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作者:陈若菡;陈柯萍;王方正;华伟;张澍

    目的:本研究通过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比较,评价RVOT起搏在目前植入技术条件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4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平均年龄(63.5±10.4)岁,随机分到RVA组(n=14)和RVOT组(n=28),所有患者均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和带有自动起搏阈值测试功能的起搏器.通过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及术中电极导线的各项参数评价RVOT起搏的可行性;通过急、慢性期起搏阈值及并发症评价RVOT起搏的稳定性.结果:RVA组和RVOT组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术中电极导线各项参数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VOT组急性期起搏阈值稳定性与RVA组相近(P=0.23);两组术后6个月时起搏阈值分别为(0.55±0.11)V和(0.54±0.09)V(P=0.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中,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亦相近.结论:在目前的起搏技术条件下,RVOT起搏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与传统的RVA起搏相近.

  • 主动脉窦异常电位对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的预测意义

    作者:刘霄燕;王靖;楚建民;赵英杰;郭琦;浦介麟;张澍

    目的:主动脉窦(ASC)部位的特殊解剖结构使得该处起源的特发性心律失常(IVAs)在电生理检查中中常存在优势传导和低电压起搏难夺获,导致常规标测和消融的难度及不确定性增大。近期研究发现主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ASC-IVAs)消融靶点处多与异常电位(如碎裂电位、晚电位等)相关。本研究探讨不同异常电位对ASC-IVAs消融靶点的预测价值及意义。

  • 模拟缺血再灌对乳兔窦房结细胞起搏电流的影响

    作者:刘如秀;刘宇;汪艳丽;彭杰;李泱;刘金凤

    目的:探讨双酶解法结合差速贴壁分离、培养乳兔窦房结细胞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观察模拟缺血再灌注对乳兔窦房结细胞形态及起搏电流的影响,阐明缺血再灌制备窦房结细胞损伤模型的电生理机制。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复律除颤器一例

    作者:宋振国;林文华

    男,47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2月”入院。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左室)扩大,舒张末期内径86 mm,左室后壁、侧壁中下段及左室心尖部肌小梁增多,呈网格状分布。室间隔及左室游离壁弥漫性运动减低,左室射血分数0.21。心电图: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0.16 s。动态心电图:多源性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核素心血池显像:①左室扩大,整体收缩功能重度受损,舒张功能中度受损;②右心室形态大小及整体收缩功能未见明显异常;③左右心室间运动同步性均明显减低。入院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II~III级(NYHA)。患者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征,入院后经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后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复律除颤器(CRTD)植入术。

  • 自体骨髓间叶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重建窦房结起搏功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任晓庆;浦介麟;张澍;贾玉和;赵欣然;孟亮;王方正

    目的:探索应用骨髓干细胞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生物介入方法.方法:选取犬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抽取犬自体骨髓,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并在体外应用5-氮胞苷进行诱导分化.应用射频技术损伤犬窦房结,建立动物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将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且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叶干细胞自体移植到窦房结区,应用心电图、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结果:在动物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自体移植骨髓干细胞后,心电图示窦房结功能明显改善;病理与免疫组化示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在窦房结区分化为拟窦房结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并与宿主细胞建立缝隙连接.结论:自体移植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叶干细胞可改善窦房结自律起搏功能.

  • 心房颤动(5)心房颤动起搏治疗(续4)

    作者:沈法荣

    随着社会老龄化及高血压发病率增高等危险因素的变化,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现今房颤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和起搏治疗.房颤患者的起搏治疗根据患者房颤的类型、病因等又分为抗心动过缓起搏治疗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抗心动过缓起搏治疗:临床上除慢性房颤部分患者需起搏治疗外,以慢快综合征为常见,而快慢综合征需起搏治疗相对少见;CRT:在新的2012欧洲心脏病学会(ESC)CRT治疗指南中,永久房颤患者的CRT治疗由Ⅱa类降为Ib类适应证;在2012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律协会(HRS)对于2008年器械治疗指南的更新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RT指南(2010),为Ⅱa类适应证;CRT并不能减少房颤负荷;CRT术后需关注双室起搏比率以提高反应率.

