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肿瘤进展过程中与相关免疫细胞的作用

    作者:林生力;牛伟新

    髓源性抑制细胞是一群异质性细胞的统称,包括各种分化状态的骨髓祖细胞、未成熟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髓源性抑制细胞可以抑制肿瘤毒性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以及CD4+CD8+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并与巨噬细胞、树突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有着密切联系,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维生素C减轻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大鼠肺树突细胞聚集及肺损伤

    作者:马丽;陈影;杨之涛;赵冰;王璐;盛慧球;陈尔真;费健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对大鼠肺组织树突细胞聚集及肺损伤的影响,以及维生素C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6~7周龄)42只,按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失血性休克2h、6h、24 h组及失血性休克+维生素C2h、6h、24 h组等7组,每组各6只.以股动脉放血法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肺组织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粘附分子非整合素蛋白-3(DC-SIGN)表达情况.同时检测肺TNF-α、IL-6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进行肺损伤评分.结果 对照组肺中DC-SIGN蛋白表达很少,失血性休克组表达显著升高(P<0.05),失血性休克后2h肺DC-SIGNmRNA含量就开始增高,休克后24 h仍呈升高趋势.失血性休克组大鼠肺TNF-α、IL-6 mRNA水平升高(P<0.05),MPO活性增加(P<0.05),病理损伤显著加重(P<0.05).失血性休克大鼠在复苏前给予维生素C干预后,上述现象均减轻(P<0.05).结论 失血性休克可能通过促进肺组织树突细胞聚集引起急性肺损伤.维生素C对这一过程有抑制作用.

  • 成人股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报告

    作者:杨敬;陈新宇;陈红;刁小莉;杜心如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组罕见的属于单核细胞系统的特定树突细胞和网状细胞增生为共同特点的疾病,成年病例罕见[1].由于其缺乏典型的临床病史和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常常导致漏诊和误诊.近期我们遇原发于成人股骨LCH 1例,现报告如下.

  • 甲泼尼龙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趋势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的影响与临床意义

    作者:朱跃科;贾琳;李娟;刘海霞;董金玲;于红卫;孟庆华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对呈重症化趋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s)的影响与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收治住院的有进展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趋势患者51例,随机分为甲泼尼龙组25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甲泼尼龙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降阶梯治疗7 d 后停用。用流式细胞仪对两组患者外周血髓系树突细胞(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s)进行计数,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介素(IL)-12、干扰素(IFN)α水平以评价 mDCs 和 pDCs 的功能。采用配对或成组 t 检验比较两组患者DCs 计数与功能变化,采用 Kaplan-Meier 法分析两组的累计生存率。结果甲泼尼龙组 mDCs 计数在治疗第3、第7天低于对照组(t =4.029和2.558,P <0.05和<0.01),pDCs 计数在第3、第10天均低于对照组(t =3.870和3.330,P 值均<0.01);停用甲泼尼龙后,mDCs 和 pDCs 计数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甲泼尼龙治疗组 IL-12水平在第3、第7和第10天均低于对照组(t =3.787、4.841和2.833,P 值均<0.01),IFNα在第3、第7、第10和第14天均低于对照组(t =2.786、6.005、2.814和3.557,P 值均<0.01);停用甲泼尼龙后,IL-12和 IFNα水平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甲泼尼龙组3个月累计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5.684,P <0.05)。甲泼尼龙组中,21例存活者 DCs 计数停用甲泼尼龙后上升,而4例死亡者 DCs 计数在停用甲泼尼龙后仍持续低于治疗前水平。结论甲泼尼龙通过抑制 DCs 减轻了 CHB 重症化过强的免疫应答,这可能是激素阻抑重症化 CHB 患者发生肝衰竭、改善预后的免疫学机制之一。

