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作者:程锦浩;朱鲜阳;王琦光;庚靖淞;肖家旺;崔春生;盛晓棠

    目的 通过比较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封堵前后患者偏头痛症状改善程度,评估PFO封堵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2年5月~ 2013年6月就诊并同期行经皮PFO封堵术的偏头痛患者.PFO封堵术后≥6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进行HIT-6量表评分,并记录偏头痛症状(包括发病频率、天数、程度).比较封堵术前后偏头痛症状以及偏头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变化.结果 32例PFO并发偏头痛患者,年龄14~59(37.00±12.26)岁,其中男14例,女18例.随访显示封堵术后偏头痛患者的HIT-6评分显著减少(P<0.05),术后偏头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明显降低;偏头痛平均发作频率明显下降(P<0.05),头痛程度明显减轻(P<0.05).结论 PFO封堵术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偏头痛症状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并发房颤患者三种治疗方法分析

    作者:胡英锋

    目的:介绍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并发心房颤动(AF)患者的几种治疗方法,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36例ASD并发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的AF病例,其中36例接受介入封堵+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导管射频消融组),84例体外循环下ASD补术+改良迷宫术(改良迷宫组),16例单纯介入封堵术(未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单纯介入封堵组),术前,术后12月用心脏超声仪评价右心房、右室内径及肺动脉压力和心电图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无死亡,随访12个月,36例接受介入封堵+经导管射频消融术28例转复为窦性心律,8例仍为AF,后行二次射频消融术转为窦性心律,84例ASD补术+改良迷宫手术患者中有66例转复窦性,14例失败仍为AF,4例为交界性心律,单纯介入封堵组16例8例成功,8例术后仍为AF,与术前比较,各组心脏超声检查示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均P<0.05).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经导管射频消融组和改良迷宫手术组AF治愈率高(对比单纯介入组,均P<0.05),患者心慌不适更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更高.结论:介入封堵及外科手术均能安全有效治疗ASD并发AF,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可依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选择.

  • 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比较

    作者:杨星昌;孙书红;丁守良;马兰香;张华

    本文比较了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及同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003年1月~2006年4月我中心经超声心动图筛选动脉导管末闭(PDA)的87例患者,临床判断已经没有自然愈合的可能,并符合以下条件:①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单纯PDA患者,动脉导管窄直径1.2~12.8 mm;②不伴有其他需要治疗的心脏疾患;③术前无严重感染史.

  •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价值

    作者:王洁;邓劲松;袁明远;张春丽;吴朝晖;李海苗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扫查选择适合封堵治疗的VSD患者,然后监测导管引导Amplatz-er封堵器治疗VSD的全过程,在监测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导管及封堵器的位置,配合封堵器的释放,观察封堵器是否已封堵好室间隔缺损处,周边有无残余分流.

  •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微创封堵治疗

    作者:张玉展;李红昕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目前所用的手术方式有体外循环(CPB)下直视修补术、电视胸腔镜下修补术、介入封堵术和微创封堵术.微创封堵术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集内、外科治疗方法优点于一体的新技术,该技术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用输送鞘管、封堵伞封堵ASD,美观、安全、手术效果好.本文就这一技术作综述.

  • 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主要体肺侧支多排螺旋CT评价

    作者:王黎;彭志远;张雪莲;李炜;张刚成

    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 with de-creased pulmonary blood flow,d-CHD )是指包含肺动脉狭窄或闭锁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伴有肺动脉狭窄的右室双出口、肺动脉闭锁等,此类先天性心脏病会不同程度出现体肺侧支。介入及手术联合已成为治疗有体肺侧支 d-CHD 的标准模式,在介入封堵术及外科行结扎、侧支汇总术前,行心脏螺旋 CT 检查,可提前明确侧支血管部位、数量并制定计划,以减少术中寻找时间[1]。本文介绍本院 MSCT 对 d-CHD主要体肺侧支检查的经验。

