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Hematology 국제수혈급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3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19X
  • 国内刊号: 51-169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59
  • 曾用名: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廖清奎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永亮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核中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前期研究证明,HMGB1作为炎症晚期介质,参与炎症的发展.近年,HMGB1被发现高表达于多种恶性血液病中,并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恶性血液病的发展和耐药等过程.笔者拟就HMGB1与肿瘤耐药、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 双特异性抗体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玉玲

    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其基础和临床研究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双特异性抗体(BsAb)作为含有2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人工抗体,可诱导效应细胞靶向杀伤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如抗CD3/抗CD19 BsAb和抗CD33/抗CD3 BsAb等,目前已成为免疫治疗血液肿瘤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拟就基础及临床试验2个方面介绍BsAb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探讨BsAb在血液肿瘤的应用潜能.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在恶性血液肿瘤的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萍

    随着肿瘤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迎来新的纪元,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CI)已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利用嵌合抗原受体(CAR)修饰的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在各项试验中均获得显著疗效.笔者拟就CAR-T细胞的构建及靶点选择,近年来与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体内、外试验和临床研究,以及CAR-T细胞治疗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

  • 脱氧胞苷激酶及其对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邱天翔

    阿糖胞苷(Ara-C)是治疗急性白血病(AL)主要的药物之一,参与组成AL的各种联合化疗方案.脱氧胞苷激酶(DCK)是Ara-C体内代谢过程的限速酶.因此,DCK表达异常或功能异常,均可直接影响细胞内Ara-C的代谢速率,并终影响AL的治疗效果.笔者拟就DCK基因单核苷酸多肽性(SNP)、DCK基因mRNA水平和DCK蛋白磷酸化3方面对DCK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其与AL治疗效果的关系进行综述.

  • 自噬与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瑞娟

    自噬是一种蛋白或细胞器在溶酶体的降解途径,也是细胞面对应激时的一种反应.在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中存在低水平的自噬,其对于MM细胞的存活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不同药物作用于MM细胞时,可诱导MM细胞自噬,但自噬对于MM细胞的作用却是双面的,既可保护MM细胞免受药物治疗的毒性作用,又可导致MM细胞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笔者拟就MM细胞在不同药物作用后其自噬水平的改变及自噬对MM细胞存活或凋亡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全面探讨药物治疗对MM细胞自噬及自噬对MM细胞存活的影响,以便更好的治疗MM.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预防性抗真菌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潇予;张荣莉

    真菌感染,特别是侵袭性真菌病(IFD)为导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项研究结果证实,应用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可降低allo-HSCT后患者真菌感染相关死亡率及IFD发生率.合理有效的预防性抗真菌治疗,需要根据allo-HSCT后患者既往真菌感染史及其免疫特点,选择有效的预防性抗真菌用药及其疗程.笔者拟就allo-HSCT后患者预防性抗真菌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自然杀伤细胞在血液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章娟

    自然杀伤(NK)细胞为机体固有免疫系统效应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即可识别并杀伤肿瘤等异常细胞,参与免疫监视功能,移植物排斥反应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NK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主要取决于其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与抑制性受体分别识别血液肿瘤细胞相应配体后产生的信号强度的综合.随着对NK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NK细胞为基础的血液肿瘤过继免疫治疗备受关注.

  • 炎性复合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静脉闭塞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玉金

    肝静脉闭塞病(HVO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严重肝脏损伤并发症,典型HVOD一般发生在HSCT后1个月内.HVOD的发生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其中炎症是影响HVOD的常见因素之一.炎症是以固有免疫细胞活化、分泌白细胞介素(IL)-1α,-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促炎因子为特征的损伤性反应,而炎性复合体是促炎因子水解活化的蛋白平台,可间接影响炎性损伤程度.笔者拟就炎性复合体在HSCT后HVOD发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 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

    作者:石仁州

    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缺陷密切相关.传统的化疗多注重于直接杀伤MM细胞,患者接受化疗后不良反应较大,生活质量较低.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MM患者接受化疗后,疾病进展或复发.免疫治疗因其导致的不良反应少,靶向性强,而有望成为治愈MM的新型治疗手段.笔者拟就有关MM免疫治疗的细胞免疫治疗、体液免疫治疗、放射免疫治疗及免疫调节剂4个方面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NLRP3炎性复合体及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

