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58例治疗分析

    作者:徐伟;沙磊

    目的 探讨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载药人工骨或者载药自体骨植入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66例,将骨折固定分为钢板、髓内针、外固定架固定,其中58例资料完整,男31例,女27例;年龄9~72岁,平均36.4岁.分别采用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甲组)37例、自体骨伴抗生素植入(乙组)17例、带血管蒂肌皮瓣修复关闭伤口和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丙组)4例,伤口闭合直接缝合、减张缝合加游离植皮、Ⅱ期缝合游离植皮、皮瓣转移、带血管髂骨瓣修.结果 58例获得随访,随访1.2~6年,平均1.6年.甲组优23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乙组优10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88%.丙组优O例,良1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25%.结论 采用载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入或自体骨伴抗生素植入治疗骨缺损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载药自固化磷酸钙无生物活性,骨质生长较自体骨植入慢,且价格较贵.自体骨植入多取自髂骨,骨折生长快、效果好,但同时增加新损伤和感染的可能,而且受到骨量的限制.

  • 骨髓基质细胞体内成骨分化研究

    作者:吴江群;程立明;李子荣

    目的 探讨将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到股骨头缺损坏死部位后能否成活、增殖,并向成骨分化,促进骨修复.方法 取狗犬髂骨骨髓,体外培养扩增BMSCs,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移植到股骨头骨缺损模型.术后5周取材.行大体组织观察,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检测骨钙素、骨桥素.结果 BMSCs能增加骨缺损区内的成骨量、提高骨基质矿化的程度和骨成熟度,提高成骨细胞分化特异性标记物骨钙素、骨桥素的表达.新骨形成越活跃的地方,BrdU阳性细胞数目越多,很多成骨细胞BrdU阳性,新骨形成区的很多血管壁也分布着BrdU阳性细胞.结论 移植的骨髓细胞在股骨头内能成活,并能停留在骨坏死、缺损部位生长增殖.移植的BMSCs能分化成为多种细胞,包括成骨细胞、血管壁细胞等.BMSCs不但能直接通过分化成成骨细胞参与成骨,也能通过参与血管形成而促进成骨.

  • 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标准专家共识(2012年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显微修复学组及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骨缺损及骨坏死学组

    背景: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FH)是骨科常见病.2006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骨坏死专家拟订了《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议》,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股骨头坏死诊断、治疗及评定方法.2012年3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显微修复学组及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骨缺损及骨坏死学组组织相关专业专家对《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议》进行了讨论、修改和补充,推出《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标准专家共识(2012年版)》.

  • 异体DBM骨粒复合rhBMP-2及骨水泥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勇;陈硕;范清宇;杨彤涛

    目的 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粒、骨水泥(BC)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复合材料修复实验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复合材料植入免实验性尺骨骨缺损部位(A组),B组植入纯骨水泥棒材作为对照.不同时间行组织学、印度墨汁动脉血管灌注及材料自然断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材料植入第2周表面纤维组织样完整包膜形成,材料外周及两端血管形成密集,并向材料中长入,第4、8、12周新生血管明显增多,且深入至材料中央,新生间充质组织继续大量长入;包绕DBM骨粒的间充质组织部分4周转化为软骨.第8、12周软骨趋于成熟,可见含有造血骨髓的新生骨组织形成,其间可见较多的哈佛氏系统;同时,可见明显DBM骨粒被新生组织爬行吸收现象.第4周原自然裂隙部分已被结构紊乱的胶原纤维束充填.第8至12周,可见大量排列紊乱的矿化骨结构沿多方向长入,新生骨组织附于脱钙骨基质骨粒及骨水泥表面,原自然裂隙几近消失.植入B组材料者除外被纤维膜外余无变化.结论 脱钙骨基质骨粒、骨形态发生蛋白、骨水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诱导及骨引导生成作用,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 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

