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心动图在观察老年患者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心脏形态学变化中的作用

    作者:任启洪

    房间隔缺损( A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6.2% ~ 22.0%[1],随着增龄,ASD患者伴随的症状和体征也越来越多.老年ASD患者因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生存机会降低.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经皮导管介入治疗继发孔型ASD技术[2]已逐渐成熟,并成为首选治疗方法.本文拟探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 TTE)在观察老年患者经导管继发孔型ASD封堵术前后心脏形态学变化中的作用.

  •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即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

    作者:唐峰;刘晓桥;杨龙;杨永耀;谭洪文;梁清龙;李世英;王咏梅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即室间隔缺损(VSD)在封堵前、封堵后即刻、随访期间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675例成功施行介入封堵治疗的VSD患者,根据肺动脉压力大小分为正常肺动脉压力组、轻度肺高压组、中度肺高压组。经导管测定术前及术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 PASP)及肺动脉平均压( PAMP),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VSD患者术后3 d、1、3、6个月的PASP与 PAMP。结果①正常肺动脉压力组:PASP和PAMP在术后即刻及随访期间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轻度肺高压组:PASP在术后即刻后无明显变化,术后6个月PASP与术前及术后即刻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 PAMP在术后即刻升高,但是该升高在术后得到抑制,术后1、6个月与术后即刻比较显著降低(P<0.05)。③中度肺高压组:PASP及PAMP在术后即刻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者在随访期较术前进行性降低(P<0.05);PASP在术后1、3、6个月较术后即刻降低(P<0.05)。④PASP和PAMP超声和心导管测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能明显降低 VSD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近、中期疗效确切。

  • 96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王丹;潘国艳;常娅洁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疾病之一,占小儿先心病发病总数的15%~20%,女性多见.

  • 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麻醉前用药的护理分析

    作者:唐卫军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麻醉前用药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先心病中行介入封堵术患者6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观察两组的MAP、HR与T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T1与T2两个时间点上,观察组AP、HR与T各项指标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三项指标变化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介入封堵术麻醉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的小儿先心病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有效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有利于患儿的循环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 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0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李萍;王苗苗;吕艳;蔡亭亭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病例总结经验.结果 29例手术成功1例肺动脉狭窄术中发现不是介入适应症未封堵术.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围术期护理要点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变化,防止并发症加强穿刺处护理做好出院指导和随访.

  • 围手术期强化护理在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

    作者:谭小莉

    目的:分析强化围手术期护理在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我院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两组,均行介入封堵术治疗,对照组( n=53)采取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n=57)采取强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FLACC评分法和Wong-Baker笑脸量表从客观和主观上评估两组儿童术后疼痛,自制依从性量表评估患儿术后依从度,记录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FlACC客观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Wong-Baker笑脸量表主观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两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护理依从度及家属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明显缓解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疼痛,提升患儿依从度及其家属满意度,有临床推广价值。

  • 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的护理

    作者:郑芝芬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开胸手术是唯一的手术方法.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已有多种器械应用于ASD的介入治疗.由于损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费用又较低,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我院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ASD患者36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作者:周怡;左武旭;潘翠珍;葛均波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变化.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介入封堵术的ASD患者52例,于术前1 d、术后1d和术后1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RT-3DE检查.应用TomTec 4D LV-Analysis CRT 1.0软件,绘制左心室各节段的容积-时间曲线(volume-time curve,VTC),并计算16节段达到小容积的时间(time to minimal segmental volume,Tmsv)及其标准差(time to minimal 16-segmental volume-standard deviation,Tmsv1 6-SD)、大差值(time to minimal 16-segmental volume-difference,Tmsv16-Dif).将上述数据与受检者心动周期时间相除之后标化,得到Tmsv%、Tmsv16-SD%、Tmsv16-Dif%.定量分析左心室各节段术前及术后收缩幅度的变化情况.结果:VTC显示:术前1d,ASD患者左心室16节段收缩同步性较差;术后1d,左心室16节段收缩同步性得到改善;术后1个月与术后1d改变相似.ASD患者术后1 dTmsv及Tmsv%、Tmsv16 SD及Tmsv1 6-SD%、Tmsv16-Dif及Tmsv16-Dif%均较术前1d改善(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d,仅少数左心室节段出现收缩幅度的明显改变;术后1个月大部分节段的收缩幅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ASD患者术前左心室各节段收缩同步性及收缩幅度均较差;术后1d左心室各节段收缩同步性即得到改善,但收缩幅度改善不明显;术后1个月,左心室各节段收缩同步性改善不明显,但收缩幅度改善明显.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并发心跳骤停一例

    作者:孙书红;张华;杨星昌

    临床资料 患儿男,5岁.因发现心脏杂音4年,于2006年8月30日就诊.入院体检:体温36.9℃,脉搏102次/min,呼吸28次/min,体重16 kg,面色正常,无紫绀,无杵状指/趾,胸廓无畸形.

