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树突状细胞和急性髓系白血病

    作者:张战强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可来源于白血病细胞和正常前体细胞.DC可在骨髓和淋巴结捕捉、呈递白血病抗原,进而刺激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发挥抗白血病效应.在临床和实验中使用的树突细胞可由白血病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而来,体外负载白血病特异性抗原或肿瘤共同抗原的DC,回输后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就AML的DC免疫治疗中的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 DC-CIK联合化疗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对其Treg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霞;丁慧芳;徐敏;邢健;鲁光;王椋;刘国强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为效应细胞的过继免疫联合化疗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影响.方法:42例M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组20例,给予合适的化疗方案;联合组22例,除接受合适的化疗外,还给予DC/CIK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CI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的差异.结果:治疗3个周期后,联合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PS评分2.09,瘤细胞15.56%,β2微球蛋白11.36 mg/L,血清M蛋白26.58 g/L;24 h尿液轻链9.86 mg和肌酐120.33 μmol/L,而化疗组上述指标检测分别为:2.66、28.22%、17.52 mg/L、36.26 g/L、14.76mg和200.19 μmol/L(P值均<0.05).联合组CI4+CD25+/CD4+细胞数为3.54%、CD4+CD25+FoxP3+/CD4+CD25+比值为15.20%,均明显低于化疗组4.68%和27.55% (P <0.05).结论:DC/CIK免疫治疗可使CD4+CD25+Treg细胞活化增强,配合化疗可进一步清除残存的肿瘤细胞,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 microRNA-223调控人胚胎干细胞向树突细胞分化

    作者:朱明霞;万文丽;胡凯;王艳芳;王晶;朱晓雯;闫新星;景红梅;克晓燕

    目的:建立人胚胎干细胞(ESC)向树突细胞诱导分化的新策略,探讨microRNA-223(miR-223)在人胚胎干细胞源树突细胞产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人胚胎干细胞在胞外基质Ⅳ型胶原蛋白上直接贴壁培养,加入造血生长因子分步向造血干/祖细胞、共同髓系祖细胞和树突细胞诱导的方案,通过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和造血集落形成实验鉴定分化细胞;人胚胎干细胞经慢病毒转染过表达miR-223或抑制其表达后启动向树突细胞分化,比较不同miR-223表达水平下分化细胞中造血集落形成的数目和表面标记物的表达量;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TGFBR3是miR-223发挥作用的直接靶标.结果:人ES细胞成功诱导为树突细胞,分化细胞中表达CD83比例可达82%,在整个分化过程中miR-223表达呈上调趋势;添加miR-223模拟物组分化细胞表达CD34+ CD45+、CD34+ CD45+以及CD83+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添加miR-223抑制剂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添加miR-223抑制剂组分化细胞表达各阶段细胞标记物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 <0.05);添加miR-223模拟物组分化细胞出现大约759个CFU/105细胞数,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miR-223显著抑制TGFBR3-3'UTR结构的荧光素酶活性(下降了37%)(P<0.05),而且TGFBR3-3'UTR突变型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P<0.01);随着向树突细胞分化成熟,添加miR-223模拟物组分化细胞表达TGFBR3水平逐渐下降,而添加miR-223抑制剂组由于内源性miR-223受到抑制而明显上调TGFBR3的表达.结论:miR-223调控人胚胎干细胞向树突细胞分化,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靶标TGFBR3而促进胚胎干细胞源树突细胞的产生.

  •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IK细胞对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诗萍;买世娟;余杏娟;柯妙拉;夏建川;高秋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诱导的 CIK 细胞对肺癌移植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成熟的 DC 及 CIK 细胞;用反复冻融肺癌组织的方法 制备肿瘤细胞裂解物并负载 DC,诱导 DC-CIK 细胞;进行肺癌移植瘤内注射,比较两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及重量,观察其抑瘤情况.结果 DC-CIK 细胞对肺癌皮下移植瘤细胞的抑制率为70.3%,抑制作用明显强于 DC 或 CIK 细胞的抑制作用(P < 0.05).结论 树突状细胞诱导的 CIK 细胞能够有效抑制肺癌移植瘤生长.

  • 斯坦曼的树突细胞与诺贝尔奖

    作者:王轶楠;孙丽光;杨永广

    2011 年 10 月 3 日北京时间 17 点 30 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巴特勒(Bruce A.Beutler)、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Jules A.Hoffmann)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Steinman)因在免疫系统研究领域的贡献获得 2011 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其中,拉尔夫·斯坦曼的获奖理由是"发现树突状细胞并阐明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1-2].

