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Hematology 국제수혈급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3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9X
  • 国内刊号: 51-169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59
  • 曾用名: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廖清奎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常晓;朱锋;徐开林

    Castleman病,又称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者血管淋巴性滤泡组织增生,该病为一种少见的异质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目前,对Castleman病的文献报道多为小样本量或者个案研究,而研究主要集中于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CD)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面,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笔者拟就MC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潘成林;徐开林;李振宇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是一种较少见的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常为脾大、中性粒细胞缺乏及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RA).T-LGLL的发病机制是,通过慢性的抗原刺激,激活存活信号通路和抑制凋亡信号通路,维持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的长期活化状态.临床对于T-LGLL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但是目前一些新型药物,如托法替尼等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笔者拟就近年T-LGLL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药物基因组学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玉峰;刘红玉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治疗方案以药物治疗为主.近年,随着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广泛应用,CML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提高.但是CML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在治疗反应、耐药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相关研究者推测,CML患者对靶向治疗的个体间差异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研究遗传因素与TKI疗效之间关系的药物基因组学,成为近年CML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拟就CML靶向治疗中,与靶向药物TKI的代谢和转运相关基因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坏死性凋亡的机制及其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显博;钱文斌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的快速发展,使白血病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及5年无病生存(EFS)率均较前有所改善,但仍有大部分白血病患者出现耐药和复发.目前,临床上大部分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都是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以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寻找有效逆转凋亡耐受的方法改善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成为当务之急.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以细胞出现程序性坏死样改变为特征.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坏死性凋亡,有望成为凋亡诱导失败,以及其他形式的耐药白血病患者的新治疗策略.笔者将针对近年来坏死性凋亡与白血病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机制

    作者:孙乾;闫志凌;徐开林

    近年,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方法不断取得进展,包括药物化疗、脾切除术、干扰素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方法.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可使CML患者的总体生存(OS)率与无事件生存(EFS)率均显著提高,已成为CML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部分CML患者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TKI耐药,成为导致CML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探索TKI耐药机制、寻找应对TKI耐药的新策略成为CML相关研究热点.TKI耐药的机制复杂,与多种基因产物与细胞内信号分子相关,主要分为断裂点簇集区/Abelson白血病病毒(BCR/ABL)依赖途径与非BCR/ABL依赖途径,而这些耐药机制可以单独或同时存在于同一例CML患者.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对CML患者TKI耐药机制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笔者拟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TP53基因与髓系肿瘤

    作者:朱宇星;沈文怡

    TP53基因作为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一直是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TP53基因突变/缺失已经应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常规评估.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表明,TP53基因突变/缺失在髓系肿瘤中,亦提示疾病预后不良.伴有TP53基因突变/缺失的髓系肿瘤患者对去甲基化药物,例如地西他滨、阿扎胞苷反应良好,而针对TP53基因突变/缺失的一些新型药物,例如半乳凝素抑制剂GCS-100、BH3类似物,则尚处于临床试验研究阶段.为了更深入地了解TP53基因在髓系肿瘤预后中的意义,进一步阐述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在可能,笔者拟就TP53基因突变/缺失与髓系肿瘤预后的关系,评估预后的相关分子机制,以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基因 P53 预后 髓系肿瘤
  • T淋巴细胞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曲莹莹;邢莉民;邵宗鸿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为常见的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性红细胞减少症,除了B淋巴细胞活化外,T淋巴细胞在AIHA的发病机制中亦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功能不同,T淋巴细胞分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Th)、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为了进一步了解T淋巴细胞在AIH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笔者现对AIHA中Th与Treg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了解不同阶段AIHA的免疫学特征,指导临床观察及治疗.

