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炎性与感染性主动脉瘤的治疗策略

    作者:李振江;陆清声

    炎性主动脉瘤与感染性主动脉瘤均为比较少见的主动脉瘤类型,均伴有主动脉周围组织和结构的炎症,二者在临床表现、生物标记物、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磁共振成像(MRJ)和放射性核素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方面均有诸多相似之处,有时难以鉴别.然而,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炎性动脉瘤表现在由于动脉壁炎性增生增厚和周围组织纤维化相对不容易破裂,而感染性主动脉瘤常常病情进展迅速而剧烈,短期内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因此二者在治疗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对于炎性动脉瘤,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以缓解临床症状,阻止疾病进展,而对于感染性主动脉瘤,延误诊断、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误用将导致难以控制的感染,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鉴别此两种类型动脉瘤并掌握其治疗方法十分必要,下面就针对有关炎性与感染性主动脉瘤的鉴别和治疗策略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99mTc-Glua与99mTc-MIBI显像诊断乳腺癌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小凤;邓波;肖欢

    目的评价99mTc-Glua和99mTc-MIBI显像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70例乳腺肿瘤患者行99mTc-Glua和99mTc-MIBI显像两项检查,对比分析诊断效能和半定量分析结果.结果 99mTc-Glua和99mTc-MIBI显像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1.1%、96.0%、92.9%和84.4%、68.0%、78.6%.99mTc-Glua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明显高于99mTc-MIBI显像.结论 99mTc-Glua显像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高于99mTc-MIBI显像,且显像质量优于后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观察骨转移瘤

    作者:陈永刚;徐凯;张华;杨耀祖

    目的 评价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检测骨转移瘤中的作用及可行性. 方法 对20例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患者(病变组)及20名健康人(对照组)行WB-DWI检查,6个月后对病变组患者行WB-DWI或核素骨显像复查. 结果 WB-DWI在20例患者中共检出57处骨转移灶,B-DWI在肱骨和股骨近端检出7处核素骨显像阴性病灶.病变组患者6个月后复查,9例骨转移灶进展,3例化疗后骨转移灶信号下降. 结论 WB-DWI可用于早期筛选骨转移瘤,也可发现骨外转移病灶.

  • 下腹部皮肤横纹切口在腹腔镜下肾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徐英民;熊洁;高维忠

    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我们采用下腹部皮肤横纹切口腹腔镜下肾切除取肾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本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42~68 岁,平均54例.左侧12例,右侧16例.28例均行CT、IVU、逆行尿路造影或输尿管镜等检查,6例行肾脏CT血管造影检查.肾萎缩3例及严重感染粘连性无功能肾患者2例,经放射性核素成像、肾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患侧肾功能完全丧失;肾肿瘤17例、肾盂癌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2例.肾肿瘤直径4~8 cm,平均5 cm.临床TNM分期(1997年UICC):T1N0M0 13例、T2N0M0 3例、T3N0M0 1例.按Skinner病理分级标准:G1 1例、G3 16例.肾盂输尿管癌6例:T1N0M0 4例、T2N0M0 2例,G2 5例、G31例.B超、CT和胸部X线检查未发现肾及下腔静脉癌栓和远处转移灶.

  • 大力提倡推广应用国产医疗器械和药品

    作者:徐克;薛爱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其新器械、新药品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继CT、MR、放射性核素成像等影像诊断技术之后,DSA、数字X线成像、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和远程放射学等新的技术已迅速兴起,并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迅猛发展,介入诊疗器材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中为活跃的因素.由于这些影像诊疗手段和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当今的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过程更趋于微创或无创,更趋于安全、有效,更趋于使患者得到佳风险-效益比的医疗服务.从而也就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市场的繁荣.

