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分输血益处多

    作者:叶初燕

    人们常说的血液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全血,是由各种血细胞和血浆按一定比例混合组成的.而这里所要说的成分血,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全血分离产生的.常见的成分血有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白细胞悬液、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及血浆等.

  • 肠外营养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恶性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军;史克倩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N)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阳SCT)惠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例PBSCT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检测其肝功能、血脂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造血重建时间.结果:肠外营养支持对患者的肝功能和血脂变化无明显影响,血清白蛋白维持在治疗前水平,体重较PN支持前增加,CD3、NK细胞增加,造血重建时间10-14天.结论:肠外营养能有效提高或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加快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纠正免疫紊乱.

  • 用集落生成法探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机

    作者:李志祥;谢桂岚

    随着血液恶性肿瘤治疗学方面的进展,除了放疗、化疗、手术等治疗外,细胞移植技术治疗恶性肿瘤飞速发展.自体或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现已成为恶性血液肿瘤、实体瘤等疾病根治性治疗方法之一.该方法造血干细胞采集方便,无需麻醉和手术,不需多部位骨穿,对病人基本无创伤,移植后血象及免疫功能恢复快,受感染威胁小等诸多优点.但对造血干细胞的量要求很严格,为此,本研究探讨了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日内以及连续5日内的变化状况,为临床上更多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提供依据.

  • 单中心191例健康供者应用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倩;袁磊;李红华;赵瑜;黄文荣;薄剑;王书红;朱海燕;窦立萍

    本研究旨在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因素及对健康供者的影响.181例志愿健康供者应用G-CSF 5-10 μg/(kg·d)动员,10例应用G-CSF 3.3-4.9μg/(kg.d)动员,12h 1次,连续动员4-5 d;采集、检测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MNC)数与CD34+细胞数,并观察供者动员及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与动员前相比,动员后(采集前)供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平均升高7倍(P<0.01);血小板数明显下降(P<0.01);血红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性.动员第4或5天采集效果无差异.男性供者采集的MNC、CD34+细胞数高于女性(P<0.01),高体重供者采集的MNC、CD34+数高于低体重供者,年龄对采集效果无明显影响.G-CSF剂量与采集效果无线性关系.供者不良反应轻微.结论:G-CSF可以有效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 Cobe Spectra与Fenwal CS 3000 Plus血细胞分离器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采集效能比较

    作者:杨申淼;刘开彦;陆道培

    为了评价Cobe Spectra(Version 6.1)和Fenwal CS 3000 Plu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在造血干/祖细胞采集中的采集效能,对36人64次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采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20人42次使用Cobe Spectra采集,16人22次使用Fenwal CS 3000Plus采集.对CD34+细胞采集量、采集效率以及红细胞与血小板的采集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obe Spectra和Fenwal CS 3000Plus在CD34+细胞采集量和采集效率上无显著差异.CD34+细胞采集量与供者白细胞、单核细胞、造血祖细胞、CD34+细胞的动员情况呈正相关,在多因素stepwise线性回归模型中,采集前外周血干/祖细胞浓度是唯一有意义的影响因素.FenwalCS 3000 Plus的采集效率与外周血单核细胞量呈负相关.Fenwal CS 3000 Plus对红细胞的收集量显著高于Cobe Spectra,并且采集后供者外周血血小板降低程度较CobeSpectra更严重.结论:Cobe Spectra(Version 6.1)和Fenwal CS 3000 Plus在CD34+细胞的采集能力上无显著差别.当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高,或是血型不合移植的及血小板减少的供者,推荐使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

  • 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与MNC程序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曾丰;魏世金;黄豪博;黄清华;林秋燕;范丽萍;黄惠炆;付丹晖

