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砷剂和维甲酸对 NB4细胞组织因子和凝血酶调节蛋白mRNA及促凝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晓辉;胡豫;洪梅;夏凌辉;郭涛;沈关心;魏文宁;宋善俊

    为了研究三氧化二砷(As203)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NB4细胞组织因子(TF)和凝血酶调节蛋白(TM)mRNA及其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以As2O3、ATRA处理NB4细胞,用ELISA动态测定其TF、TM抗原表达及促凝活性(PCA)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TF和TM的mRNA转录.结果表明:1 μmol/L的As2O3和1 μmol/L ATRA均可使NB4细胞TF抗原及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渐进性下调;在24、48、72、96和120小时时间点,As2O3组TF抗原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3.3±1.8,8.6±1.9,10.8±1.5,2.0±0.6和2.6±0.9 ng/107;ATRA组TF抗原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4±1.1,11.3±1.8,5.7±1.7,2.8±0.8和2.0±0.6 ng/107,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的时间点As2O3和ATRA,均可使其PCA下降,As2O3组血凝时间分别为123.5±10.5,156.3±11.6,179.3±15.3,248.9±20.1,312.0±29.8(秒);ATRA组血凝时间分别为76.4±5.6,146.8±10.9,198.2±15.6,265.8±20.6和363.8±31.9(秒);ATRA使NB4细胞TM抗原表达及其mRNA转录上调.结论:As2O3、ATRA可降低TF mRNA转录,下调TF蛋白表达,降低NB4细胞PCA;ATRA增高TM转录及表达,缓解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

  • 基因免疫法在制备凝血酶调节蛋白抗体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钱高潮;王红;郑佐娅;李稻;王鸿利

    目的探讨应用基因免疫法制备凝血酶调节蛋白 (throbomodulin, TM) 抗体.方法运用基因免疫法,即PCR特异性扩增TM胞外编码区所有碱基片段(包括信号肽,TMLEO),构建pcDNA3.1/TMLEO真核表达质粒.以碱裂解法提取,PEG沉淀法纯化质粒.将纯化后的质粒pcDNA3.1/TMLEO经生理盐水稀释后直接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检测质粒pcDNA3.1/TMLEO在小鼠体内有无表达以及TM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结果通过RT-PCR以及TM含量测定在RNA以及蛋白水平上均说明质粒pcDNA3.1/TMLEO在小鼠体内有表达.以EVC-304包板的cell-ELISA检测抗体滴度, 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小鼠血清抗体滴度明显增加,到第五次达到高1∶ 8 000,第6~7次均保持在这一水平.小鼠抗血清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特异性好.结论在天然TM提取纯化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基因免疫制备抗体是可行的.

  • 急性脑梗死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的动态监测

    作者:冯璞;张辉;杨丙义;郑永刚;谢晋辉;王英;李晋川;乔燕燕

    目的 探讨凝血酶调节蛋白(TM)作为一种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在临床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63例高血压患者和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其中高血压病组37例,急性脑梗死组26例,另选择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3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高血压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M浓度.统计学采用t检验,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TM值增高;急性脑梗死在发病3~7 d TM浓度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浆TM水平比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明显增高;头颅核磁梗死范围越大,血浆TM水平越高.结论 血浆TM水平改变对脑梗死的分期、严重程度及其转归判断有临床意义.

  • 蛋白C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功能

    作者:孙高令;吴克林;韩其喜

    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为抗血栓形成,这也是维持血液流动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凝血过程本身是一个系列酶促连锁反应,丝氨酸蛋白酶是这些酶促反应的主体.

  • 急性肺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及炎症指标的研究

    作者:周康仕

    目的 观察急性肺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及炎症指标的变化,探讨ALI对全身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ALI患者组(45例)和健康对照组(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分别测定两组静脉血m浆PC、TM、Pal-1的抗原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C活性.对ALI患者进行APACHE Ⅱ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将ALI患者依据脏器衰竭的数目和预后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ALI组血浆PC活性、PC抗原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ALI组TM抗原含量和Pal-1抗原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LI组血浆PC活性分别与提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APACHE Ⅱ评分和MODS评分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即病情越重,PC活性越低.ALI组PC抗原含量与两者评分均未显示出相关性(P>0.05).ALI组TM抗原含量与两者评分亦未显示出相关性(P>0.05),ALI组PAI-1抗原含量与APACHE Ⅱ评分和MODS评分均存在着正相关性(P<0.05),即病情越重,PAI-1抗原越高.单纯呼吸衰竭亚组血浆中PC活性显著高于MODS亚组(P<0.05).单纯呼吸衰竭亚组PC抗原含量、TM抗原含量、PAI-1抗原含量与MODS亚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活亚组血浆PC活性、PC抗原含量、TM抗原含量、PAI-1抗原含量与病死亚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LI患者存在着全身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改变,即促凝血活性增加和纤溶活性降低;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 Ⅱ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ALK1基因突变鉴定及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表达