  • B细胞活化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立金;李艳杰;李振宇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MM细胞的恶性增殖严重依赖其骨髓微环境.B细胞活化因子(BAFF)作为骨髓微环境的重要组分,在MM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M细胞表达多种B细胞活化因子受体(BAFF-R).BAFF与BAFF-R结合后,激活MM发病过程中重要的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与健康个体相比,MM患者BAFF的水平显著升高.因此,关于BAFF的相关研究,对于MM的治疗意义重大.笔者拟就BAFF在MM发病过程中发挥的促肿瘤作用进行综述.

  • 热休克蛋白90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惠君;战榕

    热休克蛋白(HSP) 90是一类ATP依赖性分子伴侣.HSP90可活化并稳定多种客户蛋白,其中许多客户蛋白都涉及重要的信号通路.HSP90影响许多生理过程,如信号转导、胞内运输和蛋白降解,其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之一.HSP90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过度表达,而抑制HSP90可诱导MM细胞凋亡,并抑制其重要的存活和增殖通路.HSP90在MM耐药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得HSP90抑制剂成为新型的MM治疗药物.

  • 骨髓基质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调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焕凤;张曦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为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约50%患者在接受allo-HSCT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这可能严重影响接受allo-HSCT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关于allo-HSCT后GVHD的发生机制及防控措施为目前allo-HSCT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造血微环境在allo-HSCT后造血重建及GVHD发生、发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关于骨髓基质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GVHD关系的研究,更是allo-HSCT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监测骨髓基质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对GVHD的早期预测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阐明allo-HSCT后GVHD的相关发生机制,笔者拟就骨髓基质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GVHD发生、发展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作用进行综述.

  •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宇辰;彭智勇;杨秀玲;李春富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一种特发于婴幼儿时期罕见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以骨髓祖代细胞对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高度敏感和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病理性活化为特征.近年来,关于JMML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均取得较大的进展.笔者拟就JMML的基因诊断学、表观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成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治并文献复习

    作者:黄爱杰;程辉;唐古生;龚胜蓝;柳敏;徐丽丽;黄崇媚;夏新新;杨建民;王健民;胡晓霞

    目的 探讨核仁磷酸蛋白(NPM)-骨髓增生异常/髓细胞白血病因子(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6年2月16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1例AML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入院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患者于2016年2月17日接受2个疗程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3+7方案化疗;随后,患者接受1次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LAG)方案,5次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巩固化疗.在化疗期间对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和微小残留病(M RD)检测,以监测疗效.患者于2017年4月6日门诊复诊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分子遗传学检测.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过,并且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①本例患者入院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白血病细胞比例为48.0%.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部分白血病细胞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呈阳性;少数白血病细胞氯乙酸AS-D萘酚酯酶(CE)染色呈阳性;部分白血病细胞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呈阳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原始细胞群占有核细胞的比例约为39.9%;幼稚细胞群占有核细胞的比例约为13.6%.染色体R显带为46,XX,t(3;5) (q25;q34) [3]/46,XX[7].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显示: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患者为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AML-M4型.②患者接受第1个疗程化疗后,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提示: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第2个疗程后,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提示: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随后,患者完成6次巩固化疗时,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提示:患者持续CR.门诊复诊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25.0%,其中原始细胞比例为21.0%,幼稚细胞比例为4.0%,提示AML复发.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骨髓中存在约28.5%早期髓细胞,符合AML复发诊断.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显示: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融合基因阳性率为66.1%).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骨髓MRD呈现减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患者复发后回当地医院接受后续治疗.结论 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AML-M4型患者经化疗可达CR,但是易发生早期复发,NPM-MLF1融合基因可能为AML的不良预后因素.