  • 肉芽肿样指状树突细胞肉瘤一例

    作者:毛荣军;朱雄增;李启明;房惠琼

    患者男,55岁,因发现右侧颈部无痛性肿块1个月余于2010年8月4日人院.门诊以"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收入口腔科治疗,入院后行右颈部肿物穿刺术,提示为"肉芽肿性病变,不除外恶性的可能",在全麻下行局部包块肿块切除,术后确诊为"指状树突细胞肉瘤(IDCS)".出院后未做任何辅助治疗,术后不足5个月,即2010年12月21日因咽喉部不适又以"扁桃体赘生物性质待查"收入耳鼻喉科,再次行右侧扁桃体及其赘生物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亦为IDCS,患者及家属不同意任何辅助治疗.体检:首次人院时检查显示右侧下颌角、胸锁乳突肌前缘可及一个多结节状、约6.0 cm×5.0 cm ×4.0 cm大小肿物,表面粗糙不平,活动差,质地硬,无明显触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其余检查未见特殊.

  • 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贡其星;范钦和;周志韶;张智弘;虞梅宁;王震;王聪;张炜明

    目的 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观察1例脾脏的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大体和光镜形态,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D21、CD23、CD35、Clusterin、S-100、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D1a、CD68、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CD30、CD31、CD34、CD3、CD20,原位杂交检测EBER,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生物学行为和病因机制.结果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好发于腹腔内脏器,尤以肝、脾多见,患者以女性为主.一般肿瘤较大,切面灰白质韧,中心有出血或坏死.镜下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背景中见弥散分布的滤泡树突细胞,形似炎性假瘤.高倍镜下滤泡树突细胞胞质淡染,胞界不清,核卵圆形或杆状,染色质空泡样或点彩状,居中可见小的紫色核仁.部分瘤细胞显示异型性,核膜皱褶,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梭形瘤细胞波形蛋白强阳性;Clusterin、SMA、CD68均阳性;CD35局部弱阳性,S-100弱阳性;CD21、CD23、CDla,ALK、CD30、CD31、CD34均阴性.背景淋巴细胞CD3阳性,灶性区CD20阳性.原位杂交:梭形瘤细胞EBER阳性.结论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

  • 指状树突细胞肉瘤/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甘梅富;卢洪胜;张建伟;余心如

    目的 探讨指状树突细胞肉瘤/肿瘤(IDCS)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3例IDCS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结果 大体检查肿瘤呈灰白、灰黄色,质实.1例发生于左肺,1例原发于脾脏伴全身淋巴结累及,1例发生于淋巴结.光镜下肿瘤组织呈边界不甚清楚的巢片状,部分呈束状、旋涡状排列,周边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胞质透亮或轻度嗜酸性,核卵圆形,呈空泡状,可见不明显的小核仁,部分见有核沟.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S-100蛋白.结论 IDCS是一种罕见的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恶性肿瘤,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应与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炎性假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恶性黑色素瘤、未分化癌及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等鉴别.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等标记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张正祥;程静;石群立;马捷;周晓军;周航波;马恒辉

    目的 探讨和分析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及EBER原位杂交,对8例FDCS进行临床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FDCS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0岁.发生部位淋巴结4例,扁桃体、鼻咽部、肝、脾各1例.组织学:瘤组织呈席纹状、束状、弥漫性、旋涡状或结节状,肿瘤细胞呈合体样,境界不清,胞质较丰富,均质嗜伊红或细颗粒状,核呈卵圆形、短梭形或圆形,染色质稀疏或呈空泡状、点彩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少不等,肿瘤细胞间见有散在淋巴细胞混杂.间质内可见假血管腔及血管周围淋巴鞘现象.其中肝脏1例以大量小淋巴细胞弥漫分布为背景,梭形或卵圆形的瘤细胞散在分布其中,瘤细胞核染色质细腻,部分区域细胞有轻度异形,核不规则、空泡状,有核仁.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均表达CD21、CD35、clusterin,部分表达CD68、上皮细胞膜抗原、S-100及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i-67不同程度表达.EBER两例表达.结论 FDCS是一种非常少见的恶性肿瘤,易复发和转移,明确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

  • 滤泡树突细胞及Ki-67分布方式在小B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时云飞;李向红

