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体外支持造血的功能

    作者:李丽娜;韩之波;王有为;罗伟峰;及月茹;杨舟鑫;冯莉;戚仁斌;李扬秋;韩忠朝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条件培养基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造血支持作用.分离得到的hUC-MSC以2 × 106接种于75 cm2培养瓶中,48 h后收集培养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用人脐血CD34阳性分选试剂盒分选CD34+细胞.将CD34+细胞接种在3个培养体系中:hUC-MSC条件培养液+不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完全甲基纤维素阳性培养基和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不完全甲基纤维素作为阴性培养基.培养14 d观察集落的形态特征,统计细胞数≥50的造血集落单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组成集落形成单位的细胞免疫表型.结果表明:hUC-MSC条件培养基中能够形成集落形成单位,且以粒系和粒-巨噬集落形成单位为主(CFU-G 47.67±0.58 、CFU-GM 48.67±4.73 、CFU-M 3.00±2.00),未观察到红细胞系相关的集落形成单位.阳性培养基中各种集落形成单位均可见,阴性培养体系中无集落形成单位.流式细胞术检测条件培养基组CD45+细胞比例为(97.43±2.15)%,显著高于阳性对照中CD45+细胞比例(39.69±0.96)% (P <0.05).结论:在体外hUC-MSC条件培养基能够促进CD34+细胞的发育分化,单纯hUC-MSC条件培养基具有造血支持功能,并促进CD34+细胞向髓系分化,但不能促进向红细胞分化.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牛丽丽;裴雪涛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s)是中胚层来源的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为丰富,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能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1-8].由于不同的文献对其有不同的命名,即集落形成单位成纤维细胞(CFU-F)、骨髓基质成纤维细胞(MSF)、骨髓基质细胞(MSC)、间充质干细胞(MSC)或间充质祖细胞(MPC).由于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髓MSCs,并仅就其生物学特征、多向分化潜能及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在恶性肿瘤贫血中的应用

    作者:杨婉华;王常玉;王世宣;卢运萍;朱涛;马丁

    目的评价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恶性肿瘤贫血的疗效.方法首先体外应用rHuEPO对5例正常人和5例恶性肿瘤贫血患者骨髓做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培养.将45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分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做临床观察.结果体外实验表明,在大剂量rHuEPO作用下,肿瘤患者骨髓CFU-E数明显增加,接近正常.临床观察治疗组血红蛋白(HGB)从用药第2周开始升高,而对照组HGB逐渐降低.rHuEPO每周应用169.69±38.82 U/kg的有效率为72.2%.结论 rHuEPO是治疗恶性肿瘤相关贫血的有效药物.

  • 红细胞生成素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孙保锦;申文江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1948年Bonsdor与Jalsvisto首先发现的.它是一种调节体内红细胞系增殖和分化的多肽类激素.EPO刺激骨髓中红细胞样前体细胞产生红细胞样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erthroid, CFU-E)和红细胞样爆发形成单位(burst-forming unit-erthroid, BFU-E).1985年应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uEPO),其作用与EPO相同.

  • GM-CSF预防鼻咽癌放疗反应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程惠华;李东石;陈忠华;原锦;林贵山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向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分化增殖,进而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加.我们观察了GM-CSF预防鼻咽癌根治性放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单次给药对恒河猴造血细胞的动员作用

    作者:熊国林;邢爽;李明;郭玲玲;谢玲;王磊;王玉姣;黄岩山;罗庆良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GW003)对造血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 7只健康成年恒河猴单次皮下注射GW003 150 μg/kg,分别于给药前后不同时间检测外周血细胞数和进行造血细胞集落培养.结果 GW003对健康成年恒河猴造血祖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未成熟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均有明显的动员作用,给药后18h呈现高峰.注射GWO03后10h,外周血粒-巨噬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混合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ix)、巨核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数分别增至药前的1.8、1.9、1.4倍,红系爆式形成单位(BFU-E)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数则增至1.7和1.5倍.结论 GW003对正常猴外周血干/祖细胞(PBS/PC)有明显动员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高效的造血细胞动员剂.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特性

    作者:王大民;王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是骨髓中的非造血干细胞,早期分离培养时,其外观呈成纤维细胞样而被称为"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ic,CUFF)"或"骨髓基质成纤维细胞(Marrow stromal fibroblasts,MSF)".

  • 狼疮相关性血液病发病机制研究

    作者:王桂菊;孙惠;孙玲;王桂叶;王春燕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所造成的抗体多系统损害性疾病,常伴有血液学改变,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我们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技术[1]研究狼疮相关性血液病患者和正常人骨髓细胞骨髓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细胞和血清对正常人造血细胞GM-CFU的影响,探讨SLE相关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取得初步效果,报告如下.

