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路显微内窥镜髓核摘除术与传统开放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岩;王世龙;刘仍军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与传统开放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局部及全身创伤程度.方法 分别记录显微内窥镜髓核摘除术(微创组)及传统开放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开放组)各2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48小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浓度以及肌酸激酶(CK)活性水平变化.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应用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与开放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短(P?0.05),术中出血少(P?0.01),术后切口疼痛轻,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但近期疗效相近.两组血清各指标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小时血清IL-6(31.6±9.9)~(39.2±11.1)pg/ml(p<0.05),CK为(167.9±51.9)~(401.6±108.9)U似p<0.01)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并达高值,于术后48小时浓度下降,其中开放组明显高于微创组.微创组术后24小时血清CRP浓度达高,而开放组于术后48小时浓度达高,术后48小时两组比较(10.8±5.3)~(30.0±14.9)ml/I(p<0.01),术后24、48小时微创组CRP浓度均明显低于开放组.结论 与开放手术相比,后路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近期疗效相近,但手术局部组织损伤轻,患者全身手术创伤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开放手术,具有微刨性.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血清CK和CK-MM含量的影响

    作者:游世晶;具紫勇;夏勇;郭现辉;张育瑛;何金森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血清CK(肌酸激酶)和CK-MM(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刺激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的大鼠进行8周大运动量跑台训练,治疗1组、治疗2组的大鼠分别于跑台训练前1h和跑台训练后1h采用TEAS干预手段,刺激大鼠"后足三里"和"环跳"穴位,正常刺激组不进行跑台训练,刺激方法同治疗组.8周跑台训练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CK和CK-MM的水平.结果:TEAS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CK和CK-MM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EAS可以防止因过度训练导致骨骼肌细胞的损伤,显著降低大鼠血清CK和CK-MM的水平,起到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 CEA、CA199、细胞角质素片段19和CK联合检测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莉;赵娅南;李志燕

    目的 探讨血清CEA、CA19-9、细胞角质素片段19 (CY211)和CK联合检测对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结肠息肉组和结肠癌组患者及对照组血清CEA、CA19-9、CY211和CK含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结肠癌组与结肠息肉组相比较,CEA和CA199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CK含量显著降低(P<0.05).CEA在结肠息肉组和结肠癌组患者的诊断价值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728,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为54.9%和91.4%.当CEA、CA199、CY211和CK联合检测时,其曲线下面积为0.847,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6%和85.5%.结论 与单独指标检测相比,联合检测同时兼顾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临床结肠癌的辅助诊断方法.

  • 七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K和CK-MB含量分析

    作者:丁慧;董振南;温新宇;田亚平

    目的 比较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在正常人群和恶性肿瘤患者的含量及其异常率.方法 检测前列腺癌组患者108例,胃癌组患者139例,乳腺癌组患者101例,胰腺癌组患者160例,结肠癌组患者101例,肺腺癌组患者71例,宫颈癌组患者72例,和健康对照组200名人群血清CK和CK-MB含量.结果 前列腺癌组CK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六种恶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组恶性肿瘤患者CK-MB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组恶性肿瘤患者CK-MB异常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的异常率高,乳腺癌组次之.结论 前列腺患者CK含量会异常升高,胃癌与乳腺癌患者CK-MB异常率较高.

  • 烧伤患者血清肌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张冬青;于勇;赵娇;王海滨

    目的 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在烧伤患者血清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烧伤患者(烧伤面积>15%)61例设为观察组,并根据烧伤面积的不同进一步分为三组,分别对三组患者伤后第1、3、7天血清Mb、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T%)进行检测,同法测定5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相应指标作为对照组.同时动态观察烧伤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其中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者9例.结果 烧伤组伤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b、CK、CRP、WBC及NET%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烧伤面积及采集时间的不同,血清中Mb、CK和CRP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烧伤并发MODS组血清Mb和CK水平显著高于非MODS组.结论 Mb、CK和CRP的动态变化与烧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变化趋势及预后具有良好相关性,对MODS的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与其他炎性反应指标(CRP、WBC、NET%)联合监测对烧伤患者的救治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161例新生儿出生当天血生化指标探讨

