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6例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体会

    作者:叶飞;陈利超;吴元龙;邹济华

    目的 探讨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选取2004年6月-2014年8月PDA患者36例,均行左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手术成功率100%.随诊3月~3年,无再通及假性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左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PDA安全有效.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张华清

    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不需体外循环、术后不留疤痕、疗效可靠等优点,目前已逐渐为患者所接受.但是,介入封堵术的并发症不容忽视.现将其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作者:梁清

    目的 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4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出现传导阻滞1例,术后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非阵发性交接性心动过速1例.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分别0、13.9%、4.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在2周内经治疗痊愈.结论 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封堵术易出现传导阻滞,经过治疗大部分都可以恢复正常.

  •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个体化治疗方案分析

    作者:付松;刘涛;于文文;周更须;封志纯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儿47例,依据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及主动脉瓣上造影进行诊断分型,然后行介入封堵术.结果 46例(97.9%)介入治疗成功,1例(2.1%)介入治疗失败;2例术后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术后出现三尖瓣轻-中度反流,未行特殊处理,术后3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三尖瓣功能恢复正常;患儿均未发生膜部瘤破裂、封堵器脱落、持续溶血、房室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反流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介入封堵术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采用正确个体化介入封堵方案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成功率.

  • 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瓣脱垂疗效分析

    作者:付松;王辉;李伟;刘宇航;封志纯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并主动脉瓣脱垂(aortic valve prolapse,AVP)介入治疗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 28例VSD并AVP患儿行经皮封堵术,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进行诊断及分类.结果 15例为膜周流出道型,7例为隔瓣后型,6例为膜周部型;患者均伴有局限AVP; VSD直径2.5~9.2 mm,20例缺损口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介入治疗成功率89.3%(25/28);未出现三尖瓣、主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瓣穿孔,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介入治疗不同类型VSD并AVP安全、有效.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温瑜鹏;刘彦君;任群;崔海峡;和俊平

    目的 探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中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的临床价值.方法 继发孔型ASD患者42例,均行TEE引导下ASD封堵术,并于术前、术后24 h及出院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比较术前TEE及TTE测量的ASD大径及残缘长度;Pearson相关分析TEE及TTE测量的术前ASD大径与术中使用封堵器直径的相关性;TEE术后即刻、TTE术后24 h及出院前评价封堵效果.结果 42例均封堵成功,封堵器直径为(21.54±6.82)mm;TEE测量的术前ASD大径[(18.56±5.27)mm]、上缘长度[(11.69±3.84)mm]大于TTE[(16.27±4.93)、(10.14±2.76) mm],下缘长度[(10.43±3.72)mm]小于TTE[(12.28±4.04)mm](P<0.05),前下缘长度[(12.14±3.77)mm]、后上缘长度[(11.57±3.43)mm]、前缘长度[(4.64±1.24) mm]、后缘长度[(7.34±2.54)mm]与TTE[(12.37±3.86)、(11.68±3.85)、(4.57±1.39)、(7.48±2.36)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EE、TTE测量ASD大径与术中使用封堵器直径均呈高度正相关(r=0.954,P<0.001;r=0.912,P<0.001);术后即刻TEE显示封堵器位置正常,塑形良好,房室瓣运动正常,心房水平分流消失,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4 h及出院前复查TTE患者情况良好.结论 继发孔型ASD患者采用TEE引导下介入封堵术治疗效果良好.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

    作者:王新卫;伍伟锋;俸勇强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CHD并肺动脉高压(PH)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90例CHD患儿.均经体检、辅助检查及心脏彩色B超确诊.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4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30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20例.依据心导管测压,将90例CHD患儿分为3组:中重度PH组(肺动脉收缩压6.66 kPa)30例和轻度PH组(3.99 kPa<肺动脉收缩压<6.66 kPa)30例、无PH组(肺动脉收缩压<3.99 kPa)30例.3个亚组的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1、3、6及12个月血浆AngⅡ及血清NO水平.另选取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同样方法检测其血浆AngⅡ及血清NO水平.结果 介入封堵术前,CHD并PH组患儿血浆AngⅡ水平明显高于CHD无PH组(Pa<0.01);CHD并PH组患儿血清NO水平均明显低于CHD无PH组(Pa<0.01).CHD患儿介入封堵术24 h后,血浆AngⅡ逐渐下降,至12个月下降接近正常水平;CHD患儿介入封堵术24 h后,血清NO开始逐渐上升,至12个月上升接近正常水平.AngⅡ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r=0.811 P<0.01);NO与肺动脉收缩压呈负相关(r=-0.421 P<0.05).结论 AngⅡ及NO可能参与CHD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Ang Ⅱ及血清NO水平可作为判定其CHD患儿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封堵术前后神经内分泌变化

