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EB病毒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及实验特征

    作者:张倩;张红宇;张文丽;钟凤鸾;冯佳;孟庆祥;尹为华;聂李平

    本研究分析成人EB病毒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 T/NK-LPD)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探讨成人EBV+ T/NK-LPD早期诊断和临床预后.对2005年至2012年间在我院诊断的19例EBV+ T/NK-LPD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男11例,女8例,中位年龄32岁(20-70岁);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3.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持续不明原因发热、肝脾大、肝功能损害、间质性肺炎为常见首发表现;血细胞减少出现在18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具有β2-MG、LDH、TNF、IL-6水平升高及血EBV-DNA阳性(中位拷贝数> 106);骨髓细胞形态表现为异常大颗粒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增多或伴噬血现象;骨髓流式细胞检查易见CD5、CD7缺失的T/NK淋巴细胞;骨髓活检显示,10例患者可见异常淋巴细胞间质浸润,6例可见少量大细胞成灶性浸润;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异常细胞表达为CD3+ CD56+ NK细胞2例,CD3+ CD8+T细胞11例,CD3+ CD4+细胞3例;全部病例表达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和EBER;3例淋巴结活检病理主要为反应性增生.全部患者死于进行性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成人EBV+ T/NK-LPD以发热和肝脾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外周血EBV-DNA持续升高、EB病毒感染T/NK淋巴细胞组织浸润并有多器官进行性损伤的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多数预后不良,上述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成人EBV+ T/NK-LPD的及时诊断.

  • 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郑晓丹;周小鸽;金妍;谢建兰;魏雪静;陈书媛;梅雪;宫丽平;吕蓓蓓

    目的 探讨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ASEBV+ T/NK-LPD)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EBV感染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经过HE染色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基因重排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对20例ASEBV+ T/NK-LPD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随访.结果 (1)男15例,女5例,中位年龄34岁;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8.7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18/20)、肝脾大(18/20)、淋巴结肿大(17/20);17例随访中11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2.9个月.(2)组织病理学特点:淋巴结T区明显增宽至弥漫成片,淋巴滤泡不同程度地减少或消失.病变中细胞种类多样至相对单一,以中小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大细胞散在其中.淋巴细胞多数异型性不明显,少数轻或中度异型.6例被膜增厚,9例可见局灶或片状坏死及核碎;3例可见噬血细胞现象;另外,肝、脾、肠黏膜、扁桃体和骨髓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浸润.(3)免疫表型特点:20例都表现出T细胞明显多于B细胞,很多细胞表达颗粒酶B或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仅1例CD56阳性.14例CD4/CD8检测病例中8例以CD8阳性细胞为主,5例以CD4阳性细胞为主,1例CD8和CD4阳性数量相当.(4)全部病例EBER均阳性.阳性细胞多的区域数量在30~300个/HPF,绝大多数病例中EBER阳性细胞包括大、中、小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扩大的T区.(5)TCR基因重排显示该病细胞群体中既有多克隆(4/7)也有单克隆(3/7).结论 ASEBV+T/NK-LPD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伴淋巴结及肝脾大;淋巴结以T区扩大和轻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浸润为主;EBV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往往死于器官衰竭和出血.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彦宁;周小鸽;王翠芝;韦萍;张淑红;郑媛媛

    目的探讨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4例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原位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复习其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 4例中3例是肾移植后,其中2例为多形性PTLD,1例为单形性PTLD;另1例是异体骨髓移植后PTLD的"早期"病变.2例EB病毒阳性.4例移植后所用免疫抑制剂均以环孢A类药为主,辅以激素.例1~4从移植到诊断PTLD的时间为42、7、129、2个月.例3多形性PTLD的临床分期为Ⅱ期(诊断PTLD后2个月死亡);其余均为Ⅰ期,均存活,诊断PTLD后生存期为40(例1)、26(例2)、5(例4)个月.结论 PTLD是发生在器官移植后,具有独特的形态和临床特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部分病例与EB病毒感染有关.其预后与临床分期相关,免疫抑制剂减量可能有效.