    目的 观察在不同类型小B细胞淋巴瘤(SBL)中滤泡树突细胞(FDC)网架的破坏情况和FDC分布特征,结合Ki-67阳性指数高低和分布方式存在的差异,探讨其在SB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诊断的68例SBL,观察CD21及CD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的FDC网架破坏情况、分布形式及Ki-67阳性指数及分布形式.使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其与不同SBL类型的关系.结果 68例患者年龄28 ~ 85岁,平均55.2岁;男女比1.2∶1,发病部位为淋巴结内55例(80.9%),结外13例(19.1%).复习并依据2008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确诊病理诊断: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FL,1级和2级)22例,边缘区淋巴瘤(MZL) 19例,套细胞淋巴瘤(MCL) 17例,以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10例.在FL中CD21及CD23标记的FDC网架是以中心破坏为主,发生比例占90.9%(20/22).而在MZL中则以FDC网架周边结构破坏为主,为14/19;在CLL/SLL则表现为散在个别FDC或者无FDC网架;对于MCL,有7/17的病例表现为散在个别FDC或者无FDC网架,另有7/17的MCL出现了FDC的不规则网状增生.FDC网架按照破坏及分布情况在不同的淋巴瘤分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显示的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在4种不同SBL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MCL、FL、SLL、MZL.Ki-67在FL病例可以看到滤泡中心散在表达且极向消失,MZL病例中可见残余生发中心外的肿瘤较为一致散在表达,而且两者均普遍低于残留非肿瘤性生发中心的阳性指数;在MCL中可见较为一致的分布,但个体间阳性指数差异较大(5%~90%);在CLL/SLL病例中肿瘤的“增殖中心”Ki-67呈灶状增高.结论 通过常规使用CD21和CD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FDC网架的破坏情况,并联合Ki-67显示细胞的增殖活性,观察两者分布形式,对于明确区分各种类型的SBL具有鉴别意义.

  • 腹腔内淋巴结外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涂小予;盛伟琪;陆洪芬;王坚

    目的 探讨腹腔内结外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4例腹腔内结外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和形态特点,采用CD21、CD23、CD35、波形蛋白、S-100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68、CD34、CD117、HLA-DR、CD1a、结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等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EnVision法),采用原位杂交检测EBER.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28~63岁(平均42岁),男性3例,女性1例.临床上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和腹部肿块.影像学检查显示,1例患者同时含有2个病灶,分别位于胃黏膜下和肝左叶,另3例表现为腹腔内肿块,术后显示分别位于阑尾、空肠系膜和大网膜.2例在术前被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大体上,肿瘤呈结节状,平均直径为10.8 cm,3例肿瘤内可见明显的坏死灶.镜下4例非肝脏性肿瘤均由胖梭形、卵圆形至上皮样细胞组成,可见散在的多核瘤细胞.瘤细胞主要呈席纹状、旋涡状或条束状排列,部分区域呈片状分布.肿瘤内可见散在的淋巴细胞,常围绕血管分布,并与瘤细胞形成双相细胞性形态.2例肿瘤显示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象易见(包括病理性).3例肿瘤内可见凝固性坏死.1例肝脏肿瘤由大量的慢性炎性细胞和散在的异形大细胞组成,呈炎性假瘤样.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瘤细胞均弥漫强阳性表达CD21、CD23和波形蛋白,部分表达CD35、S-100蛋白、CD68、HLA-DR和EMA,不表达CD34和CD117.2例EBER病毒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发生于腹腔内的结外滤泡树突细胞肉瘤非常少见,熟悉其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有助于与腹腔内其他类型梭形细胞肿瘤(特别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除经典型外,发生于肝脏者可呈炎性假瘤样形态,易被误诊.腹腔内非肝脏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并不密切.

  • 肝脏/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七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作者:吴友莉;吴峰;杨岚;孙晖;阎晓初;段光杰

    目的 探讨肝脏/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相关因素,以加强对该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6至2016年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19例肝脏/脾脏炎性假瘤和5例炎性假瘤样FDCS,对其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文献报道的炎性假瘤样FDC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复核19例先前诊断为肝脏/脾脏炎性假瘤的病例,发现其中2例为未被识别的炎性假瘤样FDCS(漏诊比例2/19).调整后的7例肝脏/脾脏炎性假瘤样FDCS中,发生于肝脏3例,脾脏4例;男性3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37~64岁(平均53岁),肿瘤大径3.0~11.0 cm(平均6.5 cm).7例患者均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随访时间3~84个月,均无瘤生存.7例炎性假瘤样FDCS EB病毒编码的小RNA (EBER)阳性,并不同程度地表达CD21、CD23、CD35等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17例炎性假瘤则均显示EBER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基本为阴性.结论 肝脏/脾脏炎性假瘤样FDCS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形态与炎性假瘤非常相似,对其认识不足时很容易误诊或漏诊,EB病毒及滤泡树突状细胞相关免疫标志物检测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套细胞淋巴瘤349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