    本研究旨在分析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自动采集程序(AutoPBSC程序)与半自动采集程序(MNC程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09例采集按对象不同分为自体患者组(患者)和异基因供者组(供者),通过对采集物中干细胞数量与质量及采集程序特点的比较,对两种采集程序在两组中的采集结果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血处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患者组和供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与CD34+%、CD34+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MNC程序比较,AutoPBSC程序采集物中血小板混入少,采集物体积小,但抗凝剂用量多,采集时间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数(r=0.314,P=0.015)、CD34+细胞数(r=0.922,P=0.000)与采集前对应参数呈正相关,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WBC数(r=0.369,P=0.004)及MNC数(r=0.495,P=0.000)呈正相关;供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896,P=0.000),MNC程序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666,P=0.000).患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年龄40岁以下的患者显著高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P<0.05),而MNC程序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采集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年龄40岁以下患者(P<0.05).供者组仅MN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在全血处理量相同时,自体患者和异基因供者PBSC采集中两种程序收获的MNC纯度与CD34+细胞纯度及浓度高度一致,但自体患者PBSC采集结果受年龄与性别影响较大.

  • -80℃冻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造血的观察

    作者:刘默;赵瑜;孙敬芬;赵伟;王莉莉;于力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80℃非程控降温对于保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观察104例自体移植的病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用-80℃非程控降温,采用5%的二甲亚砜(DMSO)、20%人血白蛋白(HSA)以及羟乙基淀粉40(HES)作为冻存保护液,中位冻存时间为30.5 d,观察冻存前后细胞活性、CD34+细胞、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以及植入情况.结果:本冻存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好的保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104例患者除2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外,余患者均顺利植入,白细胞中位植入时间为12 d,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4d,复苏后细胞活性为94%,CD34+细胞回收率为86%,单个核细胞回收率为80.3%,性别,化疗周期和放疗对于植入时间均无明显影响,白细胞的植入与CD34+细胞的输注量呈线性关系.结论:本研究的冻存方式安全、有效,完全可以满足临床需求.这种节约资金、人力的干细胞保存方式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

  • “微移植”治疗7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万军;赵红霞;黄雅静;李洁;侯慧慧;代娜娜;郗晓琴;胡海兰

    本研究旨在观察Hyper-CVAD/MA化疗方案联合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CSF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G-PBHSC)输注组成的“微移植”治疗7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LBL/ALL)患者的疗效.研究对象为2009年8月至2012年9月第二炮兵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例LBL/ALL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微移植”治疗,首先给予患者Hyper-CVAD/MA方案化疗,在MA方案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PBHSC输注,不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截至2014年4月,中位随访41(20-57)个月.结果显示:7例患者共完成30个疗程“微移植”治疗,均获得完全缓解(CR).“微移植”治疗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相关感染;在治疗期间未观察到GVHD相关临床表现.随访截止时,5例无病存活,2例复发死亡.结论:“微移植”治疗LBL/ALL的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来源微泡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梁晨;王俊辉;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蔡博;左洪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目的:探讨正常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HSC)分泌的微泡(microvesicle,MV)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对造血集落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HSC并培养,收集第48 h上清液,使用超速离心法分离提取MV.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MV形态;采用BCA法定量检测MV蛋白分泌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将MV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共培养,共培养12h后通过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MV与PB-MNC的作用方式;共培养48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2,IL-6,IL-8,IL-10,IFN-γ及TNF-α的分泌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T细胞激活变化及不同亚群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情况.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检测MV及MV与PB-MNC共培养48 h后上清液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电子显微镜观察分离得到的MV为卵圆形膜性小囊泡,BCA法检测MV蛋白分泌量为29-110μg.流式细胞术测得MV带有混合标志,其中高表达特异性标志CD63 (85.86%)与干细胞标志CD34(33.52%).共培养12h后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MV与PB-MNC二者相融合.共培养48 h后,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MV可促进PB-MNC分泌IL-6,IL-8,IL-10与TNF-α,而IL-2和IFN-γ水平均无变化明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细胞亚群及T细胞的激活无明显改变.胞内因子染色结果表明,CD11c+细胞内IL-8因子显著增多.集落培养实验表明,MV及MV与PB-MNC共培养48 h后上清液可促进造血集落形成.结论:PB-HSC来源的MV具有免疫调节及促进造血集落形成的作用.