  • 儿童神经母细胞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的单中心研究

    作者:肖慧;郭霞;万智;艾媛;杨雪;孙舒雯;蒋鸣艳;高举

    目的 分析儿童神经母细胞性肿瘤(NT)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探讨NT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收治的34例新发儿童NT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收集的34例新发儿童NT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肿瘤原发及转移部位、病理分型、MYCN基因扩增检测结果、临床分期与危险度分组、疗效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本研究34例儿童NT患儿的2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单因素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儿童NT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 ①本研究34例儿童NT患儿中,男性患儿为13例(38.2%),女性为21例(61.8%);中位发病年龄为40.5个月,发病年龄>18个月患儿为28例(82.4%);腹部包块(50.0%,17/34),发热(32.3%,11/34)和腹部疼痛(32.3%,11/34)是儿童NT常见的就诊原因.②本研究34例儿童NT患儿中,原发于腹部患儿为28例(82.4%),原发于非腹部患儿为6例(17.6%);初诊时骨髓转移患儿为16例(47.0%),骨骼转移患儿为10例(29.4%),颈部淋巴结转移(原发于纵隔)患儿为3例(8.8%),脾、肺转移患儿各为1例(2.9%).③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贫血患儿为18例(52.9%);17例儿童NT患儿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其血清NSE水平为27.28~370.00 ng/mL.④本研究34例儿童NT患儿中,14例(41.2%)患儿的肿瘤大直径>9 cm;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肾上腺区包块患儿为18例(52.9%),腹膜后包块患儿为10例(29.4%),纵隔、颈部和盆腔包块患儿分别为4例(11.8%)、1例(2.9%)和1例(2.9%).⑤病理分型:本研究34例儿童NT患儿中,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为24例(70.6%),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GNB)患儿为10例(29.4%).⑥本研究接受MYCN基因扩增检测的30例儿童NT患儿中,MYCN扩增患儿为11例(36.7%,均为Ⅲ~Ⅳ期和高/极高危组),未扩增患儿为19例(63.3%).⑦临床分期:本研究34例儿童NT患儿中,Ⅰ~Ⅳ期的儿童NT患儿分别为2例(5.9%)、4例(11.8%)、10例(29.4%)和18例(52.9%);低、中、高、极高危组患儿分别为3例(8.8%)、6例(17.6%)、10例(29.4%)和15例(44.1%).⑧本研究34例儿童NT患儿中,化疗前接受手术治疗患儿为28例(82.4%),术前化疗3~4个疗程后再行延期手术切除肿瘤患儿为6例(17.6%);本研究儿童NT患儿的2年EFS率为50.0%,2年OS率为67.6%.⑨Ⅲ~Ⅳ期儿童NT、化疗前肿瘤未/不全切除、MYCN扩增、高/极高危组NT分别与Ⅰ~Ⅱ期儿童NT、化疗前肿瘤完全切除、无MYCN扩增及低/中危组的2年EFS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697、6.048、5.695、5.125,P=0.006、0.014、0.015、0.025).⑩影响儿童NT预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前肿瘤手术切除程度(OR=3.668,95%CI=1.209~11.133,P=0.022)和危险度分组(OR=46.340,95%CI=2.764~777.065,P=0.008)是儿童NT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儿童NT发病年龄小,初诊时常已为进展期NT,并易于早期发生多部位、多灶性转移.MYCN扩增是儿童NT的不良分子生物学预后因素,多见于进展期和高/极高危患儿,其也是划分患儿危险度分组的重要指标.高/极高危儿童NT患儿病死率高、预后差.

  • 碳酸钙口服片和碳酸钙咀嚼片对多次机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血清Ca2+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熊恺轩;孙革;卢亮;张艳艳;庄乃保;何彩明

