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前后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一例报道

    作者:马虹印;靳航;郭珍妮;邢英琦;吕珊;杨弋

    1病例介绍
      女性患者,49岁,因“间断头痛20余年,加重1个月余,左侧肢体活动不灵1 d”于2014年4月9日就诊我院门诊。长期慢性头痛病史,情绪变化、生活习惯改变易诱发,休息或自服“去痛片”后可缓解,否认头痛先兆症状。上述症状反复发作,近1个月余加重,表现为头痛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1 d前于看电视起身时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上肢持物不稳,手指精细活动差,下肢尚可扶墙行走,遂就诊于神经内科门诊。近1个月饮食尚可,睡眠较差,大小便如常,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 卵圆孔未闭相关疾病的典型病例及临床处理

    作者:付强;郭彩霞;龚浠平;方瑞乐;于丹丹;鞠奕;刘丽萍;莫大鹏;董可辉;陈步星

    1 病例介绍本文中的5个病例均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专家,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全面评估后,高度怀疑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为致病因素,完善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发泡试验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cTEE)检查确诊PFO,并确定PFO大小,解剖情况及右向左分流量(right-to-left shunt,RLS).符合经皮PFO封堵适应证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治疗.封堵术后次日复查胸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器如形态良好,无移位,无心房间残余分流,即可出院.出院后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6个月,氯吡格雷75 mg/d,3个月.

  • 卵圆孔未闭致青年缺血性卒中介入封堵治疗一例

    作者:付强;赵敏;丁则昱;杜丽娟;秦海强;曲辉;王伊龙;董可辉;陈步星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4岁,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2d”于2014年10月27日入院.入院前2d,患者饮酒后约19h出现左侧上下肢无力,不能持物,不能行走,伴言语不利,且饮水呛咳,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予以输液治疗1d(具体不详),于1d前转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示右侧额、颞、岛叶及基底节区梗死灶,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收入院.

  • 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机器人微创外科修补术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汪成;杨明;肖苍松;王刚;王加利;申磊磊;高长青

    目的 比较机器人微创外科手术与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成人继发孔型房间缺损(ASD)的术后早期及近期随访结果,评估两种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机器人心脏不停跳ASD修补术的30例成年患者作为机器人组(TEASD-R),并采取1∶1配对原则,选取同期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30例成年患者作为介入组(TIASD-O).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住院相关情况、术后近期随访结果、术后30d及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TEASD-R组无术后早期及近期并发症(残余分流、心包积液、外周血管栓塞及新发心律失常等),而TIASD-O组存在相应并发症,其中两组术后新发心律失常、术后早期右心房大小、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及住院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生活质量调查量表结果显示,两组术后30d躯体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微创ASD修补术后近期无三尖瓣关闭不全及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安全性及有效性较好,适应证较广,但也存在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等缺点.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临床观察

    作者:李文清;曾磊;潘玉琴

    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时期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根据我国流行病学的调查,每年新出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高达15万~20万人.

  • 心理护理对介入封堵术后焦虑的影响观察

    作者:秦小金

    近20年来,介入封堵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因介入治疗简单、创伤小、较安全、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深受临床欢迎.多数先心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均得到治愈,部分取代了外科手术.完善的术前准备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使该介入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及术中的危险性降至低程度.

  • 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钟汝核;黄健宏;梁清;李华;李志连

    目的:分析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介入封堵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为(2.01±0.65)d、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滞留时间为(1.22±0.31)d、住院时间为(3.31±0.73)d,均短于对照组的(5.62±1.13)、(9.37±1.67)、(9.68±1.34)d (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过程中,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临床疗效安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外科修补术与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比较

    作者:曾显阁

    目的 探讨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术式.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2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包括61例患者,接受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对照组同样为61例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在治疗结束出院后,我们对患者进行长达1年的随访,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①观察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封堵器移位,1例患者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而转为外科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②观察组住院天数显著长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内心脏功能均恢复良好,未见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结论 外科修补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创伤较大,因此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创伤较小,因此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是部分患者因特殊情况需要转外科手术治疗.

  • 机器人修补术与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成年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疗效比较

    作者:汪成;杨明;肖苍松;王刚;王加利;郭鹏飞;高长青

    目的 比较机器人微创外科手术与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成年人继发孔型房间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围术期的疗效等.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成年患者100例作为TEASD-R组,选取同一时间段于我院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成年患者143例作为TIASD-O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病人围术期的治疗效果、并发症(术后72 h内)、血制品使用情况和住院相关情况(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无院内死亡.TEASD-R组无术后早期并发症;TIASD-O组术后72 h内残余分流4例,心包积液7例,脑梗死1例,外周血管栓塞2例,新发心律失常29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两组术后新发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EASD-R组术后无三尖瓣关闭不全;TIASD-O组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27例,中度8例,重度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机器人微创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三尖瓣反流少,且在ASD类型的选择方面限制较小;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手术费用低等优点.