  • 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金妍;周小鸽;何乐健;谢建兰;郑媛媛;张彦宁;张淑红

    目的 探讨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CSEBV+T-LPD)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经过HE染色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对30例CSEBV+T-LPD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随访.结果 (1)CSEBV+T-LPD,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9岁;起病至确诊的时间平均14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96.7%),淋巴结增大(83.3%),肝脾肿大(66.7%),常见皮肤损害包括蚊虫叮咬超敏反应(13.3%)和皮疹(20.0%);20例随访患者中6例死亡,4例发展为淋巴瘤.(2)组织病理特点:淋巴结表现为T区扩大,淋巴滤泡缩小、减少甚至消失;病变主要为中小淋巴细胞以及多少不等的组织细胞,大细胞散在其中,轻至中度异型;21例淋巴结的间质及小血管增多,11例包膜增厚;另外,肝、脾和皮肤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异形淋巴细胞浸润;3例可见噬血细胞现象.(3)免疫表型特点:病变中的中小淋巴细胞表达CD3、粒酶B和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8例检测病例中7例表达CD8,1例主要表达CIM,也表达CD8;15例检测了CD56,2例阳性并已进展为NK/T细胞淋巴瘤,其余13例阴性.(4)30例均检测出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细胞,数量5~500个/HPF;EBER在各种淋巴细胞中均阳性,9例以中至大淋巴细胞阳性为主,其余主要是中小淋巴细胞阳性;主要分布在T区,也见于套区、初级滤泡和生发中心内.结论 中国存在CSEBV+T-LPD;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病程为亚急性或慢性伴反复发热;此病为系统性病变,主要累及淋巴结和肝脾,也可累及皮肤,淋巴结以T区扩大和轻中度异形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形式;EB病毒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往往死于严重并发症或进展为恶性淋巴瘤;应综合考虑临床、病理、免疫表形和EB病毒感染4方面信息以获得准确诊断.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陈定宝;王颖;宋秋静;沈丹华

    目的 探讨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按2008年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原位杂交方法,结合文献,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诊断的15例PTLD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15例PTLD中,14例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1例为肾移植.男12例,女3例,男女之比为4∶1.从移植到诊断PTLD的时间为1.5 ~132个月,平均13.0个月.14例AHSCT年龄范围9~45岁,平均年龄28.3岁,从移植到诊断PTLD的时间为1.5~19个月,平均为4.5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12例,扁桃体、胃、肠黏膜活检各1例.组织学类型:早期病变4例,其中1例为浆细胞增生,3例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多形性PTLD7例,其中4例CD20阳性大细胞数目较多,肠黏膜活检病例伴有移植物抗宿主病;单一形PTLD 4例,3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浆母细胞性淋巴瘤,其中1例为单一形与多形性PTLD混合.5例可见灶片状坏死,Ki-67阳性指数高,AHSCT者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阳性比例13/14,肾移植者为阴性.EB病毒阳性者移植后发生PTLD的时间(1.5 ~7个月)比EB病毒阴性者短(19、132个月).诊断PTLD后部分病例采用免疫抑制剂减量、抗病毒或利妥昔单抗治疗.随访时间0~8个月,5例死亡.结论 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对于PTLD的诊断尤为重要.EB病毒阳性者移植后发生PTLD的时间比EB病毒阴性者短.AHSCT发生PTLD多见于年轻人,发生PTLD的时间比实体器官移植短.PTLD预后差,应用免疫抑制剂减量、抗EB病毒或利妥昔单抗治疗对于PTLD有效.