  • 右心房-右心室间隔上部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重构的改善作用

    作者:马宁;傅向华;刘晓堃;李路明

  •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四次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 不同部位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

    作者:王振东;赵玲;傅水桥;刘中梅;李淑敏;肖践明;韩明华;郭涛;王松丽

    目的比较右心耳(RAA)、冠状窦远端(DCS)、右心房双部位(右心耳加冠状窦口,DSA)和双房(右心耳加冠状窦远端,BiA)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方法22例接受心脏电生理评价试验的PAf患者在窦性心律下行心房不同部位起搏,同步记录12导心电图,测量大P波时限.结果与窦性P波时限相比,RAA起搏明显延长P波时限(P<0.01),DCS、DSA及BiA起搏则明显缩短P波时限(P<0.01,P<0.01,P<0.01).结论DCS、DSA及BiA起搏明显缩短心房激动时间,减少心房电活动的离散度,有利于PAf的防治.

  •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张秀明;童晓明;王苏加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一项有前途的治疗心脏病的新技术,它是借助于起搏技术使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内传导功能障碍患者原固有的心脏循环同步状态得以恢复的方法.本文分别从原理、方法、心房再同步治疗、心室再同步治疗及临床效果等方面概述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起搏治疗

    作者:刘悦欣;裴城民

    对药物治疗抵抗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起搏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病理基础,起搏治疗的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作一简要综述.

  • 心房颤动起搏治疗的临床试验与研究现状

    作者:王静;李广平

    本文综述了起搏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主要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包括生理性起搏、双房起搏、右心房多部位起搏、心房特殊位点起搏、起搏预防程序、心腔内电复律等.

  •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血流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骏;王鸣和;张代富;严铭玉;杨钢;王海;周赟;张雁;孙育民;陈德;唐琦;季瑛;吴雯静

    目的 本文旨在对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以确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地位.方法 本研究通过射频消融房室结建立Ⅲ°房室传导阻滞模型,结合影像学及心电图定位方法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置入螺旋电极导线,并分别比较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及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后急性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随访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2周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即刻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较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心排血量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较低(P<0.05),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变化.结论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可作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替代起搏部位.

  • 特发性J波一家系报道

    作者:邓晓蕴;李莉;尚小明;姜玉如;卢峰

    编者按:特发性家族性J波,系一罕见的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的恶性心律失常的表征.它常以突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而猝死.该证尚无明确的防治方法,但植入自动起搏除颤器是可行的.本刊已组织有关专家对其染色体(基因序列)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对此症的发现,可谓为临床心脏病学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课题.望今后更加扩大研究领域,以期不断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邓开伯,夏宏器)

  • 窦房结功能测定对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临时起搏器的价值

    作者:王艳飞;赵文萍;曹雪滨;王鸿超;张宝军;张兰芳

    目的:探讨术前进行窦房结功能测定对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的筛选价值,并分析麻醉方式、置入路径等对临时起搏的影响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差异。方法纳入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住院60岁以上老年患者112例,均为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试验阳性,故均置入临时起搏器,而后再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判断窦房结功能,主要终点为起搏器在术中是否工作,次要终点为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方式、置入途径、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入组患者中食管调搏检查阳性者48例(42.86%);②食管调搏阳性患者术中术后起搏比例高于食管调搏阴性患者(70.83%vs.10.94%,P<0.05);③所有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类后发现不同麻醉方式下术中术后起搏比例无统计学意义(全身麻醉起搏vs.连续硬膜外麻醉起搏vs.局部浸润麻醉:35.42%vs.31.25%vs.28.57%,P>0.05);④不同临时起搏器置入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未发生假性动脉瘤、心肌穿孔、大出血、心包填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联合食管调搏评价窦房结功能,对于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可以起到良好的筛查作用,不同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术中术后起搏无影响,临时起搏器置入方式对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

  • 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搏患者体表心电图的特点

    作者:胡军;蒋利成;李阳;于波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特点与右室流出道不同区域起搏的关系。方法入选186例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位置,将患者分成间隔上部组(45例)、间隔下部组(24例)、前壁组(101例)及游离壁组(16例)。比较分析4组患者在右心室起搏状态下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差异。结果4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中,游离壁组QRS波时限为(173±14)ms,长于其他3组(P=0.014);QRS波群额面电轴间隔上部组为(61±47)°,而间隔下部组为(-18±52)°(P=0.01);间隔上部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 zone Index,TZI)小,而游离壁组大(P=0.01);在4组患者肢体导联QRS主波方向比较中,间隔上部组下壁(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比例大。结论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在不同区域的定位,但受样本量等的影响,仍需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

