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付振德;闫景龙;张晓颖;王慧婷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上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bFGF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bFGF的复合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手术后第2、4、8周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第8周进行骨密度测定,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经大体观察、组织学及X线检查发现,术后第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能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对照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第8周骨密度测定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组及单纯bFGF组.

  •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苏展;周磊;闫景龙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以找到一种新的促进骨愈合的方法.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HGF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HGF的复合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手术后第4、8周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第8周进行压缩试验,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经大体观察、组织学及X线检查发现,术后第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HGF能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对照组无骨愈合迹象.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HGF具有优良的修复骨缺损(包括因骨质疏松所致的骨皮质空洞)的能力,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自体微小颗粒骨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混合移植修复感染性骨不连

    作者:王军;时宁文;钱红波;王一村

    背景:感染性骨不连是目前创伤骨科治疗的难题,既要彻底清除感染病灶组织控制感染,修复缺损软组织闭合创面,又要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大程度恢复肢体的功能。由于自体微小颗粒骨取材方便,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来源广泛,其混合植骨模式成骨可靠、安全性高,适于修复感染性骨不连。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混合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修复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自体微小颗粒骨(髂骨、长骨干骺端松质骨)混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感染性骨不连23例,股骨骨髓炎清创外固定固定后骨缺损7例,胫骨骨髓炎清创外固定固定后骨缺损16例,其中11例患者因瘢痕挛缩或软组织条件差继续使用外固定支架,患者12例改用内固定钢板固定,固定后1,3,6个月和1年复查X射线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3.4个月,骨折愈合,骨不连均得以修复,创面均闭合,无感染复发。Johner-Wruhs 评分优良率为95%。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2混合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模式,在感染性骨不连修复中来源广泛、成骨可靠和安全性高。

  • 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修复兔颅骨缺损

    作者:王得利;孔祥盼;栾海蓉;芦山;商维荣

    背景:Choukroun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能力,但单独应用均有其不足,拟将两种材料结合使用以期达到理想效果.目的:观察Choukroun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修复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自体对照方法在大耳白兔颅骨中缝两侧利用磨骨术各制备标准一致的骨缺损,即刻于一侧骨缺损处回填Choukroun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混合物作为实验组,另一侧只填充Choukroun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作为对照组,术后4,6,8 周行软X 射线摄片与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骨小梁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骨愈合程度均优于对照组,骨小梁密度、形态、新生骨质的量及结构、成骨细胞数量均优于对照组(P < 0.05 或P < 0.01),说明Choukroun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材料较Choukroun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具有更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尹擘;阎景龙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1只新西兰白兔双侧尺骨中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红骨髓复合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W、7W进行大体形态、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9W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术后7W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空白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9W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骨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红骨髓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 颗粒骨复合聚乳酸修复椎板缺损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徐健;孙道植;梁柱;刘登涛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聚乳酸移植修复狗腰部椎板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 犬9只,每只犬选取L1、L3、L5三个节段,行后路椎板切除造成骨缺损,切除骨质研磨成微小颗粒骨,与聚乳酸复合,实验随机分为4组: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聚乳酸组;B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组;C组:聚乳酸组;D组:空白对照组,每组选取7个节段.于术后8周进行CT扫描,应用有限元法分析.结果 加载负荷后位移值统计学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聚乳酸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组>自体微小颗粒骨+聚乳酸组.结论 聚乳酸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力学强度优势较明显,并具有一定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微小颗粒骨诱导成骨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张滨;闫景龙;夏景君;王洪伟;汪宇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在诱导成骨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表达及成骨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微小颗粒骨(A组)、块状骨(B组)两组,每组24只,取左侧髂骨,修剪成0.3cm ×0.5cm×1.0cm骨块,A组将骨块制成微小颗粒骨,B组骨块不处理,均植入右侧臀大肌肌袋,于术后1、3、5、7、11、14、21、28d取材(包括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做组织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并做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1)在异位成骨过程中,微小颗粒骨吸收迅速、替代完全,BMP释放量大;(2)骨诱导伴随着成骨的全过程,BMP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3)微小颗粒骨可能起到骨化中心的作用.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强于块状骨,BMP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脂肪充质干细胞治疗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文龙;尚小可;李刚;孙玺淳;牛东生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新西兰白兔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cm的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2组(A组、B组),A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B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术后2、4、8、12周行X线及光镜观察,并行Lane-sandhu评分.结果:术后2、4、8周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A组高于B组(p<0.05);术后第12周两组X线及组织学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 微包囊优化制备及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姬烨;闫景龙;徐公平;张东旭

    目的 探讨优化生长因子微包囊制作方法,观察其释放规律和复合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 正交设计优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微包囊制作工艺,于2、4、8、12、24、36、48、60、72、84、96、120、144、168、192、216、240和264 h计算微包囊的累计释放量.实验取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6),每只大鼠于双侧股部作1 cm切口,制备臀大肌肌袋模型.A组双侧植入胶原,B组双侧植入胶原和颗粒骨,C组双侧植入胶原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2)/PLGA缓释微包囊;D组双侧植入胶原、颗粒骨与rhBMP-2/PLGA缓释微包囊.于术后3、4和5周取样(n=2)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各优化变量对微包囊粒径及其包封率均有影响,包囊表面光滑,成球较好.体外能够在11 d内缓慢释放.术后3周大体观察,A组未触及移植物,B、C、D组可触及,微包囊呈白色颗粒包裹于组织中.组织学观察:术后3周,A组胶原已经完全吸收,其余3组可见残余胶原;术后4周,A组胶原已不易见到,B组可见微小颗粒骨继续吸收,体积变小;C组包囊体积缩小,囊间成骨性细胞增多;D组微小颗粒骨和微包囊继续吸收,成骨性细胞和软骨性细胞团增多;术后5周,B、C、D组均可见植入物体积减小,包囊被吸收破碎,但颗粒骨和包囊周围的软骨性细胞、成骨性细胞更加密集.结论 优化PLGA微包囊制备工艺,使其在体外能够长时间缓释.自体微小颗粒骨可在臀大肌肌袋内异位诱导生成大量成骨性细胞,PLGA微包囊可以与其有机复合,并在减少生长因子用量的同时协同微小颗粒骨成骨.

  •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

    作者:邹天彪;闫景龙;付海亮;侯占江;王恕怀;夏景君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以及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移植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56只,切取自体髂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Ⅰ型胶原复合,实验分成4组(n=16).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Ⅰ型胶原,B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C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用于修复兔桡骨干1.5 cm缺损的动物模型.D组:空白对照组(n=8),双侧桡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2、4、8和12周,行X线片、组织学观察,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移植物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 结果 X线片显示,A组术后8周即可使骨缺损完全修复,而B组术后12周使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8、12周骨量测定A组成骨量多,12周生物力学测定显示移植物修复后的骨缺损具有佳生物力学表现,而C组则不能完全修复骨缺损. 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Ⅰ型胶原及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均能有效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以复合BMP移植效果更理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