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甲氧基苦参酮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分析

    作者:赵林林;于雅楠;黄晓斌;汪欢;刘怡;陈磊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分析2'-甲氧基苦参酮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方法:按剂量50 mg· kg-灌胃给予SD大鼠2'-甲氧基苦参酮后,由眼眦静脉丛取血并获得血浆.血浆样品经固相萃取柱处理后,以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经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分离后进入质谱,电喷雾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进行一级和二级数据的采集,电喷射电压3 kV,离子传输管温度320℃,m/z 100 ~1 000,使用Xcalibur 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比给药血浆与空白血浆的总离子流图,通过色谱和质谱信息分析,筛选出2'-甲氧基苦参酮在大鼠体内可能的代谢产物.结果:共检测到11个代谢产物,其中7个为Ⅰ相代谢产物,包括脱氢、羟基化、水合反应、羟基化和脱氢相结合的代谢物;其余4个为Ⅱ相代谢产物,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葡萄糖醛酸化与羟基化相结合的代谢物.结论:UPLC-Q-Exactive Orbitrap-MS结合Xcalibur 4.0软件的方法能够提供分析物的结构信息,为鉴定2'-甲氧基苦参酮的代谢产物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手段;由检测到的代谢产物,推测2'-甲氧基苦参酮Ⅰ相代谢反应位置主要是异戊烯基基团.

  • UPLC-ESI-Q-TOF-MS/MS分析白头翁皂苷B3在大鼠肠道菌群中的代谢产物

    作者:刘亚丽;宋永贵;魏韶锋;张凌;杨世林;王萌;苏丹

    目的:研究大鼠肠道菌群对白头翁皂苷B3的代谢作用,为皂苷类物质在肠道菌群的代谢特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连翘苷为内标物,建立UPLC-ESI-Q-TOF-MS/MS检测条件,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8 min,10% ~95% A;8 ~ 10 min,95% A;10 ~ 10.10 min,95% ~ 10% A),流速0.3 mL·min-1,扫描方式为电喷雾(ESI)负离子模式,离子喷雾电压-3 500 V,碰撞电压130 V,干燥气流量12 L·min-,温度350℃,鞘气流量12 L·min-1,温度350℃,碎裂电压分别为20,35,50 V.总离子流全扫描的范围m/z 100 ~1 100.采用负离子和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分析白头翁皂苷B3与大鼠肠道菌群共孵育后的代谢产物.结果:从药物-菌群孵育液中鉴定出白头翁皂苷B3的3-位侧链脱糖代谢产物及苷元母核上羟化、羧化和脱羧、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代谢产物共8种.结论:大鼠肠道菌群在实验条件下能有效代谢白头翁皂苷B3,提示上述代谢产物是其生物活性成分.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人Ⅰ型胶原的变化

    作者:刘敬;许增禄;徐雁英;仇文颖;王计奎;徐园园;钱晓菁

    目的研究Ⅰ型胶原合成及代谢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以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股骨头置换术弃去的股骨头为样本;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及Ⅰ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从蛋白水平观察骨中Ⅰ型胶原的分布和量的变化;地高辛标记的Ⅰ型胶原和MMP-1 cDNA基因探针进行原位杂交,从mRNA水平观察Ⅰ型胶原和MMP-1的分布和量的变化;从骨中提取Ⅰ型胶原测定肽链的羟基化水平,观察Ⅰ型胶原羟基化程度的改变. 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胶原含量降低,Ⅰ型胶原蛋白纤维变细、断裂,结构紊乱.而细胞内Ⅰ型胶原和MMP-1 mRNA以及MMP-1蛋白水平均升高.Ⅰ型胶原蛋白赖氨酸羟基化程度升高而脯氨酸羟基化程度不变. 结论Ⅰ型胶原合成及代谢在质和量上的改变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催化甾体羟基化的P450氧化酶BM3的蛋白质工程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星;孔建强

    甾体关键位点的羟基化在药用甾体的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细胞色素 P450(CYP450)氧化酶 BM3在甾体羟基化合成中的潜在应用,基于细胞色素 P450 BM3的蛋白质工程逐渐发展起来。在取得的若干 P450 BM3突变酶的基础上,通过新一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筛选出催化甾体羟基化的相关 CYP450。根据易错 PCR等定向进化技术获得了突变位点信息,进一步采用(饱和)定点突变等进化技术对活性氨基酸位点进行分析,再经过筛选获得既高于亲本酶也高于易错 PCR技术得到的突变酶活力的新突变酶,并对突变体进行功能验证,进一步阐明甾体羟基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此外,P450 BM3催化底物和生成产物的选择性可以通过迭代的组合活性位点突变而改变。本文旨在探究近年来科研人员在 P450氧化酶 BM3蛋白质工程催化甾体羟基化的改良领域中所做的尝试、获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 P450 BM3羟基化疏水性甾体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缺氧诱导因子1α与其脯氨酰羟化酶相互调控对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

