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种疗法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功能改善的影响

    作者:魏忠燕;胡世兴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以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进行性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是常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进一步探索RP的确切疗法,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多年来长期从事该病的临床治疗学研究,仅1997年1月~2004年12月就有445例RP患者住院治疗.本文从有相对完整记录的病例中收集了分别采用3种不同方法治疗的48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降眼压及视网膜神经保护机制

    作者:刘诗亮;陈媛媛;邢怡桥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眼部和视网膜中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研究表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广泛存在于整个眼球,分布和功能具有组织特异性.大麻素在许多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主要与其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对氧化应激的调制作用有关.利用药物调制内源性大麻素受体或与大麻素合成、运输及分解相关的酶类,被证明是这些疾病传统治疗之外的一种有效替代.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内源性大麻素受体及其在眼组织中的定位,大麻素信号通路及其在眼部疾病研究中的新进展.其中,不仅基于降低眼内压,还从视网膜神经保护方面,特别关注了大麻素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药理作用和机制.针对眼部大麻素系统的分子干预,可为眼部疾病的基础研究以及治疗靶点的确定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 视网膜感光细胞的药物干预研究

    作者:沈志军;李根林

    视网膜变性疾病累及感光细胞,以感光细胞的渐进性凋亡以及死亡为结局.对感光细胞进行药物干预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有保护感光细胞,延缓其凋亡的作用;牛磺酸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在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HA是唯一能减少感光细胞凋亡数目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以及一些蛋白质也对感光细胞有保护作用.本文就这些物质单独和/或联合干预感光细胞作用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介绍.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研究

    作者:杨晓慧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的色素上皮细胞和感光细胞有促增殖作用,在视网膜变性的RCS鼠的视网膜下和玻璃体内分别注射bFGF,可以有效地挽救其感光细胞。把神经营养因子与基因治疗相结合,应用病毒载体携带bPGF基因转染细胞,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了蛋白注射引起的副作用。而应用其它方式如寡聚多肽、电击及基因工程都能使bPGF高效地进入细胞内。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bPGF的挽救作用是由于体内bFGF及其mRNA表达上调,但关于视网膜变性疾病中bFGF及其受体的表达意见不一,所以详细的机制尚不明确。各种遗传方式的视网膜色素变性都是以凋亡为共同途径,应用bFGP的抗凋亡作用延缓视网膜色素变性将对该病的治疗有普遍的实用性。

  • 视网膜干细胞移植任重而道远

    作者:姜彩辉;张卯年

    进行性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死亡是许多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共同特征.现有的治疗方法不能恢复已经丧失的视功能.视网膜干细胞移植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为视网膜变性患者带来希望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严峻挑战:如何获得理想的视网膜干细胞?如何诱导视网膜干细胞分化成视杆及视锥细胞?如何诱导移植的细胞与受体细胞形成功能性突触连接?感光细胞丧失的早期,内部的视网膜神经通路是完整的,新的感光细胞只需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连接就能恢复完整的视网膜神经通路.而感光细胞替换通常比其它神经元更直接更容易.因为感光细胞是感觉神经元,只在一个方向上与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形成连接.另外,视网膜特殊的层状结构决定了视网膜外层的感光细胞层是视网膜干细胞移植理想的位置.视网膜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特征及视网膜的特殊结构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干细胞移植的成功将首先来自视网膜感光细胞移植.

  • 先天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误诊为弱视三例

    作者:颜建华;吴中耀;麦光焕

    弱视是眼科常见病,临床上眼科医生常将一些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归为弱视以致造成误诊误治.先天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是一种累及视锥细胞功能,表现为视力下降,畏光和色觉异常的视网膜变性疾病[1].由于眼科常规检查无明显的眼前节与眼底改变,且临床上十分少见,国内仅分散见个例报告[2,3],极易误诊为弱视.作者遇3例先天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均误诊为弱视.现报告如下.