  • 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张宇龙;白锋;张小卫;潘慧;郭继武;吴佳;刘凌

    目的 系统评价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1期)、PubMed、EMbase,同时检索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0年3月,收集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对比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5个RCT,包括20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左室射血分数:RVS起搏在3个月和18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RVA起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53,95% CI:1.02~6.04];[WMD=7.44,95% CI:5.46~9.42].②QRS波时限:RVS起搏在术后即时和3个月的QRS波时限均小于RVA起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7.7,95% CI:-34.24~-21.15];[WMD=-17.02,95% CI:-24.14~-9.90].③起搏参数:术后3个月时 RVS起搏的起搏阈值与RVA起搏无差别.RVS起搏的感知阈值和阻抗均低于RVA起搏.结论 右室间隔部起搏能给患者带来良好的近生理状态的双心室电传导,并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右室间隔部有望成为首选的心室起搏部位.

  • 第十一届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暨中国医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第二次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为了让广大的心内科、普通内科医师、全科医生及心电图工作者、了解心律失常与心电学的新进展,提高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中国循环杂志社将联合举办2016年度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第十一届“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

  • 低位房间隔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房同步性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康玉;严激;徐健;杨冬妹;苏浩;宇霏;王齐;朱红军;郭飞;朱静

    目的 旨在评价低位房间隔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心房电学、机械同步性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入选自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人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具有永久起搏适应证的SSS患者100例,根据P波时限分为房间传导阻滞组(P>120 ms)和无房间传导阻滞组(P≤120 ms),通过随机分组软件分为无房间传导阻滞右心耳起搏组(A组)、无房间传导阻滞低位房间隔起搏组(B组)、房间传导阻滞右心耳起搏组(C组)和房间传导阻滞低位房间隔起搏组(D组).通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部位起搏对心房电学、机械同步性和功能的影响,包括P波时限、P波离散度、左心房16节段从心电图QRS时限起点到左心房收缩小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RR间期校正的Tmsv-16-SD(Tmsv-16-SD%)和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等指标.结果 低位房间隔起搏可改善合并房间传导阻滞患者的P波时限[(130.4±8.3)ms对(118.2±7.8) ms,P<0.01]、P波离散度[(29.8±7.4) ms对(262±5.1) ns,P<0.01]和左心房Tmsv-16-SD[(134.2±35.1) ms对(110.9±21.7) ms,P<0.01]、Tmsv-16-SD%[(17.4%±4.3%)对(14.3%±2.7%),P<0.01],改善LAEF[(41.6%±6.6%)对(44.7%±7.5%),P<0.01]、纵向应变(mSs)[(39.9%±9.1%)对(41.2%±8.5%),P<0.01]、收缩期纵向应变率(mSRs)[(3.6±0.7)s-1对(3.9±0.7)s-1,P<0.01]和舒张晚期纵向应变率(mSRa)[(-2.8±0.4)s-1对(-3.1±05)s-1,P<0.01];右心耳起搏增加了SSS患者P波时限、P波离散度和Tmsv-16-SD、Tmsv-16-SD%(P<0.05),降低合并房间传导阻滞SSS患者的LAEF、mSs、mSRs、mSRe和mSRa(均P<0.01);心房P波时限、P波离散度和Tmsv-16-SD、Tmsv-16-SD%高度相关(均P<0.01).结论 低位房间隔起搏可改善合并房间传导阻滞SSS患者的心房电学和机械同步性,改善心房功能.

  • 直接房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陈建明

    目的 探讨直接房间隔起搏的方法学.方法 将患者分为电生理检查引导组和直接植入组,前者根据电生理的标测结果进行房间隔起搏导线的植入,后者直接应用可控钢丝或者预塑形钢丝进行房间隔起搏导线的植入,术后3、6、12个月随访,观察导线的阈值、感知和阻抗,以及导线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电生理检查组15例患者中完成了13例导线植入,急性期脱位2例,慢性脱位1例,直接植入组14例患者均完成起搏导线植入,无导线脱位等并发症,随访中两组之间导线的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永久性房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直接房间隔起搏也有同样高安全性和高成功率.

    关键词: 房间隔 起搏
399 条记录 2/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