    作者:向阳;刘义;王桂龙;丁茹虎;陈一升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方法、疗效、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18例骨肿瘤患者年龄15~48岁,平均23岁;其中骨肉瘤10例,软骨肉瘤3例,尤文肉瘤3例,骨巨细胞瘤2例,应用交锁髓内钉、重建钢板、解剖钢板等内固定器材结合同种异体骨关节或骨段移植治疗.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36个月.结果 14例植骨愈合,3例骨不愈合(其中1例因内固定断裂而行更换),1例异体骨骨折,发生局部免疫反应9例,无肿瘤局部复发.功能结果按Mankin[1]标准评定,优9例,良5例,中4例,优良率77.7%.结论 同种异体骨是治疗良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异体骨不愈合、骨折、感染、免疫反应等为常见的并发症,选择合适患者、恰当的内固定、做好术前计划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 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四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

    作者:梁绍雄;袁华军

    目的分析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在四肢骨肿瘤瘤段切除后大段骨缺损中的疗效.方法对35例四肢骨肿瘤,按Enneking分期原则确定切除范围,进行瘤段广泛切除,大段异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并辅以坚强内固定,高恶性骨肿瘤则进行术前、后化疗.结果随访7~65个月,治疗满意率为75%,主要并发症是感染、不愈合、骨折、局部复发、肺转移死亡,其发生率为30%,保肢率为77%.结论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是治疗四肢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 大段异体皮质骨联合吻合血管自体腓骨结构性修复下肢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作者:杨运发;张光明;徐中和;侯之启;王建炜

    目的 探讨骨肿瘤保肢中应用大段异体皮质骨联合吻合血管自体腓骨结构性修复下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2月,对17例患者下肢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采用大段异体皮质骨联合吻合血管自体腓骨进行结构性修复.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6~34岁.骨缺损部位:股骨8例,胫骨9例.骨缺损范围12~25 cm,平均16.6cm.采用自体腓骨15~28 cm,平均18.3cm;异体骨11~24 cm,平均16.1cm.自体腓骨干14例,腓骨近段3例,均携带监测皮岛;捆绑式复合移植3例,嵌套式14例.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20.2个月,供、受区创口均Ⅰ期愈合,监测皮岛成活并与周围组织正常愈合,无明显排斥反应,无供区肢体功能障碍.Mankin评分:优8例,良5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76.47%.结论 大段异体皮质骨联合吻合血管自体腓骨结构性修复下肢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效果满意.

  • 三种不同尺寸不规则45S5生物玻璃颗粒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鹏;王臻;张浩强;吴畅;刘云;肖鑫

    目的:评价三种不同尺寸的不规则45S5生物玻璃颗粒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12侧。A 组植入90~300μm 的材料;B组植入300~500μm的材料;C组植入500~720μm的材料;D组为空白对照组。双侧股骨髁部制造直径0.6 cm,深1.2 cm的缺损。于术后第6周和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学VG染色来评价不同尺寸不规则生物活性玻璃颗粒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和降解性能。结果所有实验兔造模成功,24只均于手术2~4h内苏醒,活动良好;二便无异常;对外界刺激灵敏;伤口愈合情况好,均为I期愈合;无炎症反应;均未见软组织异常;膝关节腔内无明显积液,滑膜光滑平整,未发现漏出的材料颗粒;股骨髁周围未发现多余的骨破坏,未见异常炎性纤维包块。成骨能力:(1)术后6周,A、B、C组可见新骨生成且向材料内部生长,D 组基本没有新骨形成,可见肉芽组织形成;术后12周,A、B、C 组成骨量显著增多,大部分骨缺损愈合,可见成熟的骨小梁塑形。(2) Lane-Sandhu X射线评分:术后6周,A、B、C三组评分(4.827±0.277)分、(5.128±0.448)分、(7.104±0.477)分均高于D组(0.831±0.081)分( P<0.05),且C组评分高于A、B组( P<0.0001),而A组评分与B组相差不大( P=0.193);术后12周,A、B、C各组的评分(8.011±0.159)分、(8.023±0.197)分、(10.974±0.106)分均较术后6周明显增高( P<0.0001),A、B、C 三组评分仍高于 D 组(1.397±0.262)分( P<0.05),C 组高于 A、B 组( P<0.0001),A 组评分与 B 组仍相差不大( P=0.805)。(3)组织学观察成骨能力结果:术后6周,新生骨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A、B、C 三组(10.837±0.856)%、(10.762±1.008)%、(17.399±0.515)%均大于D组(1.048±0.127)%( P<0.0001),C组大于A、B组( P<0.0001),而A组和B组相差不大( P=0.704);术后12周,A、B、C各组新生骨量所占缺损面积百分比(20.681±0.513)%、(20.426±1.675)%、(32.961±1.583)%均明显大于术后6周( P<0.001), A、B、C组仍大于D组(2.108±0.131)%( P<0.0001),C组仍大于A组和B组( P<0.0001),A组和B组仍相差不大( P=0.154)。降解性能:术后6周,残余材料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C组(22.802±1.151)%小于A组(28.483±0.489)%和B组(29.045±0.818)%( P<0.0001),但A、B两组相差不大( P=0.154);术后12周,A、B、C 三组残余材料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均较术后6周显著减少( P<0.001),C 组(14.729±0.494)%远小于A组(21.104±0.924)%和B组(21.553±0.854)%( P<0.0001),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结论尺寸为90~300μm组、300~500μm以及500~720μm的不规则生物玻璃颗粒均能在体内较好地降解,并且能够随着材料的降解实现骨组织的长入;特别是直径为500~720μm 的不规则生物玻璃颗粒其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强,能有效修复腔隙性骨缺损。