    作者:陈云荣;戴爱国;胡瑞成

    目的 探讨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形成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HIF-1α)及脯氨酰羟化酶(PHD1、PHD2、PHD3)在肺内的动态表达及相互调控作用.方法 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C组)和缺氧3 d、7 d、14 d、21 d组(H3、H7、H14、H21组),每组8只,常压缺氧复制慢性HPH大鼠模型.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血管形态学指标;原位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内HIF-1α及PHD1、PHD2、PHD3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Western b1ot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H7组大鼠mPAP为(21.7±2.4)mm Hg(1 mm Hg=0.133 kPa),管壁面积与血管面积比值为(43.9±5.3)%,肺小血管中膜厚度分别为(10.0±0.7)μm,与C组[mPAP为(16.6±1.6)mm Hg,管壁面积与血管面积比值为(36.3±4.8)%,肺小血管中膜厚度为(8.5±1.3)μ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分别5.591、4.082、2.929,P均<0.05),H14组稳定于高水平;H14组RVHI为(27.6±1.4)%,与C组[(23.6±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817,P<0.05);(2)HIF-1α蛋白在C组肺小动脉表达不明显(0.080±0.009),H3组表达均开始升高(0.196±0.018,与C组比较q=18.864,P<0.05),H7组达高峰(0.203±0.022),H14和H21组表达稍下降(0.174±0.020、0.156±0.016).HIF-1α mRNA在C组肺小动脉(0.139±0.017)和肺组织表达阳性,H14组表达略升高(0.176±0.019,与C组比较q=5.401,P<0.05);(3)C组PHD1、PHD2 mRNA(0.260±0.031、0.196±0.023)和蛋白(0.244±0.030、0.205±0.025)呈阳性表达,PHD3 mRNA、蛋白表达相对不明显(0.110±0.013、0.153±0.019).PHD1 mRNA缺氧后无显著变化,H3组PHD2、PHD3 mRNA表达升高(0.246±0.023、0.262±0.025,与C组比较q值分别为5.268、15.831,P均<0.05),PHD3 mRNA升高更明显.PHD1蛋白缺氧14 d下降(0.210±0.023,与C组比较q=3.885,P<0.05),缺氧21 d保持较低水平,H14组PHD3蛋白显著升高(0.259±0.024,与C组比较q=12.975,P<0.05),缺氧7 d保持高水平,H14、H21组下降(0.206±0.025、0.189±0.019,与H7组比较q分别6.441、8.526,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HIF-1α蛋白与PHD2、PHD3 mRNA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80、0.690,P均为0.000),缺氧组大鼠PHD2蛋白与HIF-1α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704,P<0.05).结论 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HIF-1α表达调节主要发生在转录后水平,HIF-1的表达增加可能激活PHD2、PHD3的转录,在一定程度上对HIF-1α亚基的表达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PHD可能还存在其他转录后调节机制.

  • 利用微生物转化模型研究苯丙哌林的代谢产物

    作者:黄海华;崔洪霞;钟大放;杜宗敏

    选用短刺小克银汉霉菌AS 3.153对苯丙哌林进行微生物转化研究. 根据液相色谱和质谱数据推测,转化产物分别为苯丙哌林单羟基化物(约65%),苯丙哌林双羟基化物和苯丙哌林单羟基化物的硫酸酯结合物. 发现苯丙哌林的微生物转化与其在人体内的药物代谢有很多相似之处,转化菌株能产生人体Ⅰ相代谢产物和部分Ⅱ相代谢产物. 考察了影响单羟基转化产物形成的因素,发现以pH 6.5,底物浓度0.05%,转化反应持续72 h等条件较为适宜. 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出两种主要转化产物,经核磁共振光谱分析确证其结构分别为4-羟基苯丙哌林和4′-羟基苯丙哌林. 结果表明,微生物转化模型是研究苯丙哌林代谢适宜的体外模型.

