与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手术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对比.方法 选取孟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2月 ~2017年2月收治的双侧腰椎管狭窄患者100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减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相当(84.00%vs 86.00%);同时,观察组患者各项一般手术指标显著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的VAS、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开放减压手术与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的有效途径,但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 、切口小 、患者疼痛感低等优势,推荐使用.

  • 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立涛;李华;靳宪辉;张庆胜;崔胜杰

    目的:通过对尸体腰椎模拟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从应用解剖学角度验证腰椎板间撑开潜行减压的可行性,并力求对该手术作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从而为临床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提供人体解剖学实验依据。方法:实验采用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L1~S1)六具,均为意外死亡的成年男女尸体。年龄25~48岁,平均37岁。模拟经椎板间隙撑开潜行减压术,逐层切开皮肤各层,骨膜下剥离椎旁肌肉组织,显露全部椎板及关节突关节,模拟 O’Leary介绍的手术方法对椎板间撑开情况及前后手术野的变化作动态测量,并测量椎板上下缘及中点椎板厚度。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按照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在作椎板间撑开时,可明显观察到随着腰椎小关节间面的上、下分离,上、下椎板分别向远、近端分开,椎板间隙面积明显增加,下位神经根容易显露。将硬膜牵开后也能良好显露椎间盘,但上位神经根显露欠佳。通过切除部分椎板下缘及约50%椎板内表面并用骨刀切除少部分内侧上关节突以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其神经根管第二段。腰椎间隙可以撑开0.52~1.29cm,平均0.93±0.24cm。其中L3-4和L4-5间隙容易撑开,分别为平均1.07cm,75%和1.09cm,78%,而 L5-S1间隙较难撑开,平均0.61cm,43%。与 L3-4 L4-5间隙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中观察到椎板间撑开后面积明显增加,扩大值分别为 L3-45.8cm2 L4-56.0cm2 L5-S12.6cm2。结论:经椎板间隙撑开后椎板间隙及可操作面积明显增加,能够清楚的显露受压的硬膜囊及神经根,可提供充分的减压通道。椎板厚度的测量证明,潜行减压椎板内壁的方法是可行的。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