  • 大鼠颅骨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应用

    作者:李矛;赵彦涛;侯树勋

    The rat calvarial bone defect model is widely applied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especially in the animal model for bone grafting materials and relative cytokines. There are many disputes on the diameter size of the critical size defects ( CSD ),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defects, whether to shield the dura mater and pericranium during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rat calvarial bone defect model. Based on our literature review,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disputes about the species, sex, and age of rats. We've confirmed that male adult ( 10 - 12 weeks, 300 - 350g , Sprague Dawley / SD ) rats are preferred in the model establishment. When the CSD is 5 mm, the researcher can make a self-comparison and avoid the damage of the sagittal suture, thus reduce the number of rats with the bilateral defects at the same time. When the CSD is 8 mm, a larger range of defects may be established, so as to mak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more convincing. The dura mater and pericranium can promote the repair of calvarial bone defects as intramembranous bone growth sites. Therefore, we may consider shielding the dura mater and pericranium during the process of evaluating the bone repair materials and relative cytokines to avoid the interference on the results.

  • 丝素蛋白复合物在骨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王硕;韦兴

    由于创伤、肿瘤或先天发育不足等原因导致人体的骨组织缺损较常见.这将导致骨骼的外形和功能出现缺陷,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骨外科临床中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对于较大范围的骨缺损,采用人工材料填充骨缺损的手术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它几乎可以避免自体骨及同种或异体骨移植的大多数问题.而对于人工材料的主要问题仍是探求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丝素蛋白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文献证明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还有易加工修饰、降解产物无毒性和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并且丝素蛋白 ( silk fibroin,SF ) 材料的机械强度也明显优于其它生物材料.因此,许多研究者将成骨种子细胞和丝素蛋白结合起来制备具有骨修复能力的丝素蛋白材料,材料中的丝素蛋白可为细胞生长、黏附和分化提供所需的空间及环境.丝素蛋白骨修复材料的研发已经成为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

  • 胫骨严重性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体会

    作者:阳运康;林月秋;汤逊;徐永清;蔡培强

    目的探讨胫骨严重感染合并大块骨缺损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92-2003年38例胫骨严重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病灶彻底清除,半环槽式或环开槽式外固定器加压固定骨断端,同期或一期行干骺小切口截骨延长术,在骨断端加压固定的同时或骨不连愈合后,重建肢体长度.结果38例胫骨严重感染合并大块骨缺损与骨不连伤口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终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4.9个月,拆除外固定架时间3~10个月,平均5.8个月.25例同期、13例二期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了肢体长度均衡,平均延长4.2cm,愈合指数36d/cm.结论采用改进外固定器技术治疗严重感染合并大块骨缺损与骨不连,能有效促进感染与骨缺损的愈合,同期或二期干骺端小切口截骨延长有效重建了肢体长度,达到肢体长度的均衡.

