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现状

    作者:袁志敏;贺庆芳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MAT),又名游走起搏性或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以ECG示有多种异形P波(P′)为特征的快速心律失常,预后较差.本文特综合了国外部分近期相关文献,拟就MAT近况简介如下.

  • 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心外膜电极起搏疗效和术后优化2例

    作者:潘翠珍;舒先红;王春生;王蔚;杨守国;葛均波

    患者1,男性,60岁,因反复胸闷、气促4、5年,加重1个月余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可,呼吸平稳,查体合作.颈静脉充盈,双肺叩诊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哕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前区未扪及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心尖及剑突下未及抬举样搏动,心浊音界扩大,心率90次/min,律不齐,偶及期前收缩,心尖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外周血管征阴性,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术前胸片示:心影稍增大,心功能不全伴间质性肺水肿可能.

  • 动态心电图分析在病窦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

    作者:刘英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心源性昏厥的原因之一,也是心血管比较常见的严重疾病.主要是窦房结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障碍,造成起搏和传导功能失常,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甚至可引起猝死.

  •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

    作者:李学斌

    1 概述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已达40余年,目前全世界已有约300万人接受了心脏起搏治疗.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1万余名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且植入起搏器的种类由原来以植入单腔VVI起搏器为主而逐渐向生理性起搏过度,尤其在一些大的医疗中心,生理性起搏已接近半数.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搏器的功能逐渐完善,新型起搏器不断问世,使临床缓慢性心律失常基本达到治愈的目标.心脏起搏已从单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电衰竭,扩展到治疗心电紊乱、心力衰竭和非心电性心脏病等领域,对减少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起搏器的储存功能和分析诊断功能的完善,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心脏电生理的研究起到重要影响.

    关键词: 心动过缓 起搏 治疗
  •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起搏预防与治疗

    作者:郭继鸿

    心房颤动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随着年龄逐渐增加,60岁以下的房颤发生率低于1%,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达10%以上.心房颤动的危害极大已是众所周知,主要包括:(1)使血栓栓塞事件增加4~10倍;(2)可诱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减少心排出量10%~45%;(3)使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急剧下降;(4)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或恶化,诱发心衰时甚至成为功能性残疾人;(5)房颤可使死亡率增加达2倍.这些都说明心房颤动并非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必须给予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郑晔;李永星;李哲;赵磊;于靖;韩佳;曹绪芬

    目的 探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SP)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 将103例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DDD型)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RVAP组51例和RVSP组52例.RVAP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RVSP组行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分别记录QRS波群宽度、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左室射血分数(LVEF)、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并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RVSP组QRS波群宽度明显小于RVAP组,且2组术后3个月LRVPE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起搏阈值、LVEF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P电极导线相对容易到位,长期随访导线参数稳定,无脱位及起搏感知不良等事件发生,是较为良好的起搏位点.

  • 右室中位间隔起搏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郑晔;李永星;李哲;赵磊;于靖;韩佳;曹绪芬

    目的 探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SP)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 将103例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DDD型)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RVAP组51例和RVSP组52例.RVAP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RVSP组行右室中位室间隔起搏,分别记录QRS波群宽度、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左室射血分数(LVEF)、电极导线植入参数,并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RVSP组QRS波群宽度明显小于RVAP组,且2组术后3个月LRVPE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起搏阈值、LVEF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P电极导线相对容易到位,长期随访导线参数稳定,无脱位及起搏感知不良等事件发生,是较为良好的起搏位点.

  •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杨肖平;江朔晨;焦鹏

    目的 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RVA)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和左房结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探讨更接近生理的起搏位置.方法 选择具备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62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58例),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左室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短分数(FS)间的差异;左房功能指标大左房容积(LAVmax)、左房小容积测量(LAVmin)、左房收缩期前容积(LAVp)测量、左心房总射血分数(LAT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的差异;起搏QRS波宽度差异及起搏器植入前后P波离散度(Pd)与P波大时限(Pmax)的差异.结果 RVA组与RVOT组患者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均较植入前时限有明显延长,但RVA组延长的程度更大(P<0.01);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RVA组LVEF、FS较植入前降低,LVEDD较植入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RVOT组差异显著(P<0.01).而RVOT组,植入后与植入前相比,上述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RVOT组左心房客积参数LAVp、LAVmin、LAVmax较RVA组显著缩小(P<0.01),LATEF和LAAEF较术前均有提高,但RVOT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术后6个月的Pd及Pmxax均高于术前,但RVOT组术后显著低于RVA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由于起搏位置更接近房室结水平,使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更接近于生理,从而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 VVI模式下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贺桂彬;杨玉雯;汪祥海

