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Hematology 국제수혈급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3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9X
  • 国内刊号: 51-169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59
  • 曾用名: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廖清奎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焕;张磊

    经典的Ph-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其中,动静脉血栓形成是MPN的主要并发症与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研究结果表明,高龄(年龄>60岁),既往血栓病史,均为MPN患者血栓形成重要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增高与白细胞激活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有研究者指出,Janus激酶(JAK)2 V617F基因、钙网蛋白(CALR)基因、MPL等基因突变,亦影响MPN患者的血栓形成.MPN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需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针对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有目的性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笔者拟就高龄(年龄>60岁),既往血栓病史,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JAK2、MPL、CALR等基因突变,白细胞计数增高等方面对MPN血栓形成的影响,以及MPN的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逆转录病毒结合位点-1蛋白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郎雯竞;朱坚轶;陈芳源

    逆转录病毒结合位点(Evi)-1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3q26,编码能够与特定DNA结合的转录因子Evi-1蛋白,参与RNA的转录调节.研究发现,Evi-1蛋白在多种血液系统肿瘤中均存在异常表达,参与调控血液系统肿瘤细胞的分化、凋亡、增殖及相关信号转导等过程.笔者拟就Evi-1蛋白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及其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维生素D3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豪;陈智超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类具有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总体预后较差.目前,针对AML的基础治疗手段仍为细胞毒性药物化疗,年老、体弱患者因无法承受高强度化疗,导致有效缓解率低.因此,高效、低毒AML治疗方案的开发势在必行.维生素D3及其同源物可在体内、外诱导AML细胞分化并抑制细胞增殖,多项临床试验亦证实此类药物能提高部分AML患者的治疗应答率,并且延长其生存时间.然而,由于维生素D3抗AML的特异性敏感群体迄今尚未明确,以及治疗相关高钙血症的发生,可导致维生素D3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笔者拟就维生素D3治疗AML的研究现状,以及对上述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进行简要综述.

  • 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芳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后,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提示患者体内仍有微量残留的MM细胞,这表明传统CR评价标准并不能客观反映患者的疾病缓解状态.近年来,多种新型技术应用于MM疗效判定及其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受到了广泛关注.MM患者的MRD主要检测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FCM)、聚合酶链反应(PCR)、重轻链(HLC)检测、高通量测序技术(HTS)、核磁共振成像(MRI)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等.笔者拟就上述检测方法在MM患者MRD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茜茜;姜尔烈;韩明哲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移植前预处理是HSCT的首个步骤,关系到HSCT的成败,而不同的预处理方案各有利弊.笔者拟就清髓性预处理(MAC)方案、非清髓性预处理(NMAC)方案、减低剂量预处理(RIC)方案及其他特殊HSCT前预处理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的HSCT预处理方案的选择.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Rh血型分布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输血管理建议

    作者:康丽莉;钟莹;颜楷濠;刘俊;郝思文;戴世登

    Rh血型系统是为复杂、具多态性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其中Rh阴性血型极为稀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和人文环境独特,其Rh血型分布的民族差异性显著.因此,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Rh血型分布特点及规律,对研究该地区各民族的族源、融合及迁移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遗传学价值.笔者拟就Rh血型的概述,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Rh血型分布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提高该地区Rh阴性血型临床输血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 来那度胺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新进展

    作者:谷晓宇;谢彦晖

    来那度胺是沙利度胺的衍生物,为第二代免疫调节药物,具有抗细胞增殖活性、直接细胞毒性、免疫调节、免疫突触修复等作用.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来那度胺单药治疗或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可使MCL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为MCL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笔者拟就来那度胺治疗MCL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作者:刘家希;王化泉;邵宗鸿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骨髓衰竭性疾病.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为导致MDS患者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血小板减少症在MDS患者中的发病率为40%~65%.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并且可导致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生存率,而且加速MDS转化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MDS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目前,血小板输注为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标准治疗方法.目前,新一代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在治疗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前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可喜的疗效.笔者拟就M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疗进展

