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道活体蛔虫1例

    作者:陈晓慧;兰英;杨君;宋静;吴伟;曲国田

    患者,男,45岁.因右上腹疼痛难忍、恶心、呕吐3小时,来院就诊.查体:T 37℃,P90次/分,BP 120/80mmHg,白细胞1.5×109/L.彩超检查所见:第一天,胆总管扩张约12mm,于胆总管上段管腔内可见"="样回声,宽约3mm,可见蠕动,肝内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图1).第三天,胆总管扩张至14mm,于上段胆总管管腔内仍可见"="样回声,宽约4mm,长约45mm,胆总管内回声不均匀,肝总管扩张,左肝管扩张达6mm,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图2);第四天,胆总管扩张达16mm,肝总管及左右肝管均扩张,其内并可见"="样回声,胆囊内未见异常回声(图3).超声诊断:胆道活体蛔虫,胆道扩张,肝内胆管扩张.患者经解痉、驱虫、内窥镜取虫无效后手术治疗,术中见:胆总管可触之一"蚯蚓状"团块,左右肝管及肝总管、胆总管均扩张.切开胆总管,可见一蛔虫横于左肝管在肝总管盘绕数圈,并可见胆总管内长约50mm的蛔虫虫体蠕动.虫体取出后长度约90mm.

  • 胃大部切除术后胆囊后遗性病变的B超诊断价值

    作者:满庆红;郗杰;罗桂贤

    胃大部切除术后,有些病人在既往无胆系病变的情况下,在不等的一段时间后,出现一系列胆囊病变,有些病人常伴有一定的临床症状,也可无临床症状,常在偶然下发现.我们统称为后遗性胆囊病变.自1996年1月~2000年7月,我们对123例胃大部切除患者手术前后进行B超追踪时对比观察,其中发现98例有不同程度的胆系病变.现报道如下.

  • 胆泥呈肿瘤样改变的超声表现1例

    作者:李彤;李覃

    患者,女,26岁.因右上腹胀痛不适月余而就诊.患者近月来感右上腹胀痛不适,在外院B超检查提示胆囊占位(不排除恶性肿瘤)而收住院储备手术治疗,术前来我院超声会诊检查.超声显示胆囊正常大小,壁厚4mm,毛糙不光滑,胆囊近颈部显示26mm×41mm团块,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边沿不规整,其内显示不均匀中高光点回声(图1),后方无声影,变动体位摇动身体观察,团块形态略有改变.超声诊断:胆泥.

  • 超声诊断先天性巨大胆管囊状扩张症合并胆囊积液1例

    作者:张艳艳;张凤平;周华;刘维红

    患者,女,21岁.以反复皮肤巩膜黄染伴尿黄一年为主诉来我院就诊.既往有畏寒,发热,偶尔伴恶心.小便发黄近日次数增多,症状逐渐加重.查体:T38.7℃,神志清,贫血貌,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右上腹、剑突下及脐周压痛,可触及一约儿头大小的包块,质软,表面光滑,活动度可,肝脾肋缘下触诊不满意.实验室检查WBC:12.8×109/L,ALT:65,AST:122,尿胆红素阳性.超声所见:肝脏增大,实质回声不均,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左肝管内径3.3cm,右肝管内径3.0cm,沿胆管主支走行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囊状无回声区,后壁有增强效应.小囊部分互相融合(图1),部分到肝门部与胆总管相通.剑突下至脐,右侧肋缘下至左侧肋缘下可探及一巨大液性暗区,大小约28cm×9.3cm×30cm,壁薄后壁回声增强,液性暗区内可见细密点状强回声,可随体位移动(为胆汁淤积)(图2).横切显示暗区边缘有两条管状开口.胆总管内径为9.3cm,门静脉受压向后移位,内径正常.胆囊增大,大小11.2cm×3.8cm,壁光滑,腔内液性暗区清晰(图1左).胰腺受压向后移位.脾未见异常.超声提示:1.肝大;2.先天性巨大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3.胆囊增大、积液.CT诊断:1.肝大;2.先天性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3.胆囊增大.因患者病情较重,未能手术.

  • 三维超声成像诊断胆囊憩室1例

    作者:罗支农;陈春艾;陈曦;曹晓桦

    患者,男性,42岁.因肝囊肿而来院复检.使用NAS 2000a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为经腹三维容积探头,频率4.0~7.0 MHz.

