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喉罩通气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作者:夏舒萌;薛晓东;薛满松

    目的 观察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复合麻醉-喉罩(LMA)通气在小儿先心病(CHD)介入封堵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CHD患儿40例接受封堵术.入室后静注东莨菪碱0.01mg/kg.麻醉诱导用氯胺酮1.5 mg/kg、维库溴铵0.04mg/kg、雷米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mg/kg,LMA通气;继以丙泊酚4mg·kg1·h-1和雷米芬太尼8μg·kg1·h-1持续泵入维持.连续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麻醉诱导和术中的血压和心率均比麻醉前明显下降(P<0.01).插入喉罩及术毕时心率和血压比麻醉诱导后略有增快和升高.结论 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LMA通气应用于小儿CHD介入封堵术安全有效.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库德热提·艾比布拉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9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2例,房间隔缺损(ASD)18例,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均行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果90例中,手术成功88例,成功率97.8%,发生并发症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高。

  • 介入封堵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江津;田晓沂;马树人

    目的 患者行封堵术后3 d及6个月血浆BNP水平呈进行性下降(均P<0.01),术后3 d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均较术前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术后6个月右心室的舒张末期容积有进一步降低趋势,射血分数较术后3 d有进一步改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行封堵术后,观察患者血浆BNP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右心室功能的恢复情况.

  • 研究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丽艳;王正平;陆献大;陈立军

    目的 探究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导管介入封堵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TTE检查筛选的87例3类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TTE检查配合X线监测下行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于术前、术中及术后行TTE检查,记录患者封堵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治疗成功率95.55%,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治疗成功率89.66%,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治疗成功率92.31%.术后检查发现,81例封堵成功患者均未出现封堵器移位或瓣膜返流等情况,ASD患者出现2例并发症,VSD患者出现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5%,随访过程中恢复正常.结论 TTE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术前筛查、术中监测及引导及术后复查等过程,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使用.

  •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左室扭转运动的研究

    作者:王迪;范小明;黄志良;葛伟东;张健;张帆;王静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左室扭转运动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30例单纯房间隔缺损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病例组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对照组的左室短轴基底水平、左室短轴心尖水平各节段的收缩期旋转角度及达峰时间、测量收缩期左室整体扭转角度;绘出左室短轴基底水平及左室短轴心尖水平收缩期旋转角度-时间曲线;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各组的常规参数: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输出量(LV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病例组患者术前的LVEDV、LVESV、LVSV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7.56、5.74、3.82,P均<0.05)。术后3个月升高,但低于对照组(t分别=11.82、10.47、8.75、15.25、11.34、9.57,P均<0.05),术后6个月明显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t分别=13.84、11.25、9.73、17.57、14.82、10.69,P均<0.05)。两组各时间点的左室射血分数变化不明显(F=0.84,P>0.05)。病例组患者术前左室短轴基底水平除前壁外,余各节段旋转角度峰值均低于对照组(t分别=8.82、9.47、13.43、10.15、13.52,P均<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除了前壁外,余各节段较术前明显升高(t分别=9.67、8.75、10.31、9.89、11.02、14.28、12.46、14.51、12.39、17.54,P均<0.05)。病例组患者术前左室整体扭转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8.84,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和6个月升高,但低于对照组(t分别=9.24、6.47,7.75、5.68,P均<0.05)。结论2D-STI可以通过测量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左室基底部、心尖部各节段的旋转和左室整体扭转角度来早期定量评估房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的左室扭转运动情况,进而早期评价左心收缩功能。

  • 动脉导管未闭伞片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1例及原因分析

    作者:邵蕾;李长岭

    1967年,Porstmann开创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治疗的先河,1997年Masura等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中国至1998年开始引进Amplatzer技术,至今该技术已成为介入封堵PDA治疗广泛应用的方法[1].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有封堵器脱落、溶血及左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狭窄等多种并发症,近来关于封堵术后引发血小板减少的报告已屡见不鲜,现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发生的1例病例总结报道如下.

