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测量大鼠死后骨骼肌pH值推断早期死亡时间实验研究

    作者:党永辉;王振原;张联合;欧阳琪

    目的利用KNIpHE电极对大鼠死后不同时间骨骼肌pH值进行测定,探讨死后骨骼肌pH值与早期死亡时间(PMI)之间的关系,为利用该种电极在现场快速准确推断死亡时间取得实验依据.方法 36只大鼠分为12组,每组3只,分别于死后即刻和死后1,2,3,4,6,8,10,12,16,20,24h取材,制备匀浆后,采用美国Thermo Orion公司210型便携式酸度计配套KNIpHE7120BN电极直接测量pH值;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研制的试剂盒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乳酸(LA)浓度、肌酸激酶(CK)活性.结果①大鼠死后12h内,股四头肌pH值随PMI延长而逐渐下降,二者之间呈负相关;②大鼠死后12h内,股四头肌LA浓度随PMI延长而上升,与pH值呈负相关;③大鼠死后24h内,股四头肌CK活性随PMI延长而逐渐增强,二者之间呈正相关;④以12h内pH值数据对PMI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PMI=115.499-17.7pH(R2=0.662,P<0.01,R2为决定系数).结论利用Thermo Orion KNIpHE电极测定骨骼肌pH值推断早期死亡时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电击损伤后大鼠CK-MB及HSP60的水平变化

    作者:刘慧通;付高文;赵泽;丁素真;王乔峰;陈蕾;谢亚男;王振原

    目的 观察无电流斑电击伤后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及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 60)的变化水平,探讨其变化与电流损伤时间的相关性,评估电击后相应组织细胞损伤情况. 方法 利用110V交流电电击大鼠,建立大鼠无电流斑电击损伤模型.取大鼠的血液进行血清CK-MB全自动生化检测,心肌和肝左叶组织进行HSP 6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电击组大鼠血清CK-MB在电击损伤早期即升高,在30 min达到峰值,此后递减,3~5 h下降趋势减缓,于电击后6 h 趋于平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电击后大鼠心肌和肝细胞中HSP 60表达水平产生一定的规律性改变.结论 电流损伤后大鼠血清CK-MB和组织HSP 60水平发生一定的规律性改变,对于电击损伤的诊断和电击后内部器官损伤的评估具有辅助意义.

  • 挤压综合征大鼠血清酶浓度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水平;陈玉川;郭薇;成建定

    目的观察挤压伤大鼠血清肌酸激酶 ( CK) 、肌酸激酶心肌同功酶 ( CK- MB) 浓度的变化 , 阐明肢体挤压伤大鼠早期是否存在心脏损伤 . 方法复制挤压伤大鼠动物模型 ,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 CK、 CK- MB浓度的变化 . 结果挤压伤后 12h, 血清 CK、 CK- MB浓度显著升高 , 并持续 48h以上 . 结论肢体挤压伤早期可能有心脏损伤的存在 .

  • 某精神卫生中心肌酸激酶“危急值”临床分析

    作者:陈卫;何雨露;蒲雯;袁露

    目的 研究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肌酸激酶危急值的发生率、病区分布及引起危急值的原因,为临床医生提供肌酸激酶危急值的诊断思路及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检验科信息系统统计出的506例肌酸激酶危急值的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危急值的发生率为2.043%,男女比例为3.36∶1,急性精神科的危急值占55.73%,物质依赖科的危急值占21.94%,原因分析中兴奋躁动、过度活动占44.47%,情绪平稳、无特殊不适占20.16%.结论 精神专科医院肌酸激酶危急值发生率高,且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肌酸激酶危急值多发生于急性发病阶段,并以非心脏因素为主.

  • 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25例临床分析

    作者:钟惠德;郭才晟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观察了1998年1月~2005年12月126例AMI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23例AMI并发RBBB(占18.4%)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表现为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AMI并发RBBB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以作为一个预示危险的标志,对这些患者进行积极的介入性治疗,重建血管,可改善预后.

  • NK细胞、LDH、CK、IL-6水平与SFTS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红;孔练花

    目的 探讨NK细胞、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白细胞介素-6(IL-6)与发热倬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SFTS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中症患者18例,重症患者30例,检测患者发病后5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病毒栽量、血常规、生化指标及细胞因子.结果 重症组患者SFTSV RNA水平为7.49(3.94,9.10) log10拷贝/mL,明显多于轻中症组(P<0.05);重症患者AST、LDH和CK分别为601.94 (422.84,804.02) U/L、1704.22(1204.22,2035.38) U/L和1554.03(1231.45,2102.11) U/L,明显高于轻中症组患者(P<0.05);重症组患者CD4+和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16.83±4.82)%和(25.01±8.12)%,明显低于轻中症组(p<0.05),而NK细胞比例为(38.10±10.22)%,明显高于轻中症组(P<0.05);重症组患者IL-6、IL-10、TNF-和IFN-(分别为703.92(503.22,943.02) pg/mL、40.02(24.29,67.29) pg/mL、0.94(0.47,1.32) pg/mL和7.13(4.82,13.20) pg/mL,明显高于轻中症组(P<0.05);SFTSV RNA与LDH、CK、NK细胞和IL-6呈正相关(rs=0.362、0.412、0.351和0.302,P<0.05).结论 SFTS患者血清SFTSV RNA、LDH、CK、IL-6及NK细胞等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其中SFTSVRNA与LDH、CK、IL-6和NK细胞有一定的相关性.