  • EB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156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张燕林;谢建兰;郑媛媛;韦萍;黄雨华;郑晓丹;滕孝静;刘伟;周小鸽

    目的 分析EB病毒(EBV)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T/NK-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总结2002年8月至2015年3月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156例EBV+T/NK-LPD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形态学分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及对45例患者进行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分析,并随访所有患者.结果 (1)156例患者中,男性106例,女性50例,年龄1~75岁,中位年龄20岁,病程2~540个月,中位病程20个月,伴有发热122例(78.2%),淋巴结肿大108例(69.2%),肝脾肿大75例(48.1%).(2)形态学分级1级33例,2级68例,3级55例.45例做了TCR检测,其中33例(73.3%)检测到克隆性重排,均为2或3级病例.(3)随访时间1~134个月,死亡44例(28.2%).死亡原因多为多器官功能衰竭21例(47.7%).随着分级增高,有死亡百分比增高的趋势,但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V+T/NK-LPD病例种类多样,表现为系统性、相对局限性和局限性病变,应基于病理和临床参数的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形态学分级与病死率无显著相关性;一旦诊断该病,就要警惕和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EB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晓丹;金妍;周小鸽

    Epstein-Barr病毒(EBV)属于疱疹病毒γ亚科,1964年由Epstein和Barr首次在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中发现[1].EBV通过唾液传播,正常人群中感染率在90%以上,感染后终生携带EBV.EBV与多种疾病有关,有的仅有轻微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有的出现明显的全身性症状并呈自限性临床过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2];有的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临床过程,并可进展为淋巴瘤,如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3];有的与肿瘤有明确关系,如Burkitt淋巴瘤、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等[1].

  • 对 EB 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对

    作者:周小鸽;张燕林;谢建兰;黄雨华;郑媛媛;李文生;陈浩;刘芳;潘华雄;韦萍;王哲;胡余昌;杨开颜;肖华亮;吴梅娟;尹为华;梅开勇;陈刚;阎晓初;孟刚;徐钢;李娟;田素芳;朱军;宋玉琴;张伟京

    近年来,有关EB病毒( EBV )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LPD )的文章越来越多, EBV+LPD被使用越来越广。然而,其中所指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由此引发了理解的困惑和交流的障碍。为此,我们通过文献复习和实际病例观察对EBV+LPD的概念进行梳理和澄清,并阐述我们对EBV+LPD的理解和认识。总体而言,目前主流观点认为,EBV+LPD是指EBV感染的一组具有谱系的淋巴组织疾病,其中包括增生性、交界性、肿瘤性疾病。根据这个概念,EBV+LPD不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和急性重症EBV感染( EBV+嗜血细胞综合征、爆发性IM、致死性IM、爆发性EBV+T-LPD等),也不包括已经明确命名的EBV+淋巴瘤(如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 EBV+LPD目前包括:(1)EBV+B细胞-LPD:淋巴瘤样肉芽肿、EBV+免疫缺陷相关LPD、慢性活动性EBV感染( CAEBV )-B细胞型、老年性EBV+B细胞-LPD等。(2) EBV+T/NK细胞-LPD:CAEBV-T/NK细胞型、种痘样水疱病、蚊叮超敏反应等。根据EBV+T/NK细胞-LPD的发展进程,通常可分为1级、2级和3级三个级别。第1级为增生性疾病,第2级为交界性疾病,第3级为肿瘤性疾病。 EBV+LPD不同于单纯的增生性疾病(如IM)但又有重叠,也不同于典型的肿瘤性疾病(如NK/T 细胞淋巴瘤)但也有重叠。临床上提高警惕,尽早识别与EBV+LPD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的苗头,从而及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在并发症发生后积极治疗挽救生命,应作为管控这类疾病更重要的任务。

  • 骨髓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作者:张淑红;周小鸽;余小蒙;王超;黄受方

    1.病例简介:患者男,3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乏力、气短,自觉头晕、头痛9个月入院.体检无明显异常.血常规示红细胞及白细胞减少,分片偶见原始细胞.骨髓穿刺示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59%.流式细胞学免疫分型CD33、CD7、CD11b、CD19、CD5、CD2、CD3阳性.染色体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双表型.于确诊后7个月进行骨髓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给予环孢酰胺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平稳.于移植后第55天检查发现患者右颈后可触及肿大淋巴结2枚,大小均约1.5 cm×1.0 cm×1.0 cm.临床考虑:(1)白血病髓外复发;(2)病毒感染;(3)淋巴瘤.因患者移植术后2个月,尚未出无菌舱,不宜手术摘取淋巴结送检,因此于无菌舱内应用"友谊式穿刺针"[1]穿刺肿大淋巴结获取尽可能多标本,除制成1张细胞涂片外,剩余组织全部制成细胞块,常规切片,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EB病毒原位杂交染色.

