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我院心外科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作者:陈锦华;许璐;余雄杰

    目的 分析我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12月心外科4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病例702份,有695例患者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分析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99.00%(695/702),用药时机均在术前0.5~1 h,抗菌药物品种大多选择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的为头孢唑林钠,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平均费用(197.35±29.67)元.结论 我院心外科4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在全院的专项整治活动后,基本合理,为规范医师合理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及药师合理用药点评提供了参考依据.

  •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的护理

    作者:陈静梅;周桂莲

    随着心脏介入技术与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适应证在不断扩大,因其创伤小,无需开胸,不留永久性疤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康复快等优点[1],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对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7例实施介入封堵治疗,术后加强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林晓清;易永忠;夏润生;吴建云;欧珏

    临床中房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在所有心脏病中其发病率高达18.0%,以往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但是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出现,由于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预后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房室间隔缺损治疗中,但是介入手术的要求较高,术前准确的检查和术中精准的操作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超声心动图成为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1]。我院在26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术中应用了超声心动图技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调查分析

    作者:师启鑫;杨柳琨;杨奇

    目的:调查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规范临床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全院2015年1-6月份归档的心脏病各类封堵术共361份,对比分析心脏病房室封堵术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是否合理。结果在抽取的361份病例中,抗菌药物多使用头孢类,涉及头孢一代、二代及三代药共计5个品种,其中使用了抗菌药物的病例达355份,使用率98.34%,有6位患者因过敏原因未使用抗菌药。而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病例有146份,占41.13%。结论全院先心病封堵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尚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在抗菌药选择不当,给药时机不当,用药疗程不当等,还需加强监测和管理。

  • 1例小儿介入术后大出血的护理

    作者:胡加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介入封堵术已成为常见的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诊治方法之一,但该方法并发症也难于避免,如术后出血,如不及时处理则会出现严重后果,特别是小儿患者,我院成功救治一位术后大出血的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女,5岁,2014年5月17日因感冒来院就诊,经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予收入院.

  • 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造影和介入治疗

    作者:李琪;王耀明;黄建伟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24例行左右心导管造影,2例行右心导管造影;6例行介入封堵治疗,18例行心脏手术治疗,2例因心脏畸形复杂不宜行手术治疗.结果 18例行手术矫治者术中所见与心导管造影结果 一致,符合率为100%,6例介入封堵治疗成功,2例心脏畸形复杂暂不能手术者定期随访.结论重症及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在术前行心导管及造影检查对明确诊断非常必要,同时也为手术和介入封堵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继发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

    作者:贾恩亮;董文娟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抽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ASD并成功施行ASD封堵术的患者56例,年龄(34.63±12.64)岁,ASD直径为(17.39±6.12)mm.于封堵器封堵术后3d、3个月、6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追踪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右心室前后径(RVEDD)、右房横径(R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将这56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所测得的指标作对照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与术前比较,LVEDD、LVESD、LAD在术后3d及术后3个月逐渐增大,RVEDD、RAD在术后3d及术后3个月逐渐减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项指标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无进一步变化,趋于稳定(P>0.05).③LVEF在术后3d略有增加,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无变化,但与本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SD介入封堵术既减轻了右心的容量负荷,使右房、右室内径明显缩小,也可在短期内改善左室的几何结构.

  • 成人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前NT-proBNP浓度与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丽;方臻飞;朱丹