  • 异体半股骨髁置换治疗股骨髁骨巨细胞瘤一例报告

    作者:韩卫东;彭建强;李中檀;黄爱军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在我国占骨肿瘤的10%~15%,高于欧美国家5%~8%的比例.GCT常采用1941年Jaffe的病理分级:I级(良性)、II级(潜在恶性)、III级(恶性)分类.在WHO骨肿瘤分类中,将GCT描述为"一种侵袭性的潜在恶性病变"[1].GCT的治疗目标即去除肿瘤病灶,控制肿瘤复发和修复或重建骨缺损,维护骨骼功能.手术是公认有效和主要的治疗.肿瘤病灶刮除加植骨术是传统术式,操作简单且术后功能恢复好,但肿瘤复发率较高[2-3] .

  • 左跟骨骨内脂肪瘤一例报告

    作者:任玉柱;何丽馥;吕玉江

    患者:男,40岁.因左跟骨不适,活动稍受限1年,加重1个月而就诊入院.该患者于1年前因左外踝骨折拍片发现左跟骨肿物,未做任何处置,以后觉左跟骨不适,近1个月走路时疼痛而来诊.收入院后查体:神志清楚,心,肺,腹理诊佳,左跟骨前外侧3×2cm弥漫肿大,压痛,质硬,左足趾血运、感觉佳.X线片左跟骨侧位偏前有4×2.2cm椭圆形溶滑性骨缺损,边缘清晰,骨皮质完整,无受侵现象,密度极低,周围无骨硬化现象.(图1a,b)CT片示(图2):左跟骨前侧偏内有粗糙不齐的骨嵴样间隔,无骨膨胀,无骨膜反映,无软组织肿胀,无皂泡状改变.CT值在-20~-50之间,边界清晰.

  •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 (一)外科治疗

    作者:杨迪生;叶招明

    一、肉瘤手术治疗进展概况骨与软组织肉瘤外科手术治疗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大剂量化疗使保肢手术成为可能,而截肢并非骨肉瘤的必然选择.到了80年代,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为骨与软组织肉瘤提供了精确的扫描,为丰富肢体重建的外科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骨肿瘤初的重建基于成熟的外科关节置换技术,并且使用由厂商制造的金属以及聚乙烯材料假体,也有使用同种异体骨来替代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神经移植和血管重建促进了保肢手术的开展.

  • 骨外固定与骨延长治疗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

    作者:林月秋;阮默;周田华

    长骨的恶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的治疗十分困难,治疗中除了应考虑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外,还应考虑肢体的功能问题.随着辅助化疗、放疗、诊断影像学以及重建外科技术的发展,保肢术作为治疗恶性骨肿瘤的方法之一逐渐被广泛应用.新辅助化疗的开展,不但提高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而且应运而生的多种保肢术式,使保肢率不断提高.据资料介绍及统计,目前大约有10余种保肢术式,一些以往认为必须截肢的肿瘤(如瘤体很大或累及神经血管束)都能得以保留肢体.

  •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苏展;周磊;闫景龙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以找到一种新的促进骨愈合的方法.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HGF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HGF的复合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手术后第4、8周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第8周进行压缩试验,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经大体观察、组织学及X线检查发现,术后第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HGF能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对照组无骨愈合迹象.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HGF具有优良的修复骨缺损(包括因骨质疏松所致的骨皮质空洞)的能力,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β-TCP 修复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陶周善;吕杨训;崔伟;贺行文;柳维;黄正亮;屠凯凯;周贤挺;杨雷