  • 眼附属器 IgG4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何小金;邢莉;刘红刚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IgG4相关性疾病( IgG4-RD )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2至2013年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病例103例,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IgG和IgG4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及血清学IgG和IgG4浓度检测,选取符合IgG4-RD诊断标准的病例17例,分析总结其临床和病理改变特点。结果(1)17例眼附属器IgG4-RD,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11~71岁,平均年龄48.5岁。17例均以眼睑肿胀或眼球突出就诊,11例可见双侧累及,6例为单侧累及。病程从5个月到7年,其中13例病程>2年。6例既往有过敏性疾病(药物食物过敏)史。眼外常累及的部位有淋巴结、涎腺、肺脏和肾脏等。9例术后出现复发。5例口服激素有效,3例为部分有效。(2)血清学检查:17例IgG4浓度均>1.35 g/L(1.49~14.88 g/L)。(3)组织学上,假性淋巴瘤样模式8例,混合型模式8例,硬化型1例。14例病变位于泪腺,3例病变累及眶内脂肪结缔组织,未见发生于结膜及眼睑的病例。17例中均可见到不同程度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程度不一的组织纤维化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未见典型的闭塞性静脉炎。(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7例IgG4阳性浆细胞绝对值均>50个/HPF, IgG4/IgG阳性浆细胞比值>40%。结论眼附属器IgG4-RD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表现上都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应注意与该部位近似病变的鉴别诊断。

  •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异常

    作者:余英豪;王晨

    WHO 2001年公布的造血系统肿瘤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将B淋巴组织肿瘤分为前驱B细胞肿瘤、成熟B细胞肿瘤和恶性程度不明的B细胞增生.

  • 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特征及文献回顾

    作者:王叶;王鑫坤;叶慧义

    目的 总结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特征.资料与方法 结合1例临床证实的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和分析,总结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特征.结果 文献共报道肝脏假性淋巴瘤37例,其中男3例,女34例;年龄15~85岁,平均55岁.病变部位均靠近肝表面.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环形强化为主8例,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廓清5例.本例扩散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反相位图像病灶信号未减低.结论 肝脏假性淋巴瘤多发生于女性,病灶多分布于近肝表面的肝实质内,MRI图像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环形强化为其特点.

  • EB病毒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

    作者:周志平;陈威巍;汤勃;赵敏

    EB病毒可在B淋巴细胞中潜伏感染,干扰机体免疫功能,刺激细胞增生和转化,并致癌.EB病毒感染非常普遍,与其相关的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鼻咽癌及淋巴瘤等.EB病毒感染常见及预后好的疾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利妥昔单抗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张春丽;王峰蓉;王景枝;王昱;陈欢;张圆圆;闫晨华;韩伟;陈育红;赵婷;张晓辉;黄晓军

    目的 了解利妥昔单抗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allo-HSCT后EBV病并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26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EBV病15例,活检确诊(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11例.利妥昔单抗静脉输注375 mg/m2,每周1次.采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采用通用的毒性分级标准判定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共应用利妥昔单抗78例次,中位3(1 ~6)例次.利妥昔单抗输注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1、2、3、4、8周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11.5±6.3)%、(42.2±10.2)%、(64.4±10.0)%、(74.6±9.4)%、(87.3±7.9)%.总有效率84.6%,CR率73.1%;单个器官受累患者的CR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10/10比9/16,P=0.023),临床诊断的EBV病患者CR率高于PTLD患者(13/15比6/11,P=0.0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的1年和2年总生存(PS)率分别为(55.7±10.2)%和(39.6±12.4)%.单器官受累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8/10比5/16,P=0.041),临床诊断的患者存活多于PTLD患者(11/15比2/11,P=0.015).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EBV病安全有效,建议根据临床诊断在单器官受累时即开始治疗,同时争取尽早获取病理结果.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需要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来进一步规范.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许兰平;黄晓军;刘代红;陈育红;石红霞;陈定宝