  • 一种新的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器

    作者:田野;张长海;刘晓桥;谭洪文;张萍;刘会;王记培

    目前,介入封堵已经成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治疗的首选方法。但近年来,全国各大医院陆续报道了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伴机体器官出血的病例,甚至需要输血小板、浓缩红细胞、丙种球蛋白等紧急处理[1~3]。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伴机体器官出血已经严重影响了PDA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成为急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有大量研究表明[4~7],PDA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与过敏、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及封堵器的材质无直接关系,但PDA术后有残余分流者与血小板急剧减少密切相关。鉴于以上研究我们认为:无残余分流就无血小板急剧下降,无血小板急剧下降就无机体器官出血。

  •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

    作者:陶金松;李健;高春恒;郑若龙;张华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来我院进行诊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9例,住院期间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分别于手术前1d和手术后第4d对所有患者进行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以及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统计患者心律发生类型以及数量等。结果手术前患者检出不同程度心律失常39例,占全部患者的43.8%(39/89);39例患者共发生心率失常46例次,其中室性早搏26例次(56.5%),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次(17.4%),完全性右束支阻滞4例次(8.7%),窦性心动过缓及停搏3例次(6.5%),心房颤动2例次(4.3%),Lown 4级以上室性早搏3例次(6.5%);手术后新发生心律失常12例,占全部患者的26.1%(12/89),其中心脏早搏7例(58.3%),Lown 4级以上室性早搏2例(16.7%),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间歇性室内传导阻滞各1例(各占8.3%)。结论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出现新的心律失常现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病情严重,需在临床中加强监护。

  •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即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中肺动脉压力变化规律的研究

    作者:唐峰;杨天和;刘晓桥;杨永曜;谭洪文;梁清龙;李世英;王咏梅

    目的:探讨成功实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即房间隔缺损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间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50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对肺动脉压力在介入治疗前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正常/轻度肺动脉高压组:PASP、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轻度升高,前者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中度肺高压组:PASP和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①PH是ASD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肺动脉压力是其手术时机选择、疗效判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监测肺动脉压力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对合并PH的ASD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②用肺动脉频谱法可以较准确地估测肺动脉压力,其对于PH的ASD具有重要诊断价值。③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PH的ASD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能明显降低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的护理体会

    作者:曾珍;郭文馨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年1月~2015年5月共5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案例。结果手术成功,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患者年龄小,体重低,护理难度大,规范有效的护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恢复。

  • 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后护理体会

    作者:代世恒

    目的对介入封堵术治疗9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探讨术后护理体会,旨在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水平。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采取介入封堵术治疗,治疗后,对所有患儿均实施术后护理。结果治疗后,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率为2.2%;术后6h,患儿的基本情况恢复正常稳定状态,患儿住院时间为5~7d。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术后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并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先天愚型伴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护理

    作者:王咏梅;梁青龙;刘然;冯琳;罗丽

    目的:通过对19例先天愚型伴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围术期护理的探讨,以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分析我院于2009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19例先天愚型伴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该组患儿均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总结对先天愚型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经验。结果19例患儿经介入封堵术治疗成功19例,成功率为100%。无1例患儿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明显胸闷、胸痛,19例患儿术后3~5d复查心脏彩超发现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准确稳定。结论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先心病介入封堵术配合度,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及预防患者并发症发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

    作者:何红文;钟诗颖;蒋巧兰;梁榕

    临床护理路径(CNP)核心是将某种疾病(手术)所涉及的关键性检查、治疗、护理等活动标准化,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诊疗服务,它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而制定的比常规护理更为合理和人性化的护理模式[1]。我科先天性心脏病纳入临床路径病种共4种:房间隔缺损(ASD)行介入封堵术、室间隔缺损(VSD)行介入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PDA)行介入封堵术、肺动脉瓣狭窄(PS)行球囊扩张术。我科自2010年7月起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的管理模式,经过3年多的摸索探讨,该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地运用,并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麻醉管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冬生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在存活的婴儿CHD发生率约占0.8%.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5~20万左右的CHD患儿出生[1].由于CHD是造成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小儿CHD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 骶管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作者:马玉清;冷玉芳;王晓庆;李玉兰