  • 减低剂量预处理联合亲缘脐血干细胞移植治愈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作者:解琳娜;周芳;于新宇;宋晓晨

    患儿男,10岁,2008年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黄、乏力,伴发热、鼻出血1次,就诊时查血常规:WBC 5×109/L,Hb 68 g/L, PLT 24×109/L。骨髓检查示:增生减低,粒系、红系增生减低,成熟淋巴细胞构成比偏高,巨核细胞未见,血小板偶见。非造血细胞比值升高。染色体为46,XY。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均正常。自身抗核抗体谱、CD系列、Ig系列、Coomb's试验均阴性,骨髓小巨核酶标示巨核细胞减少。骨髓活检提示增生减低。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口服环孢素治疗半年,无效,自行改为中药治疗,仍无效。2012年3月就诊我院时查血常规:WBC 2.4×109/L,N 0.45×109/L,Hb 68 g/L,网织红细胞16×109/L,PLT 18×109/L,T细胞亚群:CD418.4%,CD4/CD80.5;骨髓检查提示:骨髓增生减低,粒、红系增生低下,未见巨核细胞,可见浆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团。诊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与其弟HLA配型10/10位点全相合,其弟出生时脐血保留,因供者年幼,无法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拟行脐血干细胞移植术。(1)预处理方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3 mg·kg-1·d-1×5 d,前6 d至前2 d),环磷酰胺(CTX 50 mg·kg-1·d-1×2 d,前3 d至前2 d)。(2)脐血干细胞输注:d0脐血35.4 ml输注,MNC 4.2×107/kg, CD 34+0.9×105/kg。(3)并发症的预防:采用环孢素(CSA)3 mg/kg,前1 d始,谷浓度维持在150~250 ng/ml,短疗程甲氨蝶呤(MTX 15 mg/m2,+1 d,10 mg/m2,+3 d、+6 d)。移植过程顺利,术后+16 d,患儿血常规 WBC 1.71×109/L,N 1.25×109/L,Hb 67g/L,PLT 8×109/L,PCR-STR示:供者细胞5.2%。术后27 d,WBC 2.24×109/L,N 1.25×109/L,Hb 51 g/L,PLT 30×109/L。74 d血常规:WBC 4.88×109/L,Hb 113 g/L, PLT 133×109/L,PCR-STR:供者细胞74.6%。患者达完全缓解,继续口服环孢素治疗。136 d,PCR-STR示:供者细胞75.5%,且患者血型已完全转换为供者型。脐血移植术后12个月,患者血常规WBC 5.04×109/L,Hb 112 g/L,PLT 151×109/L,PCR-STR提示完全供者型。患者目前患者脐血移植术后已18月余,情况良好,复查WBC 5.2×109/L,Hb 117 g/L,PLT 165×109/L,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临床症状。患者血常规完全正常,随访1年6个月未复发,提示基本治愈[1]。

  • 减低剂量预处理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仍普遍存在植入失败、移植相关病死率高、移植后并发症多、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我科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减低剂量预处理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SAA1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范可尼贫血患儿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岳燕;罗荣牡;司英健

    目的 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范可尼贫血(FA)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分析1例FA患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此种治疗方法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儿于移植+13 d中性粒细胞植活,+15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供受者基因嵌合率为99.83%.移植后1.5个月血清CMV-DNA、EBV-DNA阳性,经免疫抑制剂减量及抗病毒治疗后转阴.移植后2个月出现皮肤GVHD(Ⅰ度),未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行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4次后GVHD消失.移植后6个月,患儿出现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复查供受者基因嵌合率为57.8%,考虑出现移植物排斥,逐渐减停免疫抑制剂,供受者基因嵌合率复升至81.83%,血象恢复正常,无GVHD表现.现为移植后1.5年,患儿血象持续正常,供受者基因嵌合率维持在95%以上,FA相关基因检测持续转阴.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FA的重要治疗手段,健康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于本例患儿造血干细胞植入、GVHD控制可能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 亲代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愈重型β-地中海贫血1例