    目的 回顾性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发生率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选自2002年8月至2006年10月行异基因-HSCT患者585例.供者来源分别为:相合同胞327例,HLA不合亲源供者208例,非血缘供者44例,脐带血6例.PTLD确诊依据为病理学检查,包括以器官侵袭和淋巴结结构破坏为特点的各种弥漫性淋巴增殖改变;如果无法获得病理结果,PTLD的临床诊断依据为: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高热伴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EB病毒负荷增高,临床能除外其他常见原因的发热.结果 PTLD发生率在配型相合移植组0.3%(1/327),该例患者为减低预处理剂量的移植,加用了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常规移植的患者无一例发生PTLD,半相合移植组为3.4%(7/208),非血缘移植组2.3%(1/44);PTLD发生率在应用ATG的患者中为3.4%(9/262),高于常规移植不用ATG者(0/323,P=0.005);半相合移植和非血缘供者的移植中PTLD发生率高于配型相合的常规移植(7/208,1/44,0/323,P=0.036).诊断PTLD 9例中4例为病理检查确诊,5例为临床诊断.PTLD临床表现不一,2例发生在移植半年之后,表现为局部包块或纵隔肿大,病理证实为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其他7例患者均发生在移植后近期(32~78 d),表现为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高热伴颈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4例很快出现呼吸衰竭,1例出现昏迷.9例中1例经减免疫抑制剂和用皮质激素治疗后恢复,1例抗病毒药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后恢复,其余7例均在短期内疾病进展死亡.结论 HSCT后PTLD是一组进展迅猛、预后极差、临床和病理异质性的疾病,尤其在具备高危因素的患者中更要注意早期识别.

  • 生殖系统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陈定宝;张焕;张银华;王颖;宋秋静;杨申淼;崔恒;赵昀;房新志;沈丹华

    目的 探讨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病变(包括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和淋巴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生殖系统出现首发症状的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病变患者共33例.其中,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20例,包括髓细胞肉瘤和髓性白血病11例、原发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9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13例.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原位杂交及临床相关检查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年龄: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6~77岁,平均年龄48.5岁,中位年龄56岁.13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3~62岁,平均年龄45.9岁,中位年龄48岁.(2)临床表现:20例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下腹痛、阴道流血,以及肿物等;13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接触性出血.(3)病史: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8例患者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病史,3例患者妊娠合并髓性白血病病史;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性淋巴瘤(CLL/SLL)患者有卵巢小细胞癌和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术后化疗病史,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有肾移植术后应用环孢素病史.(4)实验室检查:18例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测结果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9例(9/18)血清LDH水平升高.(5)肿瘤部位: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肿瘤位于外阴4例,阴道1例,子宫颈4例,子宫4例,卵巢8例,胎盘2例.(6)临床分期:9例原发性生殖系统NHL患者中,Ⅰ期4例,Ⅲb期1例,Ⅳ期4例.(7)病理类型: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髓细胞肉瘤9例,髓性白血病侵犯胎盘2例,DLBCL 6例,CLL/SLL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各1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1例.(8)免疫组化法检测:髓细胞肉瘤和髓性白血病为CD43、髓性过氧化物酶(MPO)呈阳性表达,NHL为CD20、配对盒基因5抗体(PAX5)呈阳性表达.(9)治疗及预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多采用手术切除辅以化疗.随访期内, 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髓细胞肉瘤或髓性白血病5例死亡,NHL 2例死亡;13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患者均健在.结论 临床病史、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对于诊断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具有重要作用,治疗采用手术治疗辅以化疗.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应与淋巴瘤鉴别,前者的预后良好.