  • 细颗粒物中镍对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 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董芳燕;牛静萍;扈桦;张利英;赵娜娟;张秉玲;王红娟

    目的 通过对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和集落形成单位的测定,探讨细颗粒物PM2.5中镍致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机制。方法 选择甘肃某一镍开采和冶炼所致环境空气中镍污染严重地区作为高镍区;位于其上风侧且自然条件与其相近的另一城市作为低镍区;另选择一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低的自然保护区作为对照区。研究对象为在上述三个地区生活5年以上的60~65岁健康、非吸烟女性居民各10名,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肝功及尿蛋白)进行纳入和排除,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不合格或已诊断其他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者均被排除;人选研究对象都按年龄进行配对。分别测定循环内皮祖细胞的迁移情况和集落形成单位数。结果 与高镍组比较,低镍组、对照组人群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率和集落形成单位数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镍组与对照组人群循环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不同地区环境空气中镍浓度的升高,人群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率和集落形成单位数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细颗粒物PM2.5中的镍可能通过对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的抑制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 Th1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和虹;邵宗鸿;何广胜;刘鸿;施均;付蓉;赵明峰;白洁;贾海蓉;孙娟;崔振珠;储榆林;杨天楹;杨崇礼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Th1、Th2细胞的数量、比例、产生细胞因子的功能状态及其与造血衰竭的关系,判断Th1细胞在重型再障(S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①采用甲基纤维素培养法扩增11例S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去除CD4+细胞前、后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粒-巨噬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②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体外刺激后的21例SAA患者及17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h1、Th2细胞;③RT-PCR检测27例再障、26例非再障患者及11名正常人未经体外刺激的BMMNC中Th1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L-4的基因表达.结果①去除CD4+细胞后,SAA患者BMMNC中的CFU-GM、CFU-E和BFU-E产率都有显著提高;②SAA患者外周血Th1与Th2细胞比例明显失衡,Th1细胞显著增多;③SAA和慢性再障患者骨髓中Th1细胞产生IFN-γ的功能异常增高, 而Th2细胞产生IL-4的功能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再障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Th1细胞数量增多及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SAA骨髓衰竭的重要环节,也是再障区别于其它全血细胞减少症的标志之一.

  • 骨髓基质细胞神经分化潜能与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张卉;王纪佐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omal cells, BMSCs)是主要来源于骨髓的非造血性干细胞, 发现于骨髓的支持结构中, 又称为贴壁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成纤维细胞(colony forming unit fibroblasts, CFU-Fs)、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及进展

    作者:牛金亮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中胚层来源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为丰富,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能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因其比较容易贴壁和形成成纤维样的克隆,也称为贴壁细胞或者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骨髓基质细胞(MSC)或间充质干细胞或间充质祖细胞(MPC).由于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髓MSCs.

  • 间充质干细胞在炎性关节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谢传美;袁国华

    130年前,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首次提出骨髓中存在间充质细胞.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由Friedenstein等将其分离,证实这是一种贴壁生长的纺锤形的成纤维样集落形成单位,1991年被Caplan正式命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MSCs是中胚层起源的原始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多种结缔组织成分,包括骨、软骨、脂肪、骨骼肌、心肌、骨髓基质,并可向神经组织分化,这使得MSCs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MSCs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关系.

  • 人胎盘组织来源造血干/祖细胞及其特性

    作者:章涛;方宁;陈代雄;刘祖林;刘金伟;万卫红;祁莹;肖建辉;肖瑜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已知的人骨髓、外周血和脐带血中存在造血干/祖细胞外,人胎盘组织中也有造血干/祖细胞存在.目前为止,还缺乏对人胎盘组织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特性及人胎盘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组成和免疫原性等的深入研究.目的:探究人胎盘组织是否含有比脐带血更丰富的造血干/祖细胞,并对其造血祖细胞系增殖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同时对人胎盘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组成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4-01/2006-12在贵州省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经产妇知情同意,无菌采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健康足月分娩新生儿胎盘和脐带血共12份.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试剂盒,CD34绝对计数试剂盒(Becton Dickinson公司):CD34磁珠分选试剂盒,FITC标记的CD38单克隆抗体,抗FITC磁珠和MS/LS免疫磁式细胞分选柱(Miltenyi Biotec).方法:脐带血与RPMI-1640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按1:1的比例混合,采用Ficoll-Histopaque分离液离心30min,吸取界面层细胞,PBS洗涤一次,获得脐带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机械法加0.25g/L胶原酶消化制备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之后同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步骤分离胎盘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胎盘单个核细胞中CD34+CD38-, CD34+CD38+造血干/祖细胞(HSPCs)和淋巴细胞亚群的组成比例.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人胎盘CD34+CD38-,CD34+D38+造血干/祖细胞,并分别进行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混合集落生成单位系集落形成培养,以评价其造血祖细胞系增殖分化能力.实验全程用脐带血作平行比较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胎盘和脐带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组成百分率、祖细胞系集落形成能力、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及组成特点.结果:[1]胎盘CD34+造血干/祖细胞百分率是脐带血的8.8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胎盘中的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CD3+CD2+)、B细胞(CD19+)、Th(CD3+CD4+)细胞及Th/Ts比值均明显低于脐带血,而CD8+CD28-T抑制细胞则明显高于脐带血,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胎盘CD34+CD38+造血干/祖细胞亚群培养形成的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混合集落生成单位集落数明显高于CD34+CD38-造血干/祖细胞亚群(P<0.01);胎盘与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中相同表型细胞亚群形成的各系集落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胎盘组织富含CD34+造血干/祖细胞,其CD34+CD38+、CD34+CD38-两个造血干/祖细胞亚群均具有增殖分化为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混合集落生成单位的能力,并且人胎盘组织具有淋巴细胞亚群低比例和抑制性T细胞高比例的特点,使其有望成为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新来源.