    目的 通过检测成人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研究NT-proBNP与肺动脉高压(PAH)关系,为临床评价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PAH的程度提供参考.方法 2010年6月-2010年10月成功封堵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3例为病例组,选20名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依据肺动脉平均压(mPAP) 将病例组分为4组:正常PAH组(36例)、轻度PAH组(14例)、中度PAH组(12例)、重度PAH组(2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右房、右室压力、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全肺阻力(PVR).测定患者术前血浆NT-proBNP浓度,分析与肺动脉压力相关性.结果 各PAH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重度PAH组>中度PAH组>轻度PAH组>无PAH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水平与mPAP(r=0.893,P=0.000)、SPAP(r=0.921,P=0.000)、PVR(r=0.844,P=0.000)呈正相关.血浆NT-proBNP浓度67.5 pg/mL诊断轻度PAH灵敏度92.9%,特异度94.4%,曲线下面积92.9%;147.0 pg/mL诊断中度PAH灵敏度91.7%,特异度75.8%,曲线下面积79.5%;236.5 pg/mL诊断重度PAH灵敏度95.2%,特异度73.0%,曲线下面积97.8%.结论 成人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随肺动脉压力升高而逐渐增加,可作为评价肺动脉高压的程度的一项指标.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肺动脉压力变化规律的研究

    作者:唐峰;杨天和;刘晓桥;杨龙;杨永耀;谭洪文;梁清龙;李世英;王咏梅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间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65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 VSD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于介入术前当日,术后3 d、1月、3月、6月分别运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并进行对比。结果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动脉平均压(PAMP)超声和心导管测值呈显著正相关。①正常肺动脉压力组:PASP和 PAMP在封堵即刻后及随访期间均无统计学意义。②轻度肺高压组:PASP在封堵即刻后无明显变化,6月时与封堵前后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PAMP在封堵即刻后升高,术后1月及6月与封堵后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③中度肺高压组:PASP及 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显著降低(P<0.05),两者在术后3 d及随访中与封堵前比较进行性降低(P<0.05);PASP在术后1月、3月、6月较封堵后降低(P<0.05)。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能明显降低 VSD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近、中期疗效确切。

  • 食管超声在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洁琼;米燕萍

    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其治疗方法为体外循环下进行的开胸手术及介入封堵术.近年来非体外循环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右心室穿刺封堵术治疗VSD在多家心脏中心应用[1,2].我院心脏外科与超声心动图室合作开展了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收到良好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TEE在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 介入封堵术联合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作者:郭大璘;李保

    患者女,12岁.主因活动后心慌、气促6年,晕厥3次,于2006年3月人院.患者从5岁起体弱、易感冒及剧烈活动受限,做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入院前6个月无诱因休息时发生头晕、眼黑、反复晕厥3次,每次持续约半分钟后恢复,无口吐白沫、抽搐及大小便失禁.发作过后做心电图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min.查体:血压:左上肢115/70 mm Hg,右上肢110/70mm Hg,口唇无紫绀,心脏叩诊心界明显向两侧扩大,心率4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连续性机器样杂音,3~4级/Ⅳ.

  •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脱落介入成功取出一例

    作者:王仲朝;李保;郭大璘;安健

    患者女,27岁,主诉"发现心脏杂音10年"入院,查体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二级收缩期杂音,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增多,心胸比0.47,经胸超声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直径27 mm,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房间隔总长43 mm,缺损距主动脉瓣7 mm,距二尖瓣11 mm,距房顶8.4 mm,距上腔静脉10 mm,距下腔静脉21 mm,冠状静脉窦扩张,右心房、右心室扩大,三尖瓣少量反流,肺动脉压为61 mm Hg,考虑患者诊断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明确,属介入封堵适应证,遂行介入封堵术.

  •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脱落介入成功取出一例

    作者:王仲朝;李保;郭大璘;安健

    患者女,27岁,主诉"发现心脏杂音10年"入院,查体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二级收缩期杂音,胸部X线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增多,心胸比0.47,经胸超声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直径27 mm,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房间隔总长43 mm,缺损距主动脉瓣7 mm,距二尖瓣11 mm,距房顶8.4 mm,距上腔静脉10 mm,距下腔静脉21 mm,冠状静脉窦扩张,右心房、右心室扩大,三尖瓣少量反流,肺动脉压为61 mm Hg,考虑患者诊断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明确,属介入封堵适应证,遂行介入封堵术.