    作者:陈莉;王红祥;李秋柏

    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BF-AM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较常见的细胞遗传学亚型,其约占AML总数的15%.该病包括2种遗传学表型:一种为8号和21号染色体易位t(8;21)(q22;q22),累及编码核心结合因子(CBF)a亚单位的AML1基因产生AML1-ETO融合基因,临床以AML-M2b亚型多见;另一种为16号染色体易位t(16;16)(p13.1;q22)或倒位inv(16)(p13.1q22),累及编码CBFβ基因产生CBFβ-MYH 11融合基因,临床以AML-M4EO亚型多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CBF-AML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常见伴随基因突变、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和微小残留病(MRD)监测、预后分层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新的进展.笔者拟就CBF-AML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 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佳文;艾绍正;白海;王存邦;潘耀柱;吴涛;薛锋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MM)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比例较高,其患病率亦逐年升高.近年来,蛋白酶体抑制剂(PI)的出现使MM的治疗有了革命性突破.PI通过抑制蛋白酶体降解相关蛋白,使细胞内泛素化蛋白和(或)错误折叠的蛋白积累,导致细胞凋亡.不同PI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其在抗肿瘤过程中产生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亦不同.因此,深入了解各种PI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能更好为临床抗MM的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笔者主要阐述PI治疗MM的相关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沈耀耀;张旭辉;陈佳;赵晔;陈淳;仇惠英;吴德沛

    目的 探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方案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2例经化疗获得缓解,并且成功接受haplo-HSCT的BPDCN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策略及预后情况,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结果 ①患者1,因“无痛性皮肤结节”起病,病变累及鼻咽部及骨髓.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CD123+、CD56+、CD4+、Ki67+ (30%~40%)、CD31+、CD33weak.该例患者接受6个疗程的全身化疗达缓解后,成功接受父供女haplo-HSCT.该例患者haplo-HSCT过程中,共计输注单个核细胞(MNC)11.58×108/kg,CD34+细胞5.00×106/kg.其接受haplo-HSCT后,第15天获得造血功能重建.截至2017年9月10日,该例患者已无病生存15个月.②患者2,因“全身皮肤散在结节”起病,病变累及骨髓.其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34-、CD68++、CD3-、CD20-、CD4weak、CD8-、S100++、CK-、CD56weak,EB病毒编码小RNA(EBER)原位杂交结果呈阴性、髓过氧化物酶(MPO)呈阴性、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呈阴性、Melan-A-、CD1a-、Ki67+ (75%~80%)、CD123-、CD56+.该例患者接受2个疗程化疗达缓解后,接受父供子haplo-HSCT.该例患者haplo-HSCT过程中,共计输注MNC 13.57×108/kg,CD34+细胞2.69×106/kg.其接受haplo-HSCT后,第11天获得造血功能重建.截至2017年9月10日,该例患者已无病生存3+个月.结论 BPDCN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CD4+及CD56+为其典型的免疫表型.放化疗可使BPDCN患者获得暂时缓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可显著改善该病预后,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haplo-HSCT更因其供体易获得、疗效可靠等优势,而被推荐用于治疗BPDCN.

  • CD34+CD38+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相对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赵丹丹;彭剑雄;李亚红;凌晗;康玉国

    目的 探讨相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及在CD34+ CD38+ AML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及其指导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2015年4月至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住院的20例初发CD34+ CD38+ AML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n=20).随机选择同期于病例收集医院门诊或血液科因怀疑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进行骨髓穿刺的10例受试者,纳入对照组(n=10).采用相对定量PCR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受试者相对端粒酶长度,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银染法与绝对定量PCR分别定性与定量检测2组受试者的端粒酶活性;记录研究组患者经化疗后完全缓解(CR)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获得CR患者的MRD.对2组受试者的相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研究组患者相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与其临床资料、疗效、MRD及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或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受试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TRAP-银染法定性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研究组CD34+ CD38+ AML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端粒相对定量PCR扩增与端粒酶绝对定量PCR扩增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相对端粒长度为1.72±0.42,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68±1.8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06,P<0.001).研究组患者的端粒酶活性为(405 242.01±357 412.39)copies/μ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 356.14±7 021.03) copies/μ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7,P=0.002).研究组患者相对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0.508,P<0.05).②研究组不同性别CD34+ CD38+ AML患者的相对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7+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50 g/L患者的相对端粒长度均显著短于CD7-者、Hb水平为(>50~120)g/L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7、-3.011,P=0.040、0.008);其端粒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D7者、Hb水平为(>50~120) g/L者,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3.253、2.255,P=0.010、0.037).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50%患者、白细胞计数为≤50×109/L患者的相对端粒均显著长于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50%者、白细胞计数>50×109/L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18、2.637,P=0.001、0.018);其端粒酶活性均显著低于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50%者、白细胞计数>50×109/L者,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3.052、-3.281,P=0.009、0.008).③研究组中,获得CR的CD34+CD38+ AML患者相对端粒长度为1.95±0.19,显著长于未获得CR者的1.28±0.38,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6,P<0.001);其端粒酶活性为(197 670.43±92 077.14)copies/μL,显著低于未获得CR者的(790 732.07±347 624.01)copies/μL,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8.379,P<0.001).④对研究组中13例获得CR的CD34+ CD38+ AML患者进行MRD检测的结果显示,7例相对端粒长度≤1.95的患者中,MDR呈阳性者为5例,呈阴性者为2例;6例相对端粒长度>1.95的患者中,MRD呈阳性者为1例,呈阴性者为5例;7例端粒酶活性≤197 670.43 copies/μL的患者中,MRD呈阳性者为1例,呈阴性者为6例;6例端粒酶活性>197 670.43 copies/μL的患者中,MDR呈阳性者为5例,呈阴性者为1例.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随访检测其中5例获得CR的患者结果显示,其中3例长期处于CR的患者相对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均与对照组均值相近.而2例获得CR后复发患者相对端粒长度再次缩短、端粒酶活性再次增高.结论 相对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能够作为CD34+ CD38+ AML的诊断、预后及复发判定指标之一,并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ABO血型亚型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

