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s与CIK及LAK细胞对神经胶质瘤杀伤作用比较

    作者:宫安静;孟庆海;朱湘华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s)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和淋巴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对神经胶质瘤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向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诱导出DCs、CIK细胞和LAK细胞,DCs负载胶质瘤抗原后激活CTLs,MTT法检测对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CTLs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IK细胞和LAK细胞(F=6.42~8.26,q=8.02~10.18,P<0.01);CIK细胞对胶质瘤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LAK细胞(q=8.43~9.24,P<0.01).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LAK细胞和CTLs(F=5.36~7.69,q=7.23~9.56,P<0.01),LA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TLs(q=8.83~9.15,P<0.01).结论 从人外周血中诱导出的DCs负载胶质瘤抗原后,激活的CTLs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能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IK细胞和LAK细胞,为临床应用DCs瘤苗奠定基础.

  • 小鼠脾脏树突细胞的免疫刺激作用

    作者:薛静波;刘希英

    ①目的探讨小鼠脾脏树突细胞(DC)的免疫刺激作用.②方法以DC作为刺激细胞,T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检测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③结果 DC的免疫刺激作用比巨噬细胞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t′=29.5~48.7,P<0.001);DC刺激T细胞对氧化物丝裂原NaIO4的增殖反应比巨噬细胞有显著增强(t′=46.3,P<0.001).④结论 DC具有较强的免疫刺激作用.

  • 肾移植后移形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细胞的变化

    作者:马麟麟;丰琅;武俊杰;解泽林;唐雅望;孙雯;郭宏波;林俊;张磊;田野

    目的 观察肾移植后新发泌尿系统移形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其亚群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的变化,探讨其在移植后肿瘤发生的表现.方法 收集9 例肾移植术后并发泌尿系统移形细胞癌病人,检测肿瘤切除术前、术后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单个核细胞数(PBMNC);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s 及其亚群的数量和mDC/pDC.7 例肾移植后两年以上肾功能稳定病人作为肾移植长期存活对照,30 例普通泌尿系统移形细胞癌病人作为肿瘤对照,15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3 组病人DCs 总数均低于正常人群,长期存活病例mDC 降低幅度为显著(P<0.05).两组肿瘤病例与肾移植长期存活病例比较,DCs 及亚群均无差异(均P>0.05).移植后肿瘤病人pDC 明显降低,mDC 与pDC 比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与移植后肿瘤病人不同,普通肿瘤病人mDC 明显降低,pDC 降低不明显.肿瘤切除后,两组肿瘤病人的mDC 和pDC 均有不同程度增长.结论 DC 及其亚群的变化在肾移植后肿瘤及普通肿瘤病人之间有所不同,其变化差异提示免疫状态失衡与肾移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监测外周血DCs 及亚群的变化,可能有助于预测肾移植后肿瘤免疫监视状态和肿瘤的复发.

  •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文峰;叶芳;李国霞;李宝平;吴启龙;任宏伟;任方刚;乔振华;魏百合

    目的 观察应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25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获得DC-CIK细胞,并将质检合格的DC-CIK细胞分4次回输给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与30例非肿瘤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25例患者DC-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中的CD3+、CD3+ CD8+、CD3+ CD16+ CD56+、CD3-CD16+ CD56+细胞比例较输注前明显增加(P<0.05),CD3+ CD4+T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DC-CIK细胞治疗过程中有2例出现短暂性低热,均可自行缓解.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在DC-CIK细胞治疗前与非肿瘤患者比较,外周血CD3+、CD4+、NK及NK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外周血中的IgG、IgM及IgA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能显著提高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体内的肿瘤杀伤性T细胞及其效应细胞的数量,改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免疫失衡状态,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且安全有效,为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作者:刘小华;孙爱宁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正常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外周血与骨髓移植物中Ⅰ型树突状细胞(DC1)、Ⅱ型树突状细胞(DC2)的数量及DC2/DC1比例的影响.方法 以G-CSF每天10μg/kg动员5 d后,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1例G-CSF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物及20例G-CSF动员的异基因骨髓移植物中的DC1、DC2数量及DC2/DC1比例,并与8例正常供者动员前外周血及10例健康者动员前骨髓进行比较.结果 动员前后骨髓DC2由14.37×106/L增至29.68×106/L(t=2.433,P=0.022),而骨髓DC1分别为13.77×10a/L和18.88×106/L(t=0.625,P=0.541);DC2/DC1比例在动员后为1.83±0.81,较动员前的1.12±0.32明显升高(t=2.685,P=0.013).正常供者以G-CSF动员前、后移植物中外周血DC2数量分别为14.92×106/L和26.76×106/L(t=2.390,P=0.029),DC2/DC1比例分别为1.00±0.37和2.02±1.43(t=2.158,P=0.044),但外周血DC1分别为14.21×106/L和18.02×106/L(t=0.625,P=0.541).结论 移植前以G-CSF动员正常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供者,可选择性提高外周血及骨髓移植物中DC2的数量,而DC1数量无明显增加.