    作者:仲小敏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家族含热蛋白结构域蛋白(NLRP)3炎性复合体为大分子蛋白复合物,通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调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18成熟与分泌,诱导caspase-1依赖性细胞死亡(pyroptosis),其激活过程受到严密调控.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NLRP3炎性复合体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笔者拟就NLRP3炎性复合体及其在GVHD防治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急性白血病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武贝

    急性白血病发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都很高,且显著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并可增加其病死率.急性白血病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识别其特点在诊断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笔者拟就急性白血病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有效预防和减少急性白血病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 成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二线治疗方案选择

    作者:韩晓丹;周健;房佰俊;喻凤宽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为以血小板数目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成年人ITP在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均获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利妥昔单抗、血小板生成素(TPO)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在临床成年人ITP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使成年人ITP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脾切除术.笔者主要探讨成年人ITP患者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为采取一线治疗方案治疗失败的ITP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 去甲基化药物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钊

    去甲基化药物(HMA)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目前,MDS患者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应用HMA作为桥接治疗是减少该病患者肿瘤负荷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同时,研究显示,MDS患者于接受allo-H SCT后应用HMA,对于预防及延缓疾病复发具有一定作用.笔者拟就MDS患者在接受allo-HSCT前、后应用HM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 重度烧伤患者烧伤初期内环境改变及输血治疗的探讨

    作者:陈妙婵;蔡葵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患者烧伤初期内环境改变及输血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于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大面积重度烧伤初期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于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检测其血常规、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液生化指标等体内内环境变化情况.对其除给予常规烧伤治疗外,同时根据烧伤面积、烧伤程度、手术出血、创面渗血及病情发展情况,给予适当的成分输血治疗,观察患者输血情况并监测其内环境变化.选择同期于同一医院体检的健康受试者43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的血常规、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液生化指标等体内内环境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研究组患者在烧伤初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其中,烧伤后第1天内其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时间(TT)除入院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在其他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从烧伤后第3天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患者烧伤初期亦存在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其中,烧伤后第1天其血液pH值、全血剩余碱(BE)含量及HCO3-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烧伤后第1天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细胞比容(Hct)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重度烧伤患者的血液呈浓缩状态,而烧伤后第3天这些指标均明显下降,与烧伤第一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第1天,其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开始下降,但烧伤后第21天再次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48 h内,对研究患者输注的成分血以血浆为主,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输血量明显增多,红细胞、血小板和冷沉淀多种成分血均须输注,并且烧伤后第3~14天内,患者红细胞计数、Hb水平及Hct多项指标经输血治疗后均较输血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监测重度烧伤患者烧伤初期内环境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给予科学合理的输血治疗是成功救治重度烧伤患者的关键.

  • Rh缺失型D(-)(-)血清免疫学和基因分析及在输血中的应用

    作者:张秀铮;王守燕;张韦;王静

    目的 通过对1例Rh缺失型D--血型进行检测分析,探讨该血型的临床输血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3月送滨州市中心血站检测血型的1例Rh缺失型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血型血清学、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血型血清学特点及红细胞膜D抗原变化.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技术检测RHCE基因外显子,并分析其基因变化情况.在本例患者之后,临床急需这一稀有血液时,自体内采集的400 mL Rh缺失型D-成功救治1例同型危重患者.结果 本例患者血型为A型、D-,RhD抗原表达量超出正常个体1倍以上;基因检测定型为D-SH表型,为国内首次报道基因型.采用其血液成功抢救1例同型危重患者,该同型危重患者接受输血后,血红蛋白水平由24 g/L上升至38 g/L.结论 Rh缺失型D--血型血清学较易鉴定,但易漏检.从先证者家系中筛查及动员先证者健康时献血是解决这一罕见血型供血的有效方法.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Vα与T细胞受体Vβ亚家族T淋巴细胞的分布与克隆性增殖特点