    作者:俸勇强;伍伟锋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介入封堵术前后的神经内分泌变化,探讨先心病患儿神经内分泌的激活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监测70例先心病患儿的心房钠尿肽(ANP)、脑利钠肽(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1(ET-1)和去甲肾上腺素(NE)在介入封堵术前、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动态变化,另选取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正常体检小儿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先心病患儿血循环中ANP(25 6±7 5)pmol/L、BNP(15.7±7 4)pmol/L、ET-1(1 12±0.31)pmol/L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均=0.0001);NE(1.07±0.08)nmol/L,AngⅡ(90.3±11.5)ng/L和ALD(246.1±42.3)pmol/L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均=0.001).所有神经内分泌因子在介入封堵术24 h后开始下降,至6个月基本下降至正常水平(P<0.01).结论先心病患儿存在着神经内分泌的明显激活并具有慢性心力衰竭的特征,其与疾病的严重性关系密切.介入封堵术后神经内分泌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王俊平;李文清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热的原因和临床护理对策.方法 对10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把其中18例发热患者作为发热组,其余84例无发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发热18例,占总人数的17.6%,多为儿童,因进水较少或受凉引起.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术中受凉、手术时间长、术后饮水过少,发热发生率及发生程度与介入治疗方法无关;做好封堵术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工作,术后鼓励饮水是减少并预防发热的重要措施.

  • 巨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临床评估

    作者:黄陆力

    目的 探讨巨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巨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水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个月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内径(RVD)、右心房内径(RAD)、三尖瓣返流(TR)等情况.结果 32例巨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介入封堵术治疗成功29例,手术成功率90.6%,均未发生封堵器栓塞、脱落、心包填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外周脏器栓塞、主动脉-右心房瘘等并发症.术后患者MPAP、RVD、RAD、TR等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介入封堵术治疗巨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具有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点.

  •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性封堵术的护理

    作者:王娟;王东平;江露

    目的:介入性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7例的护理.方法:使用国产镍钛合金双面伞型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股静脉,在ASD的左房侧释放大伞,腰部卡于缺损处,回撤至右房侧释放小伞,关闭ASD.结果:17例全部成功,术后24~48h予以心脏超声心动图复查,未见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准确固定,未影响周围结构与功能.6月后心脏超声心动图复查未见异常.结论:护理工作重点是术前心理护理,准备充分;术中心电监护,熟练掌握介入器材使用,熟悉手术步骤及术者的意图,配合默契;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栓塞、穿刺点出血、感染等.

  • 介入封堵术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t-PA和PAI-1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世德;伍伟锋;俸勇强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术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0例CHD患者及3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浆t-PA、PAI-1水平.所有CHD患者分别于介入封堵术前头天,术后24 h,1、3、6、12个月检测血浆t-PA、PAI-1水平.结果:介入封堵术前,CHD患者血浆t-PA、PAI-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介入封堵术后1个月,CHD组血浆PAI-1水平开始逐渐下降,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水平;血浆t-PA水平在术后1个月升高,术后3个月始下降,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水平.结论:介入封堵术可通过改变血浆t-PA、PAI-1水平而改善成人CHD患者的内源性纤溶功能.

  • 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介入封堵术前后的变化

    作者:俸勇强;伍伟锋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PH)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0例儿童和70例成人先心病患者,儿童或成人患者中均分为中重度PH组[肺动脉收缩压>50 mmHg(1 mmHg=0.133 kPa)]、轻度PH组(30 mmHg≤肺动脉收缩压≤50 mmHg)、无PH组(肺动脉收缩压<30 mmHg).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4 h、1、3、6及12个月血浆AngⅡ浓度.另选取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体检儿童30例,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介入封堵术前,无论儿童或成人先心病中重度PH、轻度PH组患者血浆AngⅡ水平均明显高于先心病无PH组患者(P<0.01).先心病患者介入封堵术后24 h,AngⅡ开始逐渐下降,至12个月下降到正常水平.结论:AngⅡ可能参与了先心病伴PH的发生、发展过程.