  • 探讨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肌酸激酶(CK)升高的原因

    作者:张增红

    目的 对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CK(肌酸激酶)升高的原因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5月收治的CK有升高的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36例,对其CK进行测定,对CK升高出现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原因.结果 36例患者CK均可见升高,CK均值为(1041.2±56.7)IU/L,58.33%年纪在75岁以上,体温均值(38.7±0.6)℃,52.77%在39℃以上,77.78%可见CK-MB升高,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图形改变.结论 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CK也有升高可能性,这可能受高龄、高热、喘息、细菌感染等影响.

  • 阿托伐他汀钙致血液透析患者横纹肌溶解1例

    作者:胡伟滨;李新伦;郭亚辉

    1 病历摘要患者女,65岁,因“发现肾功能异常4年,血液透析1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40余年,多囊肝、多囊肾病史7年,冠心病病史4年.入院查体:P:80次/分BP:120/80 mmHg,慢性病容,贫血貌.睑结膜苍白,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平坦,肝、脾胁下未触及,可触及双侧肿大的肾脏,质软,无压痛,叩鼓音,肠鸣音正常存在.双下肢轻度水肿.

  • 间接法建立乌鲁木齐市健康儿童肌酸激酶参考区间

    作者:刘芳;汪露;李辉

    目的 使用间接法建立乌鲁木齐市0-14岁健康儿童肌酸激酶(CK)的参考区间.方法 通过我医院实验室信息系统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在我院做健康体检的儿童CK的检测结果,所有数据采用"Stem-and-Leaf&Box Plots"数学方式对数据进行剔除和入组.筛选入组的数据经过性别组间差异以及年龄相关性分析后,采用非参数排序法建立CK的参考区间.结果 男性别组间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85,P>0.05).CK结果与性别无相关性,因此CK不需要根据性别建立参考区间,与健康成年人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儿童需要建立符合其生物学特性的参考区间.结论 使用间接法能够比较简单地建立实验室自己的CK的参考区间.

  • 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CK-BB、CK-MB活力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路颜增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清CK-BB、CK、CK-MB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在出生后1d至3d检测HIE患儿CK、CK-BB、CK-MB活性,与正常新生儿作对比,分析其与病情、转归、预后关系.[结果]中度、重度HIE患儿血清CK-BB、CK与正常新生儿相比有显著性升高;重度组CKMB比正常组显著升高.CK-BB活性迅速下降者,治疗有效,预后良好;CK-BB活力持续升高,患儿预后差.[结论]血清CK-BB是诊断HIE的可靠、特异性指标,动态监测新生儿CK-BB、CK-MB活性对病情估计、判断疗效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价值.

  • 神经科急症合并横纹肌溶解症28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洪高;朱丹;魏维

    目的:探讨神经科急症合并横纹肌溶解症的特点,以提高对该症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77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8例神经科急症合并R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28例,主要发病诱因为突然停用抗癫痫药物、急性脑部疾病、高强度体能训练、高温下作业、服毒自杀或意外中毒、感染等。肌痛、肌无力、棕色尿在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和酒精中毒合并骨室筋膜综合征患者中表现明显,且此类患者更易出现磷酸肌酸激酶大幅升高、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以昏迷或意识障碍入院的患者,或因患者不能自诉,或原发病症状重,掩盖了肌痛及无力症状,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漏诊或误诊。结论神经科急症合并横纹肌溶解症有其自身特点,患者由于发病诱因、原发病及基础疾病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正确认识该症,避免漏诊和误诊,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 670例手足口病患儿CK、CKMB、AST血检结果分析

    作者:于潇榕;于式德;赵金亮;张红红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青岛市黄岛区人民医院67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随机血清进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醇同工酶(CKMB)、谷草转氢酶(AST)的检测.结果:67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清CK、CKMB、AST生化指标的平均数分别为471.37u/L、43.40u/L、82.16u/L,且均高于正常值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检测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指标的变化,可作为诊断手足口病患儿是否合并心肌损伤以及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诊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肌酸激酶受精神分裂症症状及药物的影响

    作者:孟瑞玲

    目的:探讨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氯氮平、舒必利等)及精神分裂症症状对人体血清肌酸激酶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进行血清CK检测,对比不同的精神病药物及不同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对患者血清CK含量的影响。结果:130例患者在服用药物后有88例CK值升高,服用不同药物对CK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CK含量受精神症状影响较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用精神病药物后会使血清CK含量升高,但是与药物种类的关系不大,与患者的症状有着密切关系。