    目的 探讨碳酸钙口服片和咀嚼片对多次机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血清Ca2+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2016年6月15日至7月15日,于深圳市血液中心捐献血小板的76例多次机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3组:碳酸钙口服片组(n=27,机采前20 min口服碳酸钙D3片1片),碳酸钙咀嚼片组(n=25,机采前20 min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1片)非未补钙组(n=24,机采前未服用任何补钙制剂).采用MCS+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3组献血者血小板.并且分别于血小板机采前(机采前20 min),机采开始时,机采过程中(机采开始后约30 min),机采结束时,留取献血者静脉血5 mL.分别采用邻甲酚酞络合酮比色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献血者的血清Ca2+和PTH水平.于血小板机采结束后,向碳酸钙口服片组和碳酸钙咀嚼片组献血者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其对所服用碳酸钙制剂的满意度.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3组献血者在血小板机采不同时间点的血清Ca2+和PTH水平,以及碳酸钙口服片组和碳酸钙咀嚼片组献血者对碳酸钙制剂的满意率.3组献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血小板机采前、机采开始时,3组献血者的血清Ca2+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采过程中,碳酸钙口服片组、碳酸钙咀嚼片组及未补钙组献血者的血清Ca2+水平分别为(2.26±0.06)mmol/L、(2.28±0.04) mmol/L和(2.24±0.06)mmol/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7,P=0.04);碳酸钙口服片组与碳酸钙咀嚼片组,碳酸钙口服片组与未补钙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0.36);碳酸钙咀嚼片组与未补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采完成时,3组献血者的血清Ca2+水平分别为(2.25±0.06) mmol/L、(2.26±0.04) mmol/L和(2.17±0.05)mmol/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9,P<0.01);其中,碳酸钙口服片组和碳酸钙咀嚼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但是均高于未补钙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小板机采前、机采开始时,3组献血者的血清PTH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采过程中,碳酸钙口服片组、碳酸钙咀嚼片组及未补钙组献血者的血清PTH水平分别为(110±21)pg/L、(102±26) pg/L和(161±40) pg/L;碳酸钙口服片组与碳酸钙咀嚼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但是均低于未补钙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采完成时,3组献血者血清PTH水平分别为(95±23)pg/L、(91±25)pg/L和(147±38)pg/L;碳酸钙口服片组与碳酸钙咀嚼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但是均低于未补钙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本研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2份,均填写完整并收回.碳酸钙咀嚼片组献血者对碳酸钙制剂的满意率为92.0%(23/25),高于碳酸钙口服片组的59.3%(16/2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42,P<0.01).结论 血小板机采前20 min口服碳酸钙咀嚼片,可使多次机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于机采过程中及机采结束后血清Ca2+和PTH水平保持稳定.碳酸钙咀嚼片口感良好,服用方便,可用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使用.

  • 单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患儿的凝血因子缺乏及其抑制物存在情况的临床研究

    作者:沈伟;杨炼;于霞;刘成桂

    目的 探讨单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患儿的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及抑制物存在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6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凝血功能筛查,并且筛查结果显示单独APTT延长的27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凝血因子缺乏试验和APTT纠正试验.结果 ①本研究278例单独APTT延长患儿中,凝血因子(F)缺乏患儿为131例(47.1%),其中,FⅧ、FⅨ、FⅪ、FⅫ缺乏患儿分别为13例(4.7%)、12例(4.3%)、8例(2.9%)和79例(28.3%),有2种及以上凝血因子缺乏的混合缺乏患儿为19例(6.8%);其他原因所致的单独APTT延长患儿为147例(52.7%).②年龄<6个月的20例患儿中,FⅧ缺乏患儿为1例(5.0%),FⅨ缺乏患儿为1例(5.0%),FⅪ缺乏患儿为0例,FⅫ缺乏患儿为2例(10.0%),有2种及以上凝血因子缺乏的混合缺乏患儿为10例(50.0%).③本研究21例FⅧ缺乏患儿均为男性,其中,存在即刻抑制物和时间温度依赖抑制物患儿分别为3例(15.8%)和4例(21.1%),非特异性抑制物或其他原因患儿为12例(63.2%).27例FⅨ缺乏患儿中,男性患儿为21例,女性为6例;存在即刻抑制物和时间温度依赖抑制物患儿各为3例(11.1%),非特异性抑制物或其他原因患儿21例(77.8%).结论 对单独APTT延长患儿进行凝血功能筛查、凝血因子检测、APTT纠正试验,对单纯APTT延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佛山市无偿献血者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林俊填;伍伟健;卢瑾;杨富燕;廖峭;周健欣;朱业华