  • 迎接挑战 为我国医学影像学迈向世界而努力

    作者:刘玉清

      近百年来我国的放射-影像学走过了曲折而发展的路程,尤其改革开放20余年来进展迅速,由原来的X线学(放射学)发展成为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逐步走出亚太,迈向世界,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医学影像学从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  20世纪,特别是后中期的发展提示,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将是新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学科,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结合的发展趋向,将促使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包括医学影像学向微观(分子生物学、基因学)和宏观(社会、心理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医学影像学将如何发展并进而促进其不断繁荣,使其在不久的将来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值此新世纪之初,提出几点意见与同道们共同探讨。发挥现代医学影像学的优势  新的影像诊断技术以断(体)层成像和电子计算机图像重建为基础。它始于CT,继之MRI、放射性核素成像、超声成像、DSA和数字X线成像等逐步兴起,应用于临床。因而,医学成像技术不仅能产生图像,还能进行图像的处理、显示、记录、存储和传输。这就为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以及网络影像学(network imaging)奠定了基础,现已成为远程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始于70年代中期的介入放射学尤其是介入治疗,开创了微创治疗(外科)的先河,现已成为与内、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疗技术之一。两者结合,共同构成了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具有以高科技为基础,向广大人民和患者提供先进的诊疗技术为特征,而且对适应和推动新世纪医学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更好地为广大人民和患者服务。  促进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专业)的建设  首先要使广大人民和患者正确认识医学影像学是临床诊疗科室(或专业),能够提供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使患者受益;必须改变人们对影像医师的认识:即能够兼做诊断和治疗。这并不是说每位影像医师既是诊断又是治疗的专家,而是医学影像学作为一个科室(或专业)必须诊治兼备,包括影像、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亚专业分工,同时(在大的综合医院或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又要划分神经、心胸、腹部、骨关节影像学等,各有分工侧重,协调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医学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的挑战,与其他科室相互配合,共同进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 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作者:于铁链;袁涛;吴琦;周伟

    目的评估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97例临床可疑PE病例行CTPA检查,其中81例同时行核素灌注扫描并拍摄胸片,47例行下肢深静脉影像学检查.以非侵入性影像学诊断标准为确诊标准,评估CTPA的诊断效能,并与核素扫描比较.结果 97例中,根据确诊标准诊断PE 68例、除外PE 29例.CTPA诊断PE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59%、100.00%、96.29%.在同时行核素灌注扫描的81例中,根据确诊标准诊断PE58例、除外PE 23例,CTPA与核素灌注扫描诊断PE的敏感度分别为94.83%、89.66%,特异度分别为100.00%、69.57%(u=3.299,P<0.001).32例PE下肢深静脉影像学检查阳性28例(87.5%).结论螺旋CTPA诊断PE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应作为PE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心血管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

    作者:赵世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已经由过去单一的X线成像技术发展成为与计算机、电子学和医学生物工程技术等相结合的综合诊断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脏超声、CT(包括多排螺旋和电子束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线平片数字化包括计算机X线摄影(CR)和数字化X线摄影(DR)、放射性核素成像包括单光子发射CT(SPECT)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等影像学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显著地改变了以X线平片和心血管造影为主体的普通心血管放射学的局面,从而共同构成了现代心血管影像学.

  • 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现状与实践

    作者:韩猛虎;姜合作;张建华

    乳腺癌已占据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近20年来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早期乳腺癌中,保留乳房手术已经取代改良根治术成为标准术式;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也成为准确评估区域淋巴结状态的标准术式,从而避免在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中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大型临床试验NSABP-B32和ACOSOG Z0010研究已经牢固确立SLNB作为腋窝分期的精确方法.循证医学Ⅰ级证据证实早期乳腺癌(Ⅰ、Ⅱ期)SLNB是一项腋窝准确分期的微创活检技术;对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证据的患者,SLNB可准确确定腋窝淋巴结状况,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阴性患者SLNB代替ALND,可使患者术后并发症显著降低[1-5].NSABP、B32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没有明确淋巴结转移临床证据的乳腺癌患者,实施SLNB和ALND在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SLN的定义是原发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所必经的第一站淋巴结,可以是一个或数个淋巴结.SLN阴性时,其下一级淋巴结受侵的概率很小.对于乳腺癌,如果SLN没有转移,其他淋巴结出现转移的概率非常小,估计在5%以下或更低.SLN有肿瘤累及,腋窝其他淋巴结受累的概率约50%[5-11].SLNB已能达到很高的成功率和很低的假阴性率,这项技术已成为乳腺癌的规范化手术之一.虽然SLNB已确立了重要学术和临床地位,但是在临床普及推广过程中仍面临巨大的困难.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定量研究

    作者:郭兴;李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骨的转换表现出从高转换到低转换的特点.许多定量骨扫描测量方法被用于研究骨质疏松,放射性核素定量骨扫描是一种评价骨质疏松相当精确和有用的方法.

  • 血管平滑肌细胞与血管性病变发生的分子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尚松安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是构成血管壁结构及维持血管张力的主要细胞,在血管再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血管病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发展,血管平滑肌细胞层面的分子成像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对VSMC在病理状态下的表型转化、增殖、迁移及分子成像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提高对血管再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血管性疾病的诊治水平.