    作者:张广森;彭宏凌;易彦;谢鼎华;贺湘波

    目的分析和确定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临床表型.寻找鉴定HHT家系致病基因ALK1基因突变位点,建立HHT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用鼻内镜直视并动态摄影观察先证者鼻腔黏膜扩张的毛细血管,并进行遗传史的家系调查;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先证者ALK1基因3、7、8号外显子,并进行PCR产物核苷酸测序.确定突变位点后,扩增2例正常人及HHT家系成员(4例)的对应基因区域并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用Western印迹技术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血浆中凝血酶调节蛋白(TM)进行检测,并对Western印迹结果进行灰度扫描,以半定量TM水平.结果该家系5名成员中,除无血缘关系的先证者弟媳外,其余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史;先证者及其父亲分别有明显的鼻黏膜或手指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先证者,先证者弟弟及其父亲均在ALK1基因8号外显子第1231位核苷酸存在C→T突变(CGG→TGG),而先证者弟媳和侄儿未检测到1231位核苷酸的C→T变异,正常人不存在该位点的核苷酸变异.Western印迹技术分析血浆TM表达显示分子量在56 000处,2例正常对照,与3例HHT患者灰度扫描平均值分别为218.3和174.1;在28 000处,2例正常对照,与3例HHT患者灰度扫描平均值分别为222.0和145.1,HHT患者血浆中TM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结论在中国的Ⅱ型HHT患者存在ALK1基因突变,突变位点位于8号外显子C1231T.HHT患者血浆中TM水平有降低趋势,其意义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确定.

  • 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改变及意义

    作者:杨宏伟;王湛

    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PTM)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反映血栓前状态的二级综合性特异性指标,也是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标记物.随着对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内皮细胞作用的深入研究,PTM和HCY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本研究通过测定脑血管病患者血浆PTM、HCY的水平,探讨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一例遗传性Ⅰ型蛋白C缺陷症遗传表型和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郑昌成;丁秋兰;吴竞生;丁凯阳;徐修才

    蛋白C(PC)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PC被凝血酶调节蛋白(TM)与凝血酶的复合物水解为活化蛋白C(APC),通过灭活FVa、FⅧa下调促凝活性,同时通过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活性而增强纤溶活性,参与机体的抗凝,维持抗凝与凝血过程的动态平衡[1].

  •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作者:郭为民;王鸿利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是近年来发现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蛋白酶原,经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TM)复合物激活后,具有抑制纤溶系统活性的作用。现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冠心病TM1418位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作者:钱高潮;郑佐娅;殷兆芳;康文英;王从珠;王红;李稻;王鸿利

    我们在少量正常标本的测序中发现在上海汉族人群中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基因1418位存在C/T多态性,且基因型频率与文献报道的白种人和黑种人基因型分布存在差异[1].我们旨在通过较大样本的测定来证实这一发现,并探讨其与冠心病(CHD)的关系.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内皮功能和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应淑琴;单江;徐耕;陈安;卢兴国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介入方法,成功率达80%~90%。但PTCA可导致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急性冠脉闭塞及再狭窄,这些已成为影响PTCA近、远期疗效的主要限制因素,这些事件的发生可能与血管内皮、血小板及纤溶活性有关。因此,我们对PTCA前后血浆P-选择索(Ps)、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进行测定,旨在探索影响PTCA疗效的因素及揭示冠心病发病机制。

  • 脾内免疫法制备抗蛋白C单克隆抗体

    作者:王玉亮;黄繁嫱;穆红;唐志琴;江雁;刘蓉;郭文茹;李家增

    血浆蛋白C(protein C,PC)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血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2*!000.PC是机体一种重要的抗凝因子[1],约占全血抗凝活力的20%~30%.在体内经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TM)复合物激活后,形成活化的蛋白C (APC),可灭活因子Ⅴa和Ⅷa,并促使血管内皮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发挥抗凝血和促纤溶作用[2,3].蛋白C缺陷症易发生静脉血栓,如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浅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等,约20%的患者可发生动脉血栓或心肌梗死.制备抗蛋白C单克隆抗体(单抗)将为监测血栓性疾病提供有价值的手段.