  • 卡介苗促进人树突细胞miRNA-99 b调控CD4+初始T淋巴细胞分化为Th17/Treg失衡

    作者:甄利波;陈园园;邱美华;金春;陈凌燕;朱敏

    目的 探究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减毒活菌-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vaccine,BCG)感染人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对新生儿脐血CD4+初始T淋巴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 使用BCG感染体外培养的人DCs,然后与新生儿脐血CD4+初始T淋巴细胞共培养,采用qRT-PCR检测DCs中的miRNA-99b表达水平及CD4+T淋巴细胞中的Foxp3、ROR-γt、IFN-γ及IL-10基因转录水平.利用miRNA-99b反义寡核苷酸转染DCs,与新生儿脐血CD4+初始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再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相关基因转录水平.采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BCG感染的DCs中miRNA-99b基因转录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BCG的DCs中的转录水平(t=7.06,P<0.05).与感染BCG的DCs共培养的CD4+T淋巴细胞中的IFN-γ基因[(45.61±4.46)比(3.54±1.73),t=32.32,P<0.01]、IL-10基因[(4.17±1.06)比(1.26±0.67),t=2.24,P<0.05]转录水平明显高于与未感染BCG的DCs共培养的CD4+T淋巴细胞,而ROR-γt基因转录水平低于与未感染BCG的DCs共培养的CD4+T淋巴细胞[(0.08±0.02)比(0.63±0.10),t=0.42,P<0.01].与转染NC-siRNA的DCs共培养的CD4+初始T细胞相比,阻断DCs中miRNA-99b的表达后,共培养的CD4+初始T淋巴细胞Foxp3基因[(0.12±0.01)比(1.57±0.90),t=1.06,P<0.05]、IFN-γ基因[(0.03±0.01)比(0.64±0.35),t=0.44,P<0.05]、IL-10基因[(0.03±0.01)比(0.76±0.09),t=0.54,P<0.01]表达均降低,ROR-γt基因表达增加[(17.03±5.51)比(1.32±0.14),t=11.54,P<0.01].结论 BCG通过调控DCs中miRNA-99b的表达进而诱导初始CD4+T淋巴细胞分化为Th17/Treg的失衡,导致感染的发生、发展.

  • HBV慢性感染相关性肝癌与树突细胞疫苗

    作者:孙惠;赵彩彦

    一直以来,肝细胞癌( HCC)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居我国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二位,发病率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显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发生HCC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或间接参与HCC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以树突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方法,实现了与传统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的互补,随着树突细胞体外扩增和疫苗制备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已逐渐成为HBV慢性感染相关性HCC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树突细胞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在HBV慢性感染相关性肝癌中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常用毒品对树突细胞功能和HIV感染的影响研究进展

    作者:许利军;黄凡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可以捕获黏膜感染部位的HIV并携带至引流淋巴结,促进CD4+T淋巴细胞感染,DC-SIGN(CD209)在这一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吸食毒品会增加HIV感染机会,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和可卡因是吸毒者常用的毒品,毒品作用于相应受体促使下游信号通路激活,调控DC-SIGN表达,削弱了免疫细胞对HIV的抑制功能,从而在多个环节促进HIV感染.考虑到不同毒品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复杂影响,该文重点对常用毒品、DCs和HIV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特别是对信号通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自体树突细胞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吕红芝;赵彩彦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亿~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经全民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母婴阻断、安全用药等防控措施,HBV携带率已由原来的10%左右降至7.18%,但HBV感染仍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首位原因,全世界每年因此症死亡的人数达100万之多[1].因此慢性乙型肝炎( CHB)的治疗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

  • 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对负载HBsAg的树突细胞抗HBV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郭忠胜;潘修成;陈明;杨帆;李丽;张言超;李秀华

    目的 探讨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后,负载HBsAg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HBV转基因小鼠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方法 体外诱导扩增BALB/c小鼠骨髓来源的DC,尾静脉免疫HBV转基因小鼠(其中在DC免疫前1 d腹腔注射PD-L1抗体,共3次).实验分5组进行:DC/HBsAg+PD-L1抗体组、DC/HBsAg组、Dc组、mlgG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以流式细胞术、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检测HBV转基因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内干扰素γ(IFNγ)、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及血清HBsAg、HBV DNA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免疫后第3天和第6天,DC/HBsAg+PD-L1抗体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在诱导CD_3~+CD_8~+T淋巴细胞增殖及IFNγ分泌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增殖:F值分别为25.22和39.01,P值均<0.01;IFNγ分泌:F值分别为32.35和36.98,P值均<0.01);而DC/HBsAg组与Dc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比较仅在第3天有统计学意义(t=6.79,P=0.012).特异性CTL的活性在DC/HBsAg+PD-L1抗体组明显升高.各组血清HBsAg在第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2,P<0.05).DC/HBsAg+PD-L1抗体组血清ALT水平与DC/HBsAg组比较在第3天无差异,与其他各组比较在第3和第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22和14.30,P值均<0.05).各组对HBV DNA的清除能力没有差别,但DC/HBsAg+PD-L1抗体组有1只小鼠病毒载量下降1个数量级.结论封闭PD-1/PD-L1信号通路能通过提高特异性CD_3~+CD_8~+T淋巴细胞增殖及其分泌IFNγ能力,进而促进负载HBsAg的DC诱导转基因小鼠抗HBV免疫能力.