  • 人视网膜移植研究进展

    作者:庞宝华;唐晨

    人视网膜移植是变性的视网膜视功能恢复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视网膜移植研究,并且已逐步应用于人体.现就目前人的视网膜移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进展

    作者:刘亚丽;徐应军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又称老年黄斑变性或衰老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局限于黄斑区的视网膜变性疾病。其发病年龄在发达国家定为50岁以上,我国定为45岁以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被认为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在发达国家为50岁以上人群中心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我国AMD发病率也将随之增长。

  • 转录因子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转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样细胞的研究

    作者:王丽;范文斌;吕立夏;李鹏;田海滨;徐国彤

    目的 探讨采用关键转录因子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转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样细胞的方法.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技术鉴定hUC-MSCs的表面标记分子;通过诱导hUC-MSCs分化成为脂肪、骨和软骨细胞确定其多系分化能力;采用慢病毒包装系统获得分别含有11个转录因子Sox2、Pax6、Rax、Six6、Nr2e1、Otx2、Lhx2、Crx、Mitf-A、Klf4和c-Myc的病毒,并通过感染hUC-MSCs来诱导hUC-MSCs向RPE样细胞分化.结果 hUC-MSCs表达CD29、CD44、CD73、CD90和CD105,但不表达CD11b、CD34,CD45和HLA-DR等分子标记,在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培养基中可分化为脂肪、骨和软骨细胞.视网膜及RPE发育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能够将hUC-MSCs直接转分化为RPE样的细胞,并表达ZO-1、RPE65、Bestrophin-1(Best-1)、CK8/18、Cralbp、Mertk、Tyrosinase (Tyr)、PEDF等RPE细胞的特征分子.结论 视网膜及RPE发育相关的关键转录因子可直接将hUC-MSCs分化为RPE样细胞.

  • 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邵敬芝;彭广华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一类与遗传相关的变性疾病,导致患者渐进性视觉丢失,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共同病理基础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变性、坏死和凋亡,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胞移植治疗是目前实验研究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研究表明将感光前体细胞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到视网膜下腔或玻璃体内,可以延缓宿主感光细胞的凋亡、替代凋亡的感光细胞、挽救残存的视觉功能和修复视网膜结构.细胞移植治疗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移植细胞的来源问题,目前主要的移植细胞来源是视网膜祖/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等.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人工视网膜的研究进展

    作者:惠延年;王静波;王琳

    应用人工视网膜激活视网膜内层,将是治疗外层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一种有希望的途径.近年来已在研发不同的新装置上付出了很大努力.现对3种类型的人工视网膜,即表面型人工视网膜、外层型人工视网膜及化学型人工视网膜的新进展作一评述.

  • 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视网膜免疫微环境的改变

    作者:唐环宇;卢紫阳;何军材;郜原;阴正勤

    目的 研究在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 RP)发展过程中,介导细胞免疫的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γ)的变化. 方法 选取出生后20日龄(P20)、P40、P60 RCS-rdy--P+大鼠(简称RCS大鼠)和相应日龄RCS-rdy+-P+大鼠(简称对照大鼠)各12只,细胞因子液相悬浮芯片检测大鼠视网膜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质量浓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日龄大鼠视网膜中白细胞介素-2(IL-2)、CC类趋化因子配体2(CCL2)、CXC趋化因子配体9(CXCL9)、CXCL10和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视网膜中T淋巴细胞(CD4+、CD8+)和NK细胞(CD161+)的分布;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视网膜中T淋巴细胞(CD4+、CD8+)和NK细胞(CD161+)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匀浆中IFN-γ的质量浓度. 结果RCS组大鼠视网膜中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mRNA表达水平均表现出随日龄增加而表达上调的趋势,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IL-2、CCL2、CXCL9、CXCL10、CXCL11和IFN-γ mRNA表达水平均较P20 RCS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CD4、CD8、CD161细胞阳性率分别为(9.09±0.89)% 、(18.77±0.38)%和(9.41±0.38)% . 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IFN-γ阳性细胞比例为(8.29±0.27)%,较对照大鼠的(0.28±0.02)%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3,P=0.00). 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CD4+、CD8+和CD161+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内层视网膜,且IFN-γ阳性标记与淋巴细胞表面标记呈共定位.不同日龄RCS大鼠和对照大鼠视网膜中IFN-γ质量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6.49,P<0.01;F时间=21.05,P<0.01),其中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 IFN-γ质量浓度较 P20 RCS大鼠、P40 RCS大鼠和对照组大鼠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RCS大鼠RP改变了视网膜内相对免疫豁免的微环境,视网膜中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在病变后期引起淋巴细胞的浸润和激活,导致IFN-γ在视网膜中浓度显著升高,表明细胞免疫参与其病理机制.