  • 破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因素

    作者:朱振康;骆峪潇;李陶冶;杜文喜;童培建

    破骨细胞(OC)是人体生理性骨重建和病理性骨破坏过程中高度特异性的惟一具有骨质吸收功能的多核巨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在体内它主要受骨髓基质细胞或成骨细胞分泌的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M-CSF)两种分子的调控.在OC生成和分化的过程中,骨髓基质细胞、OB、OC间及M-CSF与RANKL间互相影响和依赖,形成某种"偶联"机制保持动态平衡[1].目前国内外对破骨细胞的研究主要针对OC的分化及其调节机制,但其分离、诱导培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总结性文献较少,本文就近年来破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多种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以总结对破骨细胞的影响因素,提高培养破骨细胞的成功率、密度和纯度.

  • 胸腺肽α1对正常人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抗肿瘤作用

    作者:孟海涛;钱文斌;楼基余;金洁

    目的 探讨胸腺肽α1抗肿瘤的机制。方法 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经胸腺肽α1刺激的8份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TNFα受体(sTNFαR)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含量,集落培养检测15份骨髓捐献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直接细胞计数法、MTT法检测胸腺肽α1对K562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结果胸腺肽α1能刺激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L-2 TNFα、sTNFαR和IL-12增多;胸腺肽α1浓度≥1μg/ml时CFU-GM、CFU-E集落数增多36.9%和70.3%(P<0.001);同时胸腺肽α1能直接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结论胸腺肽α1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增生,通过细胞因子途径和直接抑制作用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应用

    作者:周德存;严中亚

    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概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具有较强的自我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早期分离培养时,发现其形状呈成纤维细胞样而称其为"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ic,CFU-F)"或"骨髓基质成纤维细胞(marrow stromal fibroblasts, MSF)" .

  • 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作者:贺文凤;石庆之

    造血干细胞(hemapoietic stem cell,HSC)是早被认识也是至今研究得清楚的干细胞.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骨髓中只存在一种干细胞即造血干细胞,1867年Cohnheim提出了骨髓中可能存在另一类干细胞即非造血干细胞的观点,但直到1960年,Friedenstein[1]才证实了骨髓中非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并称之为多能基质干细胞.此后,陆续有一系列的研究证实骨髓中确有非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因为它们的形态呈成纤维样细胞外观,称它们为集落形成单位成纤维细胞、骨髓基质成纤维细胞等,目前这些名称已较少使用..1985年Owen[2]提出了基质系统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描述,认为骨髓基质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骨髓造血具有重要意义.1994年Caplan[3]又将之命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目前,间充质干细胞已成为相关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淋巴系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干预措施

    作者:李宏颖;刘文君;郭渠莲;邓正华;林江

    目的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对淋巴系祖细胞(CFU-TL)体外增殖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干预措施.方法本实验共分为空白对照组、灭活对照组、HCMV感染组、更昔洛韦(GCV)干预组、黄芪注射液(AMI)干预组5组.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CFU-TL集落,不同浓度HCMV-AD169持续攻击CFU-TL,用AMI、GCV粉剂干预,观察CFU-TL集落形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HCMV对宿主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用PCR检测CFU-TL集落细胞内HCMV-AD169DNA.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及灭活对照组比较,各病毒感染组CFU-TL集落产率明显减少、维持时间明显缩短(P均<0.01),抑制程度与病毒感染滴度呈剂量依赖关系;2.HCMV感染48、72、96、120 h对宿主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F分别为11.412,18.058,13.259,56.360 P均<0.01).3.PCR检测到HCMV感染组CFU-TL集落细胞内HCMV-AD169 DNA.4.与HCMV感染组比较,HCMV+AMI组、HCMV+GCV组CFU-TL集落产生率明显增加,集落维持时间均显著延长(P均<0.01).结论HCMV在体外能抑制CFU-TL集落的增殖和分化;HCMV感染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HCMV直接抑制CFU-TL有关;GCV、AMI在体外能有效干预HCMV感染所致的CFU-TL增殖抑制的发生.

  • 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

    作者:陈晓彬;蒲晓群;谢秀梅;方叶青;何晋;李秀丽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前和术后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s cells,EPCs)形态、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5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在PCI手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4 d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用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初步鉴定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双染色阳性细胞为EP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34和KDR;相差显微镜下分析细胞形态数量变化和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结果:冠心病患者PCI术后EPCs数目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4 d开始下降;PCI术后即刻较术前有明显增强,术后4 d 有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但PCI术前术后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并无变化.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手术可刺激EPCs数量的增加,在术后4 d逐渐回到术前状态.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