  • 肾癌树突状细胞疫苗的体外活性研究

    作者:樊长晖;乔保平;文建国;祁园明;阮翘

    目的 探讨负载人肾癌细胞抗原肽制备树突状细胞(DC)疫苗体外杀伤肾癌细胞的作用.方法 利用细胞膜酸洗脱法获得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786-0细胞表面抗原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人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和脂多糖诱导获得成熟的DC,并负载分离到的抗原肽制备DC疫苗.利用疫苗体外诱导出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作为实验组.同时设置4个对照组,对照组1用未负载抗原肽的DC和单个核细胞混合培养,对照组2用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对照组3用抗原肽与单个核细胞混合培养,对照组4用未负载抗原肽的DC单独培养.4个对照组也加入同实验组相同的各种因子进行培养.51Cr释放法检测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结果 疫苗诱导的特异性CTL对肾癌细胞的杀伤活性为(31.93±5.05)%,与对照组(5.88±2.26)%、(8.03±6.70)%、(9.70±2.09)%、(9.35±3.5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载抗原肽的DC疫苗体外试验有高效的抗肾癌细胞活性.

  • 腺病毒介导G250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激活免疫效应细胞治疗肾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齐桓;郑少斌

    目的 探讨以腺病毒(Ad)载体介导肾癌相关抗原G250基因转染制备树突状细胞(DC)瘤苗.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肾癌免疫效应. 方法 自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单核细胞,将贴壁细胞分为3组(Ad-G250基因转染组、G250蛋白致敏组、未致敏组),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诱导活化;3组DC细胞中分别加入自体T淋巴细胞,获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RT-PCR检测G250在DC细胞内的转录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分子和G250抗原蛋白的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3组CTL对肾癌细胞株786-0和肺癌细胞株A549的杀伤活性. 结果 Ad-G250高效转染DC,G250阳性细胞率为(52.2±1.5)%,G250蛋白在DC:内成功表达:基因转染组DC中成功扩增出G250产物;Ad-G250转染的DC表面标志CD_(80)、CD_(83)、CD_(86)、CD_(1a)、HLA-DR表达高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G250基因转染组、G250蛋白致敏组、未致敏组诱导的3组CTL对786-0靶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83.4±2.8)%、(79.6±2.4)%、(77.3±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172,P=0.000);3组CTL对A549靶细胞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3,P=0.693). 结论 以Ad为载体介导抗原基因转染DC,并诱导特异的CTL,技术上可行,所诱导的CTL杀伤活性强,有望成为一种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 胎儿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前列腺癌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淑敏;张晓光;畅继武;徐勇

    目的研究胎儿来源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抗前列腺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效果.方法从胎儿骨髓、肝脏获得单个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诱导产生DC.50%~70%硫酸铵饱和沉淀法获取前列腺癌细胞DU145含热休克蛋白(HSP)成分的细胞溶解物,以该抗原负载DC,激活胎脾细胞产生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MTT法检测CTL对DU145、PC3和EJ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胎儿骨髓、肝脏可诱导出功能成熟的DC,高表达CDla、CD86、HLA-DR和CD83.负载DU145抗原的DC可诱导产生CD+8 CTL.CD+8T细胞表型由转化前的(14.09±2.46)%变为转化后的(62.76±2.64)%.对DU145细胞有明显细胞毒作用,显著高于对EJ细胞杀伤效应(P<0.01).结论含HSP成分的肿瘤细胞溶解物负载胎儿来源DC,体外可诱导出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 阻断PD-L1通路对膀胱肿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星;杨登科;张克勤;李彦锋;张尧;靳风烁

    目的 研究阻断膀胱肿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PD-L1通路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通过rhGM-CSF、rhIL-4在体外诱导膀胱肿瘤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DC,PD-L1单克隆抗体处理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D1a 、HLA和CD83的表达;噻唑盐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IL-10和IL-12能力的变化. 结果 阻断PD-L1通路对DC成熟无明显影响,但可以使膀胱肿瘤患者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4.00±1.28和1.49±0.45),并增强IL-12[(108.30±21.89)ng/L和(37.17±14.89)ng/L]、减少IL-10[(108.90±21.77)ng/L和(214.99±54.99)ng/L]的分泌(P<0.05). 结论 阻断PD-L1通路可使膀胱肿瘤患者外周血DC的免疫活性增强,提示可尝试通过PD-L1通路调节膀胱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为防治膀胱肿瘤复发提供新途径.