  • 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曾蒨红;黄科;周敦华;郭海霞;方建培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早期诊断,以及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HSCT移植后PTLD的疗效.方法 选择从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非血缘异基因HSCT后发生PTLD的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2例,女性为2例;年龄为3.4~7.1岁.本研究纳入标准:接受非血缘异基因HSCT的患儿,根据PTLD诊断标准,通过临床经验或活组织检查确诊为PTLD者;排除标准:异基因HSCT后原有疾病复发或继发第二肿瘤患儿.4例患儿诊断为PTLD后,均予以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375 mg/m2×1次/周×4周)治疗.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监测患儿移植后Epstein-Barr病毒(EBV)-DNA水平.采集4例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其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EBV载量及淋巴结、扁桃体肿大等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对象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本组4例患儿均存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EBV-DNA强阳性;1例合并进行性加重鼻塞、呼吸困难,2例合并发热;活组织检查诊断结果:1例为单形性PTLD,1例为多形性PTLD,1例呈朗格罕细胞样改变,1例未进行活组织检查,其中3例活组织检查标本均为EBV阳性.4例患儿诊断为PTLD后,2例迅速减停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停用环孢素A(CsA)后改用他克莫司,1例短期停用他克莫司1.5个月.本组4例患儿接受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4例患儿淋巴结、扁桃体肿大等临床症状均消失,EBV-DNA转为阴性.其中,1例患儿于利妥昔单抗治疗后6个月,PTLD复发,再次予以利妥昔单抗治疗仍有效.结论 利用利妥昔单抗治疗PTLD的临床疗效显著,对于PTLD复发患儿再次予以利妥昔单抗治疗同样有效.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小,未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利妥昔单抗治疗PTLD的确切疗效,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对于PTLD患儿减停免疫抑制剂及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应密切监测非血缘异基因HSCT的植入率,这是保障移植成功的重要措施.

  • 以丙种球蛋白缺乏血症为突出表现的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1型两家系研究

    作者:李文言;陈金淑;赵芹;戴荣欣;王艳平;赵宏意;陈学梅;薛秀红;孙晓宇;唐雪梅;张宇;丁媛;赵晓东;张志勇

    目的 探讨以丙种球蛋白缺乏血症为突出表现的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1型(XLP-1)的临床特点、免疫学特征、SAP蛋白表达及SH2D1A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以2016年1-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两家系4例(A家系例1、例2,B家系例3、例4)患儿及其亲属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增殖功能和SAP蛋白表达,采用PCR技术检测信号结合T细胞受体删除环(sj TRECs)、TCRvβ亚家族克隆谱和SH2D1A基因.结果 (1)例1~4确诊为XLP-1,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1岁余、1岁余、1月龄余、6月龄,诊断年龄分别为9岁10月龄、16岁8月龄、14岁10月龄、4岁9月龄,均有反复严重呼吸道感染,例1、例2、例3为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例4为低丙种球蛋白血症.EB病毒-PCR检测均阳性.胸部CT发现4例患儿均有肺实变不张,其中例3有支气管扩张.例3于14岁确诊为Burkitt淋巴瘤.(2)4例患儿的免疫学检查发现CD4/CD8比倒置、耗竭T细胞增多、NK细胞数量降低、B细胞总数正常,但记忆B细胞数量减少而初始B细胞正常、sj TRECs值低、TCRvβ亚家族克隆谱轻度受限、T细胞增殖正常.(3)流式细胞术检测SAP蛋白表达显示例1和例2蛋白无表达,例3和例4蛋白表达减少.(4)基因分析发现家系A中2例患儿SH2D1A基因第2外显子无义突变(c.163C>T;p.R55X),其母及两个同胞姐妹为携带者.家族B中2例患儿为SH2D1A基因第3外显子错义突变(c.278 G>A;p.G93D),其母为携带者.4例患儿目前均存活,其中例3放弃治疗,其余患儿开始接受规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等待移植.结论 两家系中4例患儿均以丙种球蛋白缺乏血症为突出表现,具有EB病毒高度易感,T细胞、B细胞及NK细胞免疫功能不同程度受损,流式检测SAP蛋白表达异常和SH2D1A基因发现致病突变为诊断XLP-1依据.