    作者:马文慧;耿薇;许雷;韩斌;冯智慧

    目的 探讨2例ABO血型亚型个体ABO血型亚型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选择分别于2015年10月21日和2015年11月12日,送青岛市中心血站输血研究所进行ABO血型鉴定的2例疑难血型全血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清学正反定型试验和吸收放散试验方法,对2例标本进行ABO血型鉴定;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法对标本进行ABO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其ABO基因第6、7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进行直接测序,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及第6内含子进行单倍型测序.结果 ①1例标本的血清学鉴定为Ael型;直接测序结果显示,其ABO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940A>G杂合突变;单倍型测序结果显示,ABO基因型为Ax13/O02;②另1例标本的血清学鉴定结果为Bel型;直接测序结果显示,其ABO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784G>A杂合突变;单倍型测序结果显示,其ABO基因型为Bw17/O01.结论 血清学分型和基因测序分型相结合的方法,是对疑难血型个体ABO血型亚型进行分型较为可靠的方法.

  • 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预后分析

    作者:黄斯勇;刘利;梁英民;李国辉;郝淼旺;刘强;陈娟娟;胡彬;伍艳兰

    目的 探讨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DAHSCT)治疗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1年3月至2014年12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接受计划性DAHSCT治疗的48例侵袭性NH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29例,女性为19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为22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为26例.48例患者均于接受第1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后2~6个月内,有计划地接受第2次auto-HSCT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研究48例侵袭性NHL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是否伴发B症状、Ann Arbor/Cotswolds临床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否伴发结外病变,以及接受第1、2次auto-HSCT治疗前的疾病缓解状态等.采用Kaplan-Meier法,对本研究48例侵袭性NHL患者进行生存分析.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侵袭性NHL患者总体生存(OS)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选择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以及单因素分析结果中部分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有临床意义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①本研究48例侵袭性NHL患者均采集到足够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并且接受DAH SCT治疗后,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48例患者,第1、2次auto-HSCT回输的中位CD34+细胞数分别为3.40×106/kg[(2.70~8.70)×106/kg]和3.68×106/kg[(2.95~8.00)×106/kg].患者接受第1、2次auto-HSCT治疗后,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2.0 d(9.0~17.0 d)和14.0 d(9.0~18.0 d),中位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2.0 d(9.0~16.0 d)和13.0 d(9.0~16.0 d).②本研究48例患者接受DAHSCT治疗后,DAHSCT治疗总反应率为93.8%(45/48).接受随访的中位时间为78.0个月(42.0~105.0个月),截至随访结束时,48例患者中,无病存活率、复发率、病死率分别为64.6%(31/48)、16.7%(8/48)和22.9%(11/48).③本研究48例患者的5年OS、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6.6%和65.8%.④对本研究48例侵袭性NHL患者OS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2次auto-HSCT治疗前达到完全缓解(CR),是影响侵袭性NHL患者OS期的保护因素(HR=0.174,95%CI:0.051~0.598,P=0.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亦显示,第2次auto-H SCT治疗前达到CR,是影响侵袭性NHL患者OS期的独立保护因素(HR=5.046,95%CI:1.031~24.683,P=0.046).结论 采用DAHSCT方案治疗侵袭性NHL的疗效好,特别是针对第2次auto-HSCT治疗前达到CR者.但是,DAHSCT是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则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血清前白蛋白及胆碱酯酶水平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周靖泳;王娟;汤华;孙巧兰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及胆碱酯酶(ChE)水平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初诊AL患者纳入初诊组(n=40),选择经正规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的26例AL患者纳入缓解组(n=26),随机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受试者纳入对照组(n=40).3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各项标准,并得到其批准.3组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丁硫酸代胆碱法测定3组受试者的血清PA和ChE水平.3组受试者血清PA和ChE水平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采用小显著性差异法(LSD).3组受试者的血清PA和ChE水平相关性分析采用散点图及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初诊组、缓解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血清PA水平分别为(166.22±71.74)mg/L、(284.20±70.58) mg/L、(296.11±53.65)mg/L,ChE水平分别为(4 560.43±1 683.29)U/L、(6 689.08±1 629.91)U/L和(7 506.13±1 627.80)U/L,3组分别比较,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016、31.289,P<0.05).初诊组和缓解组、对照组受试者的血清PA和ChE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0.000).缓解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血清PA和Ch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9、0.076).3组受试者的血清PA和ChE水平的散点图结果显示,图中散点具有线性趋势.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3组受试者的血清PA和ChE水平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589、o.420、0.663,P<0.05).结论 血清PA和ChE水平可能作为初诊AL患者诊断、病情评估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伍艳兰;刘利;黄斯勇;胡彬;王颖;李国辉;郝淼旺;刘强;陈任安;梁英民