    作者:杨秋亮;温新宇;童红莉;贾兴旺;高艳红

    目的 分析新生儿出生当天生化指标中的差异,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准确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新生儿出生24h内,抽血检测23项生化指标,将结果根据产式和出生时孕龄分为早产剖宫产组、早产顺产组、足月剖宫产组、足月顺产组,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足月顺产组新生儿血TP、ALB、TB、DB指标比早产顺产组、早产剖宫产组及足月剖宫产组新生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新生儿组血TP、ALB、CK、CK-MB指标比早产儿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龄和产式对新生儿生化指标有明显影响,临床在对新生儿做诊断和治疗中应考虑孕龄和产式对新生儿的影响.

  • 血清肌钙蛋白Ⅰ检测在急性心肌梗塞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继才;俞虹;唐启坤;刘秉强;李昭;王喜卓;马淑娜;姜斌;石奇松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及时诊治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术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目前预防和诊治AMI的重要进展之一.自从1987年英国Cummins等首先报告用检测血清肌钙蛋白浓度来诊断AMI以来,心肌肌钙蛋白I(TnI)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初步研究表明:肌钙蛋白I作为心肌细胞内特有的结构蛋白成分释放入血循环是心肌细胞损伤的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标志[1,2].本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测定AMI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术后的血清TnI,并与同步测定的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相对比,观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利用TnI检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心肌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 检测CK及CK-MB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银燕;张伟

    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判定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见指标,然而,近来有报道在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清中检测出一种不典型的CK-MB巨分子并认为其可作为胃肠道癌肿的血清学标志物,本文旨在探讨检测CK及CK-MB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 对象选取2010年月至2011年9月消化道恶性肿瘤住院患者78例为恶性肿瘤组,男50例,女28例,年龄35 ~ 78岁,平均年龄56岁.胃癌26例,结肠癌和直肠癌34例,食道癌18例;同期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为消化性溃疡组(对照组),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30~ 76岁,平均年龄55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经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排除心脏器质性疾患.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MB含量的变化

    作者:张洪涛;丁云芳;冯建国;徐洪军;陈长春

       近年来研究指出,心肌肌钙蛋白I是心脏受损时特异性极强的生化标志物[1],Smith等(1997)研究认为心肌肌钙蛋白I比肌酸激酶MB更能检测到心肌炎所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2],Feng等(1998)以猪为动物模型研究心肌缺血时指出,心肌肌钙蛋白I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比肌酸激酶MB要高,是检测心脏受损的很好指标[3]。但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推测心脏受损基础之上的,本文从另外的角度即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必然导致心脏受损来研究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M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5例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心室间隔缺损9例、房中隔缺损6例,患儿无肝、肾、骨骼等其它疾病,年龄3~13岁,男女均有;正常健康儿童50例作对照,年龄3~15岁,男女均有。1.2 采样方法:取手术前、手术中30min、心停跳、心复跳、术毕和术后24h的血样,室温下30~60min析出血清后离心,将血清置冷冻冰箱中备用。1.3 检测方法:心肌肌钙蛋白I采用ELISA方法,试剂盒为美国Bioseed Inc. 公司生产,测量仪器为美国EG&G公司生产的VICTOR2 1420多标记免疫分析仪,肌酸激酶MB 采用日本OLYMPUS 公司的生化仪检测。1.4 结果处理:各项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 麻黄素对小鼠心肌组织结构和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影响

    作者:刘婷婷;彭静;李重阳;俞诗源

    目的 探讨麻黄素对小鼠心肌组织的毒性影响.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麻黄素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用递增剂量腹腔连续注射麻黄素溶液(0.0315 g/kg、0.0477 g/kg、0.0564 g/kg)和等量的生理盐水15d(每天两次,每次0.2ml),称量检测小鼠体重和心重的变化,用生物显微技术观察心肌组织结构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血浆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心肌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麻黄素组小鼠体重和心重均低于对照组,小鼠心肌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心肌细胞排列紊乱,闰盘间隙增宽,心肌纤维断裂;麻黄素组小鼠血浆CK、CK-MB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组织T-AOC和CAT的活性降低(P<0.05或P<0.01),MDA含量则升高(P<0.01).结论 麻黄素影响小鼠心肌组织结构,可能与心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和丙二醛含量升高有关.