    作者:叶静梅;谭获;李扬秋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的T细胞受体(TCR)Vα与TCR Vβ亚家族基因谱系及克隆性增殖情况.方法 选取2006年4~5月及7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血液科收治的3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3例健康个体纳入对照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受试对象性别与年龄等一般临床病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本院检验科采集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液10 mL,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扩增两组受试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29个TCRVα与24个TCR Vβ亚家族基因的互补决定区(CDR)3,采用基因扫描分析两组RT-PCR产物的CDR3序列及其长度.回顾性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数据:对比分析TCR Vα与TCR Vβ亚家族基因在两组受试者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分析研究组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特点.结果 ①与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全部的29个TCR Vα与24个TCR Vβ亚家族基因不同,研究组3例DLBC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TCR Vα亚家族基因成员的数量为20~22个,表达TCR Vβ亚家族基因成员的数量为9~17个.②3例DLBCL患者均存在寡克隆、双克隆或克隆性增殖趋势的T淋巴细胞,其中克隆性增殖T淋巴细胞表达TCR Vα亚家族基因成员主要为TCR Vα6、Vα8、Vα14、Vα15、Vα21、Vα22、Vα23及Vα25.克隆性T淋巴细胞表达TCR Vβ亚家族基因成员主要为TCR Vβ1、Vβ3、Vβ13、Vβ15及Vβ16.表达TCR Vα6、Vα8、Vα14、Vα15、Vα23及TCR Vβ13、Vβ15亚家族基因的T淋巴细胞均全部为克隆性增殖T淋巴细胞.TCR Vα6、Vα23亚家族T淋巴细胞与TCR Vβ3、Vβ13亚家族T淋巴细胞呈明显克隆性增殖,基因扫描分析所得图形接近单克隆图形.结论 DLBCL患者外周血TCR Vα与TCR Vβ亚家族T淋巴细胞均呈优势利用及克隆性增殖的特点.

  •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储存过程中活性氧族及丙二醛含量变化

    作者:王素玲;何天博;韩卫;王切;何路军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储存过程中活性氧族(ROS)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方法 从2013年5~6月于河北省血液中心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于储存后第0,7,14,28,42天,采用荧光探针2',7'-二氧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孵育的方法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荧光强度,并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内ROS含量与MDA含量进行检测.对储存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内ROS含量、MDA含量分别与储存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储存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内ROS含量与MDA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经荧光探针DCFH-DA孵育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②储存后第0,7,14,28,42天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内ROS含量呈显著增高趋势,第42天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ROS含量显著高于第0,7,14,28天ROS含量,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0.05,0.05);且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内ROS含量与储存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898,P<0.01);③储存后第0,7,14,28,42天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MDA含量呈显著增高趋势,第42天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MDA含量显著高于第0,7,14,28天MDA含量,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1,0.01,0.05);且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内MDA含量与储存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930,P<0.01);④储存后第0,7,14,28,42天,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内ROS含量均分别与对应时间点MD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877,0.872,0.823,0.786,0.907;P<0.05).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储存后第0,7,14,28,42天,各时间点ROS含量均值与MDA含量均值亦呈正相关性关系(r=0.981,P<0.01).结论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储存过程中ROS含量与MDA含量均显著增高,红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其为导致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剂储存损伤的重要原因.

  • 阿糖胞苷、阿柔比星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蔡艳霞;王晓燕;曾丽吟;赵友恒;田文洪;王逢春

    目的 探讨阿糖胞苷(Ara-C)、阿柔比星(Acla)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初治MDS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28)与对照组(n=28).研究组予以Ara-C、Acla联合G-CSF治疗,对照组按照标准化方案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外周血常规结果及骨髓细胞原始比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巩固及维持治疗及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疾病类型构成比及危险分型构成比与治疗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中性粒细胞(Neut)计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研究组完全缓解(CR)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0.0%(14/28)与82.1%(23/2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1%(9/28)与53.6%(15/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b水平及Neut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组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b水平及Neut计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则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组内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计数、Hb水平及Neut计数则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Ⅲ~Ⅳ级骨髓抑制、肺部感染、口腔溃疡及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847,17.044,7.212,14.684;P<0.05).④研究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转化率(14.3%,4/28)显著低于对照组(25.0%,7/2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22.0个月)较对照组(18.2个月)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ra-C、Acla联合G-CSF治疗MDS,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该方案是否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 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变化