    目的 探讨广东省佛山市无偿献血人群中,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感染状况,评估经血液传播HTLV的风险,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12月,于佛山市参加无偿献血的69 275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献血者血浆中HTLV-Ⅰ/-Ⅱ抗体进行初步筛查.对初检结果呈反应性的标本再进行双孔复检.对复检结果呈反应性的标本,则判定为HTLV-Ⅰ/-Ⅱ抗体初筛结果呈阳性.对初筛结果呈阳性的标本采用Western印迹法进行确证.统计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户籍及献血次数献血人群的HTLV-Ⅰ/-Ⅱ抗体的初筛阳性率,并且采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对不同献血人群的HTLV-Ⅰ/-Ⅱ抗体初筛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本研究69 275例无偿献血者中,HTLV-Ⅰ/-Ⅱ抗体呈阳性者为17例,HTLV-Ⅰ/-Ⅱ抗体初筛阳性率为0.025%.其中,仅2例献血者的HTLV-Ⅰ/-Ⅱ抗体的Western印迹法确证试验结果呈阳性,确证阳性率为0.003%.②本研究69 275例无偿献血者中,女性献血者的HTLV-Ⅰ/-Ⅱ抗体初筛阳性率为0.042%(11/26 291),高于男性的0.014%(6/42 984),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7,P=0.023).不同年龄段献血者中,46~55岁年龄段献血者的HTLV-Ⅰ/-Ⅱ抗体初筛阳性率高(0.084%,4/4 768);并且不同年龄段献血者HTLV-Ⅰ/-Ⅱ抗体初筛阳性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9,P=0.044).不同学历献血者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献血者HTLV-Ⅰ/-Ⅱ抗体初筛初筛阳性率高(0.063%,7/11 113);并且不同学历献血人群HTLV-Ⅰ/-Ⅱ抗体初筛阳性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97,P=0.047).外地户籍献血者HTLV-Ⅰ/-Ⅱ抗体初筛阳性率(0.033%,15/45 274)高于本地户籍献血者(0.008%,2/24 00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P=0.047).2次及以上献血者HTLV-Ⅰ/-Ⅱ抗体初筛阳性率(0.034%,16/46 414)高于首次献血者(0.004%,1/22 86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P=0.017).结论 佛山市属于无偿献血人群感染HTLV的低发生率区或者非流行区.女性、老年、学历低、外地户籍及多次献血的无偿献血人群感染HTLV的风险较大.鉴于输血安全,建议献血前常规检测所有无偿献血者的HTLV-Ⅰ/-Ⅱ抗体,同时对血液进行去除白细胞过滤处理.

  • 综合干预及护理对降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术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

    作者:吴秋慧;李玲琍;王清松;张鹂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及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术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接受自体PBSC采集术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这160例患者人院顺序号的奇、偶数,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患者.对于研究组患者,移植护士在患者接受自体PBSC采集术前、术中、术后,均对其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采取实时的、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及护理措施.对于对照组患者,移植护士在自体PBSC采集术前、术中、术后,均对其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统计学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PBSC采集术的常见不良反应(焦虑/恐惧、失眠、食欲减退、低钙血症、血流不足、穿刺部位血肿、疲劳)发生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2组患者性别、病程及疾病类型构成比,以及年龄、人体质量指数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焦虑/恐惧、失眠、食欲减退、低钙血症、血流不足和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333,P<0.001;x2 =14.444,P<0.001;x2 =5.270,P=0.022;x2 =12.101,P<0.001;x2 =6.632,P=0.010;x2 =7.779,P=0.005).2组患者疲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移植护士合理的综合干预及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接受PBSC采集术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其焦虑/恐惧、失眠、食欲减退、低钙血症、血流不足和穿刺部位血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6
1997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