  • CD4+CD25-T淋巴细胞转化为CD4-CD8-调节T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苏万春;冷希圣;张栋;高鹏骥;朱继业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和纯化CD4+ CD25-T淋巴细胞(effector T cell,Teff)转化为CD4-CD8-双阴性调节T细胞(double negative regulatory T cell,DN Treg)的适条件.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方法提取C57BL/6小鼠的CD4+ CD25-T淋巴细胞、DBA/2小鼠的成熟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加入不同剂量的IL-2,通过流式细胞检测CD4-CD8-T细胞的转化比例并确定适条件,免疫磁珠阴性选择分选提纯转化的CD3+ CI4-CD8-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转化的CD4-CD8-调节T细胞对CD4+ CD25-效应T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结果 CD4+ CD25-T淋巴细胞与DBA/2小鼠的树突状细胞共培养6d后检测CD4-CD8-调节T细胞的转化比率为6.21% ±2.03%,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IL-2的转化率:A组(25 ng/ml)为14.77%±2.15%,B组(50 ng/ml)为21.29%±2.68%,C组(75 ng/ml)为43.45% ±4.45%,D组(100 ng/ml)为28.59%±3.05%,IL-2浓度在75 ng/ml时,转化获得率高(C组与对照组、实验A、B、D组比较分别t=10.700,8.288,6.158,3.932,均P<0.05);分离提纯CD4-CD8-双阴性调节细胞纯度达到98.10%,CD4-CD8-双阴性调节细胞与CFSE染色的CD4+ CD25-T淋巴细胞、小鼠树突状细胞共培养6d,实验组增殖指数为1.15明显低于对照组2.07.结论 小鼠CD4+ CW25-T淋巴细胞在体外,成熟树突状细胞刺激下可转化为CD4-CD8-双阴性调节T细胞,IL-2可显著提高其转化率.

  • gp96多肽复合物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的体外抗胃癌实验研究

    作者:赵永亮;余佩武;蔡志民;朱金明

    目的研究gp96多肽复合物树突状细胞(DC)疫苗特异性抗胃癌的免疫反应.方法应用层析技术从胃癌组织中提取gp96多肽复合物,制备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表面分子的表达;ELISA检测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致敏的效应T淋巴细胞分泌IFN-γ和IL-10的水平;51Cr释放实验检测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诱导的特异性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表面分子CD1α(79.3±4.1)%、CD80(84.3±2.4)%、CD83(85.7±3.2)%和HLA-DR(83.4±2.9)%的表达显著增高;对原代培养胃癌细胞的杀伤率(58.5±10.7)%显著高于对SGC 7901细胞的杀伤率(24.0±4.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HepC2细胞(13.8±2.8)%则无明显杀伤作用.DC疫苗诱导的效应T淋巴细胞分泌IFN-γ(2875±178)pg/ml的量明显增加,分泌IL-10(36±7)pg/ml的量显著降低.结论gp96多肽复合物DC疫苗能诱导出较强的对自体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且具有高度特异性.

  • 乳腺癌细胞抗原肽修饰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汪谢丹;郑启昌;宋自芳;尚丹;屈新才

    目的 探讨经重组乳腺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抗原肽复合物修饰后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冻融法获取BALB/C小鼠4T1乳腺癌细胞抗原肽,体外重组HSP70-4T1抗原肽复合物.检测BALB/C小鼠DC经该复合物修饰成熟后IL-12和TNFa的分泌.检测修饰后成熟的DC对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增殖后淋巴细胞对4T1细胞的杀伤功能.BALB/C小鼠注射修饰成熟DC,观察该方法对4Tl乳腺癌株的抑制作用.结果 0.75 μg抗原肽与HSP70结合,可使1×106 DC成熟;成熟后的5×103 DC可激活2×106 小鼠脾淋巴细胞.与直接用HSP70-4T1复合物刺激脾细胞比较,DC途径抗原肽的用量减少40倍.增殖后淋巴细胞对4T1细胞杀伤率为(60.24±6.23)%.接种该DC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 重组乳腺癌热休克蛋白70-抗原肽复合物能够诱导DC成熟,成熟后的DC能激活淋巴细胞并抑制肿瘤生长.该途径能有效降低肿瘤免疫治疗时抗原肽的使用剂量.