    作者:董万青;宫海东;马立华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的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C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VCI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东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按脑卒中后是否并发VCI将其分为VCI亚组(n=60)和非VCI亚组(n=60);并选择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的年龄≥50岁、无认知功能减退主诉的60例受试者纳入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系统评价VCI亚组患者认知功能,并根据MMSE评分结果评价其VCI严重程度.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Cys C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对VCI亚组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VCI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东营市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伦理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VCI亚组、非VCI亚组及对照组3组受试者性别构成、年龄、受教育年限、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CI亚组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为(1.68±0.46) mg/L,高于非VCI亚组[(0.88±0.42) mg/L]和对照组[(0.83±0.32) mg/L],且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9,P<0.05).VCI亚组患者中,VCI不同严重程度患者血清Cys 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8,P<0.05).其中,MMSE评分≤13分的重度VCI患者为19例,其血清Cys C水平高,为(1.92±0.36) mg/L;MMSE评分为≥14~20分的中度VCI患者为23例,其血清Cys C水平为(1.33±0.41) mg/L;MMSE评分为≥21~24分的轻度VCI患者为18例,其血清Cys C水平低,为(1.09±0.28) mg/L.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F=7.98,P<0.05).VCI亚组患者血清Cys C水平越高,其VCI程度越严重.VCI亚组患者Cys C水平与MMSE评分的Spearmen相关系数的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示,MMSE评分与VCI患者血清CysC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21,P=0.039).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其VCI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Cys C水平可作为急性脑卒中患者VCI早期诊断的外周血生物学标志物之一,为VCI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生物学依据.

  • 半定量逆转录-PCR检测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监测中的意义

    作者:甘茂周;尹晓东;蒋鑫

    目的 通过比较初治、完全缓解(CR)、未缓解及复发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探讨其在AML疗效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52例初治AML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对研究组AML患者按照法国、美国和英国协作组(FAB)进行分型,M1型为18例,M2型为60例,M3型为28例,M4型为20例,M5型为24例,M6型为2例,分别纳入相应亚组.选择本科同期收治的20例非血液肿瘤疾病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14例,血液系统良性疾病导致的缺铁性贫血为6例.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省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收集研究组AML患者治疗前、后与复发前、后及对照组患者骨髓标本,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骨髓eIF4E表达相对水平.以β-actin为内标物,采用PDQuest软件分析eIF4E/β-actin的比值,计算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对研究组AML患者骨髓标本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进行融合基因及突变基因检测.采用R语言软件对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各亚型之间化疗缓解前、后和复发前、后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及骨髓eIF4E与FLT3/ITD基因表达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因各种原因未接受治疗者为21例.接受诱导化疗的131例患者中,获得CR的患者为95例(72.5%).对获得CR的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后,34例(35.8%)复发.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骨髓标本的eIF4E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1±0.27与0.04±0.0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3 040,P<0.05).研究组各亚型AML患者中,M4和M5型患者的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较其他亚型高,但各亚型患者的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13,P>0.05).研究组经诱导治疗后获得CR的95例患者中,化疗缓解前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为0.87±0.25,化疗缓解后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降低至0.28±0.17.化疗缓解前、后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W=4 408,P<0.05).但缓解后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仍高于对照组,且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 898.5,P<0.05).获得CR各亚型AML患者的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34,P>0.05).研究组34例复发AML患者中,复发前、后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0±0.10和0.86±0.2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 249,P<0.05).eIF4E与FLT3/ITD基因突变无相关性(x2=0.017,P>0.05).结论 eIF4E在AML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在诱导治疗获得CR后明显下降,复发时升高.半定量逆转录-PCR检测骨髓eIF4E相对表达水平,可用于AML的疗效监测.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6
1997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