  • Amplatzer 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评价

    作者:李莉;张稳柱;李建辉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介入治疗的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9例.术前应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选是否可进行介入治疗,确定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大小、部位;术中即刻造影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及术后即刻、一周及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复查随访,观察其手术安全性,术中和术后疗效.结果 21例ASD患者中1例因"软缘"太长,术中测量缺损达40mm及1例距上腔静脉太近而放弃治疗,1例释放封堵器后,心率加快,达160次/分,通过调整封堵器位置,心率恢复正常;12例VSD患者中,1例修补术后再通,术前测量缺口11mm,术中测量缺口16mm,封堵术后即刻有少许残余分流,术后第二天消失;9例PDA均一次封堵成功.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且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与分析

    作者:童一帆;颜友良;李顺辉;李秀丽;刘丽赟

    目的 分析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将227例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分为假性膜部瘤组(n=160)与真性膜部瘤组(n=67),每例患者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对其围术期持续心电监测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真性膜部瘤组术后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假性膜部瘤组明显增加(P<0.01),其中以传导阻滞发生尤为明显.结论 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与其解剖结构有关.因此,术中操作轻柔,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后严密观察,积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均可恢复.

  • 家庭中心式护理模式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政;万淑;艾凌云

    目的 探讨家庭中心式护理模式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江西省儿童医院心脏病中心收治的80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家庭中心式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的围术期焦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入院时的焦虑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手术当日早晨及出院时的焦虑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中心式护理模式能有效的减轻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的焦虑程度,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超声心动图在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形态和功能变化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王晶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形态和功能变化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成人房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治疗前后患者的心脏形态和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大动脉内径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情况,术后1、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左心房、左心室血流量逐渐增加,内径逐渐增大(P<0.05);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三尖瓣口血流速度、肺动脉瓣血流速度、右心房内径、右心室上下径、右心室前后径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患者的心脏形态和功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经超声心动图检测可发现患者的左、右心系统的几何结构得到显著改善,解剖畸形得到有效纠正.

  • 经胸彩超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并分析经胸彩超引导下的介入封堵术对于先天心脏病患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CHD患者共31例进行研究,按照行封堵术引导方式将所选病例分为彩超组(19例)和X线组(12例),患者在术后6月采用经胸彩超复查并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种引导方式下的封堵术的治疗效果。结果与X线组相比,术后6月彩超组患者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经胸彩超有助于指导医师高质量地完成CHD介入封堵术,还可应用于封堵术前的CHD适应症判断及术后的疗效评价等领域,值得临床应用。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体会

    作者:牟志玲;张基梅;董寿卿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新兴的一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现已成为适应证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案.我科于2004年1月~2008年1月共收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6例,均利用数字减影技术在X线透视下行介入封堵术,手术成功.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9例临床分析

    作者:潘娟;刘亚平;孙建辉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4年5月施行的39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例、房间隔缺损(ASD)1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8例.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进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结果 手术即刻成功38例,总成功率为97%.1例ASD封堵器固定不良,放弃封堵,转外科开胸修补,1例ASD少量残余分流在近期随访观察中消失.术后随访3~48个月,无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避免了开胸创伤大、全身麻醉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因素,操作简单,封堵效果好,术后恢复快,成功率高,安全性大,患者住院时间短.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心功能、NT-proBNP及CRP水平的变化

    作者:张继东;张文忠;蔡尚郎

    目的 探讨心功能、N端前脑钠素(NT-proBNP)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衡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远期效果中的意义.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测定心功能、血清NT-proBNP及CRP水平.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1个月、3个月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血清NT-proBNP及CR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心功能、NT-proBNP及CRP水平在衡量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远期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尚需大规模长期随访观察.

  •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研究

    作者:肖书娜;尚小珂;张刚成;宋艳清;刘洋;王利军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方法 对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2-2014年51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3.16%,35例治疗失败.15例因新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0例出现中度及以上三尖瓣返流,收回封堵器,中止手术.另10例治疗失败为其他原因(包括室间隔缺损较大,封堵器展开后腰征不满意或存在较大残余分流;建立轨道失败;导丝无法通过主动脉瓣行左室造影;术中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术中导丝激惹左心室反复出现心跳骤停终止手术;麻醉失败;穿刺失败).封堵术后出现88例并发症,包括2例出现机械性溶血;18例术后3个月仍存在1~2 mm残余分流(3.52%);16例新出现三尖瓣轻度返流(3.13%);52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10.16%);2例外科取出.无死亡、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及心肌梗死病例.结论 经皮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具有一定风险,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出现并发症及时治疗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235 条记录 3/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