  • 1-苄氧甲基-3-羟基-5-羟甲基-6-苄基尿嘧啶的合成

    作者:唐筱婉;张亮;赵剑雄;张羽;郭莹;张志丽;田超;王孝伟;刘俊义

    目的:研究1-苄氧甲基-3-羟基-5-羟甲基-6-苄基尿嘧啶e的佳合成方法,以考察在1-苄氧甲基-5-羟甲基-6-苄基尿嘧啶aN-3位引入羟基后其生物活性的变化。方法:尝试多种氮原子羟基化方法,终通过改进后的间氯过氧苯甲酸(3-chloroperbenzoic acid ,m-CPBA)氧化法成功地合成了1-苄氧甲基-3-羟基-5-羟甲基-6-苄基尿嘧啶e;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linked immunesorbent assay ,ELISA)和磷酸化DNA包被法分别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和整合酶(integrase,IN)抑制活性的测定。结果:m-CPBA氧化法在N-3位羟基化只需1步反应,收率达到60%~70%,目标化合物通过1 H NMR、13 C NMR和MS鉴定结构正确;活性测定结果显示:1-苄氧甲基-5-羟甲基-6-苄基尿嘧啶a N-3位引入羟基后保留了HIV逆转录酶抑制活性,同时还产生了HIV整合酶抑制活性。结论:利用改进后的m-CPBA氧化法可以简便、高效地合成1-苄氧甲基-3-羟基-5-羟甲基-6-苄基尿嘧啶e,且该化合物对HIV逆转录酶和整合酶都具有抑制活性。

  • 微生物转化合成羟基化青藤碱及其条件优化

    作者:陈磊;刘怡;卢建秋;张宏桂

    目的 首次对青藤碱进行微生物羟基化转化合成研究,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佳工艺.方法 选取10株具有羟基化能力的菌株对青藤碱进行转化,采用TLC、HPLC-MSn方法检测原药及其转化物,优选出能使青藤碱羟基化的高活性菌株和佳转化条件.结果 10株菌株经过筛选,有三株菌可使青藤碱羟基化,经过复筛Cunninghamella M2为佳活性菌株:在摇床转速180 r/min下,适培养时间为6 d,初始pH为6.5,培养温度为28℃,大底物投料浓度不大于200 mg/L时,可使青藤碱羟基化率大于95%.结论 Cunninghamella M2转化修饰青藤碱生成其羟基化物的专属性强、转化效率高.

  • 灰色链霉菌对8个植物C21甾体的生物转化

    作者:范黎明;沈月毛

    目的 研究灰色链霉菌对8个C21甾体的生物转化作用.方法 通过灰色链霉菌在YS培养基中发酵,对C21甾体进行转化.结果 告达亭(Ⅰ)和乙酰基告达亭(Ⅴ)的C-12位ikematic酯基发生羟基化,产生一个相同的新化合物4'-羟基告达亭(Ⅰα).而两个乙酰化的衍生物包括乙酰基告达亭(Ⅴ)和二乙酰基青阳参苷元(Ⅵ)发生去乙酰化.青阳参苷元(Ⅱ)、青阳参苷甲(Ⅲ)、青阳参苷乙(Ⅳ)、去乙酰基萝蘼苷元(Ⅶ)和3-乙酰基去乙酰基萝蘼苷元(Ⅶ)没有检测到明显的转化.结论 灰色链霉菌降低了所饲喂C21甾体的亲脂性而不是形成色霉素或C21甾体皂苷所具有的脱氧糖侧链.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泌乳素与性激素水平关系的探讨

    作者:程世平;刘加林;吴玉坤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年轻女性多见,育龄妇女占90%~95%,无论男性或女性SLE,体内雌酮羟基化产物皆增高,说明性激素和本病的发病有关[1].近年研究发现垂体泌乳素(PRL)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被誉为免疫调节激素,我院从1995年3月至1999年5月,对23例SLE患者血清PRL与性激素含量进行检测,以探讨SLE患者各种激素水平的关系.

  • 缺氧诱导因子羟基化调节机制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作者:陈云荣;陈林;戴爱国;胡瑞成

    缺氧诱导因子α亚基特定脯氨酸及天冬酰氨残基羟基化是调节其对氧稳定性和转录活性的关键.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使缺氧诱导因子α亚基脯氨酸残基羟基化并调节其对氧稳定性.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的表达和活性缺氧等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天冬酰氨羟化酶(即缺氧诱导因子抑制因子)通过氧敏感的方式调节缺氧诱导因子活性.缺氧诱导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激活脯氨酸或天冬酰氨羟化酶可能成为防止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新策略.

  • 缺氧诱导因子表达调控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作者:孔春初;戴爱国

    缺氧诱导因子是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的一类转录因子.在低氧信号传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通过转录水平参与对缺氧反应基因的调控,从而使机体对低氧刺激产生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正开始探索其调控以及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关系,并通过这一途径治疗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可行性.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人肝脏微粒体中CYP2B6对异丙酚代谢的催化作用

    作者:唐冰;王俊科;冯婉玉

    异丙酚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短效静脉麻醉药,在人体内其生物转化途径主要有两条:在肝脏内进行葡萄糖醛酸化和羟基化,后者主要由CYP酶系催化,约代谢异丙酚总量的40%[1].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大多是竞争相同CYP的结果,异丙酚常与其它麻醉药复合使用,异丙酚可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2,3],所以阐明催化异丙酚代谢的具体CYP酶对预测异丙酚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性很重要.