    作者:张翠梅;朱为国;封志纯

    目的研究了亲代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的相关问题.方法改进了预处理方案:采用生理反馈机制,即在预处理前进行了高频输注红细胞悬液,使Hb达130g/L以上,同时口服羟基脲抑制造血使术前地贫骨髓的富细胞性变成贫细胞性,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加强对宿主淋巴细胞的攻击力度,结合使用马利兰、氟达拉宾和环磷酰胺.预处理后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3次.三次输入MNC分别为3.5×109/kg,4.8×108/kg及6.2×107/kg.结果移植过程中出现Ⅱ°皮肤GVHD、出血性膀胱炎、霉菌感染等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16d(移植后为+)外周血等位基因PCR-STR检测13位点证实10个不相同位点均转为供体型(供受者本身有三个位点相同),完全植入.并于移植后+70d复查证实仍为完全植入状态.目前患儿移植后已5月余,无cGVHD表现.已五个月未输血制品,白细胞正常,血小板维持在90G/L,血红蛋白维持在110g/L.结论亲代所供HLA一个亚型不相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β-地中海贫血是简单、可行的.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

    作者:黄绍良;周敦华

    自1982年美国Thomas等首例报道用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成功治愈一例14月龄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患儿以来,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1500例重型β地贫患者接受各种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供体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包括骨髓、动员后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mPBSC)和脐带血(UCB).近20年的临床研究经验表明HSCT是目前能根治重型β地贫血的方法,本文将就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供体和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及移植效果等作一介绍.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

    作者:徐宏贵;方建培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通过预处理克服受者免疫屏障,然后输注正常供体的造血干细胞(HSC),替代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受者体内基因缺陷的HSC,从而重建受者正常红系造血,是目前临床唯一可根治重型β-地贫的治疗方法.1982年Thomas等报道同胞骨髓移植(BMT)治疗一例重型β-地贫首获成功,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超过3000例重型β-地贫患者接受各种HSCT[1].供体HSC的来源由初单一骨髓发展到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和脐带血.随着预处理方案的改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及支持治疗等HSCT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完善,移植方式也由早的同胞移植发展到非血缘供体移植和单倍型移植,移植成功率逐步提高,大大丰富了地贫移植选择,使其进入多元化、个体化移植时代.

  • CD34+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作者:吴学东;李春富;张玉明;王秉慧

    患儿女,12岁,体重34 kg,因反复出现面部皮疹5年余入院。患儿于5年前因面部皮疹、发热及水肿住我院儿科,经检查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并经肾穿刺活检为狼疮性肾炎。经环孢菌素A治疗,皮疹消退,尿蛋白转阴,无水肿即出院,继续服环孢菌素A维持治疗。次年再次出现发热、面部皮疹,给予泼尼松治疗,症状消失,回家继续服泼尼松、环孢菌素A及雷公藤等维持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常出现面部皮疹,以发热及阳光照射时明显,多次复查抗核抗体及狼疮细胞均为阳性。体检:体温36.6℃,满月脸,面部可见暗红色点片状皮疹。抗脱氧核蛋白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狼疮细胞(+),血沉110 mm/第1小时。  经科内讨论决定行自体CD34+细胞移植治疗该患儿。分离外周血细胞前予粒细胞刺激因子5 d,后分离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再分选CD34+细胞,CD34+细胞数为65.22×106/L,然后将CD34+细胞放置到液氮低温保存。预处理方案采用全淋巴照射4.0 Gy,移植前第4天;环磷酰胺60 mg/(kg*d),移植前第2、3天;抗胸腺细胞球蛋白15 mg(kg*d),移植前第1天,移植后第1、3、5天回输CD34+细胞为1.83×106/kg。移植过程中患儿曾出现感染、过敏及出血等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但造血功能恢复较慢,患儿住院约1个半月后康复,面部皮疹消失,各项实验室指标大部分得到改善,出院前后复查抗脱氧核蛋白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狼疮细胞(-),血沉17 mm/第1小时,不再需用泼尼松等免疫抑制药物维持治疗。随访半年,病情基本稳定。  讨论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 AID)与白血病同属造血干细胞起源的疾病[1],近年国外已有一些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ID(含SLE)的报告,但仅用未纯化的自体骨髓移植不可能治愈AID[2,3],目前多采用CD34+细胞移植。AID经自体CD34+细胞移植后仍有复发的可能性,去除移植物中T细胞和移植后进一步清除体内T细胞可能减少复发。本例患儿经CD34+细胞移植的远期疗效仍有待观察。许多AID预后较好,一般应保守治疗。但对那些可能致残、威胁生命甚至早期死亡的AID,其疾病本身的危险性可能远远高于移植相关的副作用,可以认为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为难治及威胁生命的AID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由于目前所治疗的病例较少,此类治疗尚属实验性,需积累更多病例。