  •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剂量对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成熟状态的影响

    作者:尹俊杰;展新荣;王羽;孔亚坤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形态、纯度、成熟程度的影响,为不同用途的DC疫苗制备选择合适的GM-CSF质量浓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低剂量(5 ng/ml)、常规剂量(20 ng/ml)、高剂量(50 ng/ml)GM-CSF联合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mIL-4)诱导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分化为DC,流式细胞术测定CD_(11c)、CD_(80)和CD_(86)表达率.结果 低剂量GM-CSF组诱导的DC不具有典型的DC形态,低表达CD_(11c)、CD_(80)和CD_(86).常规剂量GM-CSF组诱导的DC高表达CD_(11c)、CD_(80)和CD_(86),具有更强的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高剂量GM-CSF组CD_(11c)、CD_(80)和CD_(86)表达率高,并具有强的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GM-CSF剂量影响诱导分化的DC成熟程度.低剂量的GM-CSF诱导的DC为不成熟的DC,常规剂量和高剂量GM-CSF诱导分化的DC为细胞表型和功能成熟的DC.高剂GM-CSF诱导的DC细胞表型和功能成熟.

  • 肿瘤相关髓系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微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刘佳慧;邱录贵;安刚

    尽管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但MM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恶性浆细胞肿瘤.研究表明,除了MM细胞本身因素外,MM所在的骨髓微环境也是导致其发生耐药、复发及难治的重要影响因素. MM细胞通过对微环境的重塑,使其不但帮助MM细胞增殖,而且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对MM细胞的杀伤.此外,多种细胞成分和机制在免疫微环境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肿瘤相关髓细胞(TAMC)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针对TAMC在MM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胞外体与肿瘤免疫治疗

    作者:孙静

    胞外体(EXO)是真核细胞晚期内体分泌到细胞外的小囊泡体,负载了来源细胞的膜分子,蛋白分子以及一些参与信号转导的分子.不同来源的EXO其所负载的蛋白成分不同,其生物学特性也有所差异.以树突细胞(DC)为代表的抗原递呈细胞(APC)以及肿瘤细胞释放的EXO在机体免疫调节以及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就EXO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恶性淋巴瘤的进展

    作者:刘丽;范振芳;朱学军

    目前针对恶性淋巴瘤(ML)的治疗方案还不是十分有效,因此研发治疗淋巴瘤的新型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树突状细胞作为一类抗原递旱细胞,目前已开展了肿瘤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DC)免疫治疗ML的研究.从ML相关的各种抗原类型、DC疫苗的制备及临床试验研究等方面阐述近年来DC疫苗免疫治疗ML的进展,并探讨了DC疫苗的应用前景.

  • 地西他滨治疗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贾艳楠;刘云涛;王慧君;宫本法;弓晓媛;王迎;刘兵城;王建祥;秘营昌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治疗继发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AML伴发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患者的效果.方法 报道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转为AML伴BPDCN的患者的诊疗情况,并就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地西他滨治疗后,该患者脾脏回缩,外周血、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输血频率下降,而且未再发现异常的BPDCN细胞;截至投稿时患者仍在随访观察中.结论 继发性AML伴BPDCN比较少见,地西他滨对该类患者,特别是伴脾大症状者有一定疗效.

  •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合并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婧;丛佳;王景文;丁璟

    目的 提高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合并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认识.方法 通过报道1例MAL合并BPDCN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BPDCN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患者为中年女性,临床表现脾大、淋巴结肿大,骨髓涂片可见肿瘤细胞呈母细胞形态,形态单一,核不规则,染色质细,可见数个小核仁,胞质量少,无颗粒状且嗜碱性,骨髓免疫分型可见30.79 %的细胞CD56-、CD4-、CD123st+、HLA-DRst+、BDCA2+,为异常浆细胞样树突细胞,根据相关评分系统,表达CD123及BDCA2,总分为3分,可诊断为BPDCN.患者有长期服用硫唑嘌呤以及血小板减少的病史,染色体核型检测发现存在7号染色体缺失,提示该患者有可能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史,骨髓细胞免疫分型提示同时存在髓系幼稚细胞及异常单核细胞的表达,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明确.结论 MAL合并BPDCN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学、分子遗传学等,应争取对疾病尽早诊断及治疗.