  • 负载双核金属络合物的SBA-15分子筛在苯直接羟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作者:李云峰;王燕;严鹏;高丽娟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呈供不应求的态势[1]。近年来,随着绿色化学观念的普及,从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和绿色性着手,以苯直接羟化法制苯酚已成为苯酚合成中的研究热点[2]。其中,H2O2作为一种原子经济性高、环境友好的清洁氧化剂,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青睐和关注,亦已成为苯直接合成苯酚研究的焦点之一。双核金属配合物中的两个金属离子之间存在协同效应的影响,使它们呈现出许多优于单核配合物的催化活性,其中由d区过渡金属与镧系离子形成的d-f异双核金属配合物具有特殊的结构,导致了它在生物模拟等多方面都表现出更特殊的性质[3]。分子筛是一种具有多孔结构的无机材料,当今以分子筛为载体的固载金属配合物作为生物酶的模拟体系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是分子筛领域跨学科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 “狡猾”的红斑狼疮

    作者:如月

    诱发原因1.红斑狼疮多发于育龄妇女.引发红斑狼疮的原因与内分泌有密切关系,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无论男女均有雌酮羟基化产物增高.2.遗传因素.凡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因素的人,一旦遇到某些环境中的诱发条件,就会引发本疾病.3.感染因素.在患者的肾小球内皮细胞和皮损中找到包含体及类包含体物质,血清中抗病毒抗体增高,并在肾小球内可测得C型病毒相关抗原的抗体.

  • 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研究进展

    作者:邓省亮;赖卫华;许杨

    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是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后在体内经羟基化形成的代谢产物.1963年Alleroft首先发现,直到1965年才命名为AFM1,它是一种强致癌物质,毒性仅次于AFB1,急性毒性与AFB1相似,WHO将其列为ⅡB类致癌物[1].AFM1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乳、肾脏、肝脏、蛋、肉和尿中,其中以乳中为常见.通常当动物摄入了AFB1污染的食物后,排出AFM1的量为AFB1摄入量的1%~3%[2].牛奶经过巴氏杀菌后,AFM1几乎不被破坏.本文就当前乳与乳制品中AFM1的毒性、检测方法以及控制措施作一综述.

  • 重组P450BM3:生物催化的多面手

    作者:李裕鑫;卢吉布;游松

    目的 介绍近年来重组P450BM3在生物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定向进化P450BM3获得催化其它底物的突变体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系统的文献调研,以近年来60余篇外文相关文献为依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介绍了P450BM3结构与功能关系,并对已报道的P450BM3及其突变体催化的反应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论 为拓展P450BM3催化的底物谱奠定基础.

  • 雅致小克银汉霉AS3.2028对香紫苏醇的初次及二次羟基化修饰

    作者:朱博峰;李晓琴;武京帅;游松;周丽娜

    目的 应用生物转化的方式对香紫苏醇的反式十氢萘环进行羟基化修饰.方法 选择经典的药物代谢模型真菌雅致小克银汉霉AS3.2028对香紫苏醇进行一次和二次转化,转化产物经过硅胶柱层析及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进而采用MS、1D/2D NMR技术鉴定转化产物结构.结果与结论 雅致小克银汉霉AS3.2028对香紫苏醇初级转化,得到4个转化产物,分别为2α-OH香紫苏醇、3β-OH香紫苏醇、18-OH香紫苏醇和19-OH香紫苏醇.继而首次以3β-OH香紫苏醇为底物再次进行羟基化,得到3β,6α-OH香紫苏醇及3-羰基香紫苏醇,其中3β,6α-OH香紫苏醇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

  • 黄曲霉毒素M1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陈曦;侯玉泽;蔡齐超;胡骁飞;邓瑞广

    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是黄曲霉毒素的一种,是在动物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 B1( Aflatoxin B1,AFB1)的饲料后,AFB1在体内经羟基化所形成的代谢物。 AFM1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乳汁中,在肝肾、肉、蛋以及尿液也有存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及乳制品以其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由于“蒙牛问题奶”、“光明奶粉碘超标”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AFM1的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目前,黄曲霉毒素M1快速灵敏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 细胞色素P450催化二甲基亚硝胺C-H键羟基化机理的理论研究进展

    作者:郭瑞杰;张然;刘婷婷;赵丽娇;钟儒刚

    细胞色素P450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微粒体和线粒体内的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的超家族.它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其代谢机理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通过对不同底物代谢机理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P450的结构及其催化机理,还可以为物质的体内代谢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主要对P450的催化氧化机制,二甲基亚硝胺在细胞色素P450作用下的代谢机理研究进展及P450的活性氧化物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