  •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85例

    作者:王黎明;祁秉文;祁国荣;路霖;湛守清

    我院对2001年3月~2003年3月收治的85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术,均一次封堵成功,成功率100%,现报告如下.

  •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

    作者:付武良;程应樟;李运德;廖然;李涛;刘燕娜;胡雯;吴清华;程晓曙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变化.方法:入选2007-01-2009-12期间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15例患者(合并膜部瘤69例,单纯膜部缺损41例,嵴下型3例,隔瓣下型2例),根据术前三尖瓣反流的程度及其是否伴有肺动脉高压,进行术前和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三尖瓣反流的比较.结果:术前三尖瓣反流轻度[<20%,(7.91±5.88)%]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平均反流面积分别为(6.06±5.42)、(5.39±5.15)、(5.24±3.84)、( 5.33±3.37)%;术前三尖瓣反流中度[>20%,(34.10±13.25)%]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平均反流面积分别为(17.52±8.94)、(16.56±8.68)、(13.12±6.44)、(12.37±5.12)%;术后平均三尖瓣反流面积随着时间的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患者是否伴有肺动脉高压对三尖瓣反流无影响.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三尖瓣反流明显减轻.

  •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室间隔穿孔行介入封堵治疗的体会

    作者:邱茹洁;徐承义;苏晞;吴明祥;张治平;杨遇春;刘成伟

    病例1 女,80岁.因"胸痛4h"入院.患者2015年5月20日9时突发心前区压榨性胸痛,向左上肢放射,伴大汗,症状持续不缓解,外院查心电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给予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300 mg口服后转我院急诊科,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前壁导联r波进展不良,V2~V5、I、aVL导联ST段抬高,频发室性早搏,较外院心电图无回落",见图1;心脏超声:左房扩大,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二、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减低(LVEF 42%).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

    作者:徐承义;刘成伟;苏晞

    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um rupture,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少见而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之一.AMI后及时的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将VSR发生率由再灌注之前的1% ~2%降低至目前的0.2% ~0.34%[1,2].VSR可发生于AMI后几小时至2周,通常发生在第2~4天[3,4].AMI并发VSR,会产生急性左心室向右心室分流,临床上会引起严重肺淤血和/或血流动力学恶化,此类患者若采取保守治疗,1周内病死率67% ~ 82%[2],1年存活率仅7%[5].外科手术治疗是VSR首选治疗方式,一旦确诊,应行急诊外科手术修补,同时进行冠脉搭桥术,以期改善预后[6],但有报道外科手术30d内病死率高达60%[7].本文复习近期文献资料,阐述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AMI后VSR的临床经验.

  • 右美托咪定在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方;罗丁;黎笔熙;凌娜佳;王羽;陶军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用于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镇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择期行先心病介入封堵术的患儿,随机分为DEX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组(D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组(P组),每组20例.D组10 min内静脉恒速输注DEX负荷量1μg/kg,继以1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P组10min内静脉恒速输注丙泊酚负荷量1.5 mg/kg,继以4~6 m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两组患儿均在局麻行股动脉穿刺前给予芬太尼2μg/kg.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10 min(T1)、穿刺时(T2)、放置封堵器时(L)、苏醒后1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记录患儿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降至70的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各时段MAP、RR无明显变化(P>0.05);与T0比较,T1~T4时D组HR明显减慢(P<0.05);组间比较,T1~T4时D组HR显著低于P组(P<0.05).D组诱导时间大于P组(P<0.05),但苏醒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术中体动少于P组(P<0.05).结论 DEX用于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抑制轻、术后苏醒快的特点.

  • 中医温阳化气治疗右冠脉及前降支肺动脉瘘复杂病变1例

    作者:周仕鸿;杨冰侠;王月月;张云洪;徐潇;张泉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to-pulmonary artery fistulas,CPAF)是一种先天心血管畸形病变,是冠状动脉主干或冠脉分支与心脏或周围血管间的异常交通支.选取该病患者1例,为两支瘘道,临床较少见,予以报道.

  •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

    作者:王钟慧;邓金华;孟霜媛;王兵

    总结了53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提出护理要点:术前加强健康教育,充分准备;术中严密监护生命体征,观察封堵器定位情况;术后预防心律失常,溶血,封堵器血栓形成,血管栓塞,穿刺部位出血,预防感染以及并发症的观察.

235 条记录 8/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