  • 肝炎、肝硬化胆囊改变的超声诊断分析

    作者:单茜;戴青;马履祥

    目的探讨胆囊在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特征性变化.方法对88例正常对照组,68例急性肝炎、60例慢性肝炎、56例肝硬化的胆囊进行对比观察并分析肝病与胆囊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胆囊异常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病例组之间胆囊改变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胆囊声像图改变对判断肝炎、肝硬化肝实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 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胆囊的超声检测与分析

    作者:吴细香;焦彤;黄小元;窦小冬;李力

    目的 探讨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及胆结石的发生率.方法 对20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超声检测.结果 全部胆囊容积增大,胆结石发生率75%(15/20).结论 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胆囊容积增大,收缩功能不良,胆结石发生率明显增高.超声检测方便、准确,给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 B超在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中的价值 (69例临床研究)

    作者:杨建忠;赵民权;解永军;贺静芳

    目的:观察肾脏等胸腹腔脏器,旨在探索B超在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常规B超检查肾脏,观察双肾大小、轮廓形态、包囊边界、内部结构及周围情况,并测量、记录.进一步全面检查腹盆腔,观察肝脾大小、胆囊情况、有无腹腔积液等.结果:肾综合征出血热肾脏水肿肿大,肾周少量炎性渗出,可继发包膜下血肿.出现少量胸腹水.胆囊炎性改变.肝脾轻度肿大.结论:根据肾脏等声像图特点,结合临床表现、血尿变化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尤其对包膜下血肿等意外变化的发现有肯定价值.B超监测病情变化,对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有一定帮助.

  • B超诊断肝尾叶包虫1例

    作者:徐艳

    患者,女,56岁.自诉右上腹胀痛来我院就诊.B超检查,胆囊未见异常,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回声完整,肝内光点不均,在肝左叶和肝尾叶部位分别见12mm×19mm、34mm×32mm大小的液性暗区回声,边界清,内透声可,后方可见增强回声.考虑为肝脏囊性占位病变.肝包虫可能性大,速作卡松尼试验(Casoni试验)为阳性,即诊断为肝左叶及肝尾叶包虫囊肿,经手术证实.

  • B超诊断胆囊及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2例

    作者:赵萍;徐雅娟;刘永红

    例1,女性,49岁.因发热40天,体温39℃,无其他不适,经消炎治疗后可缓解,以后间隔一周左右发作一次.入院前20天起,发热较为频繁,达38.5℃~39.0℃,伴全身皮肤瘙痒,但黄疸不明显,无腹痛症状,WBC18.4×109/L,N75%.

  • 脂肪肝与胆囊胆固醇沉着症关系的探讨

    作者:徐晓明

    本文经回顾性调查,证实脂肪肝患者并发胆囊胆固醇沉着症的机会显著高于非脂肪肝者.现报道如下.

  • CT诊断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

    作者:郑国良;周雁玲;刘书强;张富;赵华;闭崎诚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的CT表现.方法 对16例超声筛查的疑似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患者进行胆囊CT检查,分析胆囊假性结石的形态、密度及其密度均匀性,其中密度均匀性以结石中间区域ROI的CT值标准差(SD)表示并与肝实质CT值SD进行对比.结果 16例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中,泥沙状结石7例、结节状结石9例;假结石平均CT值(107.88±42.89)HU,其中泥沙状为(135.43±45.38) HU,结节状结石为(86.44±24.86)HU;假性结石平均SD为(8.29±2.06) HU,与肝实质平均SD (8.51±1.49)相近,其中泥沙状SD为(7.40±0.99)HU,结节状SD为(8.99±2.38)HU.结论 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在CT上表现为结节状或泥沙状偏高密度影,其密度均匀,尤以泥沙状假性结石为甚,具有一定特征.

  • 超声检查胆囊及其收缩功能鉴别胆汁淤积性肝炎和胆道闭锁

    作者:李士星;鞠浩;冯舒;张尧;时博;徐忠义;黄英;孙梅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胆囊及其收缩功能改变,探讨超声鉴别诊断胆汁淤积性肝炎与胆道闭锁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44例住院黄疸患儿分成胆汁淤积性肝炎组(n=25)和胆道闭锁组(n=19),均行腹部三维彩超检查.由同一观察者利用5 MHz凸阵探头和9 MHz线阵探头观察空腹、餐后1 h及餐后2 h胆囊大小和收缩率,比较和分析胆囊的不同表现.结果 胆汁淤积性肝炎组与胆道闭锁组的空腹胆囊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胆汁淤积性肝炎组中18例(18/25,72.00%)空腹胆囊空虚状态者与胆道闭锁组17例(17/19,89.47%)患者的胆囊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胆道闭锁组餐后1 h及2 h胆囊均无明显收缩,与胆汁淤积性肝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检查空腹胆囊及其收缩功能变化,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鉴别诊断胆汁淤积性肝炎与胆道闭锁的客观依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超声诊断先天性双胆囊1例