    目的:探索β-TCP修复骨质疏松性大鼠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SD大鼠20只,先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等饲养3个月保证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后再建立双侧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模型,将手术成功的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两组,β-TCP植入组于骨缺损处植入β-TCP,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w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摄片、组织病理学观察,Micro-CT观察。结果术后4、8w,β-TCP 植入组:缺损区X射线影像有明显的骨组织生成,HE染色可见大量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长梭形骨细胞,Micro-CT显示骨微观结构修复效果较好,且能明显增加股骨骨密度;空白对照组X射线骨组织生成较少,骨小梁或骨板结构较少,排列较紊乱,Micro-CT显示骨微观结构修复效果不够理想,股骨骨密度增加不明显。结论β-TCP可较好地修复骨质疏松性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

  • 特立帕肽对去势大鼠骨缺损修复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贺行文;陶同善;柳维;周贤挺;屠凯凯;杨雷

    目的:探索特立帕肽( PTH)对去势大鼠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3月龄雌性SD大鼠20只,行双侧卵巢切除术,饲养3月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成功建立,然后于大鼠两侧股骨髁上行直径3 mm贯通性骨缺损手术,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TH治疗组,PTH治疗组于缺损手术1 w后,每周给予背部皮下注射特立帕肽5次(30μg/kg),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4,8 w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Micro-CT分析检测。结果术后4、8 w,PTH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发现:PTH治疗组股骨骨密度均高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缺损区Micro-CT扫描显示PTH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更为明显的新生骨组织形成,骨缺损术后4、8w时,两组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区域骨小梁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均逐渐增加,骨小梁分离度( Tb.Sp)降低, PTH治疗组BV/TV、Tb.Th及Tb.N均较同时期的空白对照组增高,骨小梁分离度(Tb.Sp)则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损术后8w时PTH治疗组骨缺损区域可见大量排列致密且形态粗大的骨小梁,骨缺损区域基本愈合,而对照组缺损区域愈合欠佳。结论 PTH可较好地促进骨质疏松性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的修复。

  • 狄诺塞麦对去卵巢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修复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许九生;荔婷婷;刘辉

    目的 研究狄诺塞麦(DMAb)对去卵巢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行假手术(Sham,n=15)和切除双侧卵巢(OVX,n=25)手术,术后12 w每组各取5只大鼠处死取股骨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来确定骨质疏松的建立情况,随后各组大鼠在双侧股骨干骺端建立3 mm圆形缺损,术后随机分成3组:Sham、OVX组及DMAb组.术后第一天DMAb组给予DMAb皮下注射一次,剂量为60 mg,正常饲养12w后所有大鼠处死取股骨行Micro-CT、骨生物力学、组织切片检测.结果 和OVX组、Sham组股骨干骺端缺损愈合相比,DMAb组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区域有较高的大载荷、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粱数量(Tb.N)、连接密度(Conn.D)、骨矿化沉积率(MAR)和较低的骨小粱分离度(Tb.Sp),且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Ab通过增加骨量,促进骨组织矿化及提高骨骼强度来加速去势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的修复.

  • 麝香对颅骨骨缺损模型大鼠SCF和MCP-1mR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李应福;李宁;谢兴文;宋敏;徐世红;蒋国鹏

    目的 分析干细胞因子(SC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颅骨骨缺损模型大鼠中的作用及麝香对二者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颅骨钻建立颅骨骨缺损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给药组与模型组,再将给药组和模型组随机分为3小组,给药组灌服麝香,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分别在干预后7d、14 d、28 d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SCF表达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颅骨骨缺损处MCP-1 mRNA含量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第14天SCF表达低,且无显著性,第7天和第28天其表达均比第14天升高,这两时间段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2、0.0025),但是第7天SCF表达增加更加显著;给药组在第7天MCP-1 mRNA表达水平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和第28天其表达持续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33、0.1597).结论 SCF、MCP-1在颅骨骨缺损修复愈合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麝香通过增加模型大鼠血清中SCF的表达和颅骨骨缺损组织MCP-1 mRNA的表达,间接反映出骨缺损修复愈合机制可能与增加SCF和MCP-1 mRNA表达有关,麝香在加速骨缺损修复与愈合微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2552 条记录 14/128 页 « 12...11121314151617...1271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