  • EB病毒阳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13例临床与病理特征

    作者:陈天明;邓志娟;胡冰;胡惠丽;陈荷英;李绍英;刘钢

    目的 探讨儿童EB病毒阳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LPD)的临床表现、病毒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转归.方法 对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3例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儿童EBV+LPD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病例总结.结果 13例患儿中,男5例、女8例.中位年龄6.0岁(范围1.3~15.0岁).从发病到诊断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1~24个月).13例均有发热,9例肝脾淋巴结肿大,4例仅有淋巴结肿大;7例外周血细胞降低,7例肺受累,3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3例心脏受累,3例肠道受累,2例皮肤受累,腹部包块1例.13例均行全血EB病毒-DNA检查,拷贝数1×108/L~1×1011/L.病理学检查:6例为淋巴结病理,2例为皮肤病理,肺、回肠黏膜、肝脏、腹腔肿物、骨髓组织病理各1例;13例中9例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T-LPD),2例为种痘样水疱病(HV),2例为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DLBCL).对13例患儿分别随访至出院后2 d~65个月,9例系统性EBV+T-LPD,其中1例短期内死亡,1例进展为T细胞淋巴瘤死亡,2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痊愈,1例行噬血细胞综合征2004方案化疗后痊愈,4例病情尚稳定;2例HV患儿1例发展为种HV样淋巴瘤死亡,另外1例仍有症状;2例EBV+DLBCL,1例出院后短期死亡,1例化疗后病情稳定.结论 儿童EBV+LPD常见表现为慢性反复发热、淋巴结、肝脾肿大,另外可累及肺、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皮肤等脏器;对于慢性反复不明原因发热伴有淋巴结和(或)肝脾肿大的,伴全血EB病毒-DNA载量持续显著增高时,应警惕EBV+LPD,尽早行增殖病灶组织活检明确诊断;本病预后差,部分进展为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效.

  • RAS基因相关性自身免疫淋巴增殖性疾病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何庭艳;李成荣;夏宇;梁芳芳;罗颖;杨军

    目的 探讨RAS基因相关性自身免疫淋巴增殖性疾病(RAL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诊治的2例RALD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变异特点,以基因NRAS、KRAS或RALD为检索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重庆维普及万方数据库2000年1月—2017年1月RAS基因变异相关文献.总结RAL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结果 例1女,7岁7月龄,发现血小板减少、脾大3年余,下肢可见陈旧性瘀斑,颌下淋巴结肿大,肝脏右肋下8 cm,脾脏脐下1 cm;血小板波动于(15~60)×109/L,血红蛋白57 g/L,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胸部CT示双肺间质性病变、双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心肌内膜及心肌损害、腹腔积液.例2女,7岁5月龄,反复血小板减少7余年,间断眼睑、腹部肿胀3年,颈部及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肝脏肋下平脐,剑突下6 cm,脾脏肋下5 cm;血小板9×109/L,单核细胞5.46×109/L,骨髓涂片显示原始幼稚细胞比例增高(0.09~0.11),胸部CT示肺炎伴间质性病变、中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增大、肺动脉高压.基因检测:例1存在KRAS基因2号外显子c.35G>A、p.G12D体细胞突变,例2存在NRAS基因2号外显子c.38G>A、p.G13D体细胞突变.共检索到相关英文文献7篇,中文文献1篇.其中NRAS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所致RALD患者10例,KRAS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所致RALD患者13例,23例患者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γ球蛋白血症、脾脏肿大、单核细胞或B细胞增生症.结论 RALD常以肝脾肿大、淋巴组织增生、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B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症、高球蛋白血症起病,明确RAS基因体细胞突变分析有助于诊断此病.

7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