    作者:侯卫华;韦萍;谢建兰;郑媛媛;张燕林;周小鸽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诊断的349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光镜观察肿瘤形态,采用MaxVisionTM-2染色法检测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349例M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7:1.0,中位年龄61岁(范围25~83岁),其中51~70岁者243例(69.6%).有B症状者占22.4%(70/313).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期Ⅲ~ Ⅳ期占76.1%(235/309).结外侵犯者占47.9%(148/309),其中多见的是胃肠,占31.8%(47/148).脾脏受累占15.4%(47/305).309例(85.5%)经典型和40例(11.5%)侵袭性变异型均由增生的淋巴样细胞构成.所有病例肿瘤细胞表达CD20和cyclin D1,98.6%(344/349)的病例弱阳性或阳性表达CD5.12例CD5阴性/弱阳性或cyclin D1部分细胞阳性的病例FISH检测结果均阳性.243例(69.6%)获得随访,随访中位时间26个月(3~108个月),患者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0%和3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脾脏受累、侵袭性变异型、非全网型(依据滤泡树突细胞网与肿瘤细胞的吻合程度≥90%和<90%将其分为全网型和非全网型)及Ki-67阳性指数>40%的患者预后差(P<0.05).剔除侵袭性变异型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脾脏受累、滤泡树突细胞网与肿瘤细胞吻合度及Ki-67阳性指数是影响MCL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MCL以中老年男性多见,患者年龄、脾脏受累、滤泡树突细胞网与肿瘤细胞吻合度及Ki-67阳性指数是MCL预后风险评估的独立预测因子.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肺间质树突状细胞的病理学观察

    作者:王宏伟;陆江阳;王晓虹;田光;李玲;杨毅

    目的 探讨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免疫紊乱及脏器损伤机制中的变化与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模型,分为正常、3~6 h(致伤早期)、12~48 h[失控性全身炎性反应(SIRS)期]、5~7 d(恢复期)和10~12 d(MODS期)组.光镜与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肺及间质树突状细胞的病变;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间质树突状细胞表面标记物CD11c和CD205,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在肺中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趋化因子SLC及其受体CCR7在肺中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MODS各期小鼠外周血CD4+与CD8+的T淋巴细胞数量与比值.结果 致伤早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显著增生,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低水平表达,趋化因子SLC及其受体CCR7在肺组织中表达水平开始上升,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下降;SIRS期,间质树突状细胞继续增生,CD80和CD86标记阳性细胞数显著上升(与正常组比较均P<0.01),SLC与CCR7在肺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1),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P<0.01);MODS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高度增生,但CD80和CD86表达显著减少(与SIRS期比较P<0.01),肺组织中SLC表达水平继续上升,而CCR7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与SIRS期比较P<0.01),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显著下降.结论 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MODS中的变化可能参与并影响了MODS病程中的免疫失衡与免疫抑制过程.CCR7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估价间质树突状细胞迁移活性和机体免疫应答水平的一个指标.

  • 囊泡运输相关蛋白VAP-33在小鼠树突状细胞肉瘤细胞株DCS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功能

    作者:杨振丽;刘玉琴;卞晓翠;顾蓓;冯海凉;杨丽娟

    目的 探讨囊泡运输相关蛋白VAP-33在小鼠树突状细胞肉瘤细胞株DCS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功能.方法 用1%TritonX-114提取DCS细胞膜蛋白,用已制备的DCS细胞多克隆抗体(pAb)及蛋白A+G琼脂糖进行免疫沉淀,所得样品利用质谱技术进行分析,检测到VAP-33蛋白在DCS细胞中有表达,继而DCS细胞经不同量抗原(150、850、1500μl)刺激24、48、72 h后观察细胞形态及吞噬能力的变化,同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了VAP-33的分布及表达变化.0.5 mol/L胰岛素刺激DCS细胞20 min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DCS细胞全蛋白、胞质蛋白、膜蛋白中VAP-33、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变化,共聚焦方法观察胰岛素刺激前后VAP-33和GLUT-4在DCS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变化.实验中均以常规培养的DCS细胞作为对照.结果 VAP-33蛋白主要表达在DCS细胞膜和胞质中;在外来抗原刺激下,随抗原量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DCS细胞趋向成熟树突状细胞,VAP-33表达量降低,对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吞噬能力增强.胰岛素刺激后,VAP-33与GLUT-4有共定位.结论 VAP-33在树突状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中表达,与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加工有关,在葡萄糖的转运中起一定作用.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可转化为指状树突细胞肉瘤

    作者:刘勇

    指状树突细胞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是一种抗原递呈辅助细胞,可以与T细胞相互作用,并且在淋巴结反应性病变中呈增生表现.指状树突细胞肉瘤(IDCS)是起源于指状树突细胞的一种罕见肿瘤,曾有报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SLL)患者可伴随发生IDCS,但是尚未证实这两类肿瘤之间存在克隆关系.近,Fraser等分析了1例伴随发生IDCS的CLL/SLL病例,并且证实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克隆关系.