  • 抗甲状腺药物致 Graves病患者肌酸激酶异常

    作者:黄镇河

    观察分析了12例Graves病患者在用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肌酸激酶升高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提示该酶升高是抗甲状腺治疗中一种特殊的不良反应,临床上注意与甲亢肌病鉴别,愈后良好.

  • 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铁军;潘宜;黄灼宏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BB)活性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设正常新生儿对照组40例,新生儿窒息后 HIE组37例,新生儿窒息后非 HIE组36例,分别测定3组出生后 24小时内和第 7天血清CK、CK—BB活性,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HIE组血清CK、CK-BB较正常对照组和非HIE组明显升高(p<0.01) ;经治疗第7天后 HIE 组的CK及其同工酶下降(p<0.05).其值仍高于对照组和非HIE组(p<0.01).结论血清CK及其同工酶CK-BB的活性测定可作为新生儿窒息后并HIE诊断及判定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 脑囊虫病患者脑脊液中酶类含量的变化

    作者:郝艳秋;帅秀珍;李红

    脑囊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在我国的许多地区流行,尤其是东北地区,发病率逐年上升,为更好地防治本病,我们对囊虫代谢的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囊虫酶类,主要是LDH(乳酸脱氢酶)和CPK(磷酸肌酸激酶)在脑囊虫病的代谢特点意义显著,报道如下.

  • 右美托咪啶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因子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作者:张淑青;王立峰;柳磊;张秀宁

    目的 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围术期给予右美托咪啶,检测血液炎性因子的变化,并探讨对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7年4月在本院进行OPCABG的冠心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输注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啶.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手术前(T1)、术后2 h (T2)、术后24 h(T3)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肌钙蛋白Ⅰ (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浓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T2和T3时血液TNF-c、IL-8、cTnⅠ和CK-MB分别为(15.27±3.13)和(20.32±3.46) μg/L、(14.28±2.76)和(18.28±0.76)ng/ml、(2.21±0.58)和(3.17±0.87) ng/ml、(11.06±3.22)和(25.26±4.31)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OPCABG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啶,可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下调cTnⅠ和心肌酶水平,对患者心肌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多发疣状癌及鳞癌一例

    作者:李天英;郑松;傅燕萍;李芝清;范乘龙;堵建岗

    患者男,51岁。因皮肤多发疣状物45年,伴左手臂溃疡出血3个月,于2013年5月6日入绍兴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自诉6岁时无明显诱因双足背出现红色扁平丘疹,后泛发全身,部分融合。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疣状新生物”,而行冷冻和激光治疗,效果不显著。3个月前左手臂皮损突然增大,表面溃疡伴坏死出血。一般状况良好,无明显家族史。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头面部密布灰黑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界限清楚;右手、双足及双下肢伸侧覆盖厚角化物,表面干燥,突出质硬皮角。右手关节活动障碍,左手臂因出血严重无法观察。实验室检查: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SCC)7.8μg/L,肌酸激酶( CK)1003 U/L,血红蛋白86.0 g/L,中性粒细胞9×109/L。临床诊断“疣状新生物伴左手臂恶变出血”行截肢术。

  • 毒鼠强中毒患者血清心肌酶的变化

    作者:马建斌;田炜宁;杨生堂;姬景堂;姜恩亮;吴克斌;林继刚

    目的探讨毒鼠强中毒患者入院时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速率法测定58例患者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浓度.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入院时血中毒鼠强含量.统计入院前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对血中毒鼠强浓度及癫痫发作次数与血清心肌酶浓度作相关分析.结果入院前癫痫发作次数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浓度呈正相关;入院时血中毒鼠强浓度同肌酸激酶浓度呈正相关,同CK-MB浓度、CK-MB/CK比值无相关性.结论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浓度增高主要由骨骼肌损伤引起;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浓度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和评估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 微创体外循环术后下肢缺血损伤的体会并病例报告一例