  • 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视网膜细胞的方法新进展

    作者:赵永吉;庞丽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引起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由于这类眼病的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干细胞具有分化为机体所有细胞的潜能,可以利用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出各种视网膜细胞,这为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ESCs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将ESCs分化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样细胞.本文对自发诱导培养法、共培养法、细胞因子诱导法、单层贴壁诱导培养法和3D诱导培养法等ESCs分化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RPE细胞方法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眼周微针针刺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晓霞;赵燕华;陆泽梅;田昕

    目的:探讨眼周微针针刺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视网膜变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疗法,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眼周微针针刺疗法和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视野缺损改善效果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视力改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7%(P<0.05);观察组视野改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7%(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结论:眼周微针针刺联合中药离子导入辅助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能够有效增强眼部各种细胞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瘀血及水肿吸收,活化视网膜细胞,改善患者视力,提高治疗效果.

  • 先天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误诊为弱视一例

    作者:梁剑虹

    弱视是眼科常见病,临床上眼科医生将一些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归为弱视以致造成误诊误治.先天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是一种累及视锥细胞功能,表现为视力下降,畏光和色觉异常的视网膜变性疾病[1].由于眼科常规检查无明显的眼前节与眼底改变,且临床上十分少见,国内仅分散见个例报告[2,3],极易误诊为弱视.作者遇1例先天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误诊为弱视.现报告如下:

  • 先天性视网膜变性及功能不良性疾病的分子遗传缺陷研究

    作者:费一坚

    1 Leber先天性黑(Leber congenital amourosis,LCA)遗传病因新发现本病是一组发病早、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常因视网膜发育缺陷,早期严重变性或功能不良,患者在生后1岁内即有盲目.本病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中约占5%,主要是AR型遗传.

  • 视网膜移植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唐晨;罗清礼;周久模

    近年来,神经变性和再生领域的研究表明视网膜变性疾病并非象人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无法治疗[1].自八十年代初,人们即发现可以将视网膜成功移植到异体内,此后国内众多学者对视网膜移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无疑给变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娟;谢茂松;郑卫东;胡建章;曲强

    目的 探讨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治疗视网膜变性(RP)疾病的前景.方法 采用贴壁法进行分离培养BMSC,经慢病毒载体将GAP43基因导入BMSC得到GAP43基因修饰的BMSC.将63只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接受视网膜下注射GAP43基因修饰的BMSC混悬液,阴性对照组组接受视网膜下注射BMSC混悬液,空白对照组接受视网膜下注射PBS.移植后30 d,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视网膜厚度,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紫红质在RCS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GAP43基因修饰的BMSC移植30 d后,实验组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视网膜视紫红质明显增强.结论 GAP43基因修饰的BMSC移植能增加光感受细胞的存活数,延缓视网膜变性.

  • 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

    作者:谢茂松;徐国兴;黄礼彬

    目的:研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变化。
      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未经转染BMSC细胞)、阴性对照组(采用不含BDNF基因的空载质粒转染的BMSC细胞)和实验组(采用含BDNF基因的质粒转染的BMSC细胞)。 Realtime PCR 测定基因修饰的 BMSC 细胞 BDNF mRNA表达,ELISA测定基因修饰的BMSC细胞BDNF的分泌表达。
      结果:实验组第3、4、5、6、7和8代 BMSC 细胞 BDNF mRNA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3:F=491.788,P<0.05;P4:F=380.112,P<0.05;P5:F=1854.929,P<0.05;P6:F=224.540,P<0.05;P7:F=619.155,P<0.05;P8:F=10.092,P<0.05)。实验组BMSC细胞随着细胞传代,BDNF mRNA表达逐渐下降,不同代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8.603,P<0.05)。实验组3、4、5、6、7和8代BMSC细胞BDNF的分泌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3:F=520.609,P<0.05;P4:F=734.520,P<0.05;P5:F=152.847,P<0.05;P6:F=80.372,P<0.05;P7:F=96.083, P<0.05;P8:F=38.532,P<0.05)。实验组BMSC细胞随着细胞传代,BDNF的分泌表达逐渐下降,不同代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F=230.084,P<0.05)。
      结论:通过基因工程可增强BMSC细胞表达BDNF。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

    作者:梁荣;王平宝;毛俊峰;黄佩刚;刘双珍

    0引言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底疑难病[1-2],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有遗传异质性.现将我院眼科发现的一个包括8例患者的遗传家系报道如下.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