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电子版)杂志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电子版)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rain Diseases and Rehabilitatin(Electronic Edition)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7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2095-123X
  • 国内刊号: 11-9309/R
  • 发行周期:
  • 邮发: 36-37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徐如祥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2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比较

    作者:王洪海;钟池;王安宁;万德坤;胡鸣一;王绍博

    目的 比较伴有2型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血脂,病损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和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50例颈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收集两组患者常见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入院后的血压、血脂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和发生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常见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均以颈动脉分叉处多,且均以不稳定斑块为主;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斑块发生率高(χ2=7.234,P=0.007);两组患者的收缩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5,P=0.006;t=6.686,P=0.000;t=-2.441,P=0.016;T=4000.00,P=0.039).结论 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斑块阳性率高,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多分布在颈动脉分叉处,且多合并血压及血脂异常.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鞠卫萍;迟相林;李姗;于永鹏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和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并明确诊断为TIA的患者97例,所有患者行头及颈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评估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分为四组:无狭窄组、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采用定磷法测定所有TIA患者的血浆LPA水平,对可能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11例,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86例,其中轻度狭窄者39例,中度狭窄者32例,重度狭窄并闭塞者的患者1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糖尿病、血浆LPA水平等因素在不同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TIA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F=6.933,P=0.000;χ2=16.413,P=0.001;F=4.456,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与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独立相关,血浆LPA水平与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取LPA 2.5 μmol/L为界值,LPA>2.5 μmol/L是TIA患者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OR=2.277,P=0.061),高血压、卒中史也与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但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LPA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47,P=0.000),校正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史等因素后相关性仍存在(r=0.214,P=0.039).结论 TIA患者血浆LPA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病变等级存在相关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越高,LPA水平也就越高.血浆LPA水平或可作为TIA患者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

  • 穿支动脉区梗死扩散加权成像影像学"滴水征"与进展性运动缺损的关系

    作者:于永鹏;迟相林;王默然;鞠卫萍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期进展性和无进展性穿支动脉区梗死的临床特征,并探讨穿支动脉区梗死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学模式与进展性运动缺损(PM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头磁共振及头颈部CT或MR血管造影成像证实的新发穿支动脉区梗死(脑桥或大脑中动脉深穿支供血区)患者75例,根据卒中发生后5 d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情况,分为PMD组30例,NPMD组45例.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表现、梗死灶影像学模式、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PMD组中病灶呈滴水征的比例[20/30(66.7%)]高于NPMD组[10/45(22.2%),χ2=6.1,P=0.013].PMD组患者平均入院时NIHSS评分(4.60±1.40)高于NPMD(3.75±1.20,t=2.81,P=0.00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支动脉区梗死DWI影像学滴水征与PMD呈正相关(OR 3.0,95% CI 1.25~7.17,P=0.014).结论 DWI影像学滴水征是穿支动脉区梗死影像学模式特征之一,影像学滴水征或可作为进展性卒中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

  • 不同时期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

    作者:张继方;王厚中;李传峰;刘伟;吴国庆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青岛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的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115例,其中男71例,女44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15分的12例,9~12分的33例,5~8分的70例;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发病7~24 h内)手术组(82例)和晚期(24 h~5 d)手术组(33例).对比分析各组手术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死亡率和手术后6个月随访,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进行疗效评价.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期手术组与晚期手术组的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早期手术组血肿大部以上清除76例(92.68%)、再出血8例(9.76%)、死亡6例(7.31%)、术后6个月ADL良好率76.82%(63/82例).晚期手术组血肿大部以上清除27例(81.81%)、再出血10例(30.30%)、死亡14例(42.42%)、术后6个月ADL良好率24.24%(8/33例).统计分析两组再出血率、死亡率及术后ADL分级具有显著性差异(χ2=7.5245、20.1866、13.3942,P均<0.05).结论 早期小骨窗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具有创伤小、神经功能恢复快、预后好的优点.