    作者:张海健;梁会泽;贾化平;周环宇;孙志英

    患者女,30岁,因"右上腹不适"来我院就诊,既往无腹部手术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超声检查于第一肝门区胆囊床周围探及两个并列的"胆囊样"回声,大小分别约5.7 cm×2.5 cm及3.8 cm×1.0 cm.经多方位、多切面扫查,两个囊腔轮廓线完整,相互独立,隐约可见各自的胆囊管交叉汇人胆总管内,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肝、胰、脾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超声提示:胆囊畸形(双胆囊?).增强CT显示两个并行的胆囊结构,各自拥有独立的胆囊管,交叉走行融汇入胆总管.CT诊断:双胆囊畸形.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胆囊
  • 胆囊小细胞癌超声表现1例

    作者:董雪;黄丽萍

    患者男,59岁,主因“间断右上腹痛1个月,加重7天”就诊.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3.650 ng/ml,癌胚抗原1.250 ng/ml,CA 19-9 7.760 U/ml.超声:胆囊底部及后壁区见5.7 cm×4.9 cm×2.9 cm实性肿块,形态不规整,内呈中低混合回声(图1A),CDFI可探及血流信号(图1B),肿块似向后下方延至胆总管中上段区,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CT:胆囊壁弥漫不规则增厚,形成约5.6 cm×4.8 cm×6.3 cm肿块,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腹膜增厚,肿块与肝脏胆囊床分界欠清,胆囊管、肝总管远端及胆总管上段受累,管壁增厚,肝门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30例治疗体会

    作者:邹喜君;富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我国所占比例较高.对胆管梗阻或胆管、胆囊炎症所致的胆源性胰腺炎,对病因治疗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 直视微创胆囊及胆道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刘洪涛;郭飞

    微创外科是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场外科领域变革,它的技术代表就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现在微创技术已经深入到普外、胸外、泌尿、妇科等外科的各个领域.胆囊、胆道手术是普外科的常见手术之一.LC已被公认为金标准手术.但由于它需要的设备价格昂贵,在欠发达地区推广LC还很困难.本研究旨在使用较廉价的国产微创手术设备和手术器械,采用传统外科的一般原则,进行胆囊的切除和胆道的一般手术探查取石及胆肠吻合手术.

    关键词: 胆囊 胆道 微创手术
  • 头孢曲松钠所致结石1例

    作者:毛亚莉;张晓忠;刘勇

    王某,男,57岁,因左手外伤后局部皮肤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和全身不适来院就诊.行左手X线摄片检查,见左手无名指和小指末节指骨骨质破坏,并见小片死骨,患骨部位软组织明显肿胀,层次不清,诊断为"左手指骨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用头孢曲松钠静脉给药治疗,每日4克.治疗前B超检查肝、胆、脾、泌尿系均正常.治疗5天后突发右上腹疼痛,B超复查显示胆囊内典型的较大结石(见图1),停用头孢曲松钠3天后再行复查,胆囊恢复正常(见图2).

  • 慢性病毒性肝炎G、S分期与胆囊声像图的关系

    作者:宫俊英;葛辉玉;孟繁坤;苗立英;王金锐

    目的:探讨慢肝病毒性肝炎(慢肝)G、S分期与胆囊声像图变化的关系.方法:363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肝穿刺活检组织学结果分为无肝纤维化(S0)到肝硬化(S4)5期,按炎症分级为G1~G4 4级.104例正常对照纽为无任何肝病及胆囊疾病的体检健康者.比较慢肝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各G/S分期之间胆囊声像图的差异.结果:慢肝组与对照组之间GBW、GBA、GBT差异有显著性且慢肝组均大于对照组.8例胆囊壁呈双边的均出现在慢肝组;随G/S分期增高胆囊逐渐增大,胆囊呈双边的病例(G/S1~3期内)也增多.炎症活动度G分度越高,胆囊越大,壁越厚.结论:慢性病毒性肝炎胆囊声像图异常的程度与慢肝G、S分期、病程长短及慢肝严重程度有关.胆囊声像图的动态观察对评价慢肝病情有一定价值.

  • 胆囊痛牵涉区的定位

    作者:张立丰;张励才;曾因明

    目的:根据由胆囊机械扩张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引起血浆外渗出现的部位,确定胆囊痛的牵涉区. 方法:先经家兔胆囊底部放置导管.静脉注入伊文斯蓝,待其在血浆中均匀分布后分组实验,观察皮肤渗出斑并同时记录动物呼吸和心率的变化,测量皮肤渗出斑内染料的含量. 结果:动物在机械扩张胆囊和化学刺激胆囊时呼吸加快和心率增加,血浆外渗所致的伊文斯蓝渗出点主要集中在肩胛间区,且该区皮内染料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1). 结论:胆囊伤害性刺激可以使肩胛间区皮肤出现明显的血浆外渗,推测该部位可能是胆囊痛的牵涉区.

1580 条记录 6/79 页 « 12345678...787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