  • 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介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白血病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李萍;訾富明;张华

    目的 研究白血病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的有效方法;观察不同抗原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抗白血病效应.方法 分离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经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分化.将弱酸洗脱抗原、低渗抗原分别冲击树突状细胞,96 h后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共同培养,采用MTT法比较CTL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经过100ng/ml的GM-CSF、500 ng/ml钙离子载体A23187成功诱导为树突状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具有树突状细胞的典型形态,流式细胞术测定其CDla、CD83,表达较诱导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酸洗脱法获得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致敏T细胞后杀伤白血病的能力高,未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致敏T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的能力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白血病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经GM-CSF、钙离子载体A23187能够成功诱导为树突状细胞;弱酸洗脱后获得的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致敏T细胞能够获得更强的杀伤白血病细胞的能力.

  • 加热处理后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对NK和DC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作者:曲迪;徐玉清;韩毅;崔凤;李逸文

    目的:研究经加热处理的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自然杀伤(NK)细胞及树突状细胞(DC)免疫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NK和DC细胞,并使其与43℃水浴加热后的A375细胞共孵育24 h。应用CCK-8法测定加热和非加热组效靶比(NK∶DC∶A375)分别为1∶2∶1、3∶6∶1、6∶12∶1时NK/DC细胞的杀伤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述各效靶比组NK细胞培养液中γ-干扰素(γ-INF)的释放情况。结果:在每个效靶比,与非加热组比较,加热组NK/DC的杀伤率均明显提高(P<0.05),且其杀伤率随NK/DC细胞的浓度升高而升高(<0.05)。在加热组和非加热组,含有DC较不含DC组杀伤率均明显提高(P<0.05)。加热组NK细胞γ-INF释放均较非加热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经加热处理后的黑色素瘤细胞A375能够刺激NK细胞分泌更多的γ-INF,明显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性,且DC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 子宫内膜癌HLA-DR表达与树突细胞浸润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粟占三;刘保安;陈森林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HLA-DR表达及癌组织中树突细胞(DC)的密度,探讨两者对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86例子宫内膜癌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HLA-DR表达和S100阳性树突的浸润密度,并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HLA-DR表达率27.9%(24/86),表达率随临床分期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但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S100阳性DC丰富(≥10/HPF)的病例为46.5%(40/86),DC浸润密度在患者的临床分期和预后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HLA-DR表达与DC浸润程度密切相关(r=0.522,P<0.01).结论HLA-DR表达与DC浸润密度可能反映了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抗肿瘤免疫状况,可能成为判断临床分期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DC-CIK细胞在肺癌患者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东利

    目的 探讨DC-CIK细胞在肺癌患者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对比治疗后临床效果、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客观缓存率(RR)、疾病控制率(DCR)水平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治疗后实验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各细胞亚群均有下降,其中CD3+CD4+、CD3+CD8+、NK下降明显,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CIK细胞在肺癌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效果理想.

  • DC-CIK在生物免疫治疗肿瘤中的研究

    作者:艾绍庆;王建榜

    树突状细胞(DC)参与肿瘤抗原的递呈加工识别处理,是肿瘤细胞无法伪装,从而激发人体免疫,有效对抗肿瘤。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人体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培养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具有识别、杀伤肿瘤的特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免疫特性,如同“细胞导弹”,能精确“点射”肿瘤细胞,但不伤及“无辜”。DC-CIK生物免疫治疗肿瘤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即将作为未来治疗肿瘤的新型“绿色生物疗法”。本文就DC-CIK生物免疫治疗肿瘤的新研究做一综述,现报道如下。

  •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液对体外诱导树突细胞的影响

    作者:赵欣欣;尹晓燕;王宗谦

    目的 了解树突细胞(DCs)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RA滑膜液是否能影响DCs的活化状态进行了研究.方法 体外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成为非活化的DCs,用此诱导的DCs再经RA滑膜液培养48 h,然后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表达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和共刺激分子CD80进行分析.结果 经滑膜液培养的DCs表达CD80为(45±13)%高于对照组的(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滑膜液培养的DCs表达HLA-DR为(67±16)%高于对照组的(6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滑膜液在体外能诱导DCs活化.

1317 条记录 66/66 页 « 12...58596061626364656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