  • 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CSS1PO和FGA杂合度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

    作者:杨春;巴华杰;余海鹰;赵汉清;张书友;高志勤

    目的探讨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杂合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 运用PowerPlex 18D System荧光标记复合扩增试剂盒对525例攻击行为军人个体(包括276例主动攻击行为个体和249例被动攻击行为个体)与313例对照样本个体外周静脉血进行PCR复合扩增,然后应用ABI3130XL型基因分析系统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检测.比较三个群体中杂合子比率及17个STR基因座杂度性的差异.结果 17个STR基因座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三个群体中的杂合子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SS1PO基因座,被动攻击行为组的杂合度显著低于对照组(66.7% vs.74.8%,χ2=4.43,P=0.035);在FGA基因座,主动攻击行为的杂合度显著低于被动攻击行为组(81.9% vs.88.4%,χ2=4.29,P=0.038);其余STR基因座三组的杂合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S1PO和FGA基因座可能与攻击行为的发生有关;CSS1PO基因杂合性降低可能与被动攻击行为发生相关;FGA基因座杂合性改变可能与攻击行为发生的类型相关.

  • 特发性震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谟兰;张桁忠;徐耀;朱晓峰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下肢或头面部不自主运动、甚至躯干的震颤.至今其病因并未明确,研究认为其为与遗传有关运动障碍性疾病,较为常见,人群患病率为0.41%~3.92%[1],多呈散发.由于人们对其认识及研究不足,虽然患病率高于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但临床诊断率并不是很高.因此本文对ET诊断和治疗,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ET中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从而为临床的诊断提供相应的帮助.

  • 临床孤立综合征相关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海蓉;戚晓昆

    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事件单次发作的综合征,常为多发性硬化(MS)的首发表现,给家庭以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目前需要将能够简化CIS诊断、判断疾病进程、反映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行之有效的生物标记物尽快应用于临床.本文就一些新的CIS诊断、预后和治疗反应相关生物标记物进行综述.

  • 帕金森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与神经保护治疗

    作者:李振光;于占彩;王道珍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目前认为P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氧化(硝化)应激、异常折叠蛋白质的聚集沉积及泛素-蛋白酶体功能异常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肌酸和辅酶Q10(CoQ10)作为线粒体能量代谢的重要活性成分和抗氧化剂对神经系统变性病具有保护作用,有望成为新的神经保护剂用于PD的治疗.

  • 溶血磷脂酸预警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研究十年回顾

    作者:迟相林;于永鹏;郑福浩;鞠卫萍

    溶血磷脂酸(LPA)被提出可以作为一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预警因子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史,成绩斐然,但也疑虑丛生.至今,对LPA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其预警心脑血管病的范围.本文简单回顾了LPA的研究历史、生化特征及生物学效应,并对其以后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磷酸化p38MAPK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申;李娟;宁方波;刘新红;徐玉振;刘运林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及p38MAPK磷酸化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方法 将60只3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VD模型组、假手术组和Egb组,采用结扎双侧颈动脉即两血管法(2-VO)建立VD模型,Egb组给予100 mg·kg-1·d-1的Egb761溶液腹腔注射,V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半个月后应用水迷宫实验测试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蛋白印迹法观察大鼠海马区p-p38MAPK变化,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前4 d Egb组隐蔽平台逃避潜伏期[分别为(50.12±6.09)s、(43.32±4.18)s、(40.34±3.27)s、(39.13±3.85)s],明显小于模型组[(83.78±8.32)s、(79.86±9.13)s、(77.39±6.03)s、(75.23±5.8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57、16.24、24.22、22.99,P均<0.01);Egb组停留原平台象限时间[(27.35±5.36)s],大于模型组[(19.62±4.8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1,P<0.01).大鼠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p-p38/β-action的比较:Egb组分别为138.39±9.28、0.462±0.035,明显低于VD模型组(216.58±12.18、0.926±0.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86、19.33,P<0.01).结论 应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能显著增强V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抑制了海马区神经元凋亡,p38MAPK通路可能参与其中,这可能是Egb761治疗VD的作用机制之一.