  •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对称型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许美珍;罗来树;李颐;程应樟;李运德;吴延庆;吴清华;程晓曙;彭强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的介入封堵治疗策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嵴内型VSD患者31例,行导管封堵治疗。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大动脉短轴切面VSD中断口位于12点至1点之间。左室造影显示VSD分流后准确判断VSD的位置、形态和大小,测量左室侧分流口大小、距主动脉瓣的距离,以指导术者选择合适的封堵器,以及封堵器释放的形态调整。对比手术前、后患者左心室和主动脉瓣上的影像资料。结果成功封堵22例,其中13例左室造影表现缺损口血流束方向自左室面到右室面相对于主动脉瓣为斜行向上,缺损左室面基底宽为(5.12±1.38)mm,采用对称型封堵器(6~10 mm);9例左室造影表现缺损口血流束方向自左室面到右室面相对于主动脉瓣几乎平行,缺损左室面基底宽为(7.18±1.26)mm,采用零偏心型封堵器(9~12 mm)。未成功封堵的9例嵴内型缺损较大,其中2例有主动脉窦瘤合并主动脉瓣中重度返流。结论宜在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对影像作出准确分析后,选择优化的治疗方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对称型封堵器,以减少操作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 单心动周期三维超声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右室容积和功能

    作者:陶文鸿;郭其凤;曹永政;曾炜

    目的:采用单心动周期三维超声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封堵术前后右室容积和功能变化。方法2011年7月-2013年10月对45例单纯继发孔型ADS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将患者分为ASD无肺动脉高压组28例和AS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17例。应用单心动周期三维超声结合术中右心导管检查测定两组患者封堵术前后的右室舒张末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容积(RVESV)、右室每搏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动脉平均压(mPAP),并计算右室心输出量(RVCO)。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RVEDV、RVESV、RVSV及RVCO均显著减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肺动脉高压组的RVEF低于术前(P<0.05),而伴肺动脉高压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伴肺动脉高压组的肺动脉压明显减低(P<0.05)。结论单心动周期三维超声能快速、准确评估右室容积和功能;ASD患者封堵术后右室容积减低;无肺动脉高压患者封堵术后右室功能减低;伴肺动脉高压患者封堵术后肺动脉压降低而右室功能无明显变化。

  • 影像学分析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美珍;罗来树;李颐;程应樟;李运德;吴延庆;吴清华;程晓曙

    目的 通过对左心室及主动脉造影影像学分析,探讨其对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行封堵治疗的VSD患者共106例.分别于封堵前、后常规以LAO 45°~ 55° + CRA 25°行X线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对于嵴内型、嵴下型的影像学区别,采用加大角度投照(LAO 75° + CRA 35°),而肺动脉干下型采用RAO35°左心室造影,在造影显示VSD分流后分别测量左室侧分流口大小及其距主动脉瓣的距离,并进行介入封堵.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和主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成功封堵97例,均无并发症发生.其中7例嵴内型较小缺损,12例嵴下型,均使用零偏型伞封堵成功,1例为肌部VSD,其余77例为膜周部VSD.2例心脏多普勒超声诊断为嵴下型,X线左室造影为膜周部.8例心脏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膜周部,X线左室造影为嵴下型.失败的9例均为嵴内型VSD,其中心脏多普勒超声诊断2例为嵴下型,1例为膜周部,X线左心室造影均表现为嵴内型.心脏多普勒超声与X线左室造影比较,在诊断嵴下型和嵴内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膜周部型和肌部VSD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X线左心室及主动脉造影的影像学判定对VSD封堵术具有重要作用.