  • 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独立指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术21例

    作者:赵帅;宋伟;吕宏安;张恒;潘如凤

    目的:评价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对房间隔缺损(ASD)诊断和指导封堵器选择以及对封堵术进程独立引导的价值.方法:21例ASD患者术前经二维及RTdDE诊断明确,用三维成像显示缺损全景,了解缺损形态并测量缺损面积.术中与X线同步进行全程引导,术后评价封堵效果.测得封堵器腰部展开大径同三维超声测得缺损面积并做相关性研究.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经胸实时RT-3DE能显示缺损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封堵器释放形态.通过三维超声测得ASD面积与封堵器腰部展开大直径减2 mm作为直径求得的圆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同X线图像对鞘管、封堵伞所处位置和封堵伞释放状态的判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RT-3DE单独作为指导封堵术的影像学手段是可行的,能避免X线辐射,有应用价值.

  •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启伟;吴荣鹏;沈桂冬;任晖;巩洁;蔡凯乾;张军康;董根文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房间隔缺损35例,室间隔缺损30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介入封堵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2例中77例封堵成功(房间隔缺损32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成功率为93.9%.并发症2例.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简便易行,成功率高.

  • 75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随访研究

    作者:王影;都鹏飞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75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儿24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2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27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患儿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介入封堵术后,VSD患儿的右心室内径(RV)、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肺动脉压(PAP)、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PV)、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大血流速度(MV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大血流速度(MVA)较术前减小,ASD患儿的RV、PAP、三尖瓣口舒张早期大血流速度(TVE)、三尖瓣口舒张晚期大血流速度(TVA)、PV及PDA患儿的LA、LV、MVE、MVA、AV、PAP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患儿的TVE、TVA、AV,ASD患儿的LA、LV、MVE、MVA、AV及PDA患儿的TVE、TVA、PV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封堵术可以显著改善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临床分析

    作者:朱永新;徐晓东;刘少忠;刘金平;程军;方洁

    目的 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总结我院2005年7月~2009年5月共有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其中室间隔缺损(VSD)(膜部)8例,房间隔缺损(ASD)(继发孔型)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结果 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缺损小于3 mm,终止介入治疗;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两个小缺损,面积共4 mm,后转心胸外科行室缺修补术;余18例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成功率为90%.有一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第五天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立即行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地塞米松10 mg IV 3天后CAVB恢复正常,其他患者无不良并发症发生.随访2月~4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 国产封堵器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心理护理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儿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黄雪汝

    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儿的佳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儿60例,根据入院顺序,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分别为(1.21 ±0.21)d、(5.12±0.55)d、(3.31±0.37)万元,均优于对照组的(2.44 ±0.95)d、(9.72 ±2.21)d、(4.32±1.25)万元(t=2.38、1.92、5.31,均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x2=14.28,P<0.05).结论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儿应用心理护理,能够显著缩短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介入封堵治疗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疗效观察

    作者:蒋辉;吴志勇;卢荔红;陈斌;郭延松

    目的 分析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R)的临床特征,评价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PI-VSR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前后临床情况的改善程度,并观察随访6和12月的心功能水平.结果 10例患者中,成功完成介入封堵6例.随访期间,存活5例,1例于封堵术后12月,因反复心力衰竭死亡;3例于住院期间因严重心力衰竭、顽固心律失常、合并肺部感染死亡;1例未干预,12月后死于心力衰竭.成功介入封堵的6例患者,治疗距穿孔时间为(20.5±5.3)d(12~23 d),患者术前、术后平均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评分分别为(3.43±0.55)及(2.58±0.62),平均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0.0±5.3)% 及(45.0±7.6)%,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封堵治疗后6及12月的心功能——6 min步行实验(6MWT)分别为(368±55)及(403±58)m,有逐渐改善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I-VSR安全可行,有改善患者心功能的趋势.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侯彩荣;胡梅英;张政

    随着近年来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器械的成熟和操作技术的提高,大部分患儿得到有效的治疗.我科于2009年9月到2010年12月已成功为112例先心病患儿行介入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 房间隔缺损Amplatzer蘑菇伞介入封堵术5例护理体会

    作者:谢树军

    2003年4月~2004年10月,我院应用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5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杨颐馨

    2002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应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5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室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术1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周伦琴