    目的 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1年3月至2014年12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的50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为24例,滤泡淋巴瘤(FL)为2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为3例,B细胞淋巴瘤(未明确分型)为21例.按照患者接受auto-HSCT的次数,将其分为:单次auto-HSCT组(n=28,仅接受1次auto-HSCT)和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DAHSCT)组(n=22,于第1次auto-HSCT后,2~6个月内有计划地进行第2次auto-HSCT).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根据《通用不良事件术语标准4.0版》(CTCAEv4.0)评估患者auto-HSCT后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根据修订后的国际工作组(IWG)淋巴瘤疗效标准评价auto-HSCT的疗效,并且计算auto-HSCT治疗总反应率.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2组患者总体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比较,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本研究B细胞淋巴瘤患者OS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对于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①单次auto-HSCT组和DAHSCT组患者的临床分期和年龄校正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评分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为Ⅰ~Ⅱ的患者构成比:25.o%比54.5%,x2=4.565,P=o.033;aaIPI评分为0~2分的患者构成比:35.7%比86.4%,x2=12.974,P<0.001).②本研究50例患者均采集到满足要求的外周造血干细胞.单次auto-HSCT组和DAHSCT组患者回输的中位CD34+细胞数分别为3.6×106/kg[(2.8~5.4)×106/kg]和3.8×106/kg[(3.0~6.2)×106/kg],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3,P=0.886).2组患者接受移植后的中位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2.0 d(10.0~13.0)d和13.0 d(11.0~14.0)d,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3.0 d(11.0~14.0)d和15.0 d(13.0~17.0)d,2组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Z=-2.927、-3.069,P=0.154、0.476).③本研究50例患者接受预处理化疗后,均发生Ⅲ~Ⅳ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所有患者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症状均获得好转.单次auto-HSCT组患者中,15例(53.6%,15/28)患者接受血小板悬液输注预防出血,6例(21.4%,6/28)接受红细胞悬液支持治疗;DAHSCT组患者中,17例(77.3%,17/22)患者接受血小板悬液输注预防出血,7例(31.8%,7/22)接受红细胞悬浮液支持治疗.2组患者接受auto-HSCT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接受输血治疗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单次auto-HSCT组患者接受auto-HSCT后,18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8例获得部分缓解(PR),auto-HSCT治疗总反应率为92.9%(26/28);DAHSCT组患者接受DAHSCT后,20例患者获得CR、2例获得PR,DASHCT治疗总反应率为100.0%(22/22).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54.0个月(24.8~76.3个月).截至随访结束时,本研究50例患者的OS率为68.0%,PFS率为52.0%.DAHSCT组患者的OS率和PFS率分别为77.3%和68.2%,均高于单次au to-H SCT组患者的60.7%和39.3%,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073、4.250,P=0.004、0.039).⑤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DH水平和移植次数是影响B细胞淋巴瘤患者OS期的危险因素(P=0.033、0.04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245 U/L和单次auto-HSCT,是影响本研究B细胞淋巴瘤患者O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0.237,95%CI:0.062~0.905,P=0.035;HR=3.063,95%CI:0.970~9.675,P=0.047).结论 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auto-HSCT后,疗效良好,患者耐受性、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6
1997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