    作者:何正富;张伟民;钱希明;王岳;曹广林;曹洁

    患者女,15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个月入院.心超示二尖瓣前叶脱垂致重度关闭不全.于2011年10月行经右胸微创“锁孔法”二尖瓣置换术.体外循环采用上腔静脉插管、股动静脉插管.股动脉用18F管直接插管,股静脉用21 F管插管,上腔静脉用19F管.转流4 h 8min,主动脉阻断3 h8 min.术中监测桡动脉及右足背动脉.术后短期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急剧升高:术后第1天肌酸激酶达39751 U/L(正常对照39 ~275 U/L),乳酸脱氢酶844U/L(正常对照60~213 U/L);肌酐一过性升高.至术后第7天肌酸激酶降为860 U/L,乳酸脱氢酶为549 U/L.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右下肢麻木胀痛,但双侧皮温对称且正常.右足背动脉搏动可及,与左侧强度基本一致.右小腿肿胀压痛在术后3~4d达到高峰,疼痛无法着地.右胫后肌群压痛明显,足部感觉存在,足趾主动背伸及跖屈,踝关节屈曲功能存在,背伸活动受限.予甘露醇100 ml静滴消肿及理疗科物理治疗.至术后14d,右小腿疼痛或酸胀感消失,下床行走步态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完全恢复.

  • 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症197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旭锋;黄培培;张劲松;蒋雷;周浩;张华忠;孙昊;张芹

    目的 总结和探讨2016年7月至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集中收治的197例因食用“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例食用“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症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相关治疗及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发病前12 h内均有进食“小龙虾”史;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颈腰背躯干部及四肢肌肉疼痛、乏力、尿色改变;实验室检查提示发病第1天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MB)即达峰值,(2 135±1 547) μg/L(正常值为0~46 μg/L).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4 657 ±2 178) U/L(正常值为25~190 U/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 (264±83) U/L (0~45U/L)、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1 457 ±673) U/L(正常值为313~618 U/L)均在第2天达峰值,其后逐渐下降.所有患者通过休息、补液、碱化尿液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2016年7月至8月发生的食用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的综合征,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预后较好.

  •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停服左甲状腺素钠随访期间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宏斌;王林;宋斌;张勇;靳宝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在手术后随访过程中左甲状腺素停药后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 ~2016年DTC甲状腺手术的患者138例,在术后停药进行随访.观察停药后3天、3周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和VAS评分,及二者的相关性.以停药第3周随访时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高于270 U/L为阳性组,低于270 U/L为阴性组,分析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停药第3天患者肌酸激酶水平与VAS评分无相关性,停药第3周肌酸激酶水平与VAS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两组患者在性别,体力活动量,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3是影响患者肌酸激酶水平的主要因素.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FT3的佳临界点为1.3 pmol/L,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95% CI(0.640,0.812)].结论 DTC患者术后停药随访中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与疼痛有明显的相关性,FT3为肌酸激酶升高的影响因素,以FT3超过1.3 pmoL/L作为控制停药标准,可以有效减少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 核苷类似物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肌酸激酶增高的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郑嵘炅;张丽娟;张跃新

    目的 分别观察使用不同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肌酸激酶增高的比率,同时明确肌酸激酶增高与人DNA聚合酶γ(POLγ)、人ATP酶(ATPase)的相关性,以及与POLG基因CAG-三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使用替比夫定及恩替卡韦的患者入组第3个月,6个月及治疗满1年的肝功能及肌酸激酶水平,同时定量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人DNA聚合酶γ(POLγ)和人ATP酶(ATPase)的水平,检测患者POLG基因CAG-三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结果 50例使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在1年的随访中,发生肌酸激酶增高的患者共9例,均为一过性增高,可自行恢复正常,50例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未发生肌酸激酶增高,所有随访患者治疗1年后POLγ和ATPase的测定无显著增高,肌酸激酶增高的发生与患者POLG基因CAG-三核苷酸基因多态性无相关性.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发生的肌酸激酶多数为一过性,并未观察到对线粒体相关蛋白有影响,肌酸激酶增高的发生与患者POLG基因CAG-三核苷酸基因多态性未观察到相关性.

1365 条记录 3/69 页 « 12345678...686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