  • 大鼠基底节出血后血肿对锥体束的影响

    作者:刘必松;郑兆聪;王如密;李桂心;邓德旺

    目的 研究大鼠基底节出血后出血灶的变化和对锥体束的影响.方法 选用体重250~300 g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72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所提供,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32),Ⅳ型胶原酶-肝素诱导脑出血组(n=32),其中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再各分为4个亚组:1 d组、3 d组、7 d组和14 d组,每个亚组8只.使用Ⅳ型胶原酶-肝素诱导大鼠基底节出血,测量出血灶的血肿大小.采用HE染色、Luxol fast blue染色、Neurofilament免疫组化观察内囊后肢的病理改变,锥体束髓鞘的改变,锥体束NF染色的光密度值.所有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和SNK-q检验.结果Ⅳ型胶原酶-肝素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1 d组血肿体积大,此后血肿逐渐吸收.3 d组白质重度水肿,7 d组白质胶质细胞大量增生.锥体束髓鞘损伤在脑出血1~3 d逐渐加重,7 d开始再生修复.锥体束轴突损伤从1 d[(0.20±0.02)]到7 d[(0.09±0.01)]持续加重,14 d轴突光密度值[(0.10±0.02)]有所增加,但与7 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大鼠脑出血后锥体束的致伤原因除了血肿的直接破坏,还有脑水肿、炎症反应等各种复杂的继发病理生理改变的影响,脑出血早期若给予外科干预可能可以减轻锥体束的继发损伤.

  •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含量变化与预后关系研究

    作者:薛龙;尧荣凤;陈洁波;葛岭;黄晓伟;李亚杰

    根据2005年我国流行病学研究,颅脑损伤的发生率约为240/10万人[1],交通事故(42.3%)和高处坠落伤(29.7%)是我国颅脑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2-4].颅脑损伤是导致我国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5],患者发病年龄以20~40岁多.一项对深圳医院的调查中发现,深圳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伤害类型中居于首位[6],国内22家大型医院的调查结果表明,颅脑损伤患者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7-8].

  • A型肉毒毒素对眼睑痉挛患者的疗效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作者:韩玉琦;崔燕;申健;孟令民

    A型肉毒毒素为厌氧芽孢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大分子蛋白毒素,它由一条单一的多肽链组成,通过内源或外源性的蛋白水解酶切割成双链而显示其毒性.注射后局部肌肉弥散,其中的神经毒分子强而迅速与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能前突受体结合[1],不可逆地阻滞神经突触接头传导的钙离子内流,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引起肌肉的松弛性麻痹,使肌肉收缩力减弱,缓解肌肉痉挛,从而改善痉挛症状.

  • 重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作者:王守森;赵清爽;田君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类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的致死性.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在治疗方法与策略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内少数医院开展了相应的治疗与研究,但仍有一些患者未被及时发现,或未接受正确治疗.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并深入展开临床研究.

  • 内镜颅底外科

    作者:刘卫平;伊西才;魏礼洲;阳昊

    面对复杂多样、位置深在的颅底病变,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头颈颌面外科的医师们一直在通过不懈努力探索更好的手术入路,不断完善手术方法.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开放显微外科入路,内镜颅底入路逐渐得到认可,被认为是颅底外科的两大发展方向之一.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内镜设备的快速发展、深入人心的微侵袭手术理念和颅底解剖学及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内镜虽小,却为医师提供了颅底不同解剖区域清晰的视野.如今,经由鼻腔可到达的颅底范围越来越大,半数颅底肿瘤都可采用内镜切除.内镜已经能精确地描绘肿瘤的轮廓,导航技术则进一步提高了术中定位的精确度,使安全切除病变更加容易.但是,颅底内镜外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国内也还没有形成共识.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2017 01 02
2016 01 02 0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