  • 血管内皮损伤标记物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红霞;罗卓章;王运林;陈力;吴沛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酮症酸中毒,分为单纯糖尿病组(20例)及酮症酸中毒组(2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20例),三组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凝血酶调节蛋白(TM)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 三组间血浆TM与vW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TM与vWF两两比较,单纯糖尿病组患者TM与vWF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酮症酸中毒组患者TM与vWF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TM、vWF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单纯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均存在内皮细胞损伤,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内皮细胞损伤更为严重.表明,TM、vWF水平对预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 冠心病病人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改变及其与合并症关系的研究

    作者:何文娟;胡豫;张小平;魏文宁;郭涛;洪梅;宋善俊

    目的 研究冠心病(CHD)病人血浆中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与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结果 冠心病病人中血浆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为(4.02±0.86)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6±0.68)ng/mL(P<0.05),伴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与不伴合并症的冠心病者水平无差异.结论 冠心病病人中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的增高反映了此类病人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功能活化,但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与伴发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无关.

  • 凝血酶调节蛋白植物凝集素样片段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

    作者:钱高潮;王红;郑佐娅;王从珠;杭勤;李卫鹏;盛慧明;高丰厚;李稻;王鸿利

    目的:制备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抗体.方法:原核表达目的蛋白,将表达的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小鼠.以EVC304包板的cell-ELISA检测抗体滴度,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形成包涵体,将表达蛋白纯化并复性后免疫小鼠,3次免疫后得抗体效价为1:4 000,经加强免疫后抗体效价达到1:8 000;特异性较好.结论:在天然TM提取纯化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原核表达目的蛋白制备抗体是可行的.

  • 妊高征患者TM、β-H CG、sVCAM-1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蕊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简称妊高征,是妇女妊娠期常见的多发病。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发病因素可能涉及母体、胎盘和胎儿等多种因素,包括有滋养细胞侵袭异常、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内皮细胞损伤、遗传因素和营养因素等。做为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到母婴生命安全。本研究通过对妊高征患者与正常妊娠妇女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血浆的凝血酶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及与病情发展的关系。

  • 重组人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对单核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

    作者:张慧;李世煌;严鹏科;阮长耿;廖端芳

    目的:研究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结合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对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影响,探索sTM参与或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的初步机制.方法:以THP-1巨噬细胞为模型,通过油红O染色、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胆固醇含量等方法,以体外重组人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结合的低密度脂蛋白(sTM-LDL)作用于巨噬细胞,观察sTM-LDL对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正常人LDL对细胞内胆固醇代谢影响较小;而sTM-LDL处理细胞72小时后,细胞内大量脂滴形成,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增多,符合典型泡沫细胞的特征;运用NH-1单抗中和/干扰sTM的作用,不能阻断sTM-LDL诱导的THP-1细胞内胆固醇聚集.结论:sTM对LDL的修饰可能改变了LDL的理化特性和代谢途径,可导致细胞内胆固醇聚集和泡沫细胞的形成,且这种作用与sTM本身对细胞的影响可能无明显关系.

  • 凝血酶调节蛋白与脑缺血

    作者:周青珍;吴家幂

    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又称血栓调节蛋白,是维持血管内膜完整的内皮细胞表面分子,也是由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凝血酶(thrombin)受体之一.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凝血酶-TM复合物,激活蛋白C(protein C PC),发挥抗凝、促纤溶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被水解、脱落,游离于血浆中,使血浆TM浓度升高.文章就TM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及脑缺血后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 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浆sTM变化与凝血和纤溶系统相关性研究

    作者:唐小龙;蔡淑玉;熊昭君;方习武

    目的为评价血浆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TM)与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检测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0名年龄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者血浆中sTM、蛋白C(PC)、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患者血浆中的sTM(P<0.01)、t-PA(P<0.05)、PAP(P<0.01)、PC(P<0.05)和F1+2(P<0.05)较50名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sTM和PAP升高更加显著.在糖尿病患者中,sTM与PC呈负相关(r=-0.50,P<0.001),而与PAP呈正相关(r=0.47,P<0.001);PAI-1和D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2型糖尿病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均是活化的,高浓度sTM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功能活化标志,其能否当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血栓症或冠心病的一个早期预测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 干燥综合征和硬皮病患者凝血酶调节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玉林;吴利平

    血浆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 sTM)浓度是内皮损伤的分子指标[1],我们报道较为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和硬皮病患者血浆sTM水平及其意义.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