  • Treg细胞在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刘梦;李明慧;陈晓雪;张丹;张璐;路遥;华文浩;宋淑静;谢尧

    目的 探讨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和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和急乙肝恢复半年患者的静脉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DCs频数及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86的表达以及CD4+ CD25+ Treg细胞的频数.采用Luminex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FN-α2/IFN-γ/TGF-α/FLT-3 L/IL-1 0/IL-6/IL-17A的含量.结果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组外周血pDCs频数及CD80/CD83/CD86的表达较急乙肝恢复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血浆IFN-α2水平要显著高于急乙肝恢复组.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组外周血Treg频数和细胞因子IL-10水平显著高于急乙肝恢复组.结论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患者外周血pDCs频数和功能未见异常,而Treg频数和细胞因子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 DC-LMP2与rAd-LMP2所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效果研究

    作者:杜海军;王湛;尉秀霞;周玲;叶树清;曾毅

    目的 比较DC-LMP2与rAd-LMP2在BALB/c小鼠中的免疫效果.方法 从BALB/c小鼠中分离骨髓细胞,在细胞因子作用下体外诱导培养获得小鼠树突状细胞(mDC),再以100 MOI的含EB病潜伏膜蛋白2的重组腺病毒(rAd-LMP2)感染,获得DC-LMP2,免疫酶法确定LMP2在DC中表达.于0,2,4周,分别以PBS、DC-LMP2和rAd-LMP2肌肉免疫BALB/c小鼠,第5和8周检测小鼠体内LMP2特异性细胞应答水平.结果 骨髓细胞体外成功诱导获得DC,LMP2在DC中表达.DC-LMP2和rAd-LMP2均可诱导LMP2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随时间推移而减弱.rAd-LMP2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水平高于DC-LMP2.结论 肌肉免疫rAd-LMP2能够在BALB/c小鼠中诱导较强的LMP2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 带有HBV基因的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重组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作者:尤红;丛敏;王萍;阎钟钰;徐雍;卢炎;王宝恩;贾继东

    目的 探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载体的含有HBV-S、C或X基因的重组病毒(rAAV-HBV-S,C,X)感染正常人树突状细胞的效率.方法 分别构建含有HBV-S、C和X基因的AAV质粒,在293细胞中包装成重组病毒,测定病毒滴度.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的第1天分别用rAAV-HBV-S、C、X和作为对照的293细胞裂解液感染刺激单核细胞,感染后的单核细胞在GM-CSF、IL-4和TNF-α作用下继续培养7 d获得成熟的树突状细胞.用RT-PCR及流式细胞仪细胞内染色检测HBV基因的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重组rAAV-HBV-S、C、X的病毒滴度可以达到107拷贝/ml,用重组病毒分别感染树突状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的树突状细胞可表达相应的HBV基因RNA,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约90%的树突状细胞有相应HBV蛋白的表达.结论 rAAV-HBV可有效感染树突状细胞,提示可以通过该途径刺激树突状细胞提呈抗原.

  • 树突状细胞MicroRNA表达谱在HBsAg刺激后的变化

    作者:熊晓佳;彭雁忠;潘兴飞;徐启桓;李刚

    目的 建立HBsAg刺激树突状细胞(DC)前后microRNA (miRNA)表达的差异谱,为研究miRNA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体外培养原代DC,分别用HBsAg、LPS、TNFα刺激24 h后提取细胞总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比较,筛选出HBsAg刺激后差异表达显著的miRNA,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靶基因初步预测.结果 HBsAg刺激前后miRNA差异表达2倍以上者共30个,其中16个上调,14个下调.三个不同刺激组间miRNA差异谱存在不同差异.筛选出的靶基因中包含DC信号通路的相关成分.结论 HBsAg刺激DC后的miRNA表达谱的变化存在特异性;靶基因的初步筛选结果进一步提示了miRNA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1317 条记录 2/66 页 « 12345678...656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