    目的:比较在VVI模式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6例慢室率房颤伴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窦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6例窦性停搏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共52例患者,均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随访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血浆BNP变化.结果:术前两组LVEF及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LVEF,RVS组较RVA组有显著升高[(0.56±0.07)VS (0.44±0.12),P<0.01];检测BNP,RVA组较RVS组有显著升高[(121.8±5.2)pg/ml VS (57.1±6.6)pg/ml,P<0.01].结论:RVS起搏比RVA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

  •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起搏预防与治疗

    作者:郭继鸿

    心房颤动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随着年龄逐渐增加,60岁以下的房颤发生率低于1%,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达10%以上.

  • 右心室心尖部与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远期影响

    作者:潘淑红

    目的 探讨右心室心尖部与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双腔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100例,52例间隔部起搏患者,48例心尖部起搏患者,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年的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化、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大小以及分析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及心电图波时程变化.结果 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在不同部位植入起搏器后变化差异无明显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年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术前变化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三年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高,心尖部起搏组和间隔部起搏患者在术后三年QRS波时程均较术前延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室失去同步收缩以及心方的不良重构大都由心尖部起搏引起,间隔部的起搏和生理性起搏更加接近,理想部位较为理想.

  • 三维超声心动图成长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任永凤;王玲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新方法,已被证实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况、抑制心室重构、提高患者生活状况[1]。超声心动图在CRT筛选合适患者、优化起搏程序、评价并随访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低位右心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勇;周长高;葛恒松;高新春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与低位右室间隔起搏组的临床差异。方法收集23例行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分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与低位右室间隔起搏组,对比两组间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起搏阈值阻抗、术后 QRS波群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等指标。结果两组间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起搏参数、LVEF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低位右室间隔起搏组QRS波群时限明显短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短期内心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低位右室间隔起搏术植入成功率高,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有一定优势,是安全有效的,将其作为一种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方式是可行的。

  •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应用螺旋电极固定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陈洪;杨洪;曹碧珍;艾伟民;袁逸群;袁娟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桓)入适应证的患者21例,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和QRS波宽度差异.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P<0.05),RVOT起搏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届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通知

    作者:[1]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循环杂志

  • 快速起搏心房对犬心房乙酰胆碱M2受体表达和cAMP含量的影响

    作者:王子宽;洪昌明;张薇;刘雄涛;何勇;李波;郑强荪

    目的 探讨快速起搏心房对犬心脏乙酰胆碱M2受体表达和cAMP含量的影响.方法 13只犬随机分为两组.在实验组犬左心房缝合电极连接刺激仪持续快速起搏,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制备犬慢性房颤模型,Western blotting检测实验组和假手术组乙酰胆碱M2受体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心房cAMP含量.结果 实验犬在(25.2±5.2)d内均能诱发出持续超过24 h的房颤,实验组M2受体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52±0.05vs 0.28±0.04,P

  •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的研究展望

    作者:章鹏宇;朱琳;王景杰

    超极化激活和环核苷酸门控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s,HCN)是哺乳动物独一无二的离子通道,在1998年由Santoro等人命名[1].HCN的研究早起源于1976年,是Noma等对兔窦房结细胞研究时发现的一种特种离子流(funny current/queer current,If/Iq).

  •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术后腹胀的预防和护理

    作者:魏筱梅;郭惠丽

    目的:为了解决起搏术后并发腹胀的护理问题.方法:对需安装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采用术前指导、心理护理及服白萝卜汤等预防措施.结果:18例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除有5例有轻微的腹胀外,余均无腹胀发生.提示:对安装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进行以上护理,对治疗和预防起搏术后腹胀有很好的疗效.

  • 植入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患者12例的心理护理

    作者:黄桂传

    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具有能够自动识别、正确诊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在数秒钟内即给予准确治疗和在心动过缓时支持起搏的能力,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方法[1].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笔者参与了12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ICD的植入与护理,现报告如下.

  • 老年心房颤动病人行房室结消融联合永久起搏器治疗的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韩伟;李娜

    目的:探讨对老年快速性心房颤动病人进行房室结消融联合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观察术后生活质量、心功能的改变。方法:对12例老年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病人阻断房室结致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后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随访观察病人的生活质量、心室重塑、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1 a,病人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0.53依0.03 vs 0.33依0.06,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不明显(61.6依3.7mm vs 65.3依4.1mm,P>0.05);6min步行距离和SF-36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老年快速性心房颤动病人进行房室结消融联合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能改善病人的心功能、生活质量。

399 条记录 8/20 页 « 12...567891011...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