  • 紫杉醇(泰素)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晓红;余靖;邸立军;宋国红;张春荣;孟松娘;杨玉琴;高敏;谢嵘;任军

    目的:研究紫杉醇(TXL)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恶性实体瘤患者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1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入组,第1d给予化疗动员TXL 175mg/m2~190mg/m2,在白细胞1.0×109/L左右时联合rhG-CSF 5mg/Kg动员,分早晚2次皮下注射至采集结束,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MNC),每日采集1次,共2次,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在给予化疗TXL中位8d后白细胞降至1.0×109/L左右,皮下注射G-CSF中位4d,即化疗动员TXL中位12d后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共采集20次.TXL动员获MNC 6.12×108/Kg,CD34+细胞中位数7.05×106/Kg(1.89~11.84×106/Kg).单次采集获得CD34+细胞大于2.0×106/Kg占总采集次70%;占总例数90%.所有患者均能耐受动员、采集全过程,相关不良反应较轻,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TXL联合G-CSF是恶性实体瘤患者动员采集自体干细胞的有效安全方案.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冻存与质量检测的研究

    作者:任召祺;张铮;原杰;杜彬;李军;安媛;杨超

    目的 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s)的采集、低温冷冻保存、复苏与质检的方法.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火箭军总医院成功采集191人次PBSCs,在无菌条件下加入主要成分为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phoxide,DMSO)的冷冻保存液,经程序降温仪降至-80℃后置于-196℃液氮保存.冻存前和解冻后分别进行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和CD34+细胞计数及粒单系祖细胞集落(colony forming unit granulocyte-macrophages,CFU-GM)培养.结果 共成功冻存266份的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干细胞成品量、细胞浓度、MNC计数、CD34+计数、CFU-GM均值分别为(164.12±97.71) ml、(3.00±0.87)×1011个、(4.36±1.39)×108/kg、(5.76±1.32)×106/kg、(80.00±1 9.00)×106.对复苏的178份造血干细胞进行质量检测,MNC和CD34+细胞计数、CFU-GM回收率及台盼蓝拒染率分别为(95.64±2.72)%、(93.92±3.51)%、(91.25±3.13)%和(94.10±6.00)%.冻存前后的外周血干细胞均可满足临床移植的需求.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PBSCs采集、低温冷冻保存、复苏与质检的方法对干细胞损伤较小,安全有效,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 rhG-CSF动员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质量的比较

    作者:商保军

    目的 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 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 (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41)×108/ 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4.37)×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03)×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9)×108/ 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9.4)%、粒细胞占(16.3±8.7)%、单核细胞占(16.5±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6.7)%、粒细胞占(24.3±16.5)%、单核细胞占(14.9±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4.3)%、(67.4±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1.1)%、(56.5±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vs (52.3±12.5)%(P<0.05).结论 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细胞数作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计算输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的指标时简便、快捷,不失为一良好的临床检测方法 .

  • 手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毛霉菌感染

    作者:王景枝;许兰平;黄晓军

    患者女,15岁,诊断慢性髓性白血病加速期,2004年4月于我院行父供女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HLA)4/6相合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HSCT),采用马利兰、环磷酰胺及抗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改良BuCy+ATG)预处理方案.

8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