  • 骑单车致运动性横纹肌溶症1例

    作者:贾金莹

    正横纹肌溶解症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广泛横纹肌细胞坏死.其直接后果是肌细胞内容物外漏至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中,并可导致急性肾衰竭、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剧烈运动可引起横纹肌细胞的溶解,释放大量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进入外周血,从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 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的关系

    作者:张笑梅;徐艳;李雪艳

    目的 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的关系.方法 招募649例Sz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前1周内有无明确攻击行为分为伴有攻击行为组(98例)和不伴有攻击行为组(551例).入院时抽取患者血液进行血清肌酸激酶(CK)检测.结果 患者的攻击行为与CK水平呈正相关(r=0.2831,P=0.0000);男性、酒精滥用、物质滥用、复发是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有攻击行为的患者会表现为血清肌酸激酶增高,医护人员应该注意防范男性、酒精滥用、物质依赖、复发、CK增高的Sz患者可能会出现攻击行为.

  • 大强度训练后某部队员肌肉损伤标志物水平分析

    作者:简明;罗俊卿;喻红波;刘阳

    目的:评估大强度训练后武警某部队员血中肌肉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糖原磷酸化酶BB(GPBB)和肌钙蛋白(cTnI)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名队员20km越野前、越野后即刻、3 h、6 h和24 h时血中CK、Mb、H-FABP、GPBB、cTnI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20名受试队员均完成全程20km越野训练,训练结束后24 h观察期内休息,不进行其他活动。在越野期间平均饮水(0.50±0.27)L。在监测的各指标中,CK,Mb,H-FABP,GPBB差异均显著,分别为(F=85.70,P<0.001;F=44.91,P<0.001;F=21.99,P<0.001;F=33.34,P<0.001)。而cTnI差异不显著(F=1.599,P=0.221)。Mb升高幅度大,变化显著,训练后即超过基线水平3倍,在高点3 h时达到4倍以上,但在训练后6 h时仍处于高水平,并有7例超过其心脏事件临界值高限72μg/L;CK初6 h升高不显著,且在24 h内呈逐渐升高趋势;GPBB升高幅度显著,高点3 h时超过基线水平的2倍,但之后下降不显著,在24 h时仍保持在较高水平;H-FABP在训练后即达到高水平,3 h时显著下降,至6 h时已与基线水平基本持平,但其上升幅度不及GPBB和Mb。结论:检测H-FABP、Mb有助于大强度训练后肌肉损伤监测。

  • 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T与肌酸激酶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作者:赵杰才;莫辉江

    目的了解临床诊断疾病中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T测定与肌酸激酶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04~2005年住院及门诊并怀疑有心肌梗死(AMI)的急诊患者28例进行肌钙蛋白T(TnT)定性测试,并同时测定肌酸激酶(CK),采集患者静脉血3ml,分离血清进行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测定,肌钙蛋白T采用固相层析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肌酸激酶采用速率法测定.结果有怀疑心肌梗死的28例病人中检出肌钙蛋白T阳性的有11例,阴性的有17例,肌酸激酶升高的有11例.结论肌钙蛋白T的测定是目前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是心肌梗死重要的诊断依据.由于云浮地区有很多基层卫生院还没有配备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不能进行肌酸激酶的测定,所以肌钙蛋白T测定可在本地区基层卫生院开展.

  •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心肌酶检测临床评价

    作者:王翠敏;李国振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RI)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磷酸肌酸激酶(CK)及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结果:ARI组CK、CK-MB、LDH、AST异常率高于健康组,差异非常显著,ARI组的心肌酶值(U/L)均明显高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儿ARI可明显地影响心肌酶学的改变,但检测值的增高并不一定预示心肌损伤存在,必须结合临床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CTN-1对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作者:林舒谊;邱河

    目的:比较心肌肌钙I(cTnI)和几种常用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例AMI和45例AP患者分别进行血清cTnI、心肌酶学(CK、CK-MB、AST、LDH)测定,然后进行2组间比较,并分别为AMI组cTnI与心肌酶各指标间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分析.结果: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灵敏度高于CK、CK-MB、AST、LDH(敏感性分别为 91.3%、69.6%、52.2%、65.2%、60.9%),P<0.01;cTnI特异与CK、CKMB相当(特异性分别为91.1%、86.7%、86.7%),P>0.05,而高于LDM、AST(特异性分别为91.1%、60.9%和65.2%),P<0.05.结论:心肌肌钙蛋白对于AMI的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强特异性,是一种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容建清

    目的 评价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巾的血清水平.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随机选取60例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急性心绞硬死(AMI)20例,并以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中hs-CRP的浓度,并分析治疗前后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hs-CR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hs-CRP浓度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各组的hs-CRP水平在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RP不仅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且其血清浓度越高,临床情况越重,预后越差,心脏事件发生率越高.检测hs-CRP对冠心痛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1365 条记录 68/69 页 « 12...61626364656667686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