  • 小儿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麻醉管理

    作者:马若男;林红妃;胡智勇;叶莉芬;陈旋

    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VSD修补术,手术方法成熟,但创伤较大,存在与CPB相关的诸多不良反应;另一种是经皮介入封堵术,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存在外周血管损伤、放射性损伤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问题.

  • 改良逆向导丝技术在PDA介入封堵术的应用1例

    作者:纪军;何胜虎

    1 病例摘要患者,男, 16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10年入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患者于10年前学校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入院查体:口唇无紫绀 心室率90次/min, 心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3/6级连续性机械样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全胸片, 12导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介入封堵术,手术过程如下:

  •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配合与护理

    作者:朱景玉;葛支忱

    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1~3]无需开胸,痛苦小、康复快.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2002~2004年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ASD共8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作者:覃晓波;张琴;伍广伟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TCO)后发生传导阻滞的特点及转归.方法 选择在我院施行VSD者TCO患者45例,术中2例、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动态观察患者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时间、类型及转归,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传导阻滞手术前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的发生率与术前无差异(P>0.05).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例、CRBBB并左前分支阻滞(CLAFB)2例、不完全性RBBB及LAFB各1例.除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及1例CRBBB未恢复外,其余均在14d内恢复.结论 传导阻滞是VSD者TCO常见并发症,多数可恢复正常.故VSD者TC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房间隔缺损介入性封堵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言克莉

    房间隔缺损(A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手术是其唯一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表明[1],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适合于各年龄组继发孔型ASD的介入治疗.本中心于1998年8月~2000年12月应用该方法治疗ASD,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未发生1例严重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循环内皮细胞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

    作者:邱峻;陈子微

    目的:检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患者介入封堵手术前后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水平的变化,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左向右分流型CHD住院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右心导管测定的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值,将79例研究对象分为不并PAH组、轻度PAH组、中度PAH组及重度PAH组,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3、30、120 d取空腹静脉血,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CECs占有核细胞百分比,比较同一肺动脉压组不同时间段内CECs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肺动脉压的相关性.结果:各组封堵术后3 d CECs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术前1 d(P<0.05);轻度PAH组、中度PAH组封堵术后30、120 d CECs百分比较术前1 d降低(P<0.05);重度PAH组封堵术后30、120 d CECs百分比和术前1 d相似(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SP与封堵术前CECs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结论:CECs百分比在一定程度内与肺动脉压存在平行关系,反映了肺血管内皮损伤的严重程度;严重PAH患者介入封堵术后CECs百分比并不能显著降低.

  • 氯胺酮和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作者:文晓兵;石轩雨;杜冰;杨磊;周爱香

    目的 探讨氯胺酮和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8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予氯胺酮、异丙酚负荷量静注,诱导后面罩持续吸氧,静脉泵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术中监测血压、心电及脉搏氧饱和度,直至术毕停药后患儿清醒.记录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儿术中麻醉效果满意,3例患儿术中出现轻度肢体扭动,静脉追加异丙酚后平稳.血压、心电及脉搏氧饱和度保持平稳.并发症包括呼吸暂停2例(2.9%),舌后坠1例(1.5%),恶心呕吐1例(1.5%).术毕停药后患儿均能迅速清醒.结论 氯胺酮和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麻醉效果满意,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 房间隔缺损82例介入封堵治疗中Amplatzer封堵器选择

    作者:陈丽芳;李江;方臻飞

    目的:分析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TE)测量房间隔缺损(ASD)直径大值与封堵术中选择Amplatzer封堵器大小的关系.方法:房间隔缺损82例术前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房间隔缺损大直径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初步估计封堵器的型号,术中再次依据胸二维超声心动图确定Amplatzer封堵器型号进行封堵,并行胸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封堵效果.结果:房间隔缺损82例患者,封堵器置入获得成功79例(96.3%).封堵失败3例,其中巨大ASD1例直径35mm因无适当封堵伞封堵失败;腔静脉血管畸形无法行封堵手术1例;封堵后封堵器脱落开胸治疗1例.术中封堵器脱落继续封堵成功1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2例,心率小于40次/分,嘱患者咳嗽并给予阿托品约2分钟心率恢复.窦性心动过速1例,心率140次/分,因封堵器过大更换封堵器后心率恢复.术中出现少量残余分流8例,经更换封堵器后分流消失5例,转为微量残余分流3例.其余病例术中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应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可较准确独立估测ASD直径,指导封堵器选择.

235 条记录 6/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