    2011年5月,我院成功为1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儿实施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儿男,3.6岁,室间隔缺损2年,于2011年5月21日收入院.入院时体温36.2 ℃,脉搏13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97/54 mm Hg(1 mm Hg=0.133 kPa);听诊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Ⅳ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肺呼吸音稍粗.心脏彩超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周型),室间隔上部回声中断约7 mm,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完善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于5月23日下午15:00入导管室在全麻下行室间隔缺损双面伞封闭术,手术成功,术后3 d痊愈出院.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6例护理

    作者:周发爱;李玉芳;王玉芬

    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膜部缺损多见[1].我科应用蘑菇伞封堵器,为6位患者实施了封堵术,经过严密观察,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2例,女4例,4~19岁,超声心动图示室缺,膜周部,直径4~9mm,患者在全麻或局麻下,接受左、右心导管检查术后,应用蘑菇伞封堵器进行室缺封堵术.

  • 右心功能及VEGF在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前后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石磊;王丽红;张颜明;王晓菲;张秀珍;孙俊杰

    目的 本研究运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右心Tei指数,评价伴肺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ASD)患者Tei指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的关系.方法 伴肺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患者55例,并选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内,运用组织多普勒方法计算右室Tei指数.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用ELISA法测定血清VEGF的浓度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①伴有肺动脉高压的ASD患者右心室Tei指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且二者呈显著相关;②伴有肺动脉高压的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1周右心室Tei指数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且二者呈显著相关;③介入封堵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①伴肺动脉高压的AS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右室功能降低;②)伴肺动脉高压的ASD患者成功施行介入封堵术后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右心室功能明显改善;③Tei指数可以敏感地反映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是评价右心室功能的较好指标;④VEGF参与了左向右分流型ASD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过程.VEGF合成增多,使缩血管物质与舒血管物质间失衡,促进了PH的形成和发展;⑤VEGF在PH及其肺血管重建中起重要作用.测定血VEGF的水平,可作为判断PH严重程度的一种方法;⑥在ASD的PH各阶段预防治疗中,对VEGF生产、释放及其活性进行适当干预以维持其间的平衡可能为延缓PH的发展提供一新的途径.

  • 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介入封堵术及药物干预后血浆脑钠肽血管内皮素的变化

    作者:高然;任长杰;张海防

    目的 探讨小儿先心病( congenitalheartdisease,CHD)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PAH)经导管封堵术前后患儿血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epeptide,BNP)、血管内皮素1(ET-1)的变化及西地那非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患儿60例,肺动脉收缩压30mmHg< (SPAP)< 70mmHg,3岁<年龄<13岁,随机分为2组:A组(西地那非组,n=30)给予口服西地那非(每次1mg/kg,每天2次);B组(无药物干预组,n=30).2组患儿年龄、肺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于封堵术前当天及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抽血检测BNP、ET-1浓度.药物干预组患儿自术后3天抽血后开始服药.结果 1)封堵术前,A、B2组血BNP、ET-1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行封堵术后,A组血BNP、ET-1水平较封堵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BNP、ET-1水平较封堵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S).2)术后1月,药物干预后患儿血BNP、ET-1浓度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介入治疗术后,CHD伴PAH患儿的血BNP、ET-1浓度较术前降低.西地那非可使其得到改善.血BNP、ET-1水平测定可能成为CHD患儿经导管封堵治疗判断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 经胸小切口封堵与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比较

    作者:卢中;申运华;严中亚;黄向阳;李春生;李华宝;杨冬妹

    目的:比较经胸微创小切口封堵术与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效果及各自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4年8月接受封堵治疗的146例 ASD 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2组,经胸组(43例)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微创小切口封堵术,经皮组(103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和 TEE 引导下介入封堵术。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费用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和房间隔缺损断径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皮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小于经胸组(P <0.05)。经胸组全部封堵成功,经皮组2例封堵失败后转外科急诊手术治疗。两组均无输血及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复查经 TTE 测量的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减小(P 均<0.05),残余分流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右室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两种方法均为微创手术,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单纯继发孔型 ASD 的治疗。经胸微创小切口封堵方法的成功率高,不需接受射线,适应证更广;而介入封堵方法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费用低,创伤更小,美容效果更好。

235 条记录 7/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