    目的 探讨骶管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60例择期进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手术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A组)和单纯静脉麻醉组(B组).A组静脉给药后进行骶管阻滞,B组单纯静脉麻醉.分别观察诱导前(To)、鞘管置入时(T1)、动、静脉轨道建立时(T2)、封堵器安放时(T3)、术后10 min (T4)患儿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全麻药氯胺酮和丙泊酚的使用量;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后5h疼痛评分、术中体动例数、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 A组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B组在T1、T2、T3、T4时间点患儿心率、平均动脉压较诱导前升高(P<0.05);A组术中体动例数少于B组(P<0.01),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A组患儿全麻药氯胺酮和丙泊酚的使用量少,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等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苏醒质量高,手术后5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 手术期患儿血液动力学平稳,术中体动少,麻醉效果确切;苏醒时间短,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等苏醒期不良反应少,苏醒质量高;术后镇痛作用时间持久.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前后左心室内径改变的对比

    作者:谢静;杨晓娟;梁天香;王延震;郑叙锋;任荣;甘义荣

    目的 研究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心室内径改变的对比.方法 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36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228例,房间隔缺损(ASD)168例,室间隔缺损(VSD)240例.在TTE及X射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 605例患者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5.1%,31例封堵未成功,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正畸形.术后100%的患者接受了1~2个月随访,85%的患者接受了12个月以上随访.X射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TTE检查PDA及VSD患者封堵术后1~2月左心室腔缩小(P<0.01),ASD封堵术后左心室内径无明显改变(r=0.45,P>0.05);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1~2个月,PDA及VSD患者左心室明显减小.

  •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85例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

    作者:王伟薇;王芬

    评估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认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无风险及并发症,为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实现了新的突破,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106例效果分析

    作者:李有金;刘新波;陈永峰;牛涛;张亚政

    目的 观察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封堵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选取适合进行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CHD婴幼儿108例,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人封堵术,其中41例为动脉导管未闭(PDA)、20例为房间隔缺损(ASD)、47例为室间隔缺损(VSD).观察组3组手术患者术后治疗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同时比较封堵前后左心室内径改变情况.结果 108例CHD患儿,手术总成功率为98.15%,其中PDA患儿手术成功率97.56%、ASD100.00%、VSD97.87%,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PDA、ASD、VSD分别为7.32%、5.00%、6.38%,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TE检查发现PDA与VSD患儿在封堵术后1个月左心室腔明显缩小(P<0.05),而ASD封堵术后左心室内径无显著变化.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CHD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管理体会

    作者:马素美;马军;张际春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我国每年新的CHD患儿达15万左右11),常见的CHD依次为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和室间隔缺损(VSD),传统治疗方法为体外循环直视手术,但其创伤大,恢复慢.随着心脏病介入学的快速发展,CHl)的外科手术治疗已逐渐被经导管介入术治疗所替代.介入治疗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等特点,深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以往采用氯胺酮肌肉或静脉注射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常用的麻醉方法,简单有效,缺点是麻醉恢复时间长,患儿分泌物多,且麻醉深度不易掌握.

  • 比伐卢定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铀;马依彤;杨毅宁;马翔;李晓梅;黄莺;于子翔;谢翔;向阳

    目的 观察比伐卢定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41例房间隔缺损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双盲分为受试组1(术中使用比伐卢定)和对照组(术中使用肝素),将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肝素过敏、肾功能不全的9例患者归为受试组2(术中使用比伐卢定).观察指标为活化凝血时间动态监测、出血并发症、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 术中使用比伐卢定(受试组1和受试组2)与同时点术中使用肝素的对照组比较,手术5分钟ACT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30分钟后观察ACT差异无显著性;手术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同时点比较,对照组ACT高于受试组1和受试组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比伐卢定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中抗凝效果与肝素比较起效更快,效果更强,且半衰期短,代谢更快.对于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肝素过敏、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同样有效,且安全性良好.

235 条记录 11/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