  •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后心脏结构变化的研究

    作者:沈晓棠;许晓红;程志颖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心脏结构改变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成功实施经封堵器封堵ASD的74例患者在封堵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6个月时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相关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收缩末期容量(RVEDD)、左房内径(LAD)、右房长径(RAD1)和右房横径(RAD2).并将这74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所测得的指标作对照研究.结果:ASD封堵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RVEDD、RAD1和RAD2逐渐缩小,LVEDD和LAD逐渐增大.术后6个月随访时,各指标无进一步改变.结论:ASD封堵术治疗既减轻了右心容量负荷,使右房、右室内径缩小,也改善了左心的几何构型,使已经缩小的左房、左室逐渐增大恢复.

  •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沈晓棠;满荣海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封堵对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近期心脏结构的影响.方法 2006年至2012年94例PDA患者(男32例女62例),采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比较手术前以及术后2日、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 94例术后6个月随访,封堵器均位置良好.5例患者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随访至3个月时消失.左室舒张末径由术前的(57.00±9.98)mm降为(44.79±8.15)mm,左房内径由(38.92±8.93)mm下降为(23.71±7.66)mm,射血分数术后2日出现短暂下降,后恢复至正常.结论 国产封堵器用于PDA患者的封堵治疗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 房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李静;董燕

    我国每年新生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由于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随着心导管介入技术日趋完善,经皮导管房间隔缺损Amplatzer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亦日趋提高,其是一种针对房间隔缺损(ASD)的有效治疗方法,国内报道~([1])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无残余分流,同时用国产与进口双盘封堵器治疗ASD比较,在适用范围、易操作性、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我院2002年逐渐开展了先心病的介入治疗,ASD封堵术中,全部应用国产类Amplatzer双面伞,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即刻血压变化研究

    作者:韩莉;肖宪杰;旅朝霞;郭然

    目的:探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手术后血压的急性变化规律。方法连续收录2009年10月-2012年12月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拟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手术的住院患者54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6岁,29例)和成人组(>16岁,25例),在介入手术过程中通过股动脉鞘管监测实时血压,通过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力。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1)均成功行经皮穿刺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2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平均压14~58 mmHg。主动脉造影显示动脉导管:41例呈漏斗型,11例呈管型,2例呈不规则型,窄处内径1.9~9.7 mm。(2)成人组基线和术后即刻股动脉压力水平及升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儿童组(P<0.01),平均血压增高18.5%(儿童组13.6%,成人组23.0%,P=0.001)。(3)术后即刻血压水平与年龄、基线血压水平密切相关(r=0.881和0.867,P<0.01)。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即刻所有患者血压均增高,增高幅度与年龄及基线血压水平密切相关。

  • 60例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麻醉处理

    作者:荆武强;巢齐放;励峰;王强;励峰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在0.108%-1.38%,我国每年新出生婴儿有数十万人患先天性心脏病[1]。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占先天性心血管病的15.5%,仅次于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21.4%)[2]。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辅助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3],效果良好,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随着导管介入术的出现、封堵器的研发和辅助技术的成熟,VSD治疗又有了新的进展—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亦获得满意疗效,相比传统外科手术在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出血及输血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避免了内科介入封堵术的射线损伤。本文总结了60例食道超声心电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引导下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麻醉处理,现报告如下。

  • 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

    作者:吴红喜

    目的:对以介入封堵术为主要方法的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产生并发症的类型以及处理并发症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出现封堵器移位的患者人数有2例,是总研究人数的28.6%,出现对堵器脱落现象的患者人数有4例,是总研究人数的57.1%,出现其他类别并发症的患者人数有1例,是总研究人数的14.3%.结论:介入封堵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其产生的并发症对于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程度是非常大的,相关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 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赵书棋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观察护理要点.结果:50例患儿均成功接受了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效果佳,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密切观察护理至关重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

235 条记录 5/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