  • 结肠癌术后联合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淳;吕国强;徐建敏;鲍传庆;许炳华;文洽先;陆晓

    目的 评价结肠癌术后联合树突状细胞(DC)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接受结肠癌D3根治术并进行一次化疗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在化疗后不进行DC免疫治疗;一组在术中采集新鲜肿瘤组织样本,并在化疗后进行自体肿瘤抗原负载DC免疫治疗.采集自体外周血,诱导制备自体肿瘤抗原负载的DC,进行4次免疫注射为1个疗程,前2次每周进行注射,后2次隔周进行注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同时对治疗组进行迟发性超敏反应(DTH)检测及随访,观察患者的免疫应答与临床疗效.结果 制备获得成熟DC(mDC),细胞活率>95%,CD11c+CD14-细胞平均为90.24%±2.73%,CD11c+ HLA-DR+细胞平均为83.58%4±1.36%,CD80+细胞平均为87.92%±4.41%,CD83+细胞平均为62.48%±4.45%,CD86+细胞平均为97.72%±3.86%.治疗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尤以IFN-γ升高为明显(P<0.01).15例进行DTH检测的患者中有8例呈阳性,经过6~36个月随访,治疗组有1例患者复发,常规治疗组有1例复发,1例死亡.两组的中位无疾病进展期分别是22个月和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DC治疗组中DTH阳性的患者无1例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结肠癌术后联合DC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激发特异性免疫应答,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 阑尾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与病理

    作者:沈丹平;倪醒之;吴志勇;殷晓璐

    目的 探讨阑尾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的生物学行为特征,诊断要点和临床治疗.方法 对1例阑尾FDCS术后8个月腹腔内复发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两次手术切除的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形态一致.免疫组化:CD21、CD35、S-100、Vimentin、CD68和FN呈阳性反应;CD117、CD34、SMA、Actin、NSE和CK呈阴性反应.病理学诊断:阑尾FDCS,腹腔内复发.结论 FDC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大多发生于淋巴结,少数可见于淋巴结外.手术切除是治疗FDCS的主要方法.

  • CD80mAb协同imDC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免疫耐受

    作者:朱兴国;陈彦;周健;李德春

    目的 观察共刺激分子阻断剂CD80单克隆抗体(CD80mAb)在协同未成熟树突细胞(imDC)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糖尿病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动物模型;4E5杂交瘤细胞株BABL/C小鼠腹腔注射,抽取腹水,分离纯化后获得CD80mAb;分离供体大鼠骨髓来源DC细胞前体,经GM-CSF、IL-4体外刺激后,再加入IL-10共培养,鉴定为imDC;移植前7 d,将2×106 imDC经静脉途径注射至受体体内,同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 ml、CD80mAb 5 mg连续14 d.结果 四组受体大鼠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7 d、32.4 d、50.2 d、92.0 d,实验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组织学观察发现移植后7 d CD80mAb+imDC组移植物形态尚完整,淋巴细胞浸润减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证实移植后7 d CD80mAb+imDC组供受体间呈低反应性.结论 共刺激分子阻断剂CD80mAb能够协同imDC诱导受体T细胞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降低宿主对移植物的急、慢性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 糖化多聚赖氨酸偶联MIP-3α-FL对小鼠肝癌免疫微环境的调节作用

    作者:赵海潮;郭舜;任崇仁;贺杰峰;赵浩亮

    目的 探讨重组糖化多聚赖氨酸偶联MIP-3α-FL双基因靶向表达载体在肝癌免疫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DC)的调节作用. 方法 采用MIP-3α-FL重组质粒(recombinant plasmid of MIP-3α-FL,shMIP-3α-FL)转染H22肝癌细胞,Western blot和ELISA分析载体表达;重组糖化多聚赖氨酸偶联双基因靶向表达载体,经尾静脉注入肝癌模型小鼠,比较各组小鼠生存时间与肿瘤性浸润DCs的数量和表型.结果 Western blot和ELISA证实,MIP-3α-FL基因转染后H22细胞MIP-3α和FL分泌明显增加.荷肝癌小鼠尾静脉注射重组糖化多聚赖氨酸偶联MIP-3α-FL双基因靶向表达载体后,实验组小鼠存活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肿瘤缩小.流式细胞术检查显示,实验组小鼠肿瘤性浸润DCs数量明显增加.实验组小鼠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表型CD80和CD86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MIP-3α和FL共同作用可以明显促进DC集聚和成熟,偶联糖化多聚赖氨酸载体提高靶向作用精度,增强肿瘤免疫微环境中DC的抗原提呈作用.

1317 条记录 7/66 页 « 12...45678910...656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