  • 放射性核素标记Anx Ⅴ细胞凋亡分子成像在肿瘤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杨桂芬;朱虹

    细胞凋亡是评价肿瘤化疗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靶向凋亡的分子成像技术中,核素显像技术是目前敏感的技术,以放射性核素标记Anx Ⅴ的凋亡显像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就放射性核素标记AnxV凋亡成像的原理、示踪剂种类、标记法和生物分布特征、体内外研究及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对比研究

    作者:赵永峰;郭玉森

    目的:评价MRI和CT对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8例在普通胸片上表现结节样浸润及临床拟诊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的MRI、CT表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早期病变(临床症状和体征小于10天)CT所见"日晕征"有较高的敏感性(16/22)和特异性(8/8);而MRI也显示很高的敏感性(22/22),但特异性很差(0/8).尽管使用GD-DT-PA增强亦不能提高其特异性.病变后期(临床症状和体征大于10天),MRI增强扫描T1WI显示边缘强化的靶样小结节的典型表现.结论: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早期阶段,MRI表现不如CT的"日晕征"具有特征性.但在病变后期,MRI增强后T1WI边缘明显强化及在T2WI上的"反向日晕征"是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有力证据.

  • 睾丸扭转12例分析

    作者:张卫东

    睾丸扭转是一种严重的急诊疾患,常与急性附睾炎等阴囊病变不易区别而延误诊断,应引起临床外科医师的重视.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1月收治睾丸扭转患者12例(13侧睾丸),现分析报道如下.

  • 99mTcO4-与Na131I甲状腺显像不一致1例

    作者:曾贤伍;牛继国;董峰;欧阳水根;李文燕;梅澍

    病例男,68岁,发现左颈部肿物近1月,呈逐渐增大趋势,无红、肿、热、痛.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左颈部触及一约4cm×3cm的肿物,质中等,边界清楚,活动度差.左胸壁及左肩部表浅静脉曲张.B超示左侧甲状腺囊性占位.CT示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左侧胸腔积液.甲状腺激素水平及TG检测正常.怀疑颈部肿物与甲状腺关系密切,前来我科进行甲状腺显像.

  • 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骨显像表现

    作者:段中响;欧阳巧洪;刘加昌

    病例女,24岁,因左下肢跛行13年,加重2年入院.患者11岁时发现左下肢行路轻微跛行,后跛行明显,1993年诊断为"左股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先后3次行植骨术,术中取病理,镜下见增生的纤维组织及新生的骨小梁交织在一起,纤维组织由梭形细胞构成,纤维组织内散在数量、大小及方向不一的新生骨小梁,病理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于7年前再次行左股骨粗隆下截骨,钢板内固定,术后无明显症状,近两年跛行加重,故入我院治疗.体格检查:跛行步态,左下肢较右侧缩短3cm,左髂关节活动屈曲、后伸正常,外展、内收功能受限.

  • 放射性核素影像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国旭

    心血管系统成像主要集中于识别心脏的结构、功能和代谢变化. 近年来,心血管放射性核素成像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心血管疾病诊治实践中的各个方面,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子影像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反映生物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帮助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新药研发[1]. 与传统成像手段相比,分子影像可以使细胞功能可视化,并且具有活体、无创、实时、特异、精细显像等优点,其中,放射性核素成像作为分子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此,笔者将简要介绍放射性核素成像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 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新进展

    作者:国飞;张修石

    分子影像学的许多发展已经使人们对活体内特异分子作用靶点和分子作用路径有了更直观形象的认识.近几年,高分辨率体内成像的方式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成像,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SPE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及光学成像(optical imaging).

  • 靶向整合素αv β3的分子影像探针

    作者:沈瑛

    整合素αvβ3作为整合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介导了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细胞和细胞之间的相互黏附,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形态和迁移等多种功能,在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靶向肿瘤的受体,利用核素、核磁共振、超声波和光学等影像技术,结合靶向整合素αvβ3分子成像探针非侵入性的检测整合素αvβ3在肿瘤组织和肿瘤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临床肿瘤诊断和抗肿瘤药物的临床治疗后观察.本文主要针对现有靶向整合素αvβ3的分子探针及其影像技术作-简要综述.

  • 放射性核素标记亲和体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想;周丽;徐健;王怡红

    由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影像探针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以及可定量分析等优势,已经成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活体内病变机制和治疗效果的首选成像手段.作者概述了HER2亲合体的研究现状,主要针对放射性核素标记元素,如18F、64Cu、68Ga、99Tc、111In、188Re/